-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工匠精神’在2016年进入十大流行词。可没人注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也有 ‘开拓进取’?大概开拓进取年年讲,已经把耳朵磨出茧子来了,既没开拓,也没进取。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工匠精神。
为了说明两者的差别,用庄子的两则寓言作对比,第一则:佝偻承蜩:粘蝉的驼背老人,其精湛的技艺来自勤学苦练。为什么是驼背老人?因为要表达他有先天的不足;尤其是仰头观看的时候。作者的本意应该是:如果没有条件,比如:贫穷,不会考试,失聪等等,不要灰心,只要认真从事一件工作,定会有成。福利国家为了鼓励这样的人,就提出了最低工资的概念;认为,任何人,只要认真从事某件事情,都是值得尊重的,也就是‘得一’。相反,为了刺激低端产品的产量,最低工资在中国则执行的并不理想。老板可以让你无偿加班,这样,最低工资也就形同虚设。中国人在1949年前也有工匠精神,因为,那时,这种精神可以使你得到尊严、财富。到了五十年代,尤其是大跃进,超负荷工作,粗制滥造,最后,变得一无所有。这种精神被摧毁了。如今没有曾加工资,减少工作负荷,只凭一句口号,恐怕难以扭转乾坤。那么,为什么如今这个词突然火了呢,因为,在这个口号下,老板、上级、师傅可以偷天换日,对下面随意压榨和欺辱。这种现象与当前的国情非常吻合。
在中国,开拓进取要比工匠精神困难多了。因为,能按计划进行的一定是工匠项目,重大科学发现是无法计划的。或者说,不论你能记住多少科技知识,重大科技成果一定是出现在你的知识范围以外。就像一首古诗,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自高飞,罗当奈何?也就是说,坚持计划经济的国家,一定与重大科技成果无缘。
在学校中鼓吹‘名师出高徒’也是为工匠精神服务。而古今大思想家都没有名师,比如孔子、孟子、韩非子、苏格拉底、达芬奇、莎士比亚、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等等。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师’?重大突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哪容得高徒?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在一个极窄的范围内精益求精。可是,世界上的行业种类却在按几何级数的方式递增。如果中国人都钻进某几个行业之中,那么,其他行业就等于拱手让人,直到别人发明、发现以后,再由他们教给我们。为什么中国人一直活在刻苦、努力、追求之中,永远也摆脱不了‘土老赶’的命运?因为,开拓进取需要更加宽松的科技环境以及无情的批评。用庄子的《混沌之死》来解释: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作者为什么要用‘倏忽’代表外援?也许是说,在国际的竞争中,时机稍纵即逝。如果你总是浑浑噩噩的像个蛋,那神仙也救不了你,无论你多么客气。 工匠精神是从几种简单的信息中寻找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它可能根本没有,或者仅为心灵启迪。而开拓进取则是在多多益善的信息中寻找别人没发现的东西。比如阿法狗,用工匠精神去看,那就是人类已经无法战胜电脑了。以后再下围棋,顶多是内在的陶冶。用开拓进取来看,就会问,如果再有一台阿法狼,是否就能够战胜它?为什么2016年工匠精神这么火?一道防火墙已经把中国人的七窍封住了。在信息贫乏的时空中,怎么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