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平牟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少年的他,曾经是班里的学霸,校内的明星。文革开始的那年,一群身穿黄军装的红卫兵闯进他的家,先是把父母毒打一顿,家中器物砸毁,再问父母知罪吗?最后将全家人压往北京火车站,发配原籍;那时管这种情况叫‘扫地出门’。老家在石家庄西北面的一处村落。平牟一去就是几十年。由于他不属于知青,一直没有办法回到北京。也曾准备过高考,但最终与大学无缘。烦闷时,只能拄着锄头,在农田里仰望晴空想入非非。岁月沧桑,晚年的他,在同学的帮助下,几经辗转,外加走后门,终于把户口迁回城里。也许,历史不愿意亏欠他太多,在老家的那些年,城里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但农村例外。因此,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个孩子;一儿一女。
垂暮之年的他,领着低保,怕着生病,每天的兴趣就是到图书馆坐坐,书店、书摊逛逛,在各处遛弯,感受城里各种陌生的事物,抱恨当年未圆的大学梦。只有雾霾升起的时候,他才记起了农村的蓝天。一次,不小心,在路上摔倒。城里人见到这种情况谁也不敢扶,有心的人只能给公安打电话,联系救助。医院经过抢救后告诉家人需要一笔天文数字的医药费。平牟自知儿女们无力负担,解决的办法,最好就是自己死掉。怎样才能死呢?他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绝食。这个办法好,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忍住饿就够了。他这辈子,什么没忍过,怎能被这点小事难倒?真管用,仅仅一天的时间,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一间简陋的房间里。被烟熏黑的草棚顶,没有白灰的土坯墙,任凭苍蝇、蚊子,以及冷风自由进出的窗框。就好像当年刚下乡时住的那种房子。仔细看,草棚的缝隙中,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房梁上,还留有鸟儿白色的粪便,多么熟悉?
“难道我又被遣送回农村,文革又来了吗?”他正在问自己。突然闻到一股香气,不像大米,也不像馒头。不一会儿,一位不认识的大姐走了进来,看到平牟,便问,“你醒啦!”。平牟没有回答,傻傻地看着对方。
老大姐递给了他一个陶碗。在农村打拼了这么多年的平牟,这才看清楚,这是糜子粥。“难怪我刚才没闻出是什么香。”他喝了一口,感觉好了一些便问:“我这是在哪里?”
大姐说,“你怎么在哪里摔倒的,自己还不知道?”
“我记得是在商贸大厦的门前摔倒的,后来进了医院,怎么就跑到这里来了?”
“商贸大厦,医院?没听说过,这里是扶柳镇。”
“扶柳镇?”平牟自言自语地重复了一遍,他读了那么多书,看过那么多地图,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地方有一个扶柳镇?自己怎么来到这里?
吃完了粥,他起身下地洗碗,突然发现自己变矮了。床那么高,甚至大姐都比自己高出一块,过去对于高度的认知完全被颠覆了。他走出房间,没有找到刷碗的盆和炊帚,只看到门前一条小河,河边上放着几只没有洗的碗。几只鸡在吃碗中的剩饭。他想:这家的条件不太好,不过,比当年的农村还是强,至少政府允许养鸡。他走到河边,开始抓过一把草来刷碗。偶然低头,看了一眼河水,水面上映出自己的面孔,呀,我怎么回到文革以前的样子?他一边刷碗,一边问正在空地上忙碌的老大姐,“大姐这里怎么没有···。”
大姐奇怪地看他一眼,“你总叫我大姐不好吧。你才多大点年纪?”
平牟想起刚才看到水中的倒影,也感觉不合适。就问,“我该怎么称呼您?”
“过去,人家叫我发姑,现在老了,人家叫我发婆。”
“那我也这么叫成吗?”
“随你。”
“好!发婆,咱们这里归哪个省管?”
“什么是省?”
“就是比这里再大的地方政府。”
“再大,再大那就是咱们中山国呀。”
平牟一听,这都是什么,什么时候整出来一个中山国?难道我穿越了,穿越到哪里呢?他想了想,又问,“婆,中山国的边上,还有别的国家吗?”
“唉,咱们中山国可是个受气的国,东面是燕国,西面是赵国。咱们夹在中间,两边受气,隔不久就会打一仗,隔不久就打,你还挺有福,没碰上兵灾。不然的话,谁都说不准会发生什么事情。”
听到这里,平牟似乎有些明白了,他问,“那是不是还有个周天子管理一切?”
“是啊,是啊,看来你真的醒了。你叫什么?”
“我叫平牟。”
“哦,平牟!”
平牟记得,战国时代的七雄是,齐、楚、燕、魏、赵、韩、秦。没有中山国,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将要灭亡的国家。
中山国是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正是平牟老家的所在地),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其都城之中有座小山,取名中山,经历了戎狄、鲜虞和白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停的变换。从这些名称中,能够体会到,他们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数民族。而从戎狄、白狄的名字也可以知道,他们有白种人的血统。因此,他们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异类,是华夏的心腹大患。平牟穿越的年代正是它被魏国灭了以后,再次复兴的时代。当初是由于周朝与诸侯国的合法性已经被多数人认可,因此,不需要用扩张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权威,否则,不会让这个国家轻易复国。但眼下,七雄争霸,那可说不好会发生什么事情。
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平牟心里一惊,真的又回到老家了。此时,他依稀记得,当年回乡的时候,的确有人提到过中山国这个名字,那时哪里顾得上思考什么古国,饭都吃不饱,每天想的,就是直着眼睛找食。可如今不一样,为了生存,就得弄懂这个社会。原本想着回到北京后,只要降低生活标准,就能轻松的混过晚年。可现在,计划赶不上变化,还得打起精神继续奋斗。在这个原始,无法无天,荒凉的土地上,远离文明,那可真是不知道明天与死亡哪个先到。不过,他转念一想,至少我不用付医药费和住院费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当年被轰回农村的时候,还不是赤手空拳,一步一步混,最后也没死?
从发婆口中,平牟得知,她是个可怜人,丈夫去世,儿子打仗死了,女儿失踪。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每天靠打零工过活。有一天,在山上拾柴,草丛中发现了自己,摸摸还有口气,就背回了家。
平牟知道,中山国迟早还会出现战争,要想在这里活下去,就得赶紧想办法做点什么。第二天,他和发婆打过招呼后就出了门。上街看看能不能找点活儿做。的确,街道上真的就像文革以前的农村街道。他想:“原来古代的穷人,即使是动乱年代,也过得比我们不差,吃的是糜子粥,不是忆苦饭。而且还有余粮照顾陌生人。更重要的是,路上遇到倒卧,没有任何顾虑就敢往家里带,也不怕人家讹药费?”
扶柳镇的街道相当热闹,街中间有好几处大排档。平牟转了一圈,没发现有什么工作的机会。只是,有人背着从野外砍下并晒干的灌木当作木柴,挨家挨户的兜售。再有就是挑着各种饮料,在街巷之间卖浆的。这些虽然能赚点钱,但要和别人竞争,恐怕也不是什么好出路。当他走了第二圈的时候,在一家较大的饭摊前,停下了脚步。一位老先生正在那里说书。这使他感到了商机;在没有任何娱乐的古代,说书的吸引力,相当于把现代社会的电影、电视、手机外加电脑游戏放在一起。平牟仔细一听,讲的是郑庄公掘地见母。他立刻明白了自己该干点什么。他站着张望了一番,希望找一个类似的大排档,也去说书。正在此刻,只听说书人一拍醒木,讲完了。他最后说了一句,“列位,对不起,家里有事,从明天起,我三天不在这里。三天后,请列位再次光临。”
接着传来稀稀落落的几声叫喊,“不客气,白先生请便,我们三天后见。”
说完话,白先生和各位顾客行礼,拿起自己的包袱和道具,起身走了。
平牟见此情景,赶紧走了过去,“老板,这位说书先生三天不来,我能不能试着说书?”
老板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小小年纪,你能懂得什么?”
平牟,“有志不在年高,让我试试也不妨碍你什么。”
老板,“你想试试就试试吧。”
听了老板的话,平牟坐到了说书人的位置上。众人见他年轻,都用奇怪的眼睛看着他。平牟没有醒木,只能用两根筷子在桌上一拍,“列位,今天我来讲一个国王长了驴耳朵的故事。”
大家一听,笑了,“你自己编的吧,人怎么能长出驴耳朵来?”
平牟,“故事都是假的,可故事要表达的内容却是真的。有的时候,真的故事不让说,只好换一种说法。只要说的人明白,听的人,你懂得,那就是好故事。”
大家一听,有点道理,于是就静下心来听他讲。
路过的行人见这么小的孩子讲故事,感觉好奇,真有人停下来想看个究竟。平牟等了几秒钟,清了清嗓子说,“从前,有一位国王,骄、奢、淫、逸,他都占全了。总觉得钱不够花,想方设法压榨百姓。干完了坏事,就特别怕百姓造反。为了防止暴动,他雇了一帮人,天天扯着耳朵偷听百姓的私下闲聊。只要看见有人聚拢说着什么,就一定要弄清究竟,好去打小报告。有一天早上,国王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的耳朵,被拉长了,变成一对驴耳朵;原来是老天爷看他太爱偷听别人的隐私,因此,把他的耳朵变长,让他听个够。可是这样出门多难看呀?他赶紧叫来寺人(太监),让他把自己的驴耳朵埋在头发中,别让人看出来。寺人用了很长时间把这件事情做好,可换来的却是被国王砍了头。因为国王不放心。怕他把这件事情说出去。可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同样的麻烦还是困扰着国王。他叫来第二个寺人,如法炮制,杀了第二位寺人。就这样,一天杀一个寺人。直到有一天,宫里就剩下一个寺人。再灭口就没人给他梳头了。怎么办?国王梳完头,对寺人说,‘听着,这件事,你一定不许说出去,否则就让你的脑袋搬家。’
可是,这么奇怪的事情,不说出去,实在憋得难受。有一天,这位寺人偷偷溜出宫,在山脚下的泥地上,挖了一个坑,趴到上面,嘴对着坑大喊三声,‘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喊完之后,他感觉心里舒服多了,就悄悄的回到宫里。
不久,寺人喊话的那片地上的土被工匠挖去烧制陶器,他们烧出了一个个的埙。每当有人吹起这些埙的时候,就发出奇怪的声音,‘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
平牟的故事讲完了,人群中发出一阵笑声,接着是稀稀落落的鼓掌。
平牟说,“大家懂了吗?”
“这是挖苦厉王搜刮民财吧”有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