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各种文献(包括高中课本)都记载着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四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意思是:领悟到以往不接受劝谏,知道未来还有机会追悔。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感觉今天做的对而过去错了。”但我认为,把第三句改成,“识迷途其未远”似乎更加贴切。不但我这么想,很多人在引用时,都使用“识”而非“实”,这说明,如果记忆的是意思,而不是文字的话,只有用“识”才说得通。比较每句中的第一个字悟、知、识、觉就会发现,使用“实”,在意思上是有问题的。从语法上看,悟、知、识、觉是四个动词,而“实”是形容词,也不配套。
我们知道,目前存留下来的许多古文,其实,都与原文有出入。比如,《滕王阁序》就有多处是‘两可’的文字。因为谁也没见过原文,大家都是根据各种传抄获得的资料。而传抄的过程中千奇百怪的错误,让人产生各种联想。这就出现了两可的文字,比如,《滕王阁序》的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有些文献中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章,南昌,洪州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只不过时代不同,使用的名称也不同。豫章郡出现在公元前202年,(当时南昌是它的一个县),公元589年,废豫章郡改为洪州, (公元606) 又改为豫章县。这些更改都是在王勃出生以前发生的。王勃(650年-676年)。从上面的内容看,南昌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郡,因此,有人认为应该是“豫章故郡,”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苏轼的字帖中却是“南昌故郡”。这就证明北宋人见到的《滕王阁序》就是这么写的。宋(960—1127)距离王勃生活的年代不到三百年,应该比较接近原文。如果原文也是这么写的,那说明王勃记错了;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记住这么多历史、地理、典故难免有错。要强调的是即使是错的,也要真实地把原文记录下来,不能随便更改,因为,没有忠实的记录,后世的一切研究都是笑话。
这就让我联想到,是否对于《归去来辞》也有弄错的地方?我到网上查了一下,苏轼、赵孟頫、文征明以及好几位大师的墨宝中都是“实迷途其未远。” 这使我感觉困惑。到底是陶渊明写错了,还是这几位大师写错了,或者根本就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