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作者:change?  于 2019-9-1 22:5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博你一笑



先奉上我的看法,来抛砖引玉: 

想到以前的一些读书心得和思考:真正的天地大道(或者说真理),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我们,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即使是那些自古就有的观点,也未必就是对的,所以,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求。但是,这个独自探求的过程中,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会令我们的眼睛戴上各种有色眼镜,也就是说,那些曾有意无意被我们学到的知识,某种程度上,都造成了我们的局限。所以,若想寻求真理,探求天地大道,就需要自己先把心放空,剔除全部“成见”,获得最纯明、清澈的眼睛(即返璞归真,亦老子所谓的“复归于婴儿”,“归根”),用那样的眼睛,去平心静气地观察世界,大道才可以显现。 

所以依我的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整句,大概可以解释为: 
“人们求学,通常是,每天都有所收获,就被认为是好的,(却不知,这样只会在学问里越陷越深,同时也形成了越来越牢固的成见,那些都会成为一定的限制,而找不到真正的道,)所以,对求道而言,就需要每天都剔除一些东西,如私欲和成见等。像这样不断剔除,最终就会让心重新回到婴儿时候玲珑通透的状态,无欲无求,只是顺应自然。而对天地而言,这却是最大的成就。因为如果万物都顺其自然,各适天性,那么天地就会保持在最和谐的状态,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作为吗?”

我觉得吧。用我这个大俗人的话来解释就是学习知识和能力,是加法,而学道,是做减法。 
咱们知识,是越学越多,多并不代表知道,譬如一个人的人品和精神境界,并不是因为知识增加就一定提高的。各种技术也是一样。虽然展开细节无限大,却是在加一些跟学道无关的东西,”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些就属于末吧。 
而学道是做减法。在修性命,往本上追溯。去掉那些末的部分。 
譬如人生来一杯清水,逐渐加入各种添加剂,布朗运动持续,越来越不纯净。而学道是过滤与净化,重新成为一杯清水。因为有些操作,只有清水为前提才能进行。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两者为学,为道。并非一意,不可断解,做学问多得是知识,学道,少的是没用的思虑。至于吾生也有涯,说的是学问和修道并没有太大联系(六祖云: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物都有佛性,都可入道。众位有没有兴趣加群慢慢讨论啊

这么理解,好像有点王阳明”吾性自足“的味道,印象中克里希那穆提有过类似的观点。恰好也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些读书心得和思考:真正的天地大道(或者说真理),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我们,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即使是那些自古就有的观点,也未必就是对的,所以,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求。但是,这个独自探求的过程中,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会令我们的眼睛戴上各种有色眼镜,也就是说,那些曾有意无意被我们学到的知识,某种程度上,都造成了我们的局限。所以,若想寻求真理,探求天地大道,就需要自己先把心放空,剔除全部”成见“,获得最纯明、清澈的眼睛(老子所谓的”复归于婴儿“),用那样的眼睛,去平心静气地观察世界,大道才可以显现

你学了半天还不是在做学问?有没有真的体察自己?所为无为又无不为就已经把门路给你了。通学一家比博学万家强得多。道德经说是无逻辑但是也有逻辑,不过是和一般的逻辑不一样罢了。因为最终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用推理得到的。用“推理”得到的还差得远呢,连门也还没入。老子说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勤而行之之后自有见解。注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

阁下的态度我不太赞同,其一,论学习,我赞成的态度是先博后渊,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应证,总要有些批判的态度和自我的反思,不然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老子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然而也未必完完全全适用于每个方面,而我感觉阁下有些迷信它。其二,至于说是否在学问,做学问有没有意义尚待商榷,只是想提醒阁下别忘了,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吏”,有这个便利,恐怕他也读了不少书,庄子也是“其学无所不窥”,依我看,学问引导生活,生活中又有大学问,二者不可能割裂开,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受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而这些是取决于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的。
最近又再重看老子道德经注,开始有些质疑,或者说意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第一,通读《老子》后我发现,它所说的道,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各种自然规律的总称。(这是他的一种假定,一种行而上的存在),而上次看西方哲学史时,触发了我的怀疑,天地之间是否有统一的法则???万物之中是否有不变的规律???还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于总结,所以就认定宇宙间有这样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换言之,老子假设的“道”真的有吗?还是它仅仅是我们乐于接受的一个“理念”,就像基督徒乐于接受“上帝”的存在一样?
第二,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奇异的存在,人心叵测,因为人有主观意识,能自我控制,人的行为显示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迥异的随机性,甚至人力已经可以改变自然,毁坏自然。那么,那些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中总结出的规律,悟出的道理——老子思想的朴素性表现出来了——是否能适用于人和人所生活的社会呢?
这是我的怀疑,进一步考证不知道阁下对此是否有想过?或者又有何高见?

你我解得不同。你说博采纵长,我是有了感触后专门看的老子。至于做学问当然博采众家之长。我解老子是从修行角度看的。我认为评论一家的先深入一家,你说对吧,老子的深邃,并不是可以随便读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因为他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果真如你所说,那么静燥轻重那里又该作何解??阴阳冲合?无中生有?好好想吧

为道日损——会不会是舍得的意思

这样理解,好像也行。我的理解是,把心放空

这句话是说,完全无知近于自然,自然与天地合一,是为道。而不断求知,则渐行渐远,而在致远处,又近于道。道为圆圜。

为学,为道,对立来讲。是让你知道修道不是做学问,动的不是思虑。跳出思维来看,自然能解。

执着名为不执着。或许是说,假如我们过分相信所学知识,就会陷入一种文明限定的枷锁中,这反而不是正确的求学态度了。因此,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钻到牛角尖的学,还不如不去学。反而,不去学,停下来想想,反思了,可能明悟更多东西。

为学每天得到有益的东西(知识), 
修道每天减损有害的东西(欲望)。 
最后减损到无为(无欲则刚,本心通明), 
然后无为而无不为(凭本心做事,不为外物所扰)。

形而上为之道,道者抽象之规律也,学则益多,求道则为剥形,剥形剥形最后见抽象之道,运道似无为实则利道自为故无为则无不为!(欢迎大家拍砖)

这和“进道若退”一个意思,另外这指的是你修行过程中的身心状态,并不是脑袋里的胡思乱想。 
一般而言,当你的智慧有所提升的时候,往往是身体很差心内烦乱痛苦的时候,这是大道的考验,需要靠无畏和纯然不带一丝有为之心跨过。 
而你觉得身体也好,心也清静,实际上你在自己的小知见井中已经自以为是太久了。 
损的是有为,修道不是学习徒增有为,这是一件超越身心束缚的生命之路,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丹经里讲“顺则生人,逆成仙”。

道为出世修行,学为入世致用,不可同日而语。纵观古今牛叉的人都是一颗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

大制(裁剪)无割(割裂)。一件材质是麻的衣服,它是具体的有着自己固定形式的一件“器”,我们认为它是一件这样的衣服,从麻布到衣服,就是“为学”——具体化。为道是看着这件衣服,想到这件衣服是从一块麻布加工而来。想到麻布,我们就由学回到了道,知道学是从道中,这个存在着更大的可能性中而来的,我们就不会被眼前这件衣服所迷糊,不会认为这件衣服就是一个所有麻布最终的标准,知道还可以做出更多的物品。大制(道)没有割裂,是完整的一块。学是对世界和自己的裁剪,只是由道所生的一部分物品,一部分观念而已。裁剪出的并不是全体,真正的全体是道。所以为了更完整地存在,就需要由学返道。    前面一位朋友提到“进道若退”,从学到道,是回退,但这同时也是向前。

请参照《周易》风雷益与山泽损,说得极为明白了

为学日益”必然升华为“为道日损”,否则将“殆 而已矣”。

其实吧,人心既没,天心来复。
也就是摒除人在世间的智慧,拥有符合道的本心。
在社会中学的世俗东西,会干扰你的天心,让你一步步走向世俗。
日益不一定好,日损也不一定坏,剥离自己的干扰,最后就会留下自己本初的元精元神,这才是最好的东西。
看看小孩子,再看看自己,不觉得很惭愧吗?你拥有的,绝没有小孩子多。

美国天才少年巴内特Jacob Barnett: 忘记所知,开始思考

就像伽达默尔文学解释论,文本的含义属于文本所处于的时代,所以从这句话应该以中原文化引入外来的宗教教化来解释。大修佛寺而言,造佛像,就佛教起源地印度并不普及,而且佛经已经中国化,与梵经相差巨大。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的本意是指:虽然效仿国外,引入宗教教会,并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但与国外相比成效甚微,虽然如此并不是完全没有作为。

你看过道德经么?还是了解道德经创作的经历?
要么批评你,要么批评你看的那本书的编者。

《道德经》一直作为道家修身之用,如同《论语》。怎么理解原典本义,如同儒家所必修的训诂之类,自有一套流传方法╮(╯▽╰)╭

那么老子把道德经交给关尹你是知道的,并且在东汉是有张陵是所创道教,并且佛教也是东汉引来你也知道,那么老子缘何知道宗教之间的关系,显然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没有宗教的。

道德经像你这样学就大错特错了,不修道,难开悟,不坚持,难深修。
仅仅通过训沽之法,也只能理解其表面含义。

老子化胡经》是有流传的,当然一般知识分子坐而论道,高谈阔论一番,引经据典形而上学,认为伪经,如果没人实干,天下掉馅饼,守株待兔即可。所以,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西方和东方或许天生就是对立的两个极端吧。他们用基本的公理推出了无穷的定理。我中华先辈们则完全相反,从形而下推出形而上。从十到九到五到三到一最后归于无。我们的祖先,喜欢从事物的表象推知其本质,然后寻找物质的共性,归纳为天地万物之道。修道,实则通晓万物之理,以窥天地之秘。古之贤君,刻意修道的只有黄帝吧?尧舜禹汤文武,他们都是修德奉孝而成帝,德道相生相随,德增道减。古贤如此,何况今世子孙?所以我认为道不重要。有德,道自然相伴生,何须刻意而为之。健行不息,是自然的道理,而有德不为道,或许才是真正的全心为道吧

庄子的书好好看,断章取义,哗众取宠

感觉类似于《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学太极的感觉,学到都忘记了反而被张三丰赞赏,为学而学,旁枝杂芜掩盖了大道的本意,悟道以后拨云见日、去芜存精,反而更容易得正果吧~

学习是对于未知而言,未知变为己知为增。修道是剔除错误的己知,错误的己知全部剔除,思想与行为近于道,所剔除的与未剔除之前相比为损。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大道至简,此无非彼无

这么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是因果关系,是先后顺序。前面有人讲加减法差不多。学习的境界也一样,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否定之否定。道既然是大道,那么必然和追求道的过程相通,一通百通。所以这句话不是让人远离智慧,而是在追求大道的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升华。少即是多,多少高手的洒脱在于平时的练习,而高手最后都是简洁的,无论工作生活。

学是学识。道是本。后天积累知识是不断增加的。但如果是为了得道,世俗立足越小越好。修道的过程损之又损的。其实特别简单和直白实在,现代人不懂是道这一层概念断了,只剩下了学。

道本来是一个无,即什么也没有。为道日损,乃至于无,就很正常了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Alan Watts is the modern Zhuang Zhou. That's for sure. I've heard many Chinese scholars talking about Zhuang Zhou. Alan Watts is better.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9 14:0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