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教授论文《陈寅恪先生的“恪”字应该怎么读》

作者:kyotosizumoto  于 2016-8-12 02:3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陈寅恪研究》|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陈寅恪先生的“恪”字应该怎么读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首先需要提及的,那就是,对于陈寅恪先生这样一位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知识分子,现当代很多学者们连他的名字的准确发音都不清楚。这是历史谜团,还是文化失落,抑或另有其他,我们不好先下断言。即:

不清楚他的名字是“陈寅恪(音:克)”还是“陈寅恪(音:却或怯)”?

但是,在我们和国内外学者们进行有关他的生平活动及其学术思想的讨论之时,又常常为他的名字的准确读音到底是什么而争论不休。研究本世纪这样一位可以和史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并驾齐驱的、杰出的历史学家,不得不先从他的姓名读音开始,这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于是,只好先作此篇考证文章,对陈寅恪先生的名字、表字及别名等相关问题,进行比较详细地考证,以正视听。

(一)、陈寅恪先生命名的由来

1890年7月3日,农历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日,陈寅恪先生生于湖南长沙。此时父母住在长沙周氏蜕园。“寅恪”之名乃祖母黄氏所起。其中,“恪”字为其父陈三立之子的排行用字,“寅”字的由来又是从当年的农历纪年为庚寅年而来。

在十二生肖中寅为虎,因此古今寅年生人,以“寅”字或“虎”字命名者是一种传统的命名法。如明代著名的画家唐寅,字伯虎。

(二)、陈寅恪先生的表字

关于陈寅恪先生有无表字的问题,蒋天枢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一书中曾说:

  昔年枢尝以字请,师语之曰:“忆闻,余生时适老人熊鹤村来,先祖拟以鹤寿字余,然此字未曾使用。”  

故可暂定“鹤寿”为陈寅恪先生最初之字。所谓“鹤寿”是古语“松龄鹤寿”的简称。说明其祖父陈宝箴希望孙儿长寿之意。

但是正如陈寅恪先生自己所说,这一表字“未曾使用”。

(三)、陈寅恪先生的别名

关于陈寅恪先生有无别名问题,以我们所见到的陈寅恪先生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来看,尚无使用别名现象;只在一封致当时身处香港的牟润孙先生的回信中使用了“汤云”这一别名。该信内容如下:

  数月前奉到大著。乌台正学,兼而有之。甚佩,甚佩。近年失明断腿,不复能听读。 敬请以后不必再寄书为感。敬颂!汤云敬启。                                                 十一月,一日,六六(年)。

北郊兄嫂处乞代致意。

牟润孙先生当时居香港。他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陈寅恪先生的友人、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牟润孙先生在《敬悼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曾说:“一九六六年我曾寄给陈先生一篇文章。不久,得到一封别人署名的信,说以后请勿再寄……”

牟润孙先生所说的“得到一封别人署名的信”显然就是此信了。内容中有“敬请以后不必再寄书为感”一语,和牟润孙先生上文中的“说以后请勿再寄……”之回信内容完全一致。

这是在1966年的特殊年代下只使用了一次的特殊别名。

此信又是由唐筼女士代笔而书。

所谓“汤云”,亦即“唐(汤)筼记陈寅恪先生所云”之意。“汤”和“唐”是谐音字,而“云”字兼有谐音的“筼”和用意的“云(说)”双重意义。此别名之用意和由来,到此则涣然冰释。

(四)、“恪”字的“que”音说

的确,自民国时代以来一直存在着把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成“que”音的现象。如,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在《忆寅恪》一文中就曾指出:“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

再如,胡适先生在1938年7月29日向英国牛津大学写信推荐陈寅恪先生出任该大学汉学教授时,他的推荐信第一句话就是:

Prefessor Ying-Chiuh Chan is about 47 years old.(陈寅恪教授时年47岁。作者注。)

在此信中,他把陈寅恪先生姓名的英文发音写成:“Ying-Chiuh Chan”,和姓名的英文通行写法完全不同。但此种写法的读音即今天的“Chen Yin-Que”。这一写法念出来是“陈寅恪(却)”。

又可见刘以焕先生《国学大师陈寅恪》一书中的记载:

  传主的姓名Chen Yin-Que,即陈寅恪先生,是按域外通行的汉人姓名英文拼写法书写的。

这里是以“que”的音来读“恪”的音。

1996年11月5日,本书作者曾和《陈寅恪先生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作者陆键东先生就“恪”字的“que”音说展开讨论。他提供说:

  陈寅恪先生的助手黄萱先生说:在陈先生口述《柳如是别传》中常常有“寅恪案”一语。当时,陈先生就是以“寅恪(que)案”来读音的。

由此可见,传说中的所谓“陈寅恪先生本人就读成‘que’的音”之说,或许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吧。而且,蔡鸿生先生在《不能以陈寅恪先生的是非为是非——蔡鸿生教授访谈》一文中声称:

比如,“恪”的读音,我问过她。她说,她在北平上小学时起,在填学籍报家长名时就读“que(却)”。女儿不会读错的。而且,师母、黄萱、刘节、周一良、季羡林都这样读。这个字的读法来自陈寅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的族谱,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

女儿不会读错,可是作者自己又怎么会写错呢?即: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一刊第三卷上刊发了陈寅恪先生的《Han Yu and the Tang Novel》一文,此文的作者署名就是“Chen Yin-Ke”,而不是“Chen yin-que”

(五)、“恪”字的“qie”音说

目前为止,在中国国内把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成“qie”音的现象,似乎不多。见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忆寅恪》一文:

  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怯”。

在台湾学术界则至今仍存在着这一现象。

这可能与汉语的南北两大语言系统对社会语言发音的影响有关吧。“南音”读“qie”的现象,在“北调”中并不多见。

(六)、“恪”字的“Ke”音说

我们主张:把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成“Ke”的音才是正确的。证据如下:

其一,1937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一刊第三卷上刊发了陈寅恪先生的《Han Yu and the Tang Novel》一文,此文的作者署名就是“Chen Yin-Ke”,而不是“Chen yin-que”,也不是胡适先生使用的“Ying-Chiuh Chan”。

其二,1970年4月29日在台湾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新32期中,刊发了赵元任、杨步伟夫妇的《忆寅恪》一文中说:“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可知,读成que、qie是误读。著名语言学家又是陈寅恪先生的数代通家之好的赵元任夫妇的观点,自然不可轻视。

其三,英国伦敦大学汉学教授Perceval Yetts博士(即著名的伦敦大学中国艺术和考古学教授叶慈博士)也曾写信推荐陈寅恪先生出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有意思的是:他最初写的推荐信使用的是英文的拼法“Ying-Chiuh Chan”,而后来则又使用德文拼法并订正为“Tchen Yin-Koh”。刘志伟先生、程美宝先生在《陈寅恪先生与牛津缘悭一面的真相》一文中介绍说“关于陈寅恪先生的名字的拼写,Yetts前一封信用的是Chen Yin-chieh,后来却在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专门就此致函给牛津大学注册处,说明陈寅恪先生自己更喜欢使用的拼法是“Tchen Yin-Koh”。这说明当时读que也很流行了,可是陈寅恪先生本人的护照(法定读音)上注明是读ke,此事居然关系到出国入国手续,可见非同小可又由来已久。

其四,陈寅恪先生的兄弟数人衡恪、隆恪、登恪、方恪都使用“恪”字排行,他们的发音都是“Ke”的音而非“que”的音,为何单单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要读成“que”的音或“qie”的音?这是说不通的。

其五,清代后期以“恪”字作为姓名者,如,李文恪、陈荣恪等人,皆发“Ke”的音。

其六,读为“que”的音或“qie”的音,在训诂学和音韵学上没有根据。我们看不少字典喜欢为“恪”的que音说注解为:“陈寅恪先生之恪读此音”。实在有些滑稽可笑。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们主张陈寅恪先生姓名的正确读音是德文的“Tchen Yin-Koh”或英文的“Chen Yin-Ke”。因为至少这相同读音的德、英文两种拼法得到了陈寅恪先生本人的肯定、使用和认可。

另外,在台北天一出版社所辑之《陈寅恪先生传记资料》第一辑第一片影印的《BIOGR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UNA(I)》(56 COLUMBIA UNIVERSITY)之“陈寅恪先生”条目中,姓名拼法为“Ch’en Yin-k’o”,另有“Alt. Ch’en Yin-ch’üeh”的拼法,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孰正孰误,但也暗示着以“Ch’en Yin-k’o”为准。又最新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上的“陈寅恪先生”条目拼法只有一种,是“Chen YinKe”。这是标准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它确定了“恪”字读音应是“Ke”。

实质上,今天不少读“que”的人,更多是出于对自己师长的尊重,即如下思路:“我的老师就读为que音,而他又是陈寅恪先生的弟子……”毋宁说这一态度是非理性而准愚昧的文化崇拜。

(七)、使用“恪”字作为排行的一点推测

清代中后期以来,以“恪”字作为排行或名字来使用的大多是客家人。如现代文学家邵洵美之弟邵洵恪、陈三立的诸子衡恪、隆恪、登恪、方恪、寅恪等人。

就此现象来说,本书作者有一点推测,即:清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客家人和内陆各地人的同化——特别是因为科举制度中专为客家人设置了“怀远籍”以增加中举名额——于是,在中了举的客家人家族中出现了摘掉客家人的“帽子”、保留客家人“内心”的纪念性命名现象。“客家人”的“客”字摘掉了“帽子”就成了“各”字,而保留客家人的“内心”就使“各”字成了“恪”字。

这或许就是清代中后期客家人喜欢使用“恪”字排行或命名的原因吧……当然,这只是本书作者一点文化推论,还需要相关史料与事实查证。

考证到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在对待这个读音问题上最不可取的是:因为大家都读成que,所以我也读成que的习惯。人云亦云并不是对学术的尊重,也和是否是陈寅恪先生的直系弟子和传人的问题无关。我常常感到对这个字读音的研究和考证的背后,是学术研究方法论上的若干区别在作怪。诚如我的诗歌所说的那样:“無詩無酒話寅愁,爭去爭來念“恪(Ke or Que)”羞。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2 回复 病枕轭 2016-8-15 12:20
有趣!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kyotosizumoto最受欢迎的博文
  1. 秦剛傅曉田深層家世背景揭秘 [2023/07]
  2. 胡锦涛胡春华当年杀佛才惹出今日之祸 [2022/10]
  3. 复旦海归副教授持刀 [2021/06]
  4. 新常委登场揭示了胡锦涛被架走的原因(立刻看视频) [2022/10]
  5. 胡锦涛一直被软禁在京西宾馆顶楼 [2022/10]
  6. 复旦杀王书记简历 [2021/06]
  7. 老复旦 [2021/06]
  8. 抢先发布《金正恩同志逝世讣告中文稿》 [2020/04]
  9. 從木樨地到西單:我親身經歷的六四殺人現場(上) [2023/06]
  10. 一个传遍全世界的反美假视频是如何出笼的? [2020/03]
  11. 我对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发言的看法 [2020/03]
  12. 唐代《推背图》对武汉肺炎之预测关系的重大揭密 [2020/02]
  13. 我预言瘟疫和兵变已应验,静待溃坝和国君死 [2022/09]
  14. 《中南海听床师及其信徒们,你们都中计了》 [2022/05]
  15. 血腥而残酷的中共省部级和厅局级高官们的死亡 [2022/07]
  16. 唐山打人事件真相——我的推测 [2022/06]
  17. 《海归博士回国工作前十点须知》 [2021/06]
  18. 俄罗斯扣押中方60多架客机后中方的反应 [2022/08]
  19. “我无法呼吸!”的中国现实版(转发视频,真假难辩,欢迎大家追究真伪) [2020/06]
  20.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是否支持过台湾独立 [2022/08]
  21. 野鸡博士陈春花继续造假,北大丢卒保车 [2022/08]
  22. 中国人,你能不能不作弊不说谎? [2022/03]
  23. 油嘴滑舌的習近平王朝畫餅充饑還要畫到何時 [2024/01]
  24. 古有苏门四个学士,今有苏门六百博士——苏氏父子经营的爱尔兰欧洲大学再探 [2022/08]
  25. 谈郭沫若杰出的学术贡献和他自辱谋生之术(立刻看视频) [2022/08]
  26. 最新皮尤调查引起的蔑中趋势及其如何改变 [2022/07]
  27. 抗战前陈寅恪说“屈服日本乃上策” [2022/07]
  28. 检讨一下大清朝的战狼对外政策 [2022/07]
  29. 从本月26日开始至今,我博客被本网禁止上传图片,如继续限制我会停止博客更新。 [2022/10]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9 17: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