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妓轼禅. 雨中花慢

作者:change?  于 2023-8-23 02:3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博你一笑


(1)

据《冷斋夜话》中记载:东坡镇钱塘,无日不在西湖。尝携妓遏大通禅师,师愠形于色。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曰……这段记载,讲述了苏东坡曾经做过的一件事,他在镇守钱塘的时候,天天都在西湖游玩。有一天,他带着一名歌妓去拜访大通禅师,大通禅师非常生气,于是,苏东坡就写下一首词,令这个歌妓唱给大通禅师听。

那么,这究竟是一首什么词呢?大通禅师听后,又有什么反应呢?

南歌子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译文:大师你唱的是哪一家的曲子?继承的是哪一派的宗法?我借用一下你的拍板和门槌。我也只不过是逢场作戏,你可千万别怀疑。

歌女正在偷偷看着你,大师你千万别皱眉。只恨僧人出生太迟,没有见过老太婆十五年华,正青春漂亮的时候。“不见老婆三五”,有的版本也写做“不见阿婆三五”。

佛门是清净之地,歌妓被认为是不贞洁的人。所以,歌妓登佛门之地被认为是一种很不合适的事情。所以,这位禅师对苏东坡的这个举动,十分不满。苏东坡则用这首写得很直接的词,针对大通禅师的不满,做出了解释——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戏,谁还没有过年轻的时候?

有很多读者认为,这是苏东坡对大通禅师的讥讽,甚至认为苏东坡揭了大通禅师的“老底”,讥讽大通禅师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不太光彩的事。

所以,这首充满戏谑和调侃的词,其实是苏东坡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向大通禅师解释自己这次举动的原因。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大通禅师者,操律高洁,人非斋沐,不敢登堂。东坡一日挟妙妓遏之,大通愠形于色。公乃作《南歌子》一首,令妙妓歌之,大通亦为解颐。公曰:“今日参破老禅矣。”

——大通禅师,是一位操守自律非常高洁的大师,人若是不斋戒沐浴,是不敢登这位大师的门的。苏东坡曾经带着一位歌妓拜访禅师,禅师很生气,东坡就作了一首《南歌子》,令歌妓吟唱,大通禅师顿时释然。苏东坡说:“今天大师参破老禅了啊!”

或许,正是苏东坡的这次不合时宜的举止,以及他这首诙谐幽默却颇有深意的《南歌子》,让大通禅师悟到了另一种超脱。


(2)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译文
深深的院子,一道又一道的门帘遮掩,她在什么地方呢?宴会散了,花凋谢了,蜂蝶因无花可采而忙乱。今天晚上是谁在等着心上人来相见,在往日约会相见之处等待那个女子到来,红杏矮墙还在,却不见心上人到来。
这种秘密的约会不敢使旁人知道,但由于心虚胆怯,容易脸红,往往旁人发觉,到处被人猜疑防范。得到的是一点恋爱的喜悦,付出的代价是无限凄凉的。好事若是顺利如意,不逢到阻碍,那么,约会相见的喜悦也就平淡无奇了。同是爱情中的滋味,其中特别香美的,除非是偷着尝。

 上片写张生相思与赴约。下片写张生恋爱生活中的波折、苦涩以及幽会偷期的喜慰之情


(3)

苏轼有一首写给亡妻王弗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分出名,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难有人不为之动容,感叹这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苏轼曾经还给另一名关系甚笃的女子写过一首悼亡词,这便是《雨中花慢·嫩脸羞娥》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此词相传为大文豪苏东坡为妾室王朝云所作的悼亡之词,其意境凄凉孤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苏轼对跟从他二十二年之久、既是侍妾又是知己的佳人王朝云的一世情深。

宋神宗熙宁四年的西湖之畔,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杭州通判的苏轼酌酒结朋、宴饮笙歌。美酒喝到起兴处,苏轼招来歌舞班子丝竹曼舞以助兴,朝云便是那众多翩迁起舞的身影中最为光姿动人而又清丽淡雅的那名倾国绝色。那一日的天气也似晓人心绪,“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望着身旁的倩影,写下了这首七绝名篇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后的故事颇有些“君若天涯流落,我亦竭力相从”的味道,从密州到湖州,又至乌台诗案后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无论苏轼请离、被贬至何处,朝云都至死相随、始终如一,苏轼不禁感叹:“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遂作一七律(不似杨枝别乐天)戏赠之。两人相识十年之后,朝云在黄州生下了苏轼的四子苏遁,幼子的降生一扫苏轼被贬的阴霾,苏轼看着可爱而聪颖的儿子,想起自己一生的波折困顿,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自嘲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然而,灾厄从未远离苏家半步,元丰七年三月,接到诏命前去汝州担任团练副使的苏轼携家眷起程,苏轼幼子苏遁却在半途的金陵江岸中暑不治,半岁便夭亡在朝云的怀抱之中。幼子死后,东坡决意不去汝州,他向神宗上表,要求在常州久居,既是因为他与常州情深缘切,也是因为对于遭受丧子之痛的朝云来说,常州是最称她心意的地方。

随后的十年时光里,苏轼的仕途起起伏伏,续娶的王夫人也已经病逝,朝云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她随着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贬谪之地,同时也是朝云宛若云烟的一生结束的地方——惠州。惠州的瘟疫实在太过厉害,不慎染疾的朝云十分虚弱,整日与药为伍,纵然一代文豪苏东坡亲自为她拜佛念经、寻医煎药,生为花肌雪肠之人的朝云终归是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溘然仙逝。

苏轼遵从一生向佛的朝云遗愿,亲笔为她写下如禅谒般的墓志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并且在余下的一生中不断地怀念着这温婉可怜的江南女子,留下了《西江月·梅花》《悼朝云》《雨中花慢》《题栖禅院》等诸多名篇。朝云离世五年之后,苏轼也看厌了这人间的灯火,驾鹤西去。而苏轼离世的这一天正好是十七年前苏轼与朝云的爱子苏遁中暑身亡的日子,这真是一个让人泪水忍不住倾泻而出的巧合。

回想苏轼与朝云共同编织的一生,不禁欣然于苏轼能有朝云这样道出他“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红颜知己,也为朝云能有苏轼这样对她情深意重、全无主仆之别的命中人而心意怡然。而至于一代文豪苏东坡对朝云这一他人生中结下的最深的缘的感情,大概正如开篇所引的《雨中花慢·嫩脸羞娥》的结句一样: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4)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译文
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
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会潜水捕鱼的美国奇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8-5 11: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