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考试的教育体系

作者:苏诚忠  于 2017-4-8 17:1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为什么某些国家的学校可以不考试?他们的人才是怎样选拔的?答案是人们常用过的方法,但是很少有人把它变成文字,因此,大多数人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认为不正规。文革以前的小学,上课时间非常短。一至四年级只上半天学。下午就是玩,从养蚕、沾知了、游泳、舰船模型到安装矿石收音机。文革中,不少人在下乡期间作出不平常的贡献,基本上就是把小时候玩的东西拿出来用。童年时代,一群孩子在一起,人人都想玩出花样来。没有花样,就没人跟你玩。为了这个花样,人人都寻找自己的路数。有的问家长,有的求老师还有的去图书馆。结果,不但牵动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强拉着家长与老师的提高,这种学习方法远比正经的上课,坐冷板凳更有效率。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正好符合《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第一卷,《力学》中的这段话:实验科学的巨大成就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完成的。他们有的兢兢业业,有的坚持不渝,有的富有直观洞察力,有的善于创造,有的精力充沛,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机智灵巧,有的细致周密,也有的人具有灵巧的双手,有些人喜欢只使用简单的设备,而另一些人则发明或制作了许多极为精细的、大型的或者复杂的仪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仅有的共同点是:他们是诚实的,真正作了他们记录上写的那些观测;他们发表自己的工作结果使得其他人有可能重复这些实验或观测。

汉代的人才选拔是依靠推荐来完成的。官员在任上,除了各种政务以外,还要向朝廷举荐人才,否则就会受罚。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举荐的人才出了问题,你也还要受罚。后来发现,在这种制度下,官员们为了自己举荐的人才不出问题,就只选拔墨守成规的亲属;直到今天,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也是根据这个原则组建的。在古代,推荐制的缺点是,草根阶级永无出头之日。因此,到了晋代就逐渐衰落了。文革中曾经采用过推荐制;比汉代还不如。因为,汉代是精神贵族之间的举荐,多少还顾及名誉。可是文革中却强调草根社会举荐,不少地方把它变成潜规则的工具。到了隋代,出现了科举制度。在汉代的举荐与隋代科举之间的一段时代,中国人就是采用了一种没人考试,没人推荐,只靠朋友圈来评判的选拔办法。因此,出现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的“诸葛四友”,以及建安七子,竟陵八友,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江左八达等团体。他们虽然是朋友,但也竞争激烈。人类的天性是在熟人的小圈子里面炫耀。如今,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品尝过朋友圈的比拼。古人和外国人将它变成了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而中国人却往往把它变作闹矛盾的根源。

上面说的这种没有考试的教育制度,虽然竞争激烈,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更加融洽。它要求教师的质量更高,身段却更低。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天不断发生。必须根据每个问题告诉学生尽量正确的答案。因此,老师一辈子都离不开查电脑、查资料。他们的地位与工资也会比目前更高。在信息时代,不要求人们擅长记忆,而要求会玩,会想象,会出花招。每个人都建立一套自己的搜索体系。遇到同一个问题时,每个人查找的路径都不一样,而方法最科学的那个孩子,一定会胜出。最高的追求就是找到电脑和网络上面没有想到的问题。结果,整个社会都被搅进这所学校。

在分配方面,一个社会,如果人人追求的就是实现自我的价值,那么,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人人都会看淡收入的多少。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 06:0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