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对故乡的深情眷念常常见诸报端,直到后来自己到德国游学,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背井离乡时,心中对故土、家人的牵绊。
而近来熟识的Grace奶奶,她的传奇经历更为“落叶归根”提供了最好的注解。我刚到上海第一家美资养老机构做志愿者时,就常常听工作人员提到,院内有一位摩登奶奶,虽然95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天精心装扮,衣服天天不重样,容光焕发,成为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百闻不如一见,当我第一眼看到Grace奶奶时,立刻被她典雅的气质所吸引,明亮的双眸、淡然的微笑、精致的妆容,她的眼睛里仿佛还住着一个少女。
后来知道了更多Grace奶奶的故事,才明白她其实真的一直就是一个少女呢!Grace奶奶出生于上海的名门望族,是千金大小姐,和宋氏姐妹是校友,常和宋氏家族来往。在上个世纪中期,她跟随年轻的丈夫到香港定居。那个年代来自内地的青年夫妇,大多家底殷实,丈夫在外从商或从政,太太则在家充当贤内助。Grace奶奶也不例外,她婚后成了全职太太,生活起居均有人照料,平日里与三两朋友相聚或陪同先生出席商务活动。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词来说,她安静的负责“美”就好了。香港的繁华相比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她还是常常想念上海。
70年代,Grace奶奶又随夫家移民到了新加坡。唯一的儿子长大后到美国求学,并在当地成家立业。好在先生退休了,从前丈夫工作忙,两人时光总是短暂,现在先生退休了,Grace奶奶和丈夫享受着难得的二人世界,日子倒也充实。
新千年后,先生身体欠佳,不久后离世。失去了一生的伴侣,Grace奶奶独居一人,略显落寞,随着年龄逐渐增加,生活上也更加需要人照顾。已定居美国的儿子,计划将Grace奶奶带到美国,一家团圆,并开始处理签证等各种手续。
可是这时,Grace奶奶犹豫了,她从小在上海长大,后来辗转香港、新加坡,几经周折,可想来都还在华人圈中。虽然曾到美国留学,英语也能流利交流,可在美国的朋友不多又分散各地,且大多老去,去了那边该是多寂寞啊!虽然心里藏着不情愿,可唯一的亲人就只有儿子了,不去美国又能去哪里呢?就在一切手续办理妥当时,Grace奶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的决定——回上海。而那时,Grace奶奶已经92岁高龄了。
拗不过母亲的坚持,同时也考虑到老人到了美国确实可能存在不适应,不想长辈老来还得辛苦融入新环境,Grace奶奶的儿子开始为她在上海寻找合适的养老院。
2013年时,上海的高端养老院凤毛麟角,最终儿子为Grace奶奶选择了凯健。回到阔别60多年的家乡,Grace奶奶很快融入了新环境,在工作人员的照顾下,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她还常常用英文为老人们唱歌、念诗。
上海-香港-新加坡-上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辗转,Grace奶奶又回到了熟悉的上海滩。一次聊天中,我问奶奶为什么会选择回上海,她回答说,“我本来就不曾想离开,是时代的洪流将我推向了海外,我只是外出的燕子归巢罢了”。
我联想到自己家中的长辈,年近80的大伯,经历车祸,记忆受损,可他却坚持从生活了几十年的浙江回到四川,几乎认不得人的他,却还能记得祖屋的位置。每次回老家上坟,父亲也总是会绕着他从小长大的山丘走上好几圈,常常念叨着退休了要回老家养老,如何修整老屋子。
后来院长也告诉我,她常常接到海外华人的咨询电话。对故乡的眷念和依恋似乎刻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即使面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却也阻挡不了游子们“落叶归根”的殷切心情。
后记:
后来在帮海外长辈们查询相关签证政策时,也发现近年来的签证政策有所放宽。而且随着国内养老业的发展,许多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准也已经和国外相差无几。落叶归根的情结也许会掀起“回国养老”的一股热潮呢!
附:签证政策
201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就“中国普通签证”而言,《条例》在保留原有8个类别的基础上,针对海外华人设立了Q字(探亲)签证。
想要回国养老的老人,可以申请Q1字(长期团聚,超过180天)签证。若申请材料通过,海外大使馆或领事馆会签发一个月有效期的单次入境Q1字。回国后一个月以内,到当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有效期不超过3年的团聚类居留证件。
\
Q1签证申请(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
http://www.china-embassy.org/chn/lszj/qz/t1234499.htm
团聚类居留证件办理(北京市公安局):
http://www.bjgaj.gov.cn/web/detail_getZwgkInfo_371474.html
相关报道:中国新签证制度:Q签证方便海外华人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举办说明会
http://www.chineseofchicago.com/Content.aspx?nid=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