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和当官的得了病 [2019/09]
- 中国的知识分子 [2017/11]
- 道德的变化 [2018/12]
- 从首钢的拆除看国企 [2017/11]
- 东单公园里的那一座小山 [2018/12]
- 领导的权威 [2017/11]
- 村庄 [2017/11]
- 布热津斯基的奶嘴论 [2018/12]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第八章 罪名:企图逃往帝国主义国家 [2016/11]
- 走后门 [2019/09]
- 北京的自来水 [2018/12]
- 大学的硬件和软件 [2017/12]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一章 [2016/11]
- 疯话和实话 [2019/09]
- 方方日记 [2020/10]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016/11]
变化中的报纸
我定了两份报纸,一份是南方周末,一份是新京报。前者的特点是快,真,全,符合新闻三要素,在当下我国确实不简单。后者则是因为其编辑部全部是年轻人,富有朝气,内容很多。尤其是每周六的读书版,我买的书大部分是从这个版得到信息,再到亚马逊买到的。而前者的记者很不简单,记得有一版报道湖北一个乡镇发生了一起女子杀人案,三峡里一个小县城里的一个小镇,一个小官被洗浴店的女工杀死了。这个案子曾轰动全国,从小官看到这女工美貌而企图非礼,而全店无人过问,到被这女工杀死,到被捕按杀人案审理,消息走漏,记者蜂拥而至,再到关闭中小学,以防说出真相,再到请大学教授检查犯人精神状态,再到宣布免于刑事分,最后的结局。在南方周末上用邓玉皎的40天为通栏大标题,详细报道了这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让人感动的是,这个报的记者就在那个小镇待到最后,最后一段是,她高兴地穿上最喜欢的衣服,答应记者为她拍下一张照片,最后一句话是。记者 ,今后你怎么办,她回答,我要离开这里了。
一份报纸能报道一个小案子,在当今中国实在不简单。给读者留下许多思考题。可惜的是,从去年开始,这份原来很厚的报纸(通常有100多版)从右边被从上到下切掉了1/4,变成一份窄报了,这在世界报纸历史上不曾有过。我想,在决定裁掉那1/4时,主编的心里大概很不好受。又想保留大报的地位,但可登载的内容又有限,怎么办。只有变成窄报了。很值得思考吧。
新京报的变化也很有趣,专门设立股市版和房市版,本来两个市都是我国的两个毒瘤,一个是个黑洞,叫股民往里投钱,然后打包取走,留下口袋空空的股民们。另一个就是创造豪富的机器,同时还创造房奴。中国最有钱的豪富里,一半以上来自房地产业,中国的房价是一个创新,也是世界房地产领头人,一个奇迹。中国从建设部,建筑大学的专家,到建筑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再到房价研究院,没有一个出来说说,中国的建筑成本到底是多少。倒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其网站上公布了,距离华盛顿30分钟车程的地方,一套房子的价格为15万美元,当然是带花园和车库的两层楼。这套房子如果在北京五环外,起码是2000万。这样的消息当然不能在报上登载了。
既然无话可说,主编的苦恼可以理解了。除了股市和房市,可以说的就是唱戏和打球了,还有教人做饭,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出问题
买到一本大书,刚出版的,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长期按规定说话,就不会说自己的话了。没有了自己的说话能力,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思想就是工具,工具是没有创造能力的。一旦人成了工具,社会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