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爱的老人 [2016/05]
- 海上青焙坊— Make a Difference [2016/07]
- 落叶归根---海外华人归国养老记 [2016/07]
- 雨中游古园 [2016/06]
身边的朋友,很多人都对养老院带着一种潜意识的抗拒,当听到养老院第一联想就是昏暗的房间、凶巴巴的工作人员;对长辈也往往带着厌恶的情绪,尤其是一些老人碰瓷、公交强行让座等负面社会新闻的曝光,更让一些年轻人患上了“恐老症”。我身边一些学社工出身的朋友,在就业时也更倾向于进入青少年领域,养老服务往往是他们顺位最靠后的选择。
准备读研时,我就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从事养老行业,并在读研期间,去到多家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做志愿者。我希望能够将我在这些经历中接触到的长辈们的故事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老人并不都是可恶的,他们也都有和蔼可亲的一面,他们对待生命的豁达,历经坎坷后的云淡风轻,都让他们熠熠生辉。
一、 优雅的张奶奶
张奶奶是上海一家美资养老机构的住户。张奶奶是一位特别潇洒的长辈,退休后到世界各地游玩。平常也会约着闺蜜们去喝喝下午茶,生活过得五彩斑斓,让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住到养老院后,张奶奶也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紧紧有条。早上睡到自然醒,然后关心关心股市。奶奶还特别注重营养和锻炼,早餐必吃黄瓜和小番茄,每天分阶段锻炼2个小时。
其实刚到养老院时,张奶奶的情况不太好。因为脊柱小关节紊乱,张奶奶走路很难受,总是觉得腰别着,几乎只能卧床,坐起或站立都非常难受。
在康复师的治疗和指导下,张奶奶配合药物加强了康复训练,慢慢能坐起和下床了。身体逐渐好转能站立后,更加增强了张奶奶康复的信心,继续坚持锻炼,每天走路、拉绳、爬梯。那段时间,常常听奶奶念叨一句话,“一定要站着参加孙女的婚礼”。原来张奶奶家的晚辈均在国外,孙女下半年要举行婚礼,但张奶奶的身体情况不允许长途飞行。为了让奶奶能亲眼见证自己的婚礼,孝顺的孙女特意决定10月份再回国举行一次婚礼。体谅家人的用心良苦,奶奶在康复锻炼时也充满了动力。
每次看到张奶奶锻炼的身影,都会深深地感动。一位长者如此地珍视自己的生命,努力地与衰老进行对抗,希望以最好的状态参加孙女的婚礼,亲自送出自己的祝福,让作为晚辈的我不禁动容。
意志特别坚强的张奶奶性格其实很温和。爷爷奶奶们对饮食是意见最大的,厨师常常成了“众矢之的”。可张奶奶每次都会“挺身而出”,劝慰老伙伴们能够将就将就,还会安慰厨师,老人的胃口众口难调,尽力就好。新来的一些护工,因为不熟悉每位老人的习惯,常常会犯错。张奶奶也总是宽容地告诉她们慢慢来,还告诉主管,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不要责罚新来的护工,多给她们一些时间。
所谓相由心生,张奶奶虽已85岁高龄,可仍然光彩照人,说话低声细语,特别温柔。
二、 可爱老头
李爷爷是张奶奶是同一家美资养老机构的住户。我第一次和李爷爷碰面,是在院里的民管会上,我向爷爷奶奶们自我介绍。李爷爷听了后说,“我记住你了,小孙!”,并向我微笑着挥了挥手。以前做志愿者接触的爷爷奶奶们,上次年纪,记性都不太好,接触好几次都还是没法记住我的名字。所以听到李爷爷这么说时,我并没有太在意。隔天,我配合活动部给爷爷奶奶组织活动。没想到李爷爷真的一下认出了我,笑着对我说,“我记得你哦,你是小孙!”。让我非常惊讶。“爷爷,您记性真好!我也记得您哟,您是李爷爷,那我们今天就成为朋友了,我们盖个章好不好?” ,说完,我伸出手和爷爷盖了“章印”。
不过,有趣的是,在第二周的外出活动中,李爷爷又忘记我了。当时,因为外出的老人大都坐着轮椅,上下台阶都需要人抬,常常是前面的人刚扶着下去,后面的人又得再抬上来。院方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名年轻男性)跑前跑后,汗湿了衣服,李爷爷心疼地说,“小C真辛苦啊!”。在旁边的我装着生气说,“李爷爷重男轻女啊,我们也很辛苦啊!”李爷爷一听,转过来看着我,疑惑地说,“哎,你是谁啊?”我心里一乐,这才没几天,李爷爷就又把我忘了,我继续打趣,“您这么快就不记得我啦?前几天,我们还盖章成为朋友呢?”李爷爷蹙着眉头想了想,突然一拍额头,不好意思地说,“哦,你是小孙!你今天把外套脱了,所以我才没认出来”。我笑起来,“原来我是乌龟啊,脱了马甲,您就不认识啦!”,爷爷一听,哈哈笑了起来。
慢慢接触下来,我发现李爷爷特别爱笑,常常被我的小玩笑都得呵呵直笑。李爷爷虽然已经90多岁了,可是他耳聪目明,牙齿也都很健康,我想心态好是他长寿健康的秘诀之一吧。李爷爷还特别注重锻炼,每天早上坚持在阳台做做操,饭后也会在走廊散散步。
院内许多长辈的子女都常年在国外,很少能前来探望。李爷爷的孩子都在上海,子女也都非常孝顺,因此每周经常都有家人来看望,这也成了其他长辈们十分羡慕李爷爷的地方。“隔壁老王,一直都对我说‘你最好了,天天都有人来看你’”,说这话时,爷爷像个买了新玩具向小伙伴炫耀的孩童,脸上满是幸福和骄傲,自己也情不自禁地嘿嘿笑起来。
三、 托老所的老大哥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顾名思义,是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托养服务的机构,又称托老所。万爷爷就是上海市市区某家托老所的老人。听工作人员介绍,万爷爷是托老所第一个报名的老人。当时工作人员到社区宣传,听完介绍,万爷爷就第一个举手报名了。
万爷爷是托老所的老大哥,也是最勤快的“学生”,风雨无阻,天天都到托老所报道。万爷爷出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上的是西式学堂,会说简单的英语。所以每次,早上到他都会笑盈盈地跟工作人员说,“Morning”,回家时则挥挥手,“See you tomorrow”,颇为可爱。
万爷爷性格特别温和。官办的社区服务机构,难免有时候需要配合行政任务做一些活动,爷爷总是积极带头参加,其他的长辈们一看老大哥做出了表率,也都不好意思不参加了。虽然作为社工,不能有明显的喜好,但志愿者们私下还是纷纷表示万爷爷是自己最喜欢的长辈。
在基层社区,长辈们的观念还是很传统,觉得住进养老院或者托老所是一种没人照顾、被家人遗弃的表现。因而托老所里入托的老人也大多是独居、纯老或子女无暇照顾的长辈,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万爷爷家也是如此。万爷爷和小儿子一家蜗居在一套一室户里。孙女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工作,天天待在家里。小儿子和儿媳为此愁眉不展,家里也常常是剑拔弩张,万爷爷也常常被无辜波及,甚至会遭到儿媳的拳脚相向。今年春节,万爷爷的大儿子突然发病,生命垂危,万爷爷差一点白发人送黑发人。每次讲到这些,万爷爷总是云淡风轻,像在讲隔壁邻居家的事,他说他劝慰自己的秘诀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能过一天是一天。虽然言语中透着一丝无奈,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呢!
每次举行活动时,万爷爷也都会拿自己的经历借机开导其他的“弟弟妹妹”,告诉他们要心态好,放宽心,最后再献歌一曲。因为耳背,没法“返送”,其实万爷爷唱歌基本上是走调的,可是其他的老人还是会坚持为万爷爷鼓掌,听他唱完一曲。
这些年长的长辈经历过动荡的战争岁月、文革十年,有的当年是热血青年,一腔热忱参加革命,有的是资本家小姐,在时代的洪流中几经沉浮,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堪称一本书,时光雕刻了他们的皱纹,蹒跚了他们步伐,花白了他们的头发。
曾经尊老爱老的传统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可是当经济建设的闸门打开后,追求效率和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准则,那些蹒跚的长辈被当做累赘似地远远地被抛在了后面,含饴弄孙的幸福画面更多地被晚景凄凉的惨淡所代替。
欣慰的是,我在这些养老机构里,看到的都是一群有爱心的人。爷爷奶奶们在机构里生活,更像是住在一个大家庭里。他们居住的环境也是宽敞明亮、布置典雅,受到专业的照顾。
长辈注定追不上我们,所以我们也许该慢下来,试着摘掉有色眼镜,走进这群花白头发的人群,广场舞不能代表他们、碰瓷更不能代表他们。当年青一代追求个性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将个性赋予这些长辈,去看看他们可爱可亲的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