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言-春桃】 [2017/04]
- 【五绝-悼网友】 [2017/09]
- 枫叶飘飘(中篇情爱小说)虚构,18-不宜 [2019/06]
- 回国杂记 (36)捡漏 (37)在洗浴中心见到裸体老美 [2016/10]
- 回国杂记 (16) 小姐,小姐!! [2016/09]
- 回国杂记(44) 作女,不甘寂寞 [2016/10]
- 回国杂记 (93) 这般度假 [2017/03]
- 从一件小事看中美文化差异 [2016/10]
- 回国杂记 (68) 外籍海归,真正的弱势群体 [2016/12]
- 回国杂记 (107) 感恩的心 [2017/04]
- 回国杂记(95)海归 ,可以大有作为 (96) 生活的转折点 [2017/03]
- 现如今回国到底带什么东西好?经验之谈。 [2017/02]
- 谁更会在意国内国外的差别? [2017/10]
- 回美,不再是件小事! [2019/06]
- 回国杂记之 没有尊严的地方 [2016/09]
- 海归的另类烦恼 [2017/03]
- 命悬一线(美国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17/09]
- 家事 -- 写在重阳节的日子里 (多图) [2016/10]
- 是什么使得一些华人在海外生活得如履薄冰? [2017/06]
- 回国杂记 (13) 中国特色 [2016/09]
- 回国杂记(144)聚会,会演变成社会的毒瘤吗? [2017/12]
- 谁不说俺新疆美(多图) [2017/08]
- 在美国经历生死,看吝啬和高贵 (多图) [2017/02]
- 回美杂谈---黑白界(附真实照片若干) [2018/02]
- 一个曾生不如死的人 [2017/06]
- 历史只承认结果 [2018/01]
- 万水千山不了情 [2017/03]
- 我怕我爸 [2017/09]
- 有爱,代沟也会填满 [2017/06]
当太阳西下,黑暗便来势汹汹,势不可挡,整座城市的华灯也悄然粉墨登场了。此刻,人们终于可以从赖以生计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如果在中国一定是这样一幅情景,当地的人匆匆忙忙赶着回家,外来客宁愿宅在旅馆里睡大觉或上网,也不愿走出旅馆半步,除非与朋友有约在先。但在西方,则大相径庭,他们的选择相对而言更为多元化。不错,回家是一种选择,泡吧或出入其它交际场合也是选择之一。
和西方人相比,国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当然这里面有人的社会属性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观念差异造成的。应该没人反对就人性而言,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一定的社交。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普世论的现世版,因此其社交圈,往往不受时空限制,从小对开放的好处耳闻目染,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深信不疑。而国人则更执着于家庭和家族观念,如果说中国人有信仰,他们的“上帝”一定是所属家族。至于外面的世界如何,并非他们关心的焦点,尤其是80后以前出生的人们。随着国门越来越开放,西方思想如潮泛滥,国内新生代,如90后,00后,深受其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开放意识相对彻底。但由于传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父母和老师们的说教,洗脑似警钟长鸣,让他们对陌生的世界,不但缺乏好奇心,且谈虎色变,杯弓蛇影。与西方社会同龄人相比,他们充其量也就是保守党一族,即便他们想逾越价值观的鸿沟,家长和社会一般也会对其有所限制。这是妨碍他们成长和培养开放性思维的现实藩篱。
昨晚遛狗回来,一个人闲的无聊,便独自去市中心散步。看到的风物人情竟和白天别有洞天,感叹之余,唯有一句话如鲠在喉,即:“晚上世界更精彩!”
当然混杂其中的HOMELESS的人也为数不少,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正常交际和消遣的兴致。几条街都是酒吧,有些熙熙攘攘,有些空空荡荡。
场景1. 坐在酒吧外面长椅上的一对年轻男女,男子脉脉含情地看着眼前的情人,一曲接一曲的弹着心爱的吉他。女子则落落大方,旁若无人,深情款款地唱着情歌。让像我一样的路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里,经不住诱惑地地驻足观看。。。。
场景2. 在一个狭小,装潢原始的酒吧里,一些手端酒杯的年轻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一位手握话筒,从容不迫,说着脱口秀的年轻人身上,在场的人个个如痴如醉,发自内心的笑容如绽放的花朵一样洋溢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生动而灿烂。
场景3. 当然也有很受中年人青睐的酒吧,这类酒吧一般都相对安静,氛围温馨。中年男女散坐在不同角落里,在幽暗的烛光下,不停的窃窃私语。
场景4.街边的小饭馆里同样热闹非凡,温暖的灯光下,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有说有笑,还不时孩子般用手在盘中抓东西吃,一切貌似原始而自然,看不出一点矫揉造作。
其实类似的酒吧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甚至几条街都成了聚会的集散地,而且仿佛卖点都是同一种“商品”,即欢声笑语。没有渐进的过程,几句寒暄就成了熟客,一口酒水下肚,彼此便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如此社交哪里可能有孤独,熟人不在,正好有机会把陌路变成知己或情人。这就是西方人,从小受到的就是开放型教育,就是没有“围墙”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他们对人对事,无论生熟都能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如,第一次见面时一句脱口而出的“What's up?”,完全就是一种礼节性的下意识,而非没话找话的无聊。
中国人喜欢强调家庭观念,一切以家庭为中心,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出了家门就是外人,都和自己无关。如,出了家门就可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和大声喧哗等。这与西方人,家是家,外面也是家的理念截然不同。西方人的高素质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对公物的爱护,对规则的敬畏和对弱小的同情上。其温良恭俭让不但淋漓尽致于家人之间的互动中,也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谦卑,平等和尊重上,而不论贫富,尊卑涵盖一切人际关系,社交场合,工作和学习中。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西方人都是社交能手,管理者和实干家。
中国山头林立,几乎所有单位都非常注重形式上的划分,最明显的就是将自家用墙围围起,以示内外有别。而西方社会则不同,如大学,藤校也好,普通大学也好,都不设院墙,其开放意识早已深入民心。再说见面打招呼吧,西方人和人打招呼非常自然,即便是两个完全陌生人狭路相逢,也可随遇而安,心里很少存有芥蒂,用中国话说是自来熟,但这并非装出来的或是虚伪,而是自然得流露,这种素质不是一天养成的,而是其价值观使然。他们的宇宙观是大同世界,是小我+世界,即我和世界融为一体。国人的宇宙观仅限于小我,小圈子,乃至家族。西方人,一个人是世界,一群人也是世界,熟人是世界,陌生人也是世界,如此何来孤独?国人是一个人是我,一群人也是我,熟人是我,陌生人还是我,这种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处事方法,如何能不孤独,如何能不寂寞?
国人何时能走出自我,走出小圈子,走出家族。走进世界,打碎围墙,融入世界,那时一个人是英雄,两个人是狗熊。一个和尚有水吃,二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就一去不复返了。其实中国的社会制度优于西方社会,只是中国的教育和价值观太落后,改变它,中国也就成了真正的强国。
其实孤独来自人的社会属性,其根源却源于价值观的狭隘和自闭。
醒醒吧,夜郎自大的国人,从先给路人一个笑脸开始,学习做一个开放型心胸的现代人。不但不会孤独,而且还会有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