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这个角色刻画的最为成功。他代表了一大批贪官的心路历程;小时候,饱受贫困之苦,立志成为人上人,奋斗多年后,发现依然是,‘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在看不到出路的请况下,幡然领悟,不钻狗洞,哪能成为人上人?
说到底还是教育出了问题。当年为考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很多人就提出它的后遗症。如今,这个问题完全显现出来,但还是没人敢改。因为,中国式的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要想改动,家长首先不答应,其次是教师反对,最后是管理者害怕失去对学校的控制。在现行的体制下,学校里就只有一个标准;分数。出了学校大家还是一个标准;当官。与之适应的文艺作品,更是不断宣传:人生能有几回搏,不干则已,一干到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燕》,《牛牤》,《红与黑》以及为数众多的武侠小说,都用这样的理念鼓舞人心。它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脉相承。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这种教育观点一定不会出现一流的思想家。因为,只要目标确定,那就决定了你无论怎么拼命也是二流学者。一流学者在学习的时候没有目标,就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一个前人没有发现的目标。
西方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很多课程不给成绩,类似考察课。就是为了不让孩子有等级观念。人类天生就有爱比的心理。不给他比的条件,他就自己寻找比的标准。结果,新标准,新想法就出来了。比如,看到东方国家比赛围棋,他们自知不是对手,于是就想,既然这是组合与概率的游戏,为什么不能用电脑取胜呢?国际象棋已经被打败,围棋也一定被打败。一门心思下棋的人不会有这种想法,天天玩电脑的人也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有两者都沾点边,两者都不是高手,又想胜天半子的人才会这样想,而就是这个想法保证了他是第一;也只有西方的土壤才能允许这种想法成长。总的思路就是:如果靠个人技术,拼不过你,那就另辟蹊径。没有丝绸和瓷器卖给你,就卖鸦片,因为你们的圣人不会告诉你们它的厉害。相反,亚洲国家没有产品卖给欧洲的时候,就山寨,就拼体力,降低人力成本,直到自残。因为,亚洲国家不讲人权,只要祭出爱国的旗号就可以把工资压到最低。只要宣传‘学而优则仕’就能踩到别人头上作威作福。
在没人知道科学为何物的年代,中国人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丝绸、瓷器、活板印刷术以及马镫等一系列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为什么引进科学以后,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没了呢?因为儒家的教育思想移植到科学上,就把科学当作神明一样的供奉起来。没有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儒家学者告诉你,科学的大门是神圣的,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以前,千万不要去现眼;美其名曰‘慎独’。其实,博士头衔才是压制创造力的紧箍。人们钻进去以后,再也出不来了。这正是儒家教育制度需要的,他们需要等级。否则,那些院士们就不会在人均GDP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时,享受到远高于发达国家院士的待遇。
正常的生活才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只有正常的生活才可能有真正的发明。非常的生活,造就非常的发明,三聚氰胺和苏丹红,就是非常生活的产物。中国式的教育,将过多的,非正常生活的东西强加给了学生。等到他们离校多年,学会了正常生活后,早已过了最佳年龄。
人人都想‘胜天半子’但是,东方人习惯于用别人制定的规矩加上自己的艰苦奋斗战胜对方。西方人则不然,他们不断制造各种游戏规则,不断开发各种规律、定律、定理寻找新的方向。东方说‘第一’时,只能是一个人,西方的第一可以是任何人。所以,在中国语言中,‘最好’就指唯一的人,而西方语言中,‘最好’却指很多人,你顶多是One of the b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