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官中国来信之 诚实信念 (32)

作者:change?  于 2023-9-24 22:0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致侄女 美国公使馆 1900--9月30日

围困解除了,我。我们完全自由了。在为重获自由而欢呼的同时,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为此付出的代价。许多人被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悲痛地为他们哀悼。联军不仅占据了整个城市,还占据了周边的农村。

我不打算写你可以从其他渠道听来的消息,而是要谈谈我自己的经历。我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去游历一些迄今为止都禁止入内的地方。可怜的中国!为什么外国人就不能不去打扰她呢?中国已经受了委屈,绝望中的她已经竭尽全力去阻拦外族的侵犯,想要忘记那些已经造成的伤害。我同情中国。这是个非常不受欢迎的想法,但却是个诚实的信念,并被诚实地说了出来。就连清军士兵对他的神灵也是忠诚的。我们在城墙上看到了许多神龛,虽然简易微小,但却很完整。

我和康格先生拜访了由俄国人赞助的红十字医院。医院的的地点和整个环境都很理想。房屋是新建的,宽敞舒适,为一个富裕的满族人所拥有。

然后,我们前往总理衙门。我们坐在清朝官员照会外国公使的桌旁。中国人曾打算6月20日在这里杀害所有的外国公使,而那天他们原本应该在这里聚会的。愤怒的暴徒等不及了,结果克林德(又译作凯特勒)被杀害,其他人则获救。

我们被领着去参观了不同的建筑,接着又去参观了京师大学堂。这里的一切都成了废墟。丁韪良教士29年来一直是这所学府受人尊敬的总教习。看到这个古老国家值得骄傲的一切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历史悠久的珍藏品和国宝不仅对中国人民是无价的,对全世界来说也是一样,全世界都会为这些损失而悲痛。



克莱门斯·冯·克林德男爵(德语:Clemens August Freiherr von Ketteler,1853年11月22日—1900年6月20日),是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在北京街头被清军杀死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违反了国际法(如清廷熟悉的《万国公法》)中“外交人员人身不可受侵犯的原则。这一轰动事件成为八国联军之役的导火线之一。

生平

克林德于 1853 年 11 月 22 日出生于德国西部明斯特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卡西莉·冯·勒克·维滕(Cäcilie von Luck und Witten,1822-1908 年)和奥古斯特·约瑟夫·冯·凯特勒(August Joseph von Ketteler,1808-1853 年)的儿子,后者在他出生前不久去世。

他的叔叔威廉·伊曼纽尔·弗赖赫尔·冯·克林德是一位神学家和中央政治家,曾担任美因茨主教。他的侄子、外交官威廉·弗赖赫尔·冯·克林德 (Wilhelm Freiherr von Ketteler) 因反对希特勒而于 1938 年在维也纳被党卫军 (SD) 杀害。另一位亲戚是法国元帅路易斯·弗朗谢·德斯佩雷。

1873 年从明斯特和科斯费尔德毕业后,进入普鲁士军队服役,直到 1882 年被任命加入德意志帝国外交使团。

1880年至1889年间,他在德国驻广州和天津领事馆担任翻译。在德国外交部短暂工作后,他于 1892 年至 1896 年被派往华盛顿特区,然后于 1896 年至 1899 年被派往墨西哥。  1897年他与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总经理的女儿Maude Ledyard结婚。1899年4月他再到中国,升任德意志帝国驻大清公使。

1900年5月31日至6月3日,八国警卫约400人进入北京保护使馆区及西什库教堂。

6月6日,直隶总督裕禄电告总理衙门,称义和团民自焚毁铁路电杆之后愈加猖獗,明目张胆,不服劝谕,也在天津焚杀教民;虽芦保、津芦铁路有兵分守,仍肆意焚毁,在各处拆毁教堂,各国洋人已甚忧愤,“而天津租界之洋人尤感惊恐,屡以中国办理太松,欲派兵助剿为言,此时我军自行剿办,尚可操纵自如,若至外人干预,则事更难措手”,目睹现在情况,拳民断非劝导所能解散,“趁此匪势初起,必须剿抚并用,尚可克期而定”。

6月10日,义和团大规模开进北京,而北京与外界的电报通讯因电线杆被义和团破坏而中断。各国政府因无法与使馆联络而商组联军进京保卫使馆。

6月11日,发生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在永定门外被甘军杀死的事件,同日列强在天津组成联军先遣队前往北京,途中遭到清军及义和团的阻击。

6月16日,前门一带约千家(一说四千家)商铺被义和团民烧成废墟。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亦曾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不料到了翌日(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时还要求她归政于光绪帝的虚假情报。于是慈禧态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

遇害

俯瞰克林德遇刺现场。1902年。

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使节“限二十四小时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当晚,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以路途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并要求次日上午9时前给予答复。

6月20日上午8时,克林德未能说服各国公使一同行动,遂独自带同翻译柯达士乘轿从东交民巷使馆,前往东单牌楼北大街东堂子胡同总理衙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人民来访接待室)交涉。克林德决定不带四名德国卫兵,两乘轿子只有两名没有武装的马伕随行。柯达士看到克林德腰上没有挂平常带的左轮手枪,也就没有带枪。途中走到东单牌楼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距东堂子胡同只隔一条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为正在巡逻的神机营(就在距此不远的煤渣胡同今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圣经会旧址)处)霆字枪队章京恩海击毙,柯达士受伤,轿伕逃走。据前导马伕刘玉成事后对德国政府的供词,他听到几声几乎是同时的枪响,回头看到一队清军手持步枪,愤怒的推撞克林德的轿子,而克林德在轿子中一动不动。

事后

德国明斯特中央公墓的克林德墓

6月21日,清政府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义大利、日本、俄国、奥匈、西班牙、比国、荷兰十一国同时宣战。在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

克林德被杀事件发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决意报复中国,正式派遣2万多人的对华远征军,由瓦德西元帅指挥。不过这支部队尚未抵达中国,战争已经结束。


被捕后的恩海
击毙克林德的神机营章京恩海被德国判处死刑,1900年12月31日,依中国惯例斩首。

克林德碑明信片。1906年。

1901年清朝战败以后,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1883年―1951年,光绪之弟、溥仪之父)赴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坊。1901年9月4日,专使醇亲王载沣在柏林代表大清国向德国皇帝道歉。“克林德碑”牌坊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是汉白玉蓝琉璃瓦庑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碑文用拉丁语、德语、汉语三种文字,表达清朝皇帝对克林德被杀的惋惜。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8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将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但规模缩小为三楼。1920年7月4日,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在中央公园内为新落成的纪念坊举行落成典礼。1953年10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再次改名为保卫和平坊。


戕害德使凶手就獲記

恩某者,系神機營霆字隊槍八隊章京,在東輦店居住。經日本包探在日界內某當鋪訪查贓物,旋偵得銀表一枚,確系德使身畔之物,詢問店主,據云,系一旗人來質,此人名恩海。隨經包探訴明捕房,即由捕頭帶同巡捕五名,以翻譯官為引線,同往捕拿。乃恩海與胡姓同居,迨入宅,見二三男子,不知誰是恩海。因問:「恩海在家否?」恩不知其來捕己也,遽出答曰:「予即恩海。」巡捕等即將恩海擒住,帶至捕房訊問。

是時恩泰然自若,毫不畏懼。日官問曰:「殺德使者是爾乎?」答曰:「然。余奉我隊長吩咐:路上見洋人,可直殺之。予等身為軍人,只知有隊長之命,不知其他。是日余率部下數十人,在路行走,恰好見一洋人乘轎入東直門。余急讓開,在北首高處站住,方取槍對準向轎內欲擊,其時轎中人亦向余放手槍。余讓過一彈,趕緊即發一槍。槍聲響處,轎夫棄轎向總理衙門逃去。予等即至轎前拖出洋人,業經氣息奄奄。探其胸畔,見有銀表一枚,為予所得。其餘手槍,指環等物,皆被他人分攫而散。不意因此一物,遂致發覺。予因殺敵而死,死無所憾,請速斬吾首可也。」翻譯謂恩曰:「爾當時是否飲酒,乘興殺人乎?」恩曰:「否。酒是大好物,予平日嘗飲三五斤,不足為奇。惟是日確系涓滴不飲。君等猶以我為吐虛言而圖蔽罪者乎?恩海生平,不知有欺人之事也!」侃侃而言,了無懼色。恩拘於日捕房者一宵,次日即送交德使署訊辦。遂於十一月初十日,於德使被害處正法
      



Übersichtsplan der chinesischen Hauptstadt Peking mit Angabe der Lage der fremden Gesandtschaften.
中国首都北京的总体规划以及外国大使馆所在地的信息。Übersichtsplan der chinesischen Hauptstadt Peking mit Angabe der Lage der fremden Gesandtschaften.

Das deutsche Gesandtschaftsgebäude in Peking, die Wirkungsstätte des ermordeten Gesandten Freiherrn von Ketteler.
北京的德国公使馆大楼,是被谋杀的特使冯·克林德男爵的工作地点。
Das deutsche Gesandtschaftsgebäude in Peking, die Wirkungsstätte des ermordeten Gesandten Freiherrn von Ketteler.

Aus den Schreckenstagen in Peking: Die Barrikade zwischen der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und dem Hotel Peking quer über die Gesandtschaftsstraße.京的可怕日子:德国大使馆和使馆街对面的北京饭店之间的路障。Aus den Schreckenstagen in Peking: Die Barrikade zwischen der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und dem Hotel Peking quer über die Gesandtschaftsstraße.
Aus den Schreckenstagen in Peking: Unterhändler des Tsung-li-Yamen in der von den Chinesen eingeschlossenen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v.l.n.r.: Freiwilliger Richter, Seesoldat Hönig, Seesoldat Koch, Sergeant Kelber, chinesische Unterhändler.
北京的恐怖日子:总理衙门的谈判代表在德国大使馆被中国人包围。 从左到右:志愿法官、海军陆战队霍尼格、海军陆战队科赫、凯尔伯中士、中方谈判代表。Aus den Schreckenstagen in Peking: Unterhändler des Tsung-li-Yamen in der von den Chinesen eingeschlossenen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v.l.n.r.: Freiwilliger Richter, Seesoldat Hönig, Seesoldat Koch, Sergeant Kelber, chinesische Unterhändler.

Boxer aus der chinesischen Hafenstadt Tientsin am Peiho.
来自中国港口城市天津北河的拳众。Boxer aus der chinesischen Hafenstadt Tientsin am Peiho.

Le Petit Journal vom 22. Juli 1900: Die Ermordung des deutschen Botschafters Freiherr von Ketteler in Peking
1900 年 7 月 22 日的《小日报》:德国大使弗赖赫尔·冯·凯特勒在北京被谋杀
Le Petit Journal vom 22. Juli 1900: Die Ermordung des deutschen Botschafters Freiherr von Ketteler in Peking

Feierliche Beisetzung der Leiche des am 21. Juni ermordeten Freiherrn von Ketteler am 18. August im garten der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zu Peking.
6月21日被谋杀的冯·凯特勒男爵的遗体于8月18日在德国驻北京大使馆花园举行仪式安葬。
Feierliche Beisetzung der Leiche des am 21. Juni ermordeten Freiherrn von Ketteler am 18. August im garten der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zu Peking.

Das mit chinesischen Fahnen geschmückte Grab des Freiherrn von Ketteler in Peking. Das Grabmal befindet sich im Garten der deutschen Botschaft und wurde am Tage der Hinrichtung En-Hais von den chinesischen Behörden mit Fahnen und Traueremblemen versehen.
北京冯·凯特勒男爵的坟墓上装饰着中国国旗。 该墓位于德国大使馆花园内,在恩海被处决当天,中国当局用旗帜和哀悼标志装饰了该墓。
Das mit chinesischen Fahnen geschmückte Grab des Freiherrn von Ketteler in Peking. Das Grabmal befindet sich im Garten der deutschen Botschaft und wurde am Tage der Hinrichtung En-Hais von den chinesischen Behörden mit Fahnen und Traueremblemen versehen.

Vom Kriegsschauplatz in China: Unsere Verwundeten mit ihrem Arzt Dr. Velde im Garten der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zu Peking. v.l.n.r.: Etzards, Wirtz, Weißbarth, Sanitätssoldat Seiffert, Förster, Stabsarzt Dr. Velde, Reinhardt, Klaus, Gefreiter Günther.
自中国战区:我们的伤员和他们的医生 Dr. 维尔德在德国驻北京大使馆的花园里。 从左到右:Etzards、Wirtz、Weißbarth、医务兵 Seiffert、Förster、医务官 Dr. 维尔德、莱因哈特、克劳斯、二等兵冈瑟。Vom Kriegsschauplatz in China: Unsere Verwundeten mit ihrem Arzt Dr. Velde im Garten der deutschen Gesandtschaft zu Peking. v.l.n.r.: Etzards, Wirtz, Weißbarth, Sanitätssoldat Seiffert, Förster, Stabsarzt Dr. Velde, Reinhardt, Klaus, Gefreiter Günther.
为在北京谋杀大使而赎罪:恩海于 1900 年 12 月 31 日在凯特勒大街由盟军决定处决,就在他奉仇外的上级命令枪杀冯·凯特勒男爵的同一地点。Die Sühne des Gesandtenmordes in Peking: Die von den Verbündeten beschlossene Hinrichtung En-Hais am 31. Dezember 1900 in der Kettelerstraße, auf derselben Stelle, wo er auf Befehl seiner fremdenfeindlichen Vorgesetzten den Freiherrn von Ketteler erschoß.
Das am 19. Januar 1901 in Peking enthüllte Denkmal für den Freiherrn von Ketteler. (Kurz vor Vollendung.)
Das am 19. Januar 1901 in Peking enthüllte Denkmal für den Freiherrn von Ketteler. (Kurz vor Vollendung.) 1901年1月19日,冯·凯特勒男爵纪念碑在北京揭幕。(就在完成前不久。)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之一,是现在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共同前身。京师大学堂由光绪帝谕令批准于1898年创立,目的是教授“西文西艺”。它与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阳明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历史

中国目前唯一发现的的京师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招生布告

1898年光绪帝谕令批准孙家鼐于北京创立京师大学堂,又敕令梁启超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属事务。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1年,慈禧太后谕令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的1902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街马神庙。由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京师大学堂。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并于当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即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优级师范科独立建校之后,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先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为现名北京大学。

由于清帝国的财政紧缺,主政者慈禧太后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清末革命烈士陈天华传遍神州的《猛回头》曾经提到京师大学堂:“他且莫讲,京城修一个大学堂,要费三十万银子,政府说费用大了,至今未修。皇太后复修颐和园数千万银子也办出来了。每年办陵差,动辄数百万,亦是有的。独有这三十万,难道说寻不出呢?”

自国子监和科举制度取消、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加上各方之优秀士子投身京师大学堂,从职能、学统等方面均显示出京师大学堂与国子监之间的传承,因此不少学者皆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太学的正统继承者。1948年,胡适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一文中说:“我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历代的‘太学’的正式继承者”。除胡适之外,冯友兰、任继愈、周培源、季羡林、萧超然等学者教授也曾经表示同意北大“太学渊源”之说。


100多年前光绪帝在北大的讲话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9-9 17: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