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海归副教授持刀 [2021/06]
- 秦剛傅曉田深層家世背景揭秘 [2023/07]
- 胡锦涛胡春华当年杀佛才惹出今日之祸 [2022/10]
- 新常委登场揭示了胡锦涛被架走的原因(立刻看视频) [2022/10]
- 從木樨地到西單:我親身經歷的六四殺人現場(上) [2023/06]
- 胡锦涛一直被软禁在京西宾馆顶楼 [2022/10]
- 复旦杀王书记简历 [2021/06]
- 老复旦 [2021/06]
- 抢先发布《金正恩同志逝世讣告中文稿》 [2020/04]
- 一个传遍全世界的反美假视频是如何出笼的? [2020/03]
- 唐代《推背图》对武汉肺炎之预测关系的重大揭密 [2020/02]
- 我对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发言的看法 [2020/03]
- 《中南海听床师及其信徒们,你们都中计了》 [2022/05]
- 《海归博士回国工作前十点须知》 [2021/06]
- 我预言瘟疫和兵变已应验,静待溃坝和国君死 [2022/09]
- 唐山打人事件真相——我的推测 [2022/06]
- 俄罗斯扣押中方60多架客机后中方的反应 [2022/08]
- “我无法呼吸!”的中国现实版(转发视频,真假难辩,欢迎大家追究真伪) [2020/06]
-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是否支持过台湾独立 [2022/08]
- 野鸡博士陈春花继续造假,北大丢卒保车 [2022/08]
- 中国人,你能不能不作弊不说谎? [2022/03]
- 古有苏门四个学士,今有苏门六百博士——苏氏父子经营的爱尔兰欧洲大学再探 [2022/08]
- 最新皮尤调查引起的蔑中趋势及其如何改变 [2022/07]
- 油嘴滑舌的習近平王朝畫餅充饑還要畫到何時 [2024/01]
- 抗战前陈寅恪说“屈服日本乃上策” [2022/07]
- 谈郭沫若杰出的学术贡献和他自辱谋生之术(立刻看视频) [2022/08]
- 检讨一下大清朝的战狼对外政策 [2022/07]
- 从本月26日开始至今,我博客被本网禁止上传图片,如继续限制我会停止博客更新。 [2022/10]
“支那”这一概念,从语源学上讲,来自梵语佛教典籍中的“Ch’in”一词。其本意是“秦”,它是古代印度用来指代中国古代秦王朝的专门术语。在古代印度的史诗《摩诃波罗多》(Mahabharata)一书中已有“支那”一词出现。这就是今天英语中“China”一词的直接来源。在西方汉学史上,德国汉学家李施霍芬博士(Ferdinand Richthofen)曾主张“China”一词来源于今天的越南地区。此说也许有点根据吧。因为秦汉之际的社会动乱之时,曾有不少中原人避难来到当时的安南(即今天的越南)地区。英国汉学家拉考派瑞博士(Terrien de Lacouperie)以为起源于今天的云南地区。但他是以上古时代云南·印度贸易来往的历史角度来定论的。如能成立的话,也只说明印度的“Ch'in”即是由云南传入的“秦”。法国汉学家考狄博士(Cordier Henri)甚至认为《旧约全书·伊赛亚书》第四十九章中的“Sinim”就是指“Sin”、“Sinai”,即指中国。此说的成立没有充分的汉文史料的证据,只说明了比较语源学上的一个可能性问题。日本汉学家岩村忍博士在《13世纪东西交涉史序说》一书中说:“但是,有关‘Sin’、‘Sinai’等语源的通说,都把‘秦’作为其起源。此说是根据‘秦’的北京音ts'in(通俗的chin)而来。这一音中的ch的发音是由不发ch音的阿拉伯人传向欧洲成了Shin、Thin的发音,更进而形成了Sinae、Thinae的发音。”在古代语言世界里,“支那”词又有“Sin”、“Sinai”、“Sinae”、“Thin”、“Thinai”等读法。日本汉学家青木富太郎博士在《东洋学の成立とその发展》一书中以为:“‘支那’的语源分为两支,一支是由陆路传来,读音为Seres或Serike。一支是由海路传来,读音为Sin、Sinai、Thin、Thinai。”日本汉学家石田干之助博士在《欧人の支那研究》一书中也曾持有同样的观点。这一考证是可信的。本书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把东西方汉学发展史按地理位置分成环中国海诸国(所谓“一支是由海路传来”)、丝绸之路诸国(所谓“一支是由陆路传来”)和新大陆诸国(和“一支是由海路传来”的相同)三个汉学文化区的。因为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支那”和“丝绸”的含意紧密相关,并一度成为“丝绸”的代称。而“China”一词又有陶器的意义则又在此之后了。张静河《瑞典汉学史》中也介绍说:“希腊语明确地称中国为Serices,称中国人为Seres。在拉丁语中,中国被称呼Sen,中国人则被称为Sinai。两种名称都是从西方人称中国丝绸为Serikon或Sericum演变来的”。这里,希腊语中的“Serices”、“Seres”和拉丁语中的“Sen”、“Sinai”,以及“Serikon”或“Sericum”的概念,都和“Serindia”之名有关。从语源学的角度上来说,“Serices”、“Seres”、“Sinai”、“Sinae”、“Serikon”、“Sericum”、“Serindia”、“Sen”等都有一个共同的词干“Ser”。而“Serindia”一词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笔下,如,著名的Geographice Hyphegesis一书,指位于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之间的地带。这一地带即所谓的“西域”和“中亚地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这一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来华和去欧的中西交通必经之路,进而也是汉学和西方各国、中亚各国进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个窗口。本世纪初的汉学家们的中亚考古、敦煌学的兴起等等,都与此有关。“支那”一词在古籍中有种种不同写法,以我之所见共八种。如下:支那、至那、脂那、摩诃支那、莫诃至那、震旦、振旦、真旦。而日本人开始使用“支那”一词,则是从晚于印度人千百年之久的江户时代中期(19世纪)开始的。在此之前的12世纪初期曾出现“印度支那”一词。但是以“支那”来指代中国却是开始自江户时代。“支那”一词的确是因为日本人的使用而使其流传日益广泛。根据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所述:“1895年,李鸿章到马关议和,结果日本获得两亿两白银赔款及占据台湾。日本人因此洋洋得意,对中国的态度变得轻蔑起来。支那一词也从此在日本语言中生根,而且很快便融混了轻蔑之意。”轻蔑的起源是:“中国”这个词明示“中国”才是中央之国,按照这一名称,日本只是“东夷”。可是日本认为中国并不居于世界中心,也非文明最高之地,反对尊崇中国的风气。当时日本思想家德川光圀最先主张:“可以用支那来称中国”。这样日本就牛逼老大了。就不再是“东夷”了。当今称中国人为支那人,相当于称非洲裔美国人为(nig***)或(neg**),含有种族歧视或侮辱的含义。1930年,中华民国明令拒绝接受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的日本公文书。1932年开始,日本在外交场合中不使用这个名词。在日本全面挑起侵华战争后,日本外务省开始追随军部称呼中华民国为“支那”,此后“支那”被视为是一种种族歧视用语,是对中国人的蔑称。1946年6月6日,以“支那”称呼中国、以“支那学”称呼汉学和中国学的现象,已被日本政府停止使用了。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