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官中国来信 之 想不明白(7)

作者:change?  于 2023-8-2 03:4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致侄女

北京

美国公使馆

189918 

12月的一天,盖姆威尔夫人陪我去了一趟妇女冬季救难会。这是一个为上了年纪且无依无靠的贫苦中国妇女开设的收容所。它被设置在一个中式院落里,院子里有几间平房,纸糊的窗子,铺着草席的炕,泥巴地面。屋里有几张桌子和长条椅。无家可归的妇女们一个挨着一个躺在炕上。炕头上放着小小的枕头,没有被褥,卫生间简陋不堪。她们的伙食再简单不过了,通常连茶也喝不上。她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缀满补丁。人们建收容所的初衷只是为了让她们不至于冻死饿死,并不鼓励她们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在我看来,收容所实在是太简陋,根本不像一个能住人的地方。可那些了解中国民众生活状况的人却说这样就可以了,挺好的我也只能这样宽慰自己 

英国公使馆的窦纳勒夫人是主管这家收容所的联合会主席。我作为美国公使馆的代表,成为联合会的副主席,德国公使馆的普利特夫人任秘书长,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布勒热夫人掌管财政。这些人组成了经费委员会,负责为收容所筹集资金。几乎所有在京的教堂都在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会派驻了代表,他们会为联合会做一些工作。不知道那些远在美国爱荷华州首府得梅因市老年收容所工作的员工看到这样简陋的收容所会作何感想。在美国,我们称之为受过教育的人的想法使我们在办这类事情的时候可以办得更好一些,而且可以将个性更强的人收容在一起,不管他们不一定心存更多感激吧。 

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家,我想不明白在这个国家的许多事情。我多么希望能了解中国人的想法。凝视着他们,我常常想,在平静的外表下面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 我发现在没有受到特别关注的时候,他们更能表现出快乐,风趣以及优雅的一面。我们和他们从立场到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好像是往两个方向行走的人,而且越走分歧越大,什么时候我们的想法才会一致起来呢? 

我,你叔叔和你的姐妹们一起去参观了卫理公会的星期日学校。开始,这些中国学生神情严肃地走进大教堂。由于教堂通往大街的门没上锁,许多街上的孩子跑了进来。一下子涌进七百多人,教堂顿时被挤得满满的。这里开设了很多班,每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中国男教师教男学生,女教师教女学生。这些贫民非常专心,我们的美国工作人员带领我们走遍一间间教室。教室里每个孩子,每个成年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很认真地听着课。 

我们又回到黑压压的人群前,从那里我们大体上什么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铃声响起,学生们仍然全神贯注,这时有人告诉他们一些友好的美国人给他们寄来一些精美的卡片。其实,那只不过是些广告卡片。要是那些寄卡片的人能看到这些穷苦孩子收到卡片时的快乐情景该有多好啊! 在这些孩子的生活里根本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离开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富有了


佛罗里达老年妇女没有住处(homeless)

~~~~~ 

致妹妹

北京

美国公使馆

189918

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像是在万花筒里一样,多姿多彩,景象万千。中国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每天都能观察到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总体来说,中国人不会将严厉,悲伤,焦虑,仇恨,逆反和不悦等各种情绪表现在脸上。他们不会自己的不幸哀伤不已,也不会为自己的成功欢呼雀跃,他们把遭受的一切都看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我们的男仆看上去都像是单身小伙子,但实际上都已结婚成家。他们遇事冷静,做事专注细心,一丝不苟,行为举止温文尔雅,不像一般男人那样粗心,倒更像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 

(未完待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7-24 23:4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