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汉瓦这么美:两千年前古人的审美让我们汗颜(图)

作者:sangziteng  于 2016-10-10 10:0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关键词:秦兵马俑, 阿房宫, 艺术性, 建筑, 青龙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一枚瓦片就是一页鲜活的历史,一块砖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瓦当:宫殿上的徽章

我们只要想一下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就可以理解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了。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

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那些用于收束瓦缝,护持椽头,遮风挡雨的圆形瓦片被称为瓦当,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

 

青龙瓦当

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又建长乐、未央、建章宫等四十余座宫殿,使关中豪华建筑到达巅峰,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在古代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具有辟邪禳灾的神力。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

 

白虎瓦当

除了动物,还有一种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它装饰在宫殿楼阙等建筑上,像一朵朵升腾的祥云点缀在宏大的建筑之间,衬托出古代高台建筑高耸入云的非凡气势。祥云缭绕于建筑之上,就像瑶台琼阁,宛如神山仙境。秦皇汉武都留下了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跟当时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

 

朱雀瓦当

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则直接地表达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它们时而方峭,时而流美,时而浑圆,时而遒劲,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玄武瓦当

这些封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瓦当,成为秦宫汉殿一度富丽堂皇的证据,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在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画像砖:汉代生活百科全书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是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对后人而言,它们画像的意义要大于

 

东汉 《辎车》画像砖拓本

画像一词源自宋代兴起的金石学,赵明诚在《金石录》中就有用过。清代中期,在书画家、金石家张芑堂所撰《金石契》中明确提出了画像砖这一专有名词,并在书中描摹了两幅画像砖图像。画像砖的流行和鉴赏并非依靠砖本身,而是依靠拓片。拓片也可以看成一种平面上的画,因此称之为画像也并非毫无道理。

 

西汉 《上林苑斗兽图》彩绘画像砖

这些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有的还有红、绿、白等色彩,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是两汉时期人们真实生活与美好愿景的真实记录。

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东汉 《荷塘渔猎》画像砖

汉画像砖广泛分布于河南、四川、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河南和四川的汉画像砖较多,题材丰富,画面精彩。如河南画像砖《佩剑人物图》,刻画的是一位武士,他怒而扶剑,高度戒备,胡须与衣带飘飘,反衬出武士屹然不动的雄姿。四川汉画像砖则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日常生活及劳动画面较多。如东汉画像砖《弋射收获》,描绘秋收季节的田野。上半部是渔猎,下半部是收获。上面的猎人正搭弓引箭,即将射向塘中飞鸟,蓄势待发的气氛颇为紧张。而下面收割稻谷的农人,三三两两,错落有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东汉 《弋射收获图》 画像砖拓本

因为砖块疏松,其实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人物时而拉长,时而压短,有时人物的腰身甚至拉细得只成一根线,时而又被压缩成布娃娃似的小矮人,甚至一座高山也可以被抽象成一个三角形。

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在汉画像砖里随处可见。就像前文提及的四川画像砖《弋射收获》中的收获部分,三个割穗人、两个割草人与一个挑担人因为错落的排布,形成了一种起伏有致的节奏感,宛如波浪一般层层推进。而这种喷薄欲出的动感与力量,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砖瓦砚:古砖旧瓦成新砚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经常见诸文人笔端。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人的视野。

清宫旧藏 铜雀台瓦砚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唐人吴融《古瓦砚赋》中载: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成为砚台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又以文字瓦当砚、铜雀台瓦砚、汉魏铭文砖砚最富盛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铜雀台瓦砚。铜雀台是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五年即210年建成。建安才子曹植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登台赋》: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铜雀台何等壮丽恢弘,却抵不过隋文帝的一把火,日后文人只能对着废墟哀叹:蔓草已离披,狐兔何纵横。楼台已毁,但砖瓦尚存。铜雀台所用的砖瓦,其土料经过精心处理,烧出来的砖瓦光洁细腻,用于制砚最合适不过,《文房四谱》上就说它:体质细腻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绝无。

砖瓦砚既是古玩,又是实用的文具,自然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为王文叔写墓志铭文,其子以一块铜雀台瓦酬谢,黄庭坚非常高兴,制成瓦砚后还特地写了篇铭文记之。清宫所藏的铜雀台瓦砚上也留下了许多乾隆御玩、御赏印刻,可见乾隆对于瓦砚也极为欣赏。民国时期,号称海内藏砚第一的徐世昌,不仅四处收集古砖瓦砚,还专门聘请砚师,将自己所藏的古代砖瓦,能做成砚的都做成砚,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砖瓦砚。

古人注重文脉的延续,散落于荒草中的砖瓦承接秦汉魏晋的流风遗韵,将其磨而为砚,恰能触发文人的思古幽情,也难怪历代如此众多的文人骚客为之痴迷如狂。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1 回复 wo? 2016-10-10 16:03
我也喜欢看一些古人的这类东东,很难得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5 16:5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