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官中国来信之 二星闪闪(41)

作者:change?  于 2023-9-30 02:5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致侄儿

北京美国公使馆 1901225

你似乎对所发生的事情很感兴趣,所以我又求助于我的日记了。

26日,查飞将军接到一封提升他为常规部队少将的电报。29日,为向查飞少将表示祝贺,我们邀请了20名美国人。康格先生站在桌旁,提议为美国总统干杯。当晚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又提议为查飞少将干杯,因为你总是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我将把他所说的内容告诉你:

我们已经得到确切消息,总统先生对我们最杰出的一位战士的事迹表示赞赏,并授予他常规部队少将的军衔。

这不仅是总统个人对他杰出贡献的称赞,也是他代表全体美国人民所表达的赞赏。这是他们对于忠贞爱国,为民为国做出杰出贡献的高度赞扬。

查飞将军得到了他应得的赏识,对此,他的朋友们都会表示赞同。

任何地方都没有人能比今晚聚在这张桌子旁边的他的朋友们更为他感到高兴的。啊,我想到一个例外。我肯定还有一个人比在这里的任何人更为他的晋升而感到高兴。她此刻甚至正带着高兴的眼泪在微笑,通过心电感应向他传递着爱意,而此刻他怦然的心跳已经收到了这份爱意。

她带着关爱看到了一位少将的蜕变,带着自豪看着他每只肩章的尽头出现一道杠。接着,她看见两道杠,然后它们被金色叶片替换,就像注视着他的头发变成银丝一样注视着这一切。她又目睹骄傲的美国之鹰赶走了金色叶片。现在雄鹰也被放逐了,而两颗明亮的星星将从此永远取代它的位置。我想我能听到这个女人开心的欢呼。你们难道不愿与我一起向查飞将军夫人表示祝贺吗?

查飞将军,你已被授予崇高的荣誉,但你这四十年来杰出的表现应该让你得到更高的奖赏。

总统没有做错。他和全国人民都应受到祝贺。

我的朋友们,我请你们起立,和我一起敬我们杰出的客人,我们的阿德纳 R 查飞少将,我们伟大的战士和好朋友。愿他肩章上的这些新星引导他到达美国之鹰永远无法追及的高度!愿成功和幸福伴随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查飞少将此时正处于最佳状态,大家也都很高兴。他能从士兵晋升到今天这个级别,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223日。康格先生今天致电国会提出休假。他在这里待了三年。一直没有休息过。他经历了灾难的降临和高潮,直至和谈有了良好的开端。现在已经完成并签署了《议和大纲》,也已经开始制定条约了。

224日。今天来了一封令人欣喜的电报,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们要回家了!外交官们和很多其他人都向我们标示了祝贺。我们很快就能和你还有其他亲朋好友见面了。


---------------------------

阿德那·罗曼扎·查菲(Adna Romanza Chaffee,1842 年 4 月 14 日-1914 年 11 月 1 日)是美国陆军中将。 查菲参加了美国内战和印第安人战争,在美西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参加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1904 年至 1906 年间,他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负责监督军队组织和条令的深远变革。

查菲出生于俄亥俄州奥威尔。 1861 年 7 月美国内战爆发时,查菲作为列兵加入联邦军队,隶属于美国第六骑兵团。 1862年,查菲晋升为中士,参加了半岛战役和安提坦战役。 同年 9 月,他被任命为 K 连中士。1863 年 5 月,他被任命为少尉。他率领的第 6 骑兵队隶属于约翰·布福德将军的第 1 联邦骑兵师,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还是攻击了一个同盟骑兵团。 1863 年 7 月 3 日,宾夕法尼亚州费尔菲尔德,葛底斯堡郊外(来源,维滕贝格,埃里克:葛底斯堡:被遗忘的骑兵行动)。 在随后的行动中,他受伤并短暂被俘虏。 在战争剩余时间里,他在第六骑兵团服役,两次受伤。 1865年2月,他晋升为中尉。 由于他在丁威迪法院大楼之战中的“英勇和有功”行为,他被授予上尉称号。 [2] 战后,查菲成为美国忠诚军团军事勋章的成员。

美西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查菲被分配到一个旅,并于同年5月晋升为志愿军准将,7月在埃尔卡尼战役胜利后晋升为志愿军少将。 1898年底至1900年5月,他担任古巴军事总督伦纳德·伍德将军的参谋长,并于1899年5月晋升为正规军上校。他是圣地亚哥陆军协会的成员,这是一个军事协会 曾在古巴服役的军官。

义和团运动  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在中国爆发。 查菲上校于7月被派往中国,担任美国陆军中国救援远征队指挥官。 远征队是派遣来营救西方和日本公民并镇压叛乱的国际部队的一部分。 查菲参加了加塞利远征以及随后的北京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使馆得到了解救。 1900年至1901年,美军被纳入盟军占领的北平(北京)范围内。 美国指挥官查菲开始与中国官员合作开展公共卫生、救援和警察行动。 查菲的结论是,亚洲人只尊重上级权力。 重新分配到菲律宾后,他运用了那里的经验教训,将仁慈和公共卫生措施与武力以及与当地官员的合作结合起来。 [3] 查菲是龙骑士团的创始人之一,这是一个由曾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在中国服役的军官组成的军事社团。 从 1900 年协会成立直至去世,他一直担任该协会的主席。

菲律宾和退休 1901年2月,查菲晋升为正规军少将。 当年 7 月至 1902 年 10 月,在阿瑟·麦克阿瑟将军领导下的美国军政府解散并在总督威廉·霍华德·塔夫脱领导下建立文官统治后,他担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查菲在美菲战争第一阶段的最后几个月指挥美军,指派雅各布·史密斯 (Jacob H. Smith) 将军应对萨马岛的游击队抵抗,导致这场战役造成多达 2,000 名平民死亡。 查菲成为菲律宾退伍军人卡拉宝军事勋章的成员,并一度担任派拉蒙卡拉宝勋章。 [4] 1902年10月,查菲成为东部军司令,一直担任到1903年10月。1904年1月,他晋升为中将,并于1904年1月9日至1906年1月14日期间担任东部军司令。 美国陆军参谋部。 应查菲本人的要求,他于 1906 年 2 月 1 日退休。 查菲将军被法国总统授予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 退休后,他搬到了洛杉矶,并被任命为洛杉矶市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席。

奖项

     内战战役奖章
     印度战役奖章
     西班牙战役奖章
     中国战役奖章
     菲律宾战役奖章

家庭 

查菲结过两次婚; 1867 年 9 月,他与年轻的寡妇凯特·海妮·雷诺兹 (Kate Haynie Reynolds) 结婚,凯特·海妮·雷诺兹 (Kate Haynie Reynolds) 于两年半后去世。 1875年,他与安妮·弗朗西斯·洛克威尔结婚。 他们的儿子小阿德纳·R·查菲 (Adna R. Chaffee Jr.) 也成为了一名将军,并且是美国陆军装甲部队之父之一,拥有一款轻型坦克 M24 Chaffee,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菲死后,在圣约翰圣公会教堂举行葬礼后,于 1914 年 11 月 9 日以完全军事荣誉被埋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5] 六年半后去世,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被安葬在他的身边。

小阿德纳·R·查菲 (Adna R. Chaffee Jr.) 也成为了一名将军,并且是美国陆军装甲部队之父之一,拥有一款轻型坦克 M24 Chaffee,以他的名字命名。

这个视频给你看看这款坦克的情况:

M24霞飞(英语:M24 Chaffee)为一款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中期服役的轻型坦克,并且使用于朝鲜战争。本坦克是以拥有“美国装甲兵之父”头衔的小阿德纳·霞飞将军作为命名。

发展历史

1942年北非一系列战役爆发期间,美国陆军派遣评估团队到第一线战场听取受租借法案军援M3/M5斯图亚特坦克的使用者-英国陆军意见,为下一代轻型坦克提供设计基础目标。英国陆军的抱怨主要认为“37毫米坦克炮太小,最少要75毫米才够。最好还要更厚的装甲”;接受这种意见的美方决定以M5坦克的动力系统,加上改良的悬吊系统与75毫米火炮,25.4毫米厚度装甲,以及重量不超过16公吨作为新的轻型坦克的设计标准。但M5A1使用的双人炮塔太小,塞不下75毫米炮;T21轻型坦克因为重量达到21.5公吨而出局。

同时开发的还有T7坦克,T7原本只是想开发一种14吨的轻型坦克,但是在美军要求下变更设计强化火力、防护力;最后技术门槛成功过关,但重量也近乎翻倍,成为1辆全重24.5吨的中型坦克。1942年12月美国陆军虽然一度有量产T7并正名为M7中型坦克,但很快的高层就发现这项计划产出的成品与M4中型坦克性能没差多少,于是挡下了量产,仅生产了零星十几辆后计划停止,美军在1942年的一系列轻型坦克开发最后便毫无进展。

1943年3月,美军兵器委员会规范下一代轻型坦克目标,新型坦克将要安装75毫米炮,并使用M5轻型坦克的动力系统。1943年4月,通用汽车凯迪拉克汽车部门与美国陆军军械兵偕同实施T24坦克开发计划,新坦克在工程师的努力下控制在20吨以内。由于需要更大的三人炮塔与更重的火炮,所以T24坦克仍放弃了增厚装甲的目标,改用达60度倾角的倾斜式装甲担负防御需要。车体设计由M7中型坦克改良,改用扭力杆悬吊系统,并有着低矮的轮廓降低可视距离。火炮则使用自B-25H轰炸机上使用之T13E1式75毫米主炮改良而来的M6坦克炮,新的主炮具有更紧致的后座缓冲设计,同时和美军中型坦克用75毫米炮弹种共通。

T24坦克于1943年10月15日完成,交付给军械处至亚伯丁测试场测评,而军械处同样认为设计非常成功,因此军械处即刻签下1,000辆新车订单,随后订单增加到5,000辆。在修改若干测试时出现的问题后,1944年3月开始量产。霞飞坦克在两处工厂量产,4月开始在凯迪拉克,7月开始在Massey-Harris。1945年1月时已完成4070辆,在1945年8月停产前装配线总共完成了4,731辆霞飞坦克。其中一些霞飞坦克提供给英国陆军,根据英国给坦克名字的传统,它被命名做“霞飞”。

战斗及服役历史

M24的任务为取代当时不敷需求的M5轻型坦克,第一批34辆霞飞在1944年12月运抵法国编入美军第二骑兵大队[注 1](机械化),这34辆坦克分配到第2骑兵侦查营以及第42骑兵侦查营两个单位的F连中,每连下辖17辆轻型坦克;随后这些单位都参加了突出部之役,其中有2辆M24转隶美国第一军的740坦克营。虽然1944年12月后大量的霞飞坦克投入服役,不过大部分的装甲单位直到德国投降前都还没接收到M24,只能用手上的M5继续担负作战任务。

M24的整体性能可说是二战时期性能最好的轻型坦克,不过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能设计坦克的国家在现实战场考量下均专注在开发更好的中型坦克重型坦克,让轻型坦克出现生产断层,使得霞飞坦克的竞争对手减少。装甲单位的报告特别赞扬它的越野性能及可靠度。其中75毫米炮是最让人赞赏的设计,由于火力强化,采用轻型坦克的侦搜部队面对德军坦克不再陷入只能挨打的局面,在突出部时曾击毁德军四号坦克,不过因为M24的装甲薄弱,面对德军坦克以及反坦克炮的生存性不高,甚至单兵反坦克武器就可对M24造成足够伤害。而M24因为来的太慢也太少,因此对欧战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朝鲜战争时,一些霞飞坦克从日本运到韩国,用来对付北韩T-34-85坦克,但75短管炮的火力很难对这种中型坦克造成伤害。M24后来用于搭配M4中型坦克M26潘兴坦克M46坦克等主战坦克进行侦搜打击,这种组合让主战坦克部队获得更好的作战效率。

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的成功装备,在1950年代霞飞坦克以军援物资大量提供给美国友邦并应用在区域冲突中,如朝鲜战争、越战1971年印巴战争都出现M24的身影。不过大多数国家的M24随即被更优秀的M41轻型坦克取代。

坦克内部:M24 Chaffee 修复特别版

美国以外的M24用户改装方案

最早研究如何强化M24的国家,是战后在越南大量配备M24坦克的法国。M24最大的问题是其75mm主炮反装甲火力不足,1956年法国曾尝试将AMX-13轻型坦克摇摆式炮塔与70倍径长的75毫米高初速坦克炮装上M24坦克,但测试结果不了了之,很可能是改装后没有获得期望之上的效果。不过让人玩味的地方却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绥靖作战中,AMX-13反坦克火力较强的75毫米主炮因为弹种弹性太少被认为不实用,反而是弹种较为完整的M24坦克用主炮更适合当地作战,所以法军把M24坦克的炮塔拔给AMX-13安装,更名为AMX-13-Chaffee,这批坦克在1959年5月至1960年3月改造了150辆,后来作为训练用。在1967年法国有厂商建议将M24主炮换为D/925低膛压90毫米坦克炮,这个概念法国最后并无使用,但在挪威的改良案中起死回生。

挪威在1972年决定把它们服役中的123辆M24中,留下54辆作为侦查用途,其余79辆霞飞坦克改装为驱逐战车,型号为NM-116,首辆改良车在1973年1月交车测试,改装则在1975年1月至1976年10月进行。后来计算认为,NM-116的改良成本每辆车要价100万挪威克朗,花费是采购同级坦克的三分之一。

NM-116改造工程由挪威公司Thune-Eureka统筹规划,包含将动力包件改换为与M113装甲运兵车相同动力的6V-53T液冷柴油引擎、艾利森MT-650变速箱,油箱增加到250升,以及适合挪威气候条件的引擎加热设备;增设夜视装置与辛瑞公司(Simrad)制激光测距仪,火炮则更换为法国制D/925低膛压90毫米坦克炮,废除车体机枪,将机枪手空间改置炮弹,NM-116在挪威军服役到1993年退役。

挪威的研发成果后来被美国NAPCO公司购入,NAPCO推销时找到两个有兴趣的客户:希腊中华民国中华民国陆军采购了动力系统的设计修改授权,其它则没有调整;在改良引擎及驱动系统后更名为M24A1。主要改装为将原汽油引擎更换为GM通用动力之6V53T柴油引擎,使续航力及输出马力均有上升,安全可靠性有所改善。其他的改变包括了废除了副驾驶手座及所附属的30机枪,对空50机枪则移至车长出入口旁,引擎盖上加装装甲等。升级后的M24A1配发于装甲骑兵或低强度单位使用,1994年国军开始将全国的M24A1移交至台湾东部的宜兰花莲台东地区装甲单位集中运用(考虑花东地区道路较为狭小,适合该小型坦克机动回旋)。中华民国陆军的M24A1最后集中在宜兰的151师(现兰指部)784坦克营,并至少在该单位使用至1996年底(全面除役时间不明)。其中一些车辆在1996台海导弹危机时移交至马祖支援。现在还有一些残存的M24A1在离岛地区担任火炮支援或固定岸炮的工作。

4霞飞 
M24 Chaffee
类型轻型坦克
原产地 美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4 - 1990年代
使用方使用国家
参与战争/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朝鲜战争
越战
中越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凯迪拉克
研发日期1943 - 1944年3月
生产日期1944年4月 - 1945年8月
制造数量4,731


燃料容量110美制加仑
作战范围161公里(100英里)
速度时速56公里(铺装路面)
时速40公里(野战机动)
1953年1月,日本保安队日语保安隊陆上自卫队的前身)使用的M24坦克在高崎市行进,坦克使用美国陆军涂装
成功岭历史馆前展示的中华民国陆军M24A1坦克

    中华民国陆军对M24霞飞坦克的改良项目
  • 使用了与M551、M113同款的6v53t发动机与更新变速箱传动系统,坦克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65公里
  • 废除通讯员和机枪设置
  • 对空机枪改变位置至车长座
  • 引擎舱外部加装装甲防护
朝鲜战争时的美军M24
志愿军于朝鲜战争时俘获的M24,收藏于军事博物馆

越野性能高是M24的特点
===============

中美浮梦录|王朝的暮影:老佛爷到白宫 

《辛丑条约》签署整整四个月后,1902年1月7日下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以及“西狩”的其他皇室成员和随员,从西安一路跋涉后,终于回到了北京紫禁城,是为“回鸾”。这天是辛丑年冬月廿八日,距离春节整好还有一个月(当年除夕在阳历2月7日)。

圣驾要从火车站经过前门大街回宫,而使馆区所在的东交民巷就在前门东面。当天下午,当慈禧的轿子经过此处时,站在东交民巷楼房阳台上的使馆人员向她致敬,慈禧稍微往前倾了倾身体,以为答礼。这位老佛爷有生之年大约还是头一次这样做。

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萨拉称这一天是“非常美妙的一天”,她相信以后中外关系将摈弃敌意,翻开新的篇章。尽管经历了义和团近两个月的围困,她对慈禧太后的友情依然没有改变。

第二轮夫人外交

几天后,六个国家的新任公使进宫递交国书。他们从紫禁城的正门即午门进宫,在光绪皇帝之外,还见到了慈禧太后,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席间,慈禧太后主动表达了再次召见各国公使夫人的意愿。

月底,所有驻京公使进宫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1月28日下午,公使们从东华门入宫,来到乾清宫。这是紫禁城内廷最重要的大殿之一,上悬“正大光明”匾额,下设皇帝宝座,1861年外国公使驻华以来还没有哪国公使在这里受过皇帝的召见。然而今非昔比,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时,将士们已然坐在龙椅上合影,此时皇帝也就不再讲究这许多。

1900年秋驻扎在午门外广场上的美军第九步兵师的营地,背景是午门门楼及东城台廊庑。

根据外务部拟定的觐见礼仪,各公使在殿门前、入殿几步后以及趋前觐见的时候要鞠躬,总计三鞠躬,结束的时候也是在这些地方三鞠躬。觐见时,皇帝在御座上,太后坐在他身后。奥匈公使齐干(Moritz Czikann von Wahlborn)作为公使团主任,趋前对皇帝做了一个致辞,说中外恢复了友谊并将持续下去云云。光绪皇帝在简短答复之后,说道:“现在各位钦差大人来了,朕非常满意。中外关系会变的更好的。今天,皇太后也想一见各位大人,和你们说几句话。”

参加觐见的英国新任公使萨道义(Ernest Mason Satow)回忆说,慈禧太后眼中好似噙着泪水,但尽量将情绪掩饰起来,平静地就围困使馆一事道歉,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太后说:“今天我非常高兴见到各位钦差大人。去年各位大人在京师担惊受怕的时候,我心里也十分不安。打这以后,中外重拾友谊,会变得更亲密的。还有,我希望各位大人住在北京期间能够舒心,也平平安安的。”

召见之后,中外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恢复了友好状态。慈禧太后第二轮的夫人外交也随即展开。1902年2月1日,阴历腊月二十三,即北京过“小年”的日子,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召见了各国驻京公使、公使馆卫戍将官的夫人及孩子们。

对于这次觐见,公使馆那边并不都赞成,毕竟被围困的记忆还未淡去,但康格夫人认为应该摒弃前嫌,“如果不松开那根载着可怕过去的弦,让悲愤与仇恨的刺更深地扎进心里,那么我们在和平中也无法获得安宁”。此时,她在各国公使夫人中驻京资历最久,就促成了觐见一事,并担任领班。

召见当天,其他国家的公使夫人和孩子们先到美国公使馆同康格夫人汇合,再乘坐中方安排的29台绿尼大轿前往紫禁城,公使主任与几名翻译随行。和1898年12月13日夫人们第一次入宫不同,这次去的不是西苑——那里的仪鸾殿已经被联军焚毁,而是去的乾清宫西侧偏南的养心殿。雍正以来,皇帝们常在这里理政休息,安排公使夫人们在此殿觐见,可见清廷的重视与苦心。

1902年2月1日进宫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前在美国公使馆合影的驻京公使馆夫人及其子女和翻译。前排居中者系康格夫人萨拉。

诸位夫人进宫后,先在一处庑殿内略事休息,然后由格格和宫女们带领,前往养心殿。当日天气晴朗,康格夫人心情格外舒畅,走进养心殿正门时,慈禧太后朝着她微笑地注视了一下,因为在这一批公使夫人中太后只认识她一个熟人。随后,康格夫人作为代表致辞,她欢迎圣驾回宫,展望中外友谊,说道:“世界在前进,进步的潮流无可阻挡,愿中国顺应潮流加入伟大的万国之盟,愿所有国家在天赋道义、敬意和好意之下联合起来,朝着互惠的方向前进”。致辞由美国公使馆的中文秘书翻译成中文。太后提前准备好的简短答复,由庆亲王跪接、转交给了康格夫人。接着,太太和孩子们被依次介绍给太后,后者亲切拉过每个人的手表示欢迎;再是向皇帝介绍,皇帝抬手一一示好。

这套流程结束后,诸位夫人和孩子到一个偏殿用便膳。一行人到达偏殿时发现,慈禧太后已在那里等候了。太后见到康格夫人后,亲切地喊她“康太太”,于是康格夫人走上前去。太后把康格夫人的双手紧紧握住,忽然抽泣起来,或许是想起两年前也曾这样拉着康格夫人的手,而今目睹惨淡的时局,不禁悲从中来。平静下来后,太后说:“我后悔呀,后悔近来发生的这些事。那是一个大错呀。中国从此将是外国人的朋友。这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中国会保护外国人的。我们希望以后也做朋友呀。”

太后问在场还有哪些太太去年被围困过,康格夫人便给她介绍了美国公使馆的本卜瑞智夫人(Mrs. Bainbridge)和法国公使馆的韶信夫人(Mrs. Saussine)。太后特意向两位夫人表示了友善之情,接着又紧攥着康格夫人的手,抽泣着说了些安慰的话,还把自己的大珍珠金戒指和手镯都退下来,套在了康格夫人的手上。太后给夫人们准备了精美的礼物,连翻译和孩子们也没有落下。

用正膳是在另一个房间,裕隆皇后和庆亲王的几位格格也一起陪同。房间里有三张长桌,上面摆满了精美的饮食。其中一张桌子的主位上有两把椅子,右边一把是康格夫人的,左手边的那把空着,是为太后预备的。太后进屋后,到自己的座位前举起酒杯,列位夫人也依样照做。这时太后将自己的酒杯塞到康格夫人手中,再把康格夫人举着酒杯的另一只手拢过来,这样两只酒杯就碰到了一起,太后说:“一起。”之后,太后取走了康格夫人的酒杯,把自己的留给她,再举杯向大家致意,所有人回敬,这算是走完了一个场合。

席间,太后和夫人们聊起两宫回鸾、李鸿章谢世,以及康格夫人参观过的中国学校等等话题。太后一遍遍地保证,义和团围攻公使馆区那种事以后不会再出现。康格夫人回忆说,太后认真而诚挚,“她的双眼炯炯有神,任何细节都逃不过她的观察。她的脸上没有任何残忍的表情,声音低柔而富有感染力,触摸也是温柔和友善的”。道别的时候,太后对夫人们说:“我希望我们能经常见面,更好地了解对方,成为朋友。”

2月27日,慈禧再度召见了诸位公使夫人。这一次更为随和,是在太后的寝宫里。太后邀请夫人们围着她一起坐在炕上,免掉了诸多的刻板礼仪。康格夫人发现慈禧太后正在学习英语,这让她倍感振奋,认为“这位被全世界猛烈批评的女士身上散发着很好的精神”,她确信中国正在进步和改变。

事后,康格公使也向国务卿海约翰做了汇报。康格评价道:“太后向夫人们表示出深厚的感情,交谈中还落泪了。她很随和,用最大的热忱去与客人交流,向她们承诺未来的友谊。整个过程体现出非比寻常的诚意与敬意,这在迄今为止的中外交流中是少见的,而如果中国人是真心的话,这件事的确意义重大。”

此后,康格夫人与慈禧太后交流日渐频繁,她有时甚至会问太后一些关于时政的问题。例如,就1902年初朝廷劝诫汉族妇女放弃缠足习惯一事,康格夫人问太后这种劝诫是否会很快见效,太后答道:“不会的,中国人做起来很慢的。我们风俗习惯太深,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改变。”从这一交流来看,慈禧对中国社会的保守因素及其影响,是知之甚明的。

康格夫人的下午茶

在受到慈禧太后两次召见后,康格夫人也想邀请宫里的格格和一些朝廷大员的太太们来美国公使馆做客。康格支持夫人的这一想法,并通过中国官员报到宫里,请示慈禧太后的意见,很快得到了允准。

就这样,康格夫人在美国公使馆操办起邀请中国贵族女性和官太太们参加的下午茶点(tiffin)。首次聚会时间定在3月,名单交由中方拟定,康格太太发邀请。最后受邀的格格和福晋总计11人,包括太后的干女儿荣寿固伦公主、庆亲王的三格格等,均系旗人。其中只有庆亲王的三格格见过康格夫人,其余多数从未见过外国妇女,更从未踏入任何外国公使馆。

康格夫人令人在公使馆中摆满鲜花,她对佣人领班老王说一定要把下午茶办好。为此,她请公使馆内11位女性作陪,并从美国传教士团体中请人担任翻译。当日中午12点半左右,诸位福晋和格格应约而来,可谓兴师动众,每位格格有8名太监随侍左右,另外还有数名低级官员跟随办差,总计带了481名佣人、60名兵丁。

康格夫人先向客人敬茶,然后和拉着荣寿固伦公主的手,将一行人领到用餐的房间。作为女主人,康格夫人首先致辞,“让我们举起酒杯,祝愿中国皇帝、皇太后和皇后健康快乐,中国人民繁荣昌盛!愿中美友谊长存!”荣寿固伦公主则致以答辞说:“皇太后问大家好,她希望中美现在的友好关系一直持续下去。”

康格夫人没有准备筷子,餐桌上摆放的是西餐用的刀叉。用餐时,她注意到11位中国女士照着美国朋友的样子拿起刀叉,虽然是第一次使用,却也用得很好。餐后,她们又一起喝茶、唱歌、听钢琴演奏、观赏照片,然后才友好地道别。

康格夫人对这场下午茶聚会感到满意,亦心存感激。平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格格和福晋们能应邀而来,实在是需要极大的勇气,不少人是第一次与外国人见面、吃饭,第一次照相、听钢琴曲,在康格夫人看来,她们“成功地打破了旧习俗”。

1903年12月26日在美国公使馆出席康格夫人的午后茶点的格格和福晋们。前排左四是荣寿固伦公主即“长公主”,后排中为太后的翻译裕德龄 。荣寿公主是恭亲王奕䜣的女儿,7岁进宫由慈禧太后抚养,是有清最后一位固伦公主。

来而不往非礼也,诸位福晋和格格不久就回请包括康格夫人在内的11位美国女士,连同日本公使内田康哉的夫人,一起到宫中参加下午茶聚会。格格们照着康格夫人的下午茶流程,举杯祝愿中美友谊天长地久,然后用餐、谈话。最后,格格们用刚刚学会的英语“Good-bye”(再见)向客人道别。慈禧太后让格格们赠予康格夫人和内田夫人各一只挂着金铃铛的漂亮小狗,此外还有六篮精美的水果及糖果。康格夫人回到家后,发现她的六个篮子早已经送过来,可见太后方面的周到用心。

此后,康格夫人和慈禧太后及福晋、格格们经常在美国公使馆等地方见面,举行下午茶点,俨然成了一个中美女性俱乐部。正是这时,康格夫人办了件大事,要在国际上改善慈禧太后的形象——为太后绘制一幅油画,并推向世界。

柯姑娘与慈禧太后油画

1903年6月20日,康格夫人给远在美国的女儿写信,说起她极力促成的一件事:

几个月来,我对报纸上那些关于慈禧太后的讽刺画感到震怒,它们太可怕,也太不公平了。我想让世界了解真实的她,这个愿望日渐强烈。我想到要给她画一幅肖像画,如果她允许的话。

我给卡尔小姐写了信,她很乐意与我合作。觐见太后那天,我借机把这个想法向太后和盘托出。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我对女性的强烈关爱,同时也希望这位皇家女士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

太后在认真倾听后,表示很有兴趣,将心比心地与我交流。最后,她同意让一位美国女画家给她画像,并送到圣路易斯博览会展出。

这项工作将从八月份开始。想一下吧!这幅油画或许只能向世界展示这位被误解的女士的真实情状于万一,但这种真实却是我所热切企盼的。亲爱的女儿,我并没有忘记横遭围困的黑暗日子,以及那些苦难、血腥与悲伤,但我不能让过去的黑暗埋葬了明媚的阳光。

我迫切地想要家乡的人民看到皇太后陛下,就像我多次看到的那样。我知道这些都还只是尝试,但我觉得皇太后会应对得很好,她与生俱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很难有人可以超越,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难以比肩。

信中提到的“卡尔小姐”即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Katharine Augusta Carl),当时因故滞留在上海。至于“圣路易斯博览会”,指的是1904年美国为了庆祝购买路易斯安娜州100周年而举办的采购博览会,因为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举办,所以又称“圣路易斯博览会”。这个博览会原计划1903年举办,故而早于1901年便邀请列国,美国驻华公使康格于1901年10月8日向清廷递交了邀请函,后者很快答应派团参加。

居京期间穿着中国服饰的“柯姑娘”。

1903年8月5日,凯瑟琳在康格夫人的陪同下在颐和园觐见了慈禧太后,后者对这位美国的“柯姑娘”(根据其姓氏Carl的发音)印象不错。外国画师给清朝皇帝画像,不算什么新鲜事,早在雍正乾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就给皇帝们绘过大小不一的油画,例如著名的“乾隆大阅图”等等。所以慈禧太后此番同意柯姑娘为自己画像,并不出人意料。对于康格夫人要把肖像拿去美国展出的好意,太后也十分清楚并且同意了。

绘制工作很快展开了,慈禧太后非常配合,事实上她也可以趁机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在接下来的九个月里,凯瑟琳绘制了四幅巨型油画,最后一幅是老佛爷最满意的。按照太后的指示,这幅画在1904年4月19日,即当年阴历三月初五这个良辰吉日准时完成。完工之日,太后邀请了各国公使夫人一同观看,大家都啧啧称赞。

瑟琳总计给太后画了四幅巨型油画,除了最后这一幅,其他三幅均不知所踪。

这幅画高2.845米,宽1.626米,上书“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几个大字,画中人端庄明亮。慈禧太后为亲自设计了大型的楠木画框,将画装裱起来,再置于一个大木箱子内,用绣着五爪龙的黄缎子包裹起来,从北京运往圣路易斯。6月19日,在中国代表团团长贝勒溥伦和圣路易斯美术馆的负责人的见证下,老佛爷的油画被请出来,安放到了展厅。

1904年春在北京站装着太后肖像油画的列车以及负责押运的中国官员。

1904年6月慈禧太后油画展出。

圣路易斯博览会从1904年4月30日开始到12月1日结束,持续了半年多,有60多个国家参加,美国当时45个州有43个参加。慈禧太后肖像运抵展会时正值参观高峰,立即成为一个亮点,无论是油画本身还是充满中国风情的楠木画框,都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这是慈禧太后的面容和真人大小的形象第一次公开展示于西方民众面前,对于博览会的访客而言,画中的女人就是权倾天下的中国皇太后。不过,根据柯姑娘后来出版的回忆录,画中应该是比现实中的太后更为年轻漂亮的女人形象,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创作油画的几个月时间里,慈禧太后时常会到画室看凯瑟琳画画,这幅画几乎就是按照太后的种种修改要求绘制而成的。

圣路易斯博览会结束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代表中国政府,将慈禧太后的巨幅肖像画赠给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在白宫举行的仪式上,梁诚致辞说:“皇太后陛下的肖像当成为美国政府的财产,以纪念她对美国人民幸福与发展的永恒祝愿。”罗斯福总统收下了这幅画,并将其转至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的博物馆收藏,现存于赛克勒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之内。

慈禧老佛爷的夫人外交无疑是富有魅力的,短短几年里,她结识了京城所有的公使夫人,通过她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变化、进步和友善。与慈禧太后熟识的康格夫人、裕德龄和柯姑娘等人,都在美国出版了与太后相关的回忆录,将其人性化的正面形象推向西方,对改善义和团运动后的中国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慈禧太后殚精竭虑的夫人外交,终究挽救不了内政的溃败,纵然1902年大清举国重新掀起了新政改革,已于事无补。在慈禧太后的油画赠送给白宫三年后的1908年底,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双双驾崩,年仅两岁的溥仪继位,是为宣统皇帝。越二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脱离清廷。1912年2月12日,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业已于南京成立42天之后,隆裕皇太后携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彻底结束。

又过了百余年,2019年3月28日到6月23日,为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华盛顿特区塞克勒美术馆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题为“凤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艺术和生活”的展览,慈禧太后这幅著名的肖像画也在展出之列。这大概可以看作老佛爷“夫人外交”的余韵,在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当下,也算是历史给出的一点提示。

2019年华盛顿特区“凤舞紫禁”展览中的慈禧太后油画。作者2019年4月6日拍摄。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9-19 14: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