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官中国来信之 慈禧康格

作者:change?  于 2023-7-28 00:3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1901 年,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与她的丈夫和其他家人在北京紫禁城午门前。美国第 9 步兵团列队纪念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 (Alfred von Waldersee)。

康格夫人(与慈禧牵手者)与其他外交官夫人与慈禧太后合影,1903 年

莎拉·派克·康格(Sarah Pike Conger,1843年7月24日-1932年2月)是一位美国作家。 她嫁给了美国外交官埃德温·H·康格 (Edwin H. Conger),并陪同他担任驻巴西(1890-93 年、1897-98 年)和中国(1898-1905 年)的特使和公使。 康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并收藏了一系列民族志文物。 这对夫妇在 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国际公使馆围困中幸存下来,之后一直住在公使馆区。 康格经常与慈禧太后会面,她将慈禧视为朋友,但由于慈禧支持义和团,康格因此受到媒体批评。 回到美国,丈夫去世后,派克·康格写了一本回忆中国时光的书,并写了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儿童读物。


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于 1843 年 7 月 24 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父母是爱德华·班布里奇·派克 (Edward Bainbridge Pike) 和劳拉·班布里奇·派克 (Laura Bainbridge Pike)。不久之后,她与父母搬到伊利诺伊州盖尔斯堡,在那里他们帮助建立了普世主义教会的伦巴第学院。 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的父母鼓励她接受正规教育,她于 1863 年从学院毕业。在伦巴第学院 (Lombard College),她与比她早一年毕业的埃德温·H·康格 (Edwin H. Conger) 交往。这对夫妇于 1866 年在盖尔斯堡结婚。

埃德温·康格 (Edwin Conger) 在成为外交官之前是一名律师和政治家。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陪同丈夫出访国外,其中第一次是 1890 年 9 月被任命为驻巴西特命全权公使,这是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首次出国旅行。 她的丈夫任职至 1893 年,但在 1897 年至 1898 年期间进行了第二次任职。 1894 年 1 月,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加入基督教会科学家,并经常与其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 (Mary Baker Eddy) 通讯。 这对夫妇有一个儿子洛伦特斯(Lorentus,出生于 1870 年),七岁时去世,还有一个女儿劳拉(Laura,出生于 1868 年)。

1898年1月,埃德温·康格被任命为驻大清帝国(中国)特命全权公使,全家于当年夏天迁往北京(当时称为北平)。

康格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兴趣,特别是那些遵循儒家习俗的妇女,她们在房屋和庭院内基本上被排除在公众视野之外。她从美国外交部的华人管家王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习俗的知识,并从中国政治家李鸿章的秘书美国人威廉·佩西克那里得到了关于正式仪式的建议。 王带她参加中秋节庆祝活动,打破种族、性别和阶级界限。海康格采纳了一些中国习俗,例如在部里供奉佛像和装饰吉祥符号的树木。

康格收集了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民族志文物,其中许多是慈禧太后的礼物,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那个时期的一位有权势的人物,对她的侄子光绪皇帝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康格 (Pike Conger) 于 1898 年 12 月 18 日在觐见外国大使夫人时首次见到慈禧。 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指出“她明亮而快乐,脸上洋溢着善意。看不到任何残忍的痕迹。

1899年底,爆发了排外、反基督教的义和团运动,得到了慈禧的支持。 中国基督徒和外国人被杀害,许多人在北京使馆区寻求庇护。 1900年6月18日,中国政府命令外交部撤离该城,但外交官们决定留下来,并忍受了长时间的围困。

围攻期间,派克·康格协助防御,制作沙袋、撕破衣服制作绷带和搬运物资。 作为一名虔诚的宗教女性,她还帮助服务其他捍卫者,被称为捍卫者的“仙女教母”。 1900 年 8 月 14 日,北京公使馆被解职,但更广泛的叛乱一直持续到 1901 年底。

康格夫妇此后仍留在北京。 慈禧流亡外地,但于 1902 年初回归。许多外交官对她不信任,但康格和其他外国妇女不服从丈夫的命令,于 1902 年 2 月 1 日出席正式接见。派克·康格是在场唯一一位经历过围困的女性,她在观众席上发表讲话时要求“与外国人建立更坦诚、更信任、更友好的关系”。

康格后来经常与她视为朋友的慈禧见面,并说服她坐下来拍摄她的第一幅西式肖像画。 她还对政府政策产生了影响,成功建议慈禧发布命令,要求选定的中国男孩在国外接受教育,并支持女孩在中国接受教育。 由于与慈禧关系密切,康格被美国媒体妖魔化,称她太快忘记了叛乱的恐怖。

埃德温·康格 (Edwin Conger) 的任职于 1905 年结束,全家返回美国。 在最后一次觐见慈禧时,康格得到了慈禧一直佩戴的唐代红玉护身符。 义和团运动期间,皇太后在逃离北京时以及随后的流亡期间都佩戴着这枚护身符。 两人仍然经常保持通信往来,在 1908 年去世之前,慈禧向她的孙女寄去了康格 (Pike Conger) 礼物,并为 1906 年地震后旧金山的重建提供了一笔巨额财政捐款。


康格斯一家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埃德温于 1907 年 5 月 18 日在那里去世,他的健康状况不佳,而他在围困期间的经历又加剧了这种状况。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成为一名作家,并于 1909 年在芝加哥出版了《中国来信》,讲述了她在中国的生活。 随后,1913 年,出版了一本颂扬中国文化的儿童读物《旧中国与新美国》。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于 1932 年 2 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的基督教科学普莱森特维尤之家去世。她被埋葬在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塔迪纳的丈夫身边。

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图书馆收藏有派克·康格 (Pike Conger) 的论文集。诺克学斯院与伦巴第学院关系密切,后者于 1931 年关闭。派克·康格的个人论文和幸存的民族志文物由她的孙女于 1991 年捐赠给皮博迪考古和民族学博物馆。


萨拉 康格夫人的著作
     中国来信  芝加哥出版:A.C. McClurg & Co. 1909
     古老中国与年轻美国  芝加哥出版:F.G. Browne & Co. 1913
  • Letters from China (Chicago: A.C. McClurg & Co. 1909)
  • Old China and Young America (Chicago: F.G. Browne & Co. 1913)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7-23 01:2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