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嫖娼之死事件给学校声誉带来了很大影响,经不住推敲。没有哪个学校保证从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都道德完美,绝无违法犯罪行为,学校担当不起。社会像一个大海一样的大染缸,学校只能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尽量不逾越道德和法律的边界,绝不敢保证他的学生出到社会仍然风尘不染,个个如尧舜。就是工厂也只对其生产的产品作有限的保质期承诺,不会无限的对工人下班之后所发生的任何不道德的事件负责。说雷洋嫖娼就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是道德绑架,是为一种舆论烟雾弹。这种道德论从一开始就已经严重地影响或者说遮蔽了问题的根本,让大家的目光失焦。比如,从雷洋的同学、亲友、学长到公众,从一开始都认为雷洋是一个“青年才俊”,“人大硕士”,立足北京的“中产阶层”,微博里只传播“正能量”的人,这实际上是对雷洋一种比较高的道德评价,觉得像雷洋这样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不会干不道德的事。因为作为一名公职人员,知法犯法就更应当承担后果,公职人员本应是社会的榜样,以身作则,公安正常执法。这种对人性简单化的理解为我们追究雷洋之案死的真相埋了一个个大坑。问题是,雷洋到底有没有嫖娼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导致雷洋之死的诱因,说不重要,是因为嫖娼虽然违法,但不犯罪,更不该死。国内的舆论在热烈讨论雷洋有没有嫖娼,到底是雷洋家属还是警方谁在撒谎,为什么雷洋要去嫖娼,怎么嫖,花了多少钱,该受什么样的法律制裁,我们需要证实的到底时谁隐瞒正相,而不是像现在的局面已经严重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