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冤情与谁诉?

作者:change?  于 2023-10-2 01:3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庚子被祸五大臣,又称庚子五忠。是指庚子事变时,因主张不要听信义和团拳民主张,被慈禧太后斩杀的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工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在《辛丑条约》中平反,追复原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团民自称有法术可以抵御西洋军队。徐用仪等人认为其为迷信,上奏慈禧要求禁止义和团的行动,但是不被端王载漪接受,而在德意志帝国的公使克林德被杀害后,徐用仪说:“祸始此矣!”并劝告庆亲王奕劻,厚葬克林德。

后来,各国兵舰到达津沽,徐用仪、立山、许景澄、联元、袁昶等五人一起上书“奸民不可纵,外衅不可启。”认为要严罚肇事的义和拳民,并与八国联军议和,朝廷风气甚峻,主战派认为其是奸邪。

庚子事变时,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因反对慈禧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的主张,先后被慈禧下令正法。大沽炮台失陷后,慈禧立即颁布宣战诏书,诏书中语言虽然颇为激昂,如:“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但是深知东西实力差异的地方督抚以及部分主和大臣极力反对开战,慈禧为了杀鸡儆猴,于是先拿主和大臣许景澄、袁昶开刀。许景澄、袁昶被杀后,主和派的重要人物时任兵部尚书的徐用仪也觉得自己岌岌可危,他在家书中写道:“许、袁二公无端被逮,不问口供,猝遭奇祸,邸钞皆莫须有之词……原该见机而作,惜时已晚,以老年而处此危地,生死在所不计,只可听之于天。”果然相隔半个月不到,慈禧又下令处死了徐用仪、立山和联元三人。慈禧在处斩五大臣时虽然所用的名目各不相同,但是罗织的罪名并不是因为他们反对宣战。如处死徐用仪的理由是:“兵部尚书徐用仪,屡次被人参奏,声名恶劣,办理洋务贻患甚深。”

7月28日,许景澄与袁昶先被杀害,

8月11日徐用仪与立山、联元一同于菜市口被处死。过了三天,联军就进入北京,而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往西奔离。

由于联军的要求,《辛丑条约》第二款内明载平反五人,追复原官。时称庚子被祸五大臣,又称庚子五忠。

五大臣都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之后要求给他们平反的竟然是外国公使团。各国公使要求清廷颁发一道谕旨,恢复五大臣的名誉。这一要求还被列入了《辛丑条约》中,《辛丑条约》的第二条就规定:“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因上年力驳殊悖诸国义法极恶之罪被害……奉上谕开复原官,以示昭雪”。清廷在压力下,除了对五大臣开复原职外,还对五大臣的子弟进行了追赠和加封。


许景澄

许景澄(1845年10月22日—1900年7月28日),原名癸身,字倬畇,号竹筼,一号竹筠,浙江嘉兴县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庚子被祸五大臣之一。
生平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廿二日,许景澄出生于浙江嘉兴府城东甪里街附近祖宅。,1868年(同治七年,23岁)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景澄深谙时事,经由大学士文祥以其才可任使节,向上推荐。光绪六年(1880年),召命其出使日本,因父丧丁忧,未能成行。守丧结束后,补授侍讲。光绪十年(1884年),许景澄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次年,兼任驻比利时公使。出使期间,负责勘验、接收“定远”等舰,并亲赴造船厂调查,撰成《外国师船表》,疏清朝廷,建议加强海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再任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十八年(1892年),任光禄寺卿,十九年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俄国出兵占据帕米尔地区萨雷阔勒岭以西二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许被清政府派为谈判代表,驳斥俄国侵略行径,不得要领。二十一年(1895年)任工部左侍郎。二十三年(1897年),许任德国使臣时,奉清政府命,力阻俄国西伯利亚铁道经中国领土向南延伸。二十四年(1898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兼任中东铁路公司督办;二十五年改吏部右侍郎旋迁左侍郎,又充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总教习,管学大臣。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兴起,许力阻义和团驻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力量,并派出官兵攻打外国使馆,许与徐用仪、袁昶等反对依仗拳民神功对外宣战,力谏剿拳民,诛纵匪祸首,以退洋兵。

许冒死上书慈禧说:“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慈禧大怒,许景澄被定“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罪名;7月28日,与袁昶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宣统元年,追谥文肃。
许景澄
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
籍贯     浙江嘉兴
族裔     汉族
原名     许癸身
字号     原名癸身,字倬畇,号竹筼,一号竹筠
谥号     文肃
出生     道光乙巳九月廿二日巳时(1845年10月22日)
浙江嘉兴
逝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8日(54岁)〕 处决
京师菜市口

出身
    优廪生
    同治丁卯并补行甲子科举人
    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出身

经历
    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编修
    翰林院侍讲
    驻五国大使
    兼任驻比利时大使
    驻四国大使
    光禄寺卿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出使德国使臣
    工部左侍郎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中东铁路公司督办(兼)
    吏部右侍郎、左侍郎
    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管学大臣

著作
    《许文肃公遗集》

俞樾:《清故吏部左侍郎许公墓志铭》,《清朝碑传全集》,册4,3112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三》:许景澄,字竹筼,嘉兴人。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明习时事,大学士文祥以使才荐。光绪六年,诏使日本,遭父忧,未行。服阕,补侍讲。法越之役,条上筹备事宜,上褒纳。十年,出使法德意和奥五国大臣,兼摄比国使务。时海军初创,从德国购造铁舰,未就。景澄躬历船厂,钩稽辑上外国师船表。又言海军宜定屯埠胶州湾,设铁甲炮船大沽口。转侍读,母忧归。
十六年,充出使俄德奥和四国大臣,累迁至内阁学士。先是俄兵游猎,常越界,侵及帕米尔地,景澄争之,俄援旧议定界起乌什别里山,自此而南属中国,其西南属俄。俄人则欲以萨雷阔勒为界。相持三载,俄始允改议,其帕界未定以前,各不进兵,以保和好。因著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名考证,为他日界约备。擢工部侍郎。是时俄、德迫日人还辽东,景澄曰:“俄谋自便,德图偿报,事故从此多矣!”疏请分遣两使,从之。
二十三年,调充德国使臣。会俄建西比利亚铁道,谋自黑龙江达海参崴,朝议拒之,乃更名商办,许中国投赀五百万,所谓东清铁路公司也。诏景澄综其事,力阻路线南溢,稽察运船毋漏税。已而俄人索租旅顺,充头等公使,会驻俄使臣杨儒定议俄都。事竣,移疾归,召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礼部侍郎。调吏部,充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意大利索我三门湾,景澄抗言争之,事乃寝。
未几,拳祸作,景澄召见时,历陈兵衅不可启,春秋之义,不杀行人,围攻使馆,实背公法。太后闻之动容,而载漪等斥为邪说。联军偪近畿,景澄等遂坐主和弃市。宣统元年,追谥文肃。


袁昶
袁昶(1846年—1900年7月28日),原名振蟾,字爽秋,号重黎,浙江桐庐人。清朝官员,官至太常寺卿。庚子事变时,因主和直谏被慈禧斩杀,后得平反,追谥忠节,与徐用仪、许景澄、联元、立山合称“庚子被祸五大臣”。袁昶也是同光体浙派诗人的代表。
生平

昶家境贫寒,先师从闽县高伯年,后进入上海龙门书院,师从刘熙载。同治六年(1867年),以廪生参加浙江省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恩科进士,殿试二甲,授户部主事。光绪四年兼袭云骑尉世职。光绪九年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光绪十二年(1886年)充会典馆纂修官、补户部江西司员外郎。

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员外郎出任徽宁池太广道道台,在任上他严约僚属,痛抑胥吏,进行了多项变革:

    兴建教育--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扩办芜湖中江书院,在中江书院原舍之外,设“经义”、“治事”两斋。增设经史、性理、舆算、格致(物理)等实用学科。购书数万卷在中江书院建立藏书楼--尊经阁。
    增加税收--清厘关税,汰常关耗费岁万八千金,悉还诸公。还设立谷米出口税,由于每年出口谷米数千万石,所以收入可观。
    兴修水利--捐银五千两,并亲自督修了芜湖西南自大关亭至鲁港十二里的滨江圩堤,还新建三百七十丈大堤。从此可以蓄水,可以泄洪,天地村舍不再受洪水的威胁。
    此外还进行了芜湖设立邮局,加强武装等多项措施。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袁昶升迁为陕西按察使,还没到任,又被提拔为江宁布政使,后被调到直隶。不久,被召回朝廷,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同年授二品衔,后又授光禄寺卿、太常寺卿。

当时朝廷财政匮乏,朝廷讨论增加厘税弥补不足,袁昶表示反对,认为“增厘税,名病商,实病民,不可增议”。
庚子事变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曹州教案,德国趁机出兵强占胶州湾,光绪帝下诏求言。袁昶向朝廷条陈了时政二万言书,提出:

    德突据胶湾,其祸急而小;俄自西北至东北,与我壤地相错,蒙喀四十八部将折入异域,其祸纡而大。宜及今预练劲旅,痛革吉、奉华靡风习。自顷兵力不能议战,要不可不议守。我朝八旗初制,文武不分途,京外不分途,人皆兵,官皆将,故人才盛,国势强。承平日久,文法繁密,诸臣救过之不暇,于是相率为乡愿,而举国之人才靡矣!金田洪、杨之乱,其始一小民耳,犹穷全国之力仅而克之,况诸国互肆蚕食之心,有不乘吾敝而攻吾之短者哉?夫敌国外患,为殷忧启圣之资。苟得其人,毋拘以文法,则理财、练兵、防海、交邻之策,可次第就理。

光绪帝亲自将其纲要书写在册子中,下发大臣们议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山东兴起义和团,杀戮外国教士。慈禧太后和端王载漪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对付列强,准备攻打各国公使馆。袁昶向朝廷上了一道二千五百余言的奏疏。 五月十二日(6月8日),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召开御前会议,袁昶慷慨陈词,与袁昶关系较好的吏部侍郎许景澄、兵部尚书徐用仪和内阁学士联元都支持袁昶的意见,光绪帝握住许景澄的手而哭泣。五月二十一日(6月17日)八国联军攻战大沽炮台。五月二十二日(6月18日) 袁昶于上《急救目前危局折》。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袁昶又上一奏疏,力言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宜杀,但没有结果。后袁昶又和许景澄一起写了第三道奏疏《请惩祸首以遏乱源而救危局》,严劾酿乱大臣,但这道奏折尚未来及奏报,载漪等人已采取了行动,令刑部尚书赵舒翘将袁昶等人下狱。7月27日,袁昶在被骗出家门后被关押,七月初三(7月28日),袁昶与许景澄在菜市口被处死。第二天,慈禧太后发出上谕说“太常卿袁昶、礼部侍郎许景澄,屡次被人参奏,声名恶劣。平日办理洋务,各存私心,每遇召见,任意妄奏,莠言乱政,且多语离间,有不忍言者,实属大不敬,若不严行惩办,何以整肃群僚,袁昶、许景澄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

身后
1900年12月,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十二月二十五日,光绪发布上谕,宣布为袁昶等人平反,“开复原官”。平反后,芜湖人把江中书院改建为袁太常祠祭祀袁昶。宣统元年(1909年)又追谥忠节,五月,宣统下诏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奉祀袁昶、许景澄、徐用仪三人。宣统二年(1910年),芜湖人建怀爽楼纪念袁昶。

袁昶
大清太常寺卿
籍贯     浙江桐庐县
族裔     汉族
原名     袁振蟾
字号     字爽秋,号重黎
谥号     忠节
出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浙江桐庐县
逝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处决
京师

出身
    同治六年丁卯科浙江乡试举人
    光绪二年丙子恩科进士出身

女儿袁季兰(1889-1967),嫁浙江东阳吴家,生子女六人,小儿子叫吴维僔,教名“以巴弗”,是一个执着的基督徒。

著作
袁昶一生著作很多,已刊行的有《渐西村人初集》13卷,《安般簃诗续钞》10卷,《春闱杂咏》1卷,《水明楼集》1卷,《于湖小集》7卷,《参军蛮语止斋杂著》若干卷。袁昶还将农桑、兵、医、舆地、治术、掌故等书编成一部《渐西村舍丛刻》。


徐用仪

徐用仪(1826年—1900年8月11日),字吉甫,别字筱云,浙江海盐人。清朝政治人物,“庚子被祸五大臣”之一。

从政经历


总理衙门大臣合影。右起:孙毓汶、徐用仪、庆亲王奕劻、许庚身、廖寿恒、张荫桓。

徐用仪出生于道光六年(1826年),咸丰九年(1859年)顺天乡试举人。同治初年,担任军机章京,兼职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升鸿胪寺少卿。光绪三年(1877年),担任太仆寺少卿,并升职为大理寺卿,跟过去一样掌管军机处。后来升职为工部侍郎,并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历任兵部侍郎与吏部侍郎等职,最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加封为太子少保。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年(1894年),当时在甲午战争前夕,整个朝廷都在争论要和还是要战,主和派枢臣孙毓汶被弹劾罢免之后,由翁同龢接任,翁同龢是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徐用仪在讨论政事时起了冲突,徐用仪被赶出枢廷,并解除所有官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再度亲政,徐用仪复职,并推荐太常寺卿袁昶,刚好许景澄回到京城,两人都被命令与徐用仪一同任职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为兵部尚书。

庚子事件


《庚子辛亥忠烈像赞》之徐用仪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最早是光绪帝推动的百日维新新政让中外都赞同,而王储却一直没有人选(光绪帝无子女)。端王载漪掌权之后想要废掉光绪帝,可是害怕外国人反对,听闻义和团“拳民”有神功,又仇恨西教,想要以此来协助压抑外国人,并召入京。

徐用仪提议严格禁止义和团的行动,但是不被接受,而在德意志帝国的公使克林德被杀害后,徐用仪说:“祸始此矣!”,并劝告庆亲王奕劻,厚葬克林德。

后来,各国兵舰到达津沽,朝廷召集廷臣一起讨论是和或战。徐用仪、许景澄、袁昶及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等五人一起上书,“奸民不可纵,外衅不可启。”认为要严逞肇事的义和拳民,并与八国联军议和。但是载漪等人主战甚力,朝廷大臣都接受了主张。徐用仪奉慈禧太后的命令到使馆讨论缓兵的事宜,被主战派认为是奸邪。

7月28日,许景澄与袁昶先被杀害。8月11日,徐用仪被逮捕,并送到庄王载勋府邸。徐用仪并没有辩驳,只说:“天降奇祸,死固分耳!”,与立山、联元一同于菜市口被处死。过了三天,联军进入北京,而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往西离京。

同年12月,光绪帝下诏为徐用仪等人平反,恢复旧有的官称。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

徐用仪
大清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籍贯     浙江海盐县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吉甫,别字筱云
谥号     忠愍
出生     道光六年(1826年)
逝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处决
出身

    咸丰九年己未恩科顺天乡试举人


立山

  
大清内阁学士
《庚子辛亥忠烈像赞》之立山像

立山(1843年?—1900年8月11日),本名杨立山,字豫甫,土默特氏,蒙古正黄旗人,晚清官员。庚子被祸五大臣之一。

笔帖式出身,久典内廷,与李莲英友善,深得慈禧太后宠眷。光绪五年(1879年),任苏州织造,累迁奉宸苑卿、总管内务府大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户部侍郎,二十年,加太子少保。后宁寿宫物品失窃,因失察之罪被停职留任。二十六年官至户部尚书。戊戌变法后,立山同情光绪帝,反对慈禧与荣禄另立新帝之议,主张维护“祖制”,招致慈禧太后不满。

义和团祸起,八国联军兵临天津,廷臣集议御前,意见分歧,载漪等盛推拳民可用,立山认为拳民不足恃。不久,慈禧及主战派向联军宣战,立山因“藏匿外人”,被革职下狱,斩杀于北京。清政府战败后,辛丑条约订明平反庚子被祸五大臣,立山得以“昭雪”;宣统元年,追谥忠贞。

联元
大清内阁学士
族裔     满洲
旗籍     满洲镶红旗
字号     字仙蘅
谥号     文直
出生     道光十八年(1838年)
北京
逝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北京
出身

    同治七年戊辰科同进士出身


联元

联元

联元(1838年—1900年8月11日),字仙蘅,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晚清官员,庚子事变受难者,与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立山合称“庚子被祸五大臣”。

生平
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累迁侍讲。后出任安徽太平府知府,调安庆府,改署滁和道,迁广东惠潮嘉道道员。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擢安徽按察使,入觐后改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次年,补内阁学士。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拳民入北京,围攻各国使馆。徐桐、崇绮称“民气可用”,纵容拳民。在御前会议上,联元与崇绮争论,谓:“民气可用,匪气不可用。”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后,载漪等仍一味主战。联元反驳:“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胜,况八强国乎?傥战而败,如宗庙何?”载漪斥其言不祥,七月十七日,与徐用仪、立山一同被斩。后得到平反昭雪,予谥文直。

《清史稿·列传二百五十三》:联元,字仙蘅,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侍讲。大考,左迁中允,再陟侍讲。以京察,出知安徽太平府,调安庆。两荐卓异,署滁和道,迁广东惠潮嘉道。汕头者,通商要衢也,奸人倚英领事为民暴,联元裁以法,良善获安。二十四年,擢安徽按察使,入觐,改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又明年,补内阁学士。拳民仇西教,载漪、刚毅助之,势益横,日夜围攻使馆,不能下。大臣负清望者徐桐、崇绮,皆谓:“民气可用。”联元与崇绮争论帝前,谓:“民气可用,匪气不可用。”联军既陷大沽,载漪等犹壹意主战。联元谓:“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胜,况八强国乎?傥战而败,如宗庙何?”载漪斥其言不祥,七月十七日,斩西市。昭雪后,予谥文直。顺天府奏请立山、联元合祠宣武门外,而联元祖居宝坻,更于其地建专祠焉。


主战派徐父子

徐桐
徐桐(1819年—1900年),字豫如,号荫轩,清末守旧派官僚。汉军正蓝旗人,尚书徐泽醇之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出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固守理学,极端排外,支持义和团,庚子之变时畏罪自杀。著有《治平宝鉴》。

徐桐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坐修改中卷干磨勘,罢职。咸丰十年(1860年),特赏检讨。

同治帝登位后,在上书房行走。任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企图为光绪皇帝收继义子溥儁的己亥立储事件,徐桐力主支持,其实幕后为刘豫师之谋划。

徐桐治理学,敌视西洋文化。徐桐府邸位于东交民巷,他厌恶与洋人为邻,署其门联曰:“望洋兴叹,与鬼为邻。”徐桐主张借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奏请慈禧太后下诏“无论何省何地,见有洋人在境,径听百姓歼除”。亦信阴门阵。

但义和团进据北京期间,徐宅被拳民抢掠,他本人更被拳民拖出公审,此时已八十岁的徐桐要跪地苦苦哀求才避过虐待。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徐桐悬梁自缢。

其三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亦为主战派,慈禧太后处死主和五大臣时任监斩官。徐桐自尽后,徐承煜埋其尸于后院。而徐家妇女由几岁至八十多岁集体自杀。后徐承煜为日军捕获,被清廷处死。《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按约惩办主战大臣,褫徐桐职务,剥夺恤典,随即论罪弃市,以其先死免于追究。徐桐六子徐仁昭和八子徐忠昭逃往易州白杨村居住,民国初前绥远将军贻谷亦投靠徐家在此居住。

徐桐府邸位于今东城区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相交处的东南角。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府邸为比利时使馆占用,现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紫金服务中心[8]。

曾收藏宋徽宗旧藏的古琴“春雷”。

清史稿·卷四六五》:徐桐,字荫轩,汉军正蓝旗人,尚书泽醇子。道光三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坐修改中卷干磨勘,罢职。咸丰十年,特赏检讨,协修文宗实录。同治初,命在上书房行走,奉懿旨番讲治平宝鉴,入直弘德殿,累迁侍讲学士。先后疏请习政事、勤修省,成大学衍义体要以进。数擢至礼部侍郎。念外人麕集京师,和议难恃,宜壹意修攘图自强;因条上简才能、结民心、裕度支、修边备四策。光绪初,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主事吴可读请豫定大统,以尸谏,桐与翁同龢等谓其未悉本朝家法:“当申明列圣不建储彝训,俾知他日绍膺大宝之元良,即为承继穆宗之圣子。揆诸前谕则合,准诸家法则符。”疏入,诏存毓庆宫备览。
时崇厚擅订俄约,下群臣议,乃条摘其不可行者:曰伊、塔各城定界;曰新疆、蒙古通商;曰运货迳至汉口;曰行船直入伯都讷。六年,廷议徇俄人请,将赦崇厚罪,桐力持不可,谓:“揆度机要在枢廷,折冲俎豆在总署,讲信修睦在使臣。赦之而彼就范,犹裨国事;若衅端仍不能弭,反失刑政大权。推原祸始,宜肃国宪。”又言:“今日用人之道,秉忠持正者为上,宅心朴实者次之。若以机权灵警,谙晓各国语言文字,遽目为通才,而责以钜任,未有不偾且蹶者!”不报。历充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十五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二十二年,拜体仁阁大学士。
桐崇宋儒说,守旧,恶西学如仇。门人言新政者,屏不令入谒。二十四年政变后,太后以其耆臣硕望,颇优礼,朝请令近侍扶掖以宠之。



徐承煜
徐承煜(1841年—1901年),字楠士[1],汉军正蓝旗人,清朝政治人物。徐桐之子。

咸丰十一年(1861年),拔贡生。同治七年(1868年),任户部额外主事。同治十年(1871年),户部候补主事。光绪四年,任户部福建司主事。光绪六年(1881年),升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光绪七年,任户部陕西司郎中。光绪十三年,改户部广西司郎中]、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光绪十六年,任通政使司参议。光绪十八年,升任内阁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光绪二十一年,任太仆寺卿,兼署大理寺卿。光绪二十二年,任太常寺卿。次年,改宗人府府丞、接办翻译乡试提调、左副都御史。光绪二十四年,署礼部左侍郎,任刑部左侍郎。光绪二十六年,兼署礼部左侍郎。义和团运动中,因强烈支持义和拳,联军入城后被日军俘获,清廷依《辛丑条约》要求将其即行正法。

陈夔龙. 夢蕉亭雜記. "和约第二次开议,惩办祸首,各公使订期在英馆齐集……维时李文忠公病愈与庆邸同入坐,随往者仍那相与余及翻译各员……英使首先发言,谓:“今日特议严办祸首一条,有名单一纸在此。但某意此案罪魁,确系端王一人,若能将端王从严处置,其馀均可不论,不知全权之意如何?”庆邸谓:“端王系皇室懿亲,万难重办,各国亦有议亲议贵之条,此事断不能行。我前日于私邸曾对诸君说过,诸君亦无他议,何以今日又复申此说?”英使笑曰:“我亦知其办不到也。”言次将单开各员名及所拟罪名,逐一朗诵,请中国照办。单内人多,难以备录,中如庄王载勋、右翼总兵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均请从重论,馀以次递减……文忠复谓:“前数日诸位所言罪魁,并无启尚书秀、徐侍郎承煜在内,今日忽将二人加入,此是何意?”词未毕,义公使起而言曰:“某前日谒中堂于贤良寺,曾问徐侍郎为人如何?中堂告余曰:‘此人不好。七月初三监斩许侍郎景澄、袁太常昶即是他,十七监斩徐尚书用仪等也是他,二十一日两宫西狩,逼令其父徐相国桐自尽者又是他。’此种人,中国不办,各国只好代办!”"

《辛丑条约》(附件六):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谕: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兹据奕劻、李鸿章电奏,按照各国全权大臣照会,尚须加重,恳请酌夺等语。除载勋已赐令自尽,毓贤已饬即行正法,均各派员前往监视外,载漪、载澜均定为斩监候罪名,惟念谊属懿亲,特予加恩发往极边新疆,永远监禁,即日派员押解起程。刚毅情罪较重,应定为斩立决,业经病故,免其置议。英年、赵舒翘昨已定为斩监候,著即赐令自尽,派陕西巡抚岑春煊前往监视。启秀、徐承煜,各国指称力庇拳匪,专与洋人为难,昨已革职,著奕?、李鸿章照会各国交回,即行正法,派刑部堂官监视。徐桐轻信拳匪,贻误大局,李秉衡好为高论,固执酿祸,均应
定为斩监候,惟念临难自尽,业经革职,撤销恤典,应免再议。至首祸诸人,所犯罪状,已于前旨内逐一明白声叙矣。钦此。


晚清第一赖皮大臣:八国联军一来,骗老爹上吊,被斩时又满地打滚

晚清第一赖皮大臣,是官至行部左侍郎的徐承煜。这位的耍赖之举,简直不像个二品大员,倒像个市井混子。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

徐承煜(1841—1901),字楠士,汉军正蓝旗人,拔贡,以户部小京官晋迁郎中,累官刑部左侍郎。他老爹徐桐也很厉害,是体仁阁大学士。

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慈禧和光绪都跑了,徐桐和徐承煜没跑了。八国联军进了紫禁城,到处抓人。徐桐命下人在大厅正梁上系了两个绳子套,把徐承煜叫来,说:“我是首辅,国家遭难,理当殉节。”说完便看着徐承煜。徐承煜明白,老爹是想让他一块死,于是说:“爹你放心,这是你一生的大事,儿子陪你上路!”

徐桐点点头,让徐承煜把他扶到骨牌凳,徐桐踮起脚,把绳子套在脖子上,眼睛却看着徐承煜,意思是想让徐承煜和他一起上吊。徐承煜说:“爹,你放心,儿子一定陪你到泉下!”说完,把垫脚的凳子一抽,徐桐就踏上了黄泉之路。而徐承煜呢?脱去二品官服,换上一身短装,溜出家门跑了。

徐承煜骗得老爹上了吊,他却想苟且偷生。可街上到处都是八国联军,徐承煜哪跑得了吗?他刚出巷口,日军就把他抓住了。徐承煜被关进大牢,严加看管。

徐承煜以为自己是大清二品大员,八国联军不会把他怎么样。果不其然,徐承煜被关了几天之后,日军设宴款待他。他非常高兴,以为日军很快就把他放了。谁知第二天他得到了消息是送他上路,他吓得颜色大变,口呼冤枉,一夜折腾到亮。

行刑之时,两个刽子手怀抱大刀在那等着。徐承煜一看,认识,就是他监斩袁昶和许景澄时的两个刽子手。刽子手刽子手拿红绳把徐承煜绑上,扶着徐承煜跪下,客气地说:“徐大人,今天小的伺候您,刀都磨快了,保证不疼。”徐承煜一听此话,立刻躺在地上,满地打滚,说啥也不让刽子手砍。民国黄濬著《花随人圣庵摭忆》载:“(徐承煜)临刑时辗转不肯受刃,就地做十数滚,斯真鼠子之不若矣。”

受刑者在地上打滚不让刽子手砍,如此赖皮大臣,有清一朝实在少见。监斩官曾是徐承煜手下,也不好意思来硬的,只好让他滚,等他滚累了,刽子手才把他按住,一刀结果了。

徐承煜先骗老爸上吊,被处斩又满地打滚不让刽子手砍,不要说是清朝,任何朝代也难找这样的赖皮大臣,如果给赖皮大臣排个位,他一定能坐第一把交椅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9-14 05:5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