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聂文蔚》 [2017/04]
- 爱国者的喜讯,干吃福利的绿卡族回国希望大增 [2017/01]
- 奥巴马致女友:我每天都和男人做爱 [2023/11]
- 周五落轨的真的是个华女 [2017/03]
- 法拉盛的“鸡街”刚刚又闹出人命 [2017/11]
- 现场! 全副武装的警察突入燕郊 [2017/12]
- 大部分人品太差了--- 中国公园里的“黄昏恋” [2019/12]
- 年三十工作/小媳妇好吗 /土拨鼠真屌/美华素质高? [2019/02]
- 亚裔男孩再让美国疯狂 [2018/09]
- 看这些入籍美加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丑态百出下场可期 [2019/11]
- 黑暗时代的明灯 [2017/01]
- 看看谁给华涌女儿过生日了? [2017/12]
- 智利中國留學生攻擊支持香港遊行的臺灣炸雞店 [2019/08]
- 当今的美国是不是还从根本上支持中国的民主运动? [2017/10]
- 文革宣传画名作选之 “群丑图” 都画了谁? [2024/01]
- 国民劣根性背后----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 [2023/10]
- 香港的抗争再次告诉世人 [2019/06]
- Why Xi Jinping’s (Airbrushed) Face Is Plastered All Over China [2017/11]
- 中国女欢呼日本地震 欧洲老公惊呆上网反思 [2024/01]
- 加入外国籍,你还是不是中国人?谈多数华人的愚昧和少数华人的觉醒 [2018/02]
- 周末逛法拉盛,还是坐地铁? [2017/10]
- 春蚕到死丝方断, 丹心未酬血已干 [2017/03]
- 1919年的两本书之:凯恩斯如何预见德国的崛起和后果 [2019/12]
先奉上我的看法,来抛砖引玉:
想到以前的一些读书心得和思考:真正的天地大道(或者说真理),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我们,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即使是那些自古就有的观点,也未必就是对的,所以,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求。但是,这个独自探求的过程中,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会令我们的眼睛戴上各种有色眼镜,也就是说,那些曾有意无意被我们学到的知识,某种程度上,都造成了我们的局限。所以,若想寻求真理,探求天地大道,就需要自己先把心放空,剔除全部“成见”,获得最纯明、清澈的眼睛(即返璞归真,亦老子所谓的“复归于婴儿”,“归根”),用那样的眼睛,去平心静气地观察世界,大道才可以显现。
所以依我的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整句,大概可以解释为:
“人们求学,通常是,每天都有所收获,就被认为是好的,(却不知,这样只会在学问里越陷越深,同时也形成了越来越牢固的成见,那些都会成为一定的限制,而找不到真正的道,)所以,对求道而言,就需要每天都剔除一些东西,如私欲和成见等。像这样不断剔除,最终就会让心重新回到婴儿时候玲珑通透的状态,无欲无求,只是顺应自然。而对天地而言,这却是最大的成就。因为如果万物都顺其自然,各适天性,那么天地就会保持在最和谐的状态,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作为吗?”
想到以前的一些读书心得和思考:真正的天地大道(或者说真理),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我们,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即使是那些自古就有的观点,也未必就是对的,所以,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求。但是,这个独自探求的过程中,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会令我们的眼睛戴上各种有色眼镜,也就是说,那些曾有意无意被我们学到的知识,某种程度上,都造成了我们的局限。所以,若想寻求真理,探求天地大道,就需要自己先把心放空,剔除全部“成见”,获得最纯明、清澈的眼睛(即返璞归真,亦老子所谓的“复归于婴儿”,“归根”),用那样的眼睛,去平心静气地观察世界,大道才可以显现。
所以依我的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整句,大概可以解释为:
“人们求学,通常是,每天都有所收获,就被认为是好的,(却不知,这样只会在学问里越陷越深,同时也形成了越来越牢固的成见,那些都会成为一定的限制,而找不到真正的道,)所以,对求道而言,就需要每天都剔除一些东西,如私欲和成见等。像这样不断剔除,最终就会让心重新回到婴儿时候玲珑通透的状态,无欲无求,只是顺应自然。而对天地而言,这却是最大的成就。因为如果万物都顺其自然,各适天性,那么天地就会保持在最和谐的状态,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作为吗?”
我觉得吧。用我这个大俗人的话来解释就是学习知识和能力,是加法,而学道,是做减法。
咱们知识,是越学越多,多并不代表知道,譬如一个人的人品和精神境界,并不是因为知识增加就一定提高的。各种技术也是一样。虽然展开细节无限大,却是在加一些跟学道无关的东西,”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些就属于末吧。
而学道是做减法。在修性命,往本上追溯。去掉那些末的部分。
譬如人生来一杯清水,逐渐加入各种添加剂,布朗运动持续,越来越不纯净。而学道是过滤与净化,重新成为一杯清水。因为有些操作,只有清水为前提才能进行。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咱们知识,是越学越多,多并不代表知道,譬如一个人的人品和精神境界,并不是因为知识增加就一定提高的。各种技术也是一样。虽然展开细节无限大,却是在加一些跟学道无关的东西,”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这些就属于末吧。
而学道是做减法。在修性命,往本上追溯。去掉那些末的部分。
譬如人生来一杯清水,逐渐加入各种添加剂,布朗运动持续,越来越不纯净。而学道是过滤与净化,重新成为一杯清水。因为有些操作,只有清水为前提才能进行。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两者为学,为道。并非一意,不可断解,做学问多得是知识,学道,少的是没用的思虑。至于吾生也有涯,说的是学问和修道并没有太大联系(六祖云: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物都有佛性,都可入道。众位有没有兴趣加群慢慢讨论啊
这么理解,好像有点王阳明”吾性自足“的味道,印象中克里希那穆提有过类似的观点。恰好也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些读书心得和思考:真正的天地大道(或者说真理),没有任何人可以教给我们,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未必正确,即使是那些自古就有的观点,也未必就是对的,所以,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求。但是,这个独自探求的过程中,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会令我们的眼睛戴上各种有色眼镜,也就是说,那些曾有意无意被我们学到的知识,某种程度上,都造成了我们的局限。所以,若想寻求真理,探求天地大道,就需要自己先把心放空,剔除全部”成见“,获得最纯明、清澈的眼睛(老子所谓的”复归于婴儿“),用那样的眼睛,去平心静气地观察世界,大道才可以显现
你学了半天还不是在做学问?有没有真的体察自己?所为无为又无不为就已经把门路给你了。通学一家比博学万家强得多。道德经说是无逻辑但是也有逻辑,不过是和一般的逻辑不一样罢了。因为最终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用推理得到的。用“推理”得到的还差得远呢,连门也还没入。老子说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勤而行之之后自有见解。注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
阁下的态度我不太赞同,其一,论学习,我赞成的态度是先博后渊,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应证,总要有些批判的态度和自我的反思,不然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老子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然而也未必完完全全适用于每个方面,而我感觉阁下有些迷信它。其二,至于说是否在学问,做学问有没有意义尚待商榷,只是想提醒阁下别忘了,老子乃“周守藏室之吏”,有这个便利,恐怕他也读了不少书,庄子也是“其学无所不窥”,依我看,学问引导生活,生活中又有大学问,二者不可能割裂开,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受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而这些是取决于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结构的。
最近又再重看老子道德经注,开始有些质疑,或者说意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第一,通读《老子》后我发现,它所说的道,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各种自然规律的总称。(这是他的一种假定,一种行而上的存在),而上次看西方哲学史时,触发了我的怀疑,天地之间是否有统一的法则???万物之中是否有不变的规律???还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于总结,所以就认定宇宙间有这样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换言之,老子假设的“道”真的有吗?还是它仅仅是我们乐于接受的一个“理念”,就像基督徒乐于接受“上帝”的存在一样?
第二,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奇异的存在,人心叵测,因为人有主观意识,能自我控制,人的行为显示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迥异的随机性,甚至人力已经可以改变自然,毁坏自然。那么,那些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中总结出的规律,悟出的道理——老子思想的朴素性表现出来了——是否能适用于人和人所生活的社会呢?
这是我的怀疑,进一步考证不知道阁下对此是否有想过?或者又有何高见?
最近又再重看老子道德经注,开始有些质疑,或者说意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第一,通读《老子》后我发现,它所说的道,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各种自然规律的总称。(这是他的一种假定,一种行而上的存在),而上次看西方哲学史时,触发了我的怀疑,天地之间是否有统一的法则???万物之中是否有不变的规律???还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于总结,所以就认定宇宙间有这样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换言之,老子假设的“道”真的有吗?还是它仅仅是我们乐于接受的一个“理念”,就像基督徒乐于接受“上帝”的存在一样?
第二,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奇异的存在,人心叵测,因为人有主观意识,能自我控制,人的行为显示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迥异的随机性,甚至人力已经可以改变自然,毁坏自然。那么,那些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中总结出的规律,悟出的道理——老子思想的朴素性表现出来了——是否能适用于人和人所生活的社会呢?
这是我的怀疑,进一步考证不知道阁下对此是否有想过?或者又有何高见?
你我解得不同。你说博采纵长,我是有了感触后专门看的老子。至于做学问当然博采众家之长。我解老子是从修行角度看的。我认为评论一家的先深入一家,你说对吧,老子的深邃,并不是可以随便读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因为他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果真如你所说,那么静燥轻重那里又该作何解??阴阳冲合?无中生有?好好想吧
为道日损——会不会是舍得的意思
这样理解,好像也行。我的理解是,把心放空
这句话是说,完全无知近于自然,自然与天地合一,是为道。而不断求知,则渐行渐远,而在致远处,又近于道。道为圆圜。
为学,为道,对立来讲。是让你知道修道不是做学问,动的不是思虑。跳出思维来看,自然能解。
执着名为不执着。或许是说,假如我们过分相信所学知识,就会陷入一种文明限定的枷锁中,这反而不是正确的求学态度了。因此,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钻到牛角尖的学,还不如不去学。反而,不去学,停下来想想,反思了,可能明悟更多东西。
为学每天得到有益的东西(知识),
修道每天减损有害的东西(欲望)。
最后减损到无为(无欲则刚,本心通明),
然后无为而无不为(凭本心做事,不为外物所扰)。
修道每天减损有害的东西(欲望)。
最后减损到无为(无欲则刚,本心通明),
然后无为而无不为(凭本心做事,不为外物所扰)。
形而上为之道,道者抽象之规律也,学则益多,求道则为剥形,剥形剥形最后见抽象之道,运道似无为实则利道自为故无为则无不为!(欢迎大家拍砖)
这和“进道若退”一个意思,另外这指的是你修行过程中的身心状态,并不是脑袋里的胡思乱想。
一般而言,当你的智慧有所提升的时候,往往是身体很差心内烦乱痛苦的时候,这是大道的考验,需要靠无畏和纯然不带一丝有为之心跨过。
而你觉得身体也好,心也清静,实际上你在自己的小知见井中已经自以为是太久了。
损的是有为,修道不是学习徒增有为,这是一件超越身心束缚的生命之路,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一般而言,当你的智慧有所提升的时候,往往是身体很差心内烦乱痛苦的时候,这是大道的考验,需要靠无畏和纯然不带一丝有为之心跨过。
而你觉得身体也好,心也清静,实际上你在自己的小知见井中已经自以为是太久了。
损的是有为,修道不是学习徒增有为,这是一件超越身心束缚的生命之路,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丹经里讲“顺则生人,逆成仙”。
道为出世修行,学为入世致用,不可同日而语。纵观古今牛叉的人都是一颗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
大制(裁剪)无割(割裂)。一件材质是麻的衣服,它是具体的有着自己固定形式的一件“器”,我们认为它是一件这样的衣服,从麻布到衣服,就是“为学”——具体化。为道是看着这件衣服,想到这件衣服是从一块麻布加工而来。想到麻布,我们就由学回到了道,知道学是从道中,这个存在着更大的可能性中而来的,我们就不会被眼前这件衣服所迷糊,不会认为这件衣服就是一个所有麻布最终的标准,知道还可以做出更多的物品。大制(道)没有割裂,是完整的一块。学是对世界和自己的裁剪,只是由道所生的一部分物品,一部分观念而已。裁剪出的并不是全体,真正的全体是道。所以为了更完整地存在,就需要由学返道。 前面一位朋友提到“进道若退”,从学到道,是回退,但这同时也是向前。
请参照《周易》风雷益与山泽损,说得极为明白了
为学日益”必然升华为“为道日损”,否则将“殆 而已矣”。
其实吧,人心既没,天心来复。
也就是摒除人在世间的智慧,拥有符合道的本心。
在社会中学的世俗东西,会干扰你的天心,让你一步步走向世俗。
日益不一定好,日损也不一定坏,剥离自己的干扰,最后就会留下自己本初的元精元神,这才是最好的东西。
看看小孩子,再看看自己,不觉得很惭愧吗?你拥有的,绝没有小孩子多。
也就是摒除人在世间的智慧,拥有符合道的本心。
在社会中学的世俗东西,会干扰你的天心,让你一步步走向世俗。
日益不一定好,日损也不一定坏,剥离自己的干扰,最后就会留下自己本初的元精元神,这才是最好的东西。
看看小孩子,再看看自己,不觉得很惭愧吗?你拥有的,绝没有小孩子多。
美国天才少年巴内特Jacob Barnett: 忘记所知,开始思考
就像伽达默尔文学解释论,文本的含义属于文本所处于的时代,所以从这句话应该以中原文化引入外来的宗教教化来解释。大修佛寺而言,造佛像,就佛教起源地印度并不普及,而且佛经已经中国化,与梵经相差巨大。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的本意是指:虽然效仿国外,引入宗教教会,并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但与国外相比成效甚微,虽然如此并不是完全没有作为。
你看过道德经么?还是了解道德经创作的经历?
要么批评你,要么批评你看的那本书的编者。
要么批评你,要么批评你看的那本书的编者。
《道德经》一直作为道家修身之用,如同《论语》。怎么理解原典本义,如同儒家所必修的训诂之类,自有一套流传方法╮(╯▽╰)╭
那么老子把道德经交给关尹你是知道的,并且在东汉是有张陵是所创道教,并且佛教也是东汉引来你也知道,那么老子缘何知道宗教之间的关系,显然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没有宗教的。
道德经像你这样学就大错特错了,不修道,难开悟,不坚持,难深修。
仅仅通过训沽之法,也只能理解其表面含义。
仅仅通过训沽之法,也只能理解其表面含义。
《老子化胡经》是有流传的,当然一般知识分子坐而论道,高谈阔论一番,引经据典形而上学,认为伪经,如果没人实干,天下掉馅饼,守株待兔即可。所以,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西方和东方或许天生就是对立的两个极端吧。他们用基本的公理推出了无穷的定理。我中华先辈们则完全相反,从形而下推出形而上。从十到九到五到三到一最后归于无。我们的祖先,喜欢从事物的表象推知其本质,然后寻找物质的共性,归纳为天地万物之道。修道,实则通晓万物之理,以窥天地之秘。古之贤君,刻意修道的只有黄帝吧?尧舜禹汤文武,他们都是修德奉孝而成帝,德道相生相随,德增道减。古贤如此,何况今世子孙?所以我认为道不重要。有德,道自然相伴生,何须刻意而为之。健行不息,是自然的道理,而有德不为道,或许才是真正的全心为道吧
庄子的书好好看,断章取义,哗众取宠
感觉类似于《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学太极的感觉,学到都忘记了反而被张三丰赞赏,为学而学,旁枝杂芜掩盖了大道的本意,悟道以后拨云见日、去芜存精,反而更容易得正果吧~
学习是对于未知而言,未知变为己知为增。修道是剔除错误的己知,错误的己知全部剔除,思想与行为近于道,所剔除的与未剔除之前相比为损。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大道至简,此无非彼无
这么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是因果关系,是先后顺序。前面有人讲加减法差不多。学习的境界也一样,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否定之否定。道既然是大道,那么必然和追求道的过程相通,一通百通。所以这句话不是让人远离智慧,而是在追求大道的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升华。少即是多,多少高手的洒脱在于平时的练习,而高手最后都是简洁的,无论工作生活。
学是学识。道是本。后天积累知识是不断增加的。但如果是为了得道,世俗立足越小越好。修道的过程损之又损的。其实特别简单和直白实在,现代人不懂是道这一层概念断了,只剩下了学。
道本来是一个无,即什么也没有。为道日损,乃至于无,就很正常了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Alan Watts is the modern Zhuang Zhou. That's for sure. I've heard many Chinese scholars talking about Zhuang Zhou. Alan Watts is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