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可怕的病毒 [2020/01]
- 陈破空欠考虑 [2020/01]
- 策略与机遇 [2020/03]
- 乱世也要生存 [2019/11]
- 权本主义----手机 [2023/09]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19/06]
- 习近平的选择 [2019/12]
- 范冰冰VS赵家人 [2018/10]
- 川普为何屡赞习近平? [2020/02]
- 中国芯 [2018/04]
- 介绍两位墙内学者 [2019/08]
- 张首晟的心结 [2018/12]
- 说绘画 [2020/10]
- 教育是这样腐败的 [2017/05]
- 谈谈郭文贵 [2017/05]
- 谈爱国 [2019/07]
- 还‘共产’吗? [2017/06]
- 换个角度看香港 [2019/08]
- 神秘的基尼系数 [2017/06]
- 公德与私德 [2018/07]
- 澳洲高校风云 [2017/08]
- 无法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共 [2019/09]
- 统一的希望 [2018/05]
- 一个使美国矮小的政策 A Policy Making America Smaller [2019/03]
- 谈“母亲论” [2019/06]
- 世界新秩序 [2024/12]
- 核讹诈的杰作 [2022/02]
世界教育体系经过数百年的变化,目前出现了颓败的迹象。我认为,其原因是电脑的出现,导致所有教授人员数十年的积累贬值的结果。更可怕的是,各种权威刊物编辑的水平无法追赶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致使那些独特见解的文章,由于作者学历不高,或者没能获得研究经费而得不到发表。因此,权威刊物的质量下降,不可避免。这个变化导致诺奖评委别无选择地跟着降低质量。政体的选择会导致繁荣与贫困的思想,在公元前122年的文献中就已经记载过。文章作者对这些文献一无所知。
本文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学者。颁奖的理由见: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24/press-release/
基本内容就是被欧洲殖民过的国家,有些成为发达国家,有些成为落后国家。关键在于当初的统治手法是包容性inclusive还是榨取性性extractive。
我认为,其实三位学者发现的道理,正是《淮南子·齐俗训》所表达出的内容,但三位学者的思考深度,不及淮南子。刘安(前179--122年)那段文字是这样说的:“以前姜太公吕望、周公姬旦分别受封后见了面,太公问周公:“你打算怎样来治理鲁国?”周公回答说:“尊敬尊长,亲爱爱人。”太公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周公问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样来治理齐国呢?”太公说:“我要举荐贤能,崇尚功绩。”周公说:“齐国后代一定有被篡夺弑杀的君主。”从那以后,齐国一天天强盛,一直到齐桓公称霸,传二十四代时国政被田氏篡夺;而鲁国日益衰弱,到三十四代亡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诺奖文章与《齐俗训》都是对比殖民地政治。诺奖文章用榨取性与包容性做对比。这有一个不足之处,殖民集团,一到殖民地就不断的榨取,似乎说不通。到处抢劫得到一定是集体的反抗。所以,我认为《齐俗训》说得更加准确:一个殖民集团,到了一个地区,用含情脉脉的亲情关系骗取殖民地人民的信任,然后将等级意识形态逐渐灌输给殖民地人民(尊尊亲亲)。但是,逃脱不了商品经济规律的惩罚,因为,大家都是你好我好的活着,人人都认为干活无意义,于是各个躺平,无论用什么严刑峻法,也无法调动人民对生活的积极性。这个国家,最后只能在历史长河中消亡。南非不就是这种情况吗?
此外,诺奖文章中关于包容性的描述也不准确。美国民主党对于非法移民,是不是比共和党更加包容?可结果呢,遍地“黑命贵”,英国、法国对于穆斯林移民是否包容,但换来的是后者要求这两个国家改变信仰。南非殖民者是否足够包容,最后被当地人民所压迫。因此,我认为《齐俗训》说得更加中肯,“举贤而尚功”也就是说,给与所有人平等的机会,无论是殖民者还是被殖民者,只要你能够相处好办法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由于这种国家崇尚的是能力,那么,能力强的人就会逐渐取得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因此,按照君主体制的标准,国家最终一定会打破原有的等级。也就是说,出现“篡位”现象。但是,目前西方国家用君主立宪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在一个民主的世界中,它并不是问题。只不过淮南子是站在君主的角度来解释,因此,认为它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