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乾隆说这位明朝闽人“不愧一代完人”

作者:change?  于 2023-8-16 23:4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斋,人称石斋先生,闽南、台湾尊称为“助顺将军”,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清属诏安,今东山县)人,祖籍莆田,明朝政治人物、学者、书法家、艺术家。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

道周博学多才,不仅精通经学、史学、诗赋,甚至天文、历法、数学,且能书画。《明史》赞:“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乾隆帝亦说他:“不愧一代完人”。


艺术方面,道周书法妙绝,清初宋荦说:“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漫堂书画跋》)道周亦能绘画,徐霞客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黄道周被认为是明朝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略显狂野。有力量,又有姿态,是黄道周行草书的主调。他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点画多取隶意;字虽长,但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让点画变得绵而密,虽略带习气,但奇崛刚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尤显出其人刚直不阿的个性。

黄道周的楷书,如《孝经卷》、《张溥墓志铭》,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

从黄道周书论中,反映出他对魏晋书法是比较倾心的,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而对其当代书法,如董其昌的书法,则并非如此。


明代黃道周行書《九疑七言詩》,尺寸 170×41.6cm,嘉德2011春拍,成交價322萬元。

釋文:九疑□□語模糊,一一從君領畫圖。黃撓少年行不到,白頭風雪幾時蘇。黃道周。


黃道周《贈眉仲戴蓬萊即事詩軸》絹本行書 192.5×49.5cm 崇禎十七年(1644)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信有斷鰲足,遂來無定山。蛟何為水氵裔,犬欲吠雲間。海客負圖出,珠人入示還。群峰應撫掌,為我故潺湲。甲申端陽蓬萊賦即事似眉仲戴兄。黃道周。


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贫,在福建铜山(今属东山县)岛上石室刻苦攻读,曾在闽南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有“闽海才子”之誉。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因丁忧去职。

崇祯初复官编修。崇祯三年(1630年),任右中允。八月,钱龙锡以袁崇焕事下狱,廷臣无敢讼冤者。黄道周与钱龙锡素无私交,却激于义愤,上疏称:“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认为钱龙锡不宜坐死罪。崇祯帝不悦,以忤旨之罪把黄道周降级外调,又碍于舆论,乃释放钱龙锡,改戍浙江定海。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皆有家丧,崇祯帝依旧“夺情”起用。黄道周对此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忠不孝。道周又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日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黄道周雄辩滔滔,“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崇祯怒不可遏,斥责他:“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道周被连贬六级,谪江西布政司知事。遂辞官,于邺山讲堂开坛讲学。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认为他“可任辅导”。崇祯大怒,下令将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等力救,也被逮入狱,后周延儒曰:“张溥、黄道周,皆有些偏,只是会读书,所以人人惜他。”帝沉默不语。改廷杖八十,充军广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病死。崇祯想起黄道周的“清操力学,尚策励”,赦其罪,并复官。道周告病回家,专心著书。

明亡后,任南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但兵权由郑芝龙掌握,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

黄道周北伐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馀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施琅曾一度与他前往,不久却径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去,于是全军崩溃。黄道周与四门生蔡春溶、赵士超、赖继谨、毛至洁冲锋在前,终因兵弱,五人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

道周俘后,至金陵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清廷派明旧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将殉难的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承畴颇愧,上疏请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准。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其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至洁同日被害,人称“黄门四君子”。

著作

著有《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略》、《孝经集传》等,现存诗两千馀首,被俘后“见三光”的牢室中所作三百多首诗,出自忧愤,最为感人。

黄道周的诗

高台宜晚照,轻舸合低桥。

茗贵田应少,斋多酒不消。

虚名生巳满,苦债久相饶。

但忆浮家外,峯峯负老樵。

黄道周《赠倪献汝叔侄》


评价

顾诚《南明史》评价刘宗周和黄道周皆非栋梁之材。他们“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

书画

黄道周的诗文书画,均被后世视为高风亮节的象征。他所画的松石,尤其著名。

黄道周,是明朝末年的儒学大师,是一位文人,一位顶级文人。到过山东曲阜孔庙的人,或许知孔夫子的著名弟子和后世孔学俊杰中,有 172人被树为楷模,分为“四配”“十二哲”“七十九先贤”“七十七先儒”,黄道周榜上有名,为“七十七先儒”之一。

黄道周学识渊博,无所不涉猎,又各有精见,黄宗羲称他的学问“如武库无所不备,尤邃于《易》”。他的《易象正义》当年吸引着许多粉丝,后世又影响了很多人。具体一点说,黄道周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有创见”的象数派三大家,他算一家,即来知德、方以智和他黄周道。那时候,理学程朱派的末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白首穷经而不付诸实用;二是唯经、唯注脚是从,而无自己的见解。陆象山王阳明派的心学,在明朝曾经十分昌显,而到了明末这个时候也已成末流,原本“家国情怀也始终在心”的那种“心外无物”,已蜕变为“以心性世事为空无而不关心国家大事”,那种“知行合一”品格也已蜕变为“以禅悟为格物而不去做实事”。在这样一片萎靡不振的“末世”文化氛围中,黄道周想“中兴理学”,“要放进心去做学问,还要使所做学问让人放心”。他提出了“天命为理,气数为数”的命题,不同意朱熹划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坚持说:“气有清浊,质有敏锐,自是气质,不关性上事。”然后很固执、很认真也很纯粹地指出:“任何人都不能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习而知之,通过格物就能知理。”要致力于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品格。这一思想上承朱熹学说,又有所创新,是对“末世理学”“末世心学”的有力纠偏。在当时,它实际上给晚明理学带来了一缕新鲜空,减缓了晚明理学走向衰颓的步伐。

黄道周毕生精力,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授业讲学,他之所以被视为明末大儒,除了他的学术观点外,还因为他的学术影响。一方面,他的学生和弟子多达 400 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的闽浙赣苏皖一带,直接促进了区域性理学风气形成与文化繁荣;另一方面,他的学术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些弟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代学者。明清之际“实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的方以智,正是研究黄道周《易象正义》而学从“易学”的,其后,由方以智引领和形成的“桐城理学风气与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黄道周的家乡闽南也有一种说法:“石斋为明代闽学之殿将。”特别是清代闽南地区治学风气兴盛,科举人数增多,“其功当在石斋之学的影响”。黄道周书画尤其影响深远,他在世时,书画已极受推崇,人们争先藏为“绝世墨宝”,在当朝已经“求一字为荣,积数十年不可得”。到了清朝,各路鉴赏家争先评说,大有如今“炒作”之势,只是比起现今的“炒作”多了些纯粹与高贵。

在这些“炒作”评述中,大书家何绍基所见,最为精到:“有明书势,石斋以学,鸿宝以才,出古人绵蕞之外,非文、董、邢、唐诸家斤斤抚古者可比……惟忠端书法,根据晋人,兼涉北朝,刚劲之中,自成精熟,迥非文、董辈所敢望。”应该说,文徵明、董其昌、唐寅等,已经是世所共知、百代传名的大艺术家,但黄道周还超拔于其上,难怪近代沈曾植、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等大书家,皆潜心研究道周书法,深得其精神而卓然成大家。

与黄道周同时代的大旅游家徐霞客这样评价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这是对黄道周作为纯粹文人的一种高度肯定。清代乾隆年间,巡抚潘思渠曾在黄道周读书的地方立了石坊,额书“高山仰止”,对联:“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朔游学海群推道岸先生。”这是当时的“官方鉴定”了。而后世对黄道周有着许许多多的“民间口碑”,其书法“漳浦体”倍受追捧,将百代流芳!

黄道周草书《临流入座》七言联

天启二年(1622)中了进士以后,黄道周曾经留下一首诗:“教读犹如水上萍,寄人篱下度春秋。不饥不饱清闲客,无枷无锁自在囚。宽则东君嫌怠惰,严与弟子结冤仇。幸得今朝得黄榜,洗却当初一脸羞。”他兴高采烈,渴望从此“不寄人篱下”,“有所作为”。然而,事实上正是“黄榜得中”让他的人生更加漂泊无奈,更多地“蒙羞”。他毕竟是个纯粹的文人,对风云变幻莫测的政坛“不耐受”也在情理中。他耿直敢言,为当时著名的“长安五谏”之一,就因为几次上疏奏事为倒霉的大臣求情,自己也跟着倒霉,屡调屡降,其中有几年还被斥之为民。崇祯十一年(1638),他与人一道弹劾大学士杨嗣昌,当面顶撞皇帝,被连贬六级赶出京城,到江西按察司当个小吏。两年以后,江西巡抚解学龙在考核所部官员时,十分看得起黄道周,在皇帝面前大说黄道周的好话。崇祯皇帝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串通好的来诓骗皇帝,便是“以党邪乱政”。当即削了解学龙的官籍,并把黄道周逮进刑部要求处死。幸好,刑部尚书争辩说只有封疆或贪酷大臣才能以党邪乱政论死,以言论得罪,最多只能判处充军。案子也就被搁置下来,一审就是两年,最后判处黄道周永戍广西。还没走到广西,特赦复官圣旨又下达。但是,黄道周已经心灰意冷了,一获赦免,便告老还乡,一心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在龙海邺侯山背山临江盖了一座邺山讲,开坛讲学。此时,他 58 岁,已是公认的儒林领袖、一代宗师,家国情怀也就酿成心里的块垒,积郁其中。


曾鲸《黄道周像》

undefined
曾鲸(1564年—1647年),字波臣,福建省莆田人,明朝后期画家。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出生,曾居南京,擅画人像,曾为董其昌、陈继儒、项子京、葛一龙、王时敏、张卿子、黄道周等名士画肖像,俨然若生。曾鲸绘画风格注重墨骨,绝无添加累赘之物,吴修称其“犹有宋人浑穆之意”,并吸取西洋的绘画技法,讲究明暗,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嚬笑,咄咄逼真。”日人大村西崖说:“曾波臣乃折衷其法(西法),而作肖像,所谓江南派写照也。”其画法曾风行一时,“挟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弟子满天下,如金榖生、王弘卿、张玉珂、顾云仍、廖君可、沈尔调、顾宗汉、张子游等,时人称“波臣派”。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8-9 04:45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