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意义——问道/第四章

作者:weitongzhou  于 2016-8-29 11:1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问道|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关键词:创造者, 眼睛, 永恒, 宇宙

第四章 万物初成

前文已经提到过“虚无”决不是什么物质都不存在,如果说“虚无”中真的什么都没有,那么“虚无”又怎么可以存在呢!我们闭上眼睛又怎么可以感受到呢!

“虚无”中存在着基本粒子和非物质。基本粒子属于最小的、单一的点的形式,按其能量又可划分为正、负两种,也就是说其实带正负能量的最小物质。在“虚无”中两股分别聚集在一起的正负粒子对撞,产生能量并演化出其他物质,此时虚无被燃烧的这一部分内的粒子进行高速组合,以“点”形成了“线”的组合。

此时能量(火)依旧在燃烧并一直进行下去,直至燃尽——“无计数”年,相对于人类的时间来说即是永恒。此时的粒子,我们称之为“点性存在”,在能量的作用下,急速对撞,迅速组合成“线”的形式,这些形成的“线”以各种不同姿态显现。不同的各类“线”(含正、负)继而再次对撞组合——至此宇宙生命诞生了,并拉开生存(存在)的序幕。正因为此,所以才说宇宙生命是被组装或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创造者,就是“虚无”中的非物质。谁使虚无中的基本粒子对撞的?又是谁令物质进行组合的?没有可控因素,谁知道物质到底会组合成什么乱七八糟的样子!如果你把一堆积木疯狂的一起抛出去,你相信它们会组合成有序的东西吗?如果不会,那肯定有外力介入喽。相对于虚无来说,就是非物质控制了物质组合,这个非物质我们暂且称为“道”。

为什么说此时宇宙生命才诞生了呢?你不是说“虚无”本身就有生命吗?

不错。“虚无”中生命体现形式是“存在”,即非物质。而“虚无”中的部分“存在”在此次碰撞中进入到了我们所谓的宇宙中。宇宙生命是指人类、动植物包括细菌等等。宇宙首先出现的是星辰,次之是细菌,再次之是植、动物,最后才是人类。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物质组成的量与精密度程度有关。在物质转化过程中,组成最大单位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可见物就是石头,根据DNA结构就可以看出来。有人会说石头哪来的DNA!呵呵,我姑且这么说,如果石头没有隐藏DNA,那它岂不太简单了。

实际上,我按部就班的说,从“虚无”中的正、负粒子对撞聚变,到宇宙的形成,直至石头迸裂到空间化为星体,这些相对虚无来说几乎是在眨眼时间内完成的,而对与我们人类来说却是天文数字。

同时,散落到宇宙中的无数“存在”复苏了。它受到虚无中大的存在的影响,想回到虚无中大的存在中去,但这一切似乎已经变得不可能了。虽然它们强大无比的本能告诉自己:“它必须回到‘来’的地方,那里才是它的家。但要想回到来的地方,它必须升华自己,使自己拥有更大的能量,但他们个体完全无法做到了,唯一可做的只是祈求虚无中大存在的帮助!虚无中的大存在在接收到这一讯息后,于是,为它自己,也为了散落的存在酝酿了一个庞大的计划,并准备付诸实施。

终于,它发现了一个契机——一些类地球星体,这是一种由尘埃堆积组成的球体。但由于这个星体由尘埃堆积构成,其结构极不稳定。虚无中的存在便将散落该星体内部的存在点燃,也就是聚变反应,于是“地火”出现了。地火将周围的尘埃熔化形成熔岩,并喷发出去,在星体表面形成岩浆。这个“地火”又称之为“阴火”,因为它与太阳之火正好相反,一个在内,一个在外。

现在,这颗极不稳定的星体符合了“道”(虚无中的存在)那“伟大计划”的基本条件。同时,它又发出强大的号令及法能,令一个水质星体与类地球星体碰撞重新组合。碰撞后,这颗类地球星体表面全部被水覆盖。球体内部岩浆受到内部热力的影响向外喷发出去,遇到外部的水逐渐冷却堆积,化为山脉。外部的水遇到内部喷发出来的热量后化为气,向空间散去,受到类地球星体质量的引力控制,在星体外部形成了强大的气流层(大气层),从而不会流失到外部空间去。

在水的特性作用下,这颗类地球星体逐步变得稳定下来,表面尘埃不在到处流动,变得相对稳定。未被炼化的外部尘埃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逐渐转化成土壤。

部分气体在大气层形成后,聚集在一起,我们称之为“云”,其同性者组成更大的云层。各云层受到类地球星体内部能量的引力和星体公转及自转影响而形成移动,其移动产生的震动,称其为“风”。异性云层相互碰撞时,发出强大的聚变反应(火、光),称其为闪电。闪电向四围扩散时,引起周围空间的震动,进而形成共鸣,我们称其为“雷或声”。在碰撞后云层中的物质迅速湮灭,转化成水(由于转化过程中环境、温度不同,以相的形式体现,主要划分为水、冰、雪),在受到星体内部能量的引力的作用下,又重新回落到星体,我们称之为降雨、降雪或冰雹。此刻类地球星体独特的四象就这样产生了——风、雨、雷、电。

在山脉形成后,星体外表存留的水又聚合重新回到星体的雨水向低洼处聚集,其走势形成的通道,我们称其为“河”。向低洼处聚集形成的水域,大域称其为“洋”,靠近陆地部分称其为“海”,小域称其为“湖泊”。

此时,类地球星体内部和外部也同时发生了变化。内部形成的包裹着道(存在、阴火)的本体的高温区域,称之为地核。其外部已冷却部分,称之为地壳,地核和地壳的中间区域,称其为地幔。地幔向内、外两个区域起到保护和屏蔽作用。类地球星体地核和地幔两个区域基本稳定下来,外部(地壳)在太阳的光合作用下,也逐步风化,遂成砂、石、土壤。经过“无计数”年后,类地球星体才发展到我们今天地球的样子。我们暂且称其为地球。首先,这是我们当下人对其的称谓,古人有称其为“地”,或其他什么的;其次,宇宙中不是只有地球有生命体存在,每个成熟的太阳系内几乎都存在生命体,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接着,道又命地球上物质重新组合并赋予散落的存在(灵魂)构成生命体。

正因为地球上水的聚合,使得早先形成的“线”形物质被裹挟到水中,继而在水中再次组合。于是构造最简单的单性繁殖生命体(植物)被制造了出来。这些生命体虽说构造简单,但他们都具有双重性,即阴与阳。阴代表物质组合成的身体,阳代表非物质灵性的存在。这也是所有生物都由两条DNA螺旋构造组成的极好说明。前面我们提到的,可见、闻、听、觉部分称之为“阳”,是给予人本位的思想,那么,对于道而言,恰恰相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下,物质有两个层面或属性,即正物质和负物质。非物质以超脱物质的形式存在,它是思维和思想的载体。

在看到最初形成的植物后,道(太阳)又组合出结构稍具复杂的植物。由于DNA的组成结构不同,也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植物。如是年后,这些植物的DNA又再次被重新组装,出现了结构比之前更复杂的单性植物,有些植物竟可以在水中自由移动。只有极少植物被制造成双性繁殖。这些植物渐渐由水中发展到陆地并具有侵吞整个星体之态。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4.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22 06: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