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川普访华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关心,他是否能在中国发推文。事实证明,他做到了,这并非中国政府的特殊礼遇,而是现代科技给了他不一样的能力。
古人分辨等级是用各种生活物品。比如,皇帝与寺院可以使用筒子瓦,琉璃瓦。贵族可以穿黄马褂,别人不可以。现代的政治等级是以信息的宽窄来决定的,这个制度,从文革前就开始了。比如,人民日报是给百姓看的,参考消息则需要中级干部,大参考更是高级干部的禁脔。这就是所谓政治待遇。其实,高干们看的消息和国外平民百姓看到的一样。只不过,由于中国政府不相信中国的百姓,所以对某些消息加以限制,这样才分出了等级。为什么中国政府不相信百姓能?因为不是选出来的政府,几条消息就能让政府瘫痪。改革开放后,一度放宽,除了几本禁书以外,信息的等级几乎消失。但是,自从有了防火墙。政治待遇的级别又出现了。它造成两个结果。第一,将墙外人的等级无形中抬高了,长他人志气。或者说,墙外人相当于共产制度下的最高政治等级,墙内人则是根据你的地位,逐级递减,按照干部等级,共有二十七级。减到最后,除了一些下流段子以外,就没有什么消息了。
信息这东西,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才能转化成有价值的思想。在海外,即使把所有的信息放在你面前,也不会有多少人认真梳理。更何况信息部分封锁的中国学界?这样一群人形成的智库会是什么样的?等级制度的建立使得所有人的知识都营养不良。目前,信息封锁的后遗症已经开始显现了。海外媒体在辩论中国问题的时候,最棘手的就是找不到为中国说话的正方。没有正方的衬托,辩论就成了反方的说教。好不容易找到一位,留言版上的反应却认为像是几个反方在耍猴。最近,一篇“中国公众大多喜欢特朗普的什么”的文章则充分反映出作者以中国人情代替西方法治的观点。再看看文革经历就知道,像刘少奇、林彪、王洪文这样的人,逐渐升到第二号的时候,就该挨宰了。他们成长的过程,也像其他人也一样,政治待遇在不断的变化,从开始看到的资料范围不断扩大,直到最后嘎然而止。结果是每个人都在信息方面有所缺失。只有毛一人的政治待遇不变,可他一个人怎么会看得了那么多的咨询?那么,整个中国还会有一个掌握知识和信息全面的人吗?新闻的营养不良,导致了很多可笑、可悲的事情发生。受到最大危害的,和制造最大危害的往往是精英分子,因为他们最关心消息。当年的大右派,都是积极响应党号召的人。当年的红卫兵,造反派无一不是投身革命的先锋。当年的知青,黑灯瞎火地跟着跑了一通,直到如今伤口还没痊愈。试想,如果这些人知道什么是斯大林的大清洗,为什么希特勒一夜消灭冲锋队,什么是延安整风等,怎么会不防备毛的反复无常?每当法院宣判,剥夺某某政治权利终身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在一个没有选票,没有消息畅通管道的国家,为什么每次判决都要带上这么一笔。这一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网络封锁,没有选举,就已经剥夺了广大人民的政治待遇。已经是光脚的了,还有什么可剥夺的?
中国的政治像一座金子塔,而西方的政治是一个大平台。中国金字塔的顶端与西方的平台高度相等。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只有将整个金字塔升高,使得底部与西方人等同,才能有政治出路。这就是自从大秦帝国以来的一贯思路,并用这种观点催生爱国主义。因此,中国人对别人,不是鄙视便是仰视,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平视。
遗憾的是,对于发明家来说,不仅仅要懂得自己的专业,还要明白社会的趋势。当今世界,没有什么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所谓发明,只不过是在已有的技术上进行各种组合而已。我们常说的高科技,不过就是把基础的东西做得更精致,更灵巧。是给已有的科学思想进行包装。所以,更应该叫包装科技。既然是给基础科学做包装,就必须懂得消费者的喜好,能够让消费者高兴才是好包装。可如果你蒙住了发明家的一只眼睛,那么,你所能够得到的,只能是没有深刻内涵,以偏概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