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著名革命党人中,有一位身后不仅未葬在家乡长沙,也未葬在中国本土,而是安葬在英国利物浦公墓的英烈杨毓麟。
杨毓麟,这位出生在湖南长沙,7岁能文,聪慧惊名宿的孩童长大后,于1902年春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专攻法政。在黄兴、周震鳞等的引导下,使早存“非改革不足以图存” 变革之心的杨毓麟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杨毓麟,字笃生,1872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高桥的一个小康家庭。少年时代聪慧异常,好学深思。7岁即能作文,15岁考中秀才;后肄业岳麓、城南、校经三书院。遍览文学、历史典籍,留心经世之学,尤其注重时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失利,22岁的杨毓麟正在校经书院读书,他忧时感事,作《江防海防策》,痛诋满清政府中的投降派贪生误国。屈辱投降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杨毓麟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图存”,于是,“倡维新之论”深得学政江标的赏识。1897年中举,被分配到广西任知县,他不愿为清廷效犬马之劳,绝意仕途,没有赴任。后被聘为时务学堂教习,并积极为《湘学新报》嗣改名《湘学报》撰稿,成为当时湖南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戊戌政变发生后,满清政府捉拿维新派人士,他急忙逃匿乡间,幸免于难。
1899年春,杨毓麟应江苏学政瞿鸿机之聘,人为幕僚,不久,终以宦途污浊而辞去。1900年,杨毓麟到湘绅龙湛霖家教私塾,与龙湛霖关系极友善,并建议龙氏捐资兴学。后来,胡元?创办明德、经正两学堂,龙氏竭力资助,杨毓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在龙家以教书为掩护,阅读私自购来的“禁书”,“以求世界之知识”,他虽然没有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事,但他在思想上对自立军起事是同情和支持的。8月,唐才常等自立军志士20余人被张之洞杀害,杨毓麟幸免于难。这件事使他认识到“勤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从而萌发了民主革命思想。他和秦力山在出亡日本前夕,曾多次与黄兴等人商量,“决定以根本推翻满清、光复中华,建立共和政体为以后革命的奋斗目标。”
1902年4月,杨毓麟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本国人设立的清华学校,学习日语。旋改入日人所办之宏文学院,继入早稻田大学,此间,阅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名著,思想更加激进。1902年冬天,杨毓麟与黄兴、樊锥、梁焕彝等湘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游学译编》,开各省留学生自办革命刊物之先河。该刊阐述民族革命与种族革命学说,文章大半出自他的手笔。同时又与黄兴、蔡锷、张孝准等倡立湖南编译社,写成《新湖南》一书,该书以广阔的视野,探索了二十世纪的时代特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的中国人所能达到的最深刻的理解。而且,他在书中极力鼓吹湘省脱离清廷而独立,主张“中等社会”领导反清革命,强调这是救亡图存的首要途径。此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快“风行于世”。
1903年,为抗议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罪行,全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了拒俄义勇队,杨毓麟积极参加。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驻日公使蔡钧横加干涉,学生军复更名为军国民教育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并提出宣传鼓动、武装起义、政治暗杀三种革命方法,其主要活动为:练习射击、学造火药、进行革命宣传、派遣“运动员”回国策动起义等等。杨毓麟并与黄兴、周来苏、苏鹏等六人在军国民教育会中组织暗杀团,通过冯自由介绍,与在横滨的梁慕光取得联系,研制炸药10余种。试制过程中,杨毓麟被炸伤一只眼睛。革命党人从此可以自制炸药。后杨毓麟等由日本携带炸药回北京,计划在故宫内城或颐和园内一举炸毙慈禧及满清重臣。居京数月,因戒备森严,无从下手,于是南返上海。
1903年12月,杨毓麟应邀回长沙,参与华兴会的筹备工作。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杨毓麟加入并被派往上海,任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会长,章士钊任副会长。接着,黄兴等筹备长沙起义,爱国协会拟在上海响应。但因起义事泄而流产,黄兴等人撤往上海。
11月7日,黄兴、刘揆一与杨毓麟、章士钊等40余人在上海新马路余庆里召开大会,决定分头发动大江南北的学生和军队举行起义。不料,又因受万福华谋刺王之春事件的牵连,清吏在余庆里机关内搜出手枪、炸药、名册、会章等物,清兵按册拿人,捕去黄兴等13人;兵弁还在搜寻物品中发现杨毓麟名片多张,杨毓麟只好避走日本得以幸免。经过这次失败,他考虑到在东南沿海发动起义,不如袭击首都收效快。于是,杨毓麟再次从日本返回北京,试图打入政界,“从事中央革命”。
在管学大臣张百熙(长沙人)的帮助下,杨毓麟出任译学馆教员。以此为掩护,他在直隶保定设立两江公学为革命机关,联络吴樾、马鸿亮、杨积厚、庄以临、侯景飞、金猷澍等人组织北方暗杀团,计划先谋刺铁良。杨毓麟对吴樾的暗杀主张极为赏识,在方法上也给予了具体指导。他向吴樾问及暗杀工具,吴樾等出示手枪,杨毓麟接过手枪,查看良久,笑道:“这种东洋货,打狗都打不中,何况去杀人呢?我有更厉害的家伙,比这强百倍,我已带来。”说着,他令随从将门窗关好,自己从提袋中取出一大纸包,纸包内有一铜制圆罐,长约5寸,直径3寸,四周密封,犹如罐头食品形状。吴樾等人均不知道这是什么物件,杨毓麟压低声音严肃地说:“这是我手制炸弹,可以试一试。”第二天,杨毓麟偕吴樾、金猷澍等人出北京郭门,至婆罗山山谷,将炸弹埋于巨石之下,点燃引线,霎时间,一声巨响,声如炸雷,放置炸弹处巨石纷飞。这炸弹果然猛烈异常,吴樾且惊且喜,立即表示愿意担当谋炸铁良的任务。
1905年,清廷为抵制革命运动,摆脱政治危机,鼓吹“预备立宪”用以欺骗麻痹民众。朝廷颁发谕旨,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分赴东西各国考察,稍后又加派绍英参与其事,凑成5人,称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杨毓麟知道这个消息后,来到保定,神气沮丧地对吴樾说:“清廷伪为预备立宪,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用以愚弄百姓,这一来,恐中国永无再见天日之机会了。”
吴樾提出,与其暗杀铁良不如先暗杀五大臣,大家一致赞同。但杨毓麟考虑到自己所制炸弹无电动开关,实行者终不免于难,因此,不忍心让吴樾去实施。杨毓麟作为北方暗杀团团长,愿自己单独去完成任务。吴樾制止说:“樾生平既自认为中华革命男子,决不甘为拜服异种非驴非马之立宪国民,所以宁愿牺牲一己肉体,翦除这些考求宪政之五大臣。”并建议杨毓麟设法打入载泽幕中,以收里应外合之效。当时日俄战争正在我国东三省境内进行,大家反复商议后决定,为安全计,先派金猷澍到奉天去购买有电动开关的炸弹。但一无所获,只得返回上海。
由于五大臣行期提前,吴樾急不可耐,遂于9月24日怀揣炸弹,乔装随从,从容步入北京正阳门车站站台,登上五大臣专车,准备炸毙五大臣。不料机车与车厢挂钩时车身震动,触发炸弹,吴樾当场遇难,五大臣中,仅载泽、绍英受轻伤。在此之前,杨毓麟已预先谋得载泽随员一职,以为内应。这一爆炸事件发生后,清廷并未怀疑到杨毓麟,所以他仍得以五大臣随员身份同行。考察事延至12月11日启程,杨作为随员抵达东京。此时中国同盟会已于8月20日成立,亟待发展,杨毓麟会见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张继等人后,毅然辞去随员职务,协助黄兴等人扩展中国同盟会组织,并于1906年6月25日正式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返上海,设正利厚成肆为江海交通机关。
这年秋间,杨毓麟在上海得知魏蕃实与汪康年私将湘矿售于德国人开采,杨敏麟对这种出卖利权的行为深恶痛绝,约集留日学生易本羲、王延祉、唐支厦等力主废约。而在沪同志童尧山、陈家鼎、廖秉衡等则主张追讨魏、汪,公推杨毓麟与魏抗争。他不负众望,径赴魏处,佯称需阅条约全文研究内容,魏不知其来意,将草约交给他阅读,他即将草约带走,由陈家鼎、王延祉等人将草约送往驻日清使杨枢并报外务部,使这一草约终于得以废除。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杨毓麟准备在上海响应,但因起义很快失败而未能如愿。1907年初,受萍浏醴起义株连,湖北日知会案发生,刘静庵、胡瑛、朱子龙、梁钟汉、季雨霖、李亚东、张难先、殷子衡、吴贡三九人被捕,柳继贞亦被囚于长沙,杨毓麟到处筹款,设法营救。
几乎与湖北日知会案发生的同时,清廷在南京也大兴党狱,同盟会员杨卓林、孙毓筠、权道涵、段?等被捕。杨卓林坚贞不屈,孙毓筠因畏祸动摇,供出王延址等多人,王延址被两江总督端方悬赏通缉,杨毓麟又设法通知王延址,使他脱险。在上海期间,他除策动响应萍浏醴起义、营救受难同志,参与收回利权斗争外,还用主要精力协助于右任筹备创办《神州日报》,继续致力于革命的宣传发动工作。
1907年4月2日,《神州日报》在上海创刊,它是继《警钟日报》之后,革命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报,是这一时期中国同盟会在东南八省进行革命宣传的一个重要言论机关。该报文字“以沉郁委婉见长”,“激发潜伏的民族意识”。杨毓麟为该报总主笔,他撰写的社论和小品文,揭露和鞭挞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不遗余力。文章生动活泼,幽默滑稽,抒发真挚感情,时人誉之为“公之文欲天下哭则哭,欲天下歌则歌”。该报创刊不久,因邻居失火,殃及报社,杨毓麟仓促中从三楼攀缘电杆而下,才得以脱险。灾后,于右任无力恢复,自请辞职。此后一年多时间,全赖杨毓麟与叶仲裕、汪彭年等人共同主持,艰苦支撑。
1908年春,杨毓麟被留欧学生监督蒯光典聘为秘书。随行至英国。1909年冬,蒯光典因故罢归,杨毓麟亦辞秘书职,转赴英国苏格兰爱伯汀大学学英文及数学等科,同时担任《民立报》特约通讯员,为国内读者介绍西方各党派的活动情况。
1909年8月至10月,孙中山流亡伦敦期间,杨毓麟曾向孙中山建议设立欧洲通讯社,孙中山表示赞成,并致函当时在布鲁塞尔的中国同盟会会员王子匡,嘱其与杨毓麟“共同担任之”。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当时未能实现。
1910年3月,汪兆铭、黄复生、喻培伦等人暗杀摄政王载沣,为了加大炸弹的威力,在北京骡马市大街鸿太永铁铺铸造了一个可盛近50磅炸药的“铁西瓜”,由黄复生、喻培伦于21日晚将其埋在什刹海附近的银锭桥下,23日夜被人发觉,事泄,经西人化验,里边的炸药出自苏格兰,系由杨毓麟从英国购买而来。
杨毓麟在英国听闻黄花岗起义失败,列强妄图瓜分中国,心里又急又恨,以致旧病复发,头痛浮肿,痛苦难忍,势单力孤,无法报国。便留下遗书,托石瑛、吴稚晖两人将留学英国数年所积攒之一百三十英镑(约今币二万英镑)中的一百英镑转寄黄兴,作为革命经费,建造一小型炸弹厂,用于暗杀。剩下三十英镑转寄其老母,以报答养育之恩。在这些安排好之后,杨毓麟于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的海边蹈海自尽。十分可惜,只过了几个星期,辛亥革命就拉开了胜利的序幕。
后世纪念
杨毓麟逝世后,旅居利物浦的华侨于次日召开追悼大会,以彰义烈,并厚葬于利物浦公共坟园。纪念碑上用中文写着“中国蹈海烈士杨先生毓麟墓。”纪念碑上的一块用花岗岩制成的碑石上,用英文写着“中国烈士杨毓麟是因政治思想而死的,时年39岁。1911年8月5日。每逢年节,旅英侨胞经常去此地扫墓,以表示对杨毓麟这位中国民主革命家的深切怀念。
主张湖南省脱离清朝独立
杨守仁(1871年—1911年8月5日),原名毓麟,字笃生,又名叔壬,改名守仁,别号䀌盦,笔名椎印、寒灰,男,湖南省长沙县人,湖南维新派和革命派人物。
生平
早年经历
杨毓麟是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白石园人。15岁考中秀才,后在岳麓、城南、校经三书院学习。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失利,杨毓麟写下《江防海防策》。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拔贡生。同年,中湖南举人。有说他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分发广西知县,未赴任。他在《致端方函》中署名为“候选知县杨守仁”,据“候选”可知未“分发广西”,故曾中进士一说不实。此后,他聘为湖南时务学堂教习,和梁启超、唐才常、谭嗣同等人提倡维新变法,推动湖南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避居乡里几个月。
1899年春,杨毓麟成为瞿鸿机幕僚,不久再度辞职。1900年,杨毓麟前往湖南乡绅龙湛霖的私塾教书。自立军起义被镇压后,杨毓麟转向革命,开始与黄兴等人联系。
中年经历
1902年,湖南官绅开始选派公费生东渡,并将留日血费生之贫苦者亦悉化为公费。是年春,他留学日本,前往清国人设立的清华学校学习日语。后来入宏文学院,后考入早稻田大学。黄兴、杨度等既至东京,时与日本师友接触,问学研讨之馀,深感救国之道,必先有理论,而后有事实,有学术而后有政治;尤须破除过去定于一尊之学风,始能尽除保守濡滞之积习;而介绍东西洋自由之学说,尤为开启新机运之前提。1902年10月,与黄兴、樊锥、梁焕彝等人在东京创办《游学译编》
1903年,沙俄向清朝提出7项要求,企图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此举触及日本,东京《朝日新闻》首先刊载,留日学生遂于神田锦辉馆召开学生大会。4月29日,留日学生决定组织义勇队抗俄以为国民倡导。据统计,各省留学生到会者500馀人,通过成立拒俄义勇队,推陆军士官学校蓝天蔚为队长,成员有黄兴、杨毓麟、陈天华等,日日操练,意欲随时开赴前线。当中,尤以青年会成员最为积极,他们大都参加“拒俄义勇队”,130人表示愿赴战场者,50人留东京办事者,有女留学生愿担任看护。留学生正欲改名学生军,在清朝压力下,日本政府勒令解散。5月10日,留日学生惟有在学生军集会上,议决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以便跟进事态发展。其精神则不变,且公推代表二人回国,请袁世凯主战。北京大学堂及上海教育界均覆电赞成,并纷纷集会,扩大宣传力量。其间,杨毓麟加入兴中会,并与黄兴、周来苏、苏鹏等六人在军国民教育会中组织暗杀团。黄兴、杨守仁主张暗杀清廷大吏,夺取要府以为革命手段,尝研究爆炸物10馀种。杨毓麟在研制炸药时不慎被炸坏一只眼睛。是年6月初,黄兴自日本回国,在湖南、湖北酝酿新行动。6月21日,清朝命令严厉缉拿倡言革命之学生,意图以高压手段镇压风潮,然而大势所趋已不可遏阻,留日学生各种刊物均废光绪年号,直书黄帝纪元。
是年夏天,杨毓麟复署名“湖南之湖南人”,刊行《新湖南》一小册,主张湖南省脱离清朝独立,杨毓麟希望将新湖南告知湖南中等社会,以耻旧湖南人之甘为奴者。杨毓麟受欧榘甲主张广东独立的《新广东》鼓舞,大力主张湖南独立。杨守仁慷慨激昂,因之大力提倡开辟新局面,组织独立之机关,规划独立之地方自治;而欲达此破坏及建设之目的,则组织党会,固其大前提。他在书中阐明写作的动机:
微广东倡独立,吾湖南犹将倡独立焉。乃者庚子实试行之,举事不成,奋为鬼雄,而“种界”二字劖入湖南人之脑中者,如压字机器之刻入纸背焉。然则广东倡之,吾湖南和之;广东鼓之,吾湖南舞之。吾于广东,如骖之靳也……湖南者,吾湖南人之湖南也。铁血相见,不戁不竦,此吾湖南人对于湖南之公责也。抑亦吾湖南人对于汉种之公责也。作〈新湖南〉,用遍告湖南中等社会,以耻旧湖南人之甘于为奴者,以谂旧湖南人之不愿为奴者,以待十八行省之同褫奴服,而还我主人翁之位置者。
“”
——杨毓麟:《新湖南》。
杨毓麟主张,湖南应该仿效古巴等国,建立独立的具有主权的政治实体:
精神充矣,条理具矣,程度达矣,建天心阁为独立之厅,辟湖南巡抚衙门为独立之政府,开独立之议政院,选独立之国会员,制定独立之宪法,组织独立之机关,扩张独立之主权,规画独立之地方自治制,生计、武备、教育、警察诸事以次备举。以吾湖南为古巴,以吾湖南为比利时,以吾湖南为瑞士,庶可谓吾党得意之秋乎!
“”
——杨毓麟:《新湖南》。
杨毓麟将清帝国的解体比喻为罗马帝国崩溃、将湖南独立比作欧洲的民族国家建构。
杨毓麟不久偕两位同志由日本携带炸药至北京,约张继由湖南、何海樵由上海前来,设机关于天津,图谋炸死慈禧太后于紫禁城内城宫殿及颐和园以震动天下人耳目,然潜居京城数月,无隙可乘,乃失意南归。1903年12月,杨毓麟来到长沙参与华兴会的筹备工作。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成立后,杨毓麟被派往上海担任华兴会的外围组织爱国协会的会长。当时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筹备长沙起义,爱国协会准备在上海响应。但因起义未能发动,黄兴等人逃往上海。11月7日,黄兴、刘揆一与杨毓麟、章士钊等40余人在上海新马路余庆里召开大会,决定发动学生和军队起义。不过清朝得知后逮捕黄兴等13人,并搜到杨毓麟名片多张。杨毓麟于是改名杨守仁并流亡日本。
杨守仁打算再度在北京发动起义,不久从日本返回北京,出任译学馆教员,并联络吴樾、马鸿亮、杨积厚、庄以临、侯景飞、金猷澍等人组织北方暗杀团,准备刺杀铁良。1905年,清朝发起立宪运动,并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前往外国考察宪政。杨守仁等人决定改为刺杀五大臣,吴樾让杨守仁潜入载泽阵营担任随员,里应外合。1905年9月24日,吴樾登上五大臣火车,结果炸弹受到车身震动提前引爆,吴樾当场炸死,载泽、绍英受轻伤。爆炸事件发生后,不过杨守仁身份并未暴露,并随同考察大臣来到东京。杨守仁在东京会见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张继等人后,辞去随员职务,协助黄兴等人扩展同盟会,并于1906年6月25日加入同盟会。不久返回上海。1907年,他到上海,和于右任等人等创办《神州日报》,并任总主笔,任职80天,以“寒灰”为笔名发表了社论和时评。不久,《神州日报》因火灾而暂停出版。1908年春,杨守仁被蒯光典聘为秘书,随行至英国。1908年冬,杨守仁辞去秘书职,并于1909年入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学习英语及数学等学科。其间,他会见了流亡伦敦的孙中山,并建议孙中山在欧洲设通讯社,获得孙的赞同。此后,他作为中国同盟会驻英国联络员,不断为《民主报》、《中兴日报》投稿,并且秘密购买炸药运回中国,提供给革命党。
身亡
1910年3月,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杨守仁得知后不满革命屡次失败,结果发病,头痛浮肿。1911年8月5日,他在利物浦的大西洋海湾投海身亡。
身后
其遗体被英国渔民打捞上岸,杨昌济、石瑛、吴稚煇、曹亚伯等人闻讯后也迅速赶到了其遇难处,遗体即安葬在利物浦的安菲尔德公墓。1912年,孙中山批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在南京,为杨守仁、陈天华、吴樾、熊成基、郑先声、杨卓林等六位烈士建立了六烈士祠。

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在长沙举办
新湖南客户端
阅读:25832
2022-11-15 12:19: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5日讯(记者 周小雷 通讯员 黄绍之)11月13日,“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在湖南长沙县黄兴海峡两岸青年农创基地成功举办。台湾设分会场,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青年代表、辛亥元勋后裔等相约云端,共同缅怀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探讨辛亥革命精神和时代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元勋杨毓麟诞辰150周年,宋教仁、蔡锷、程潜诞辰140周年,黄一欧诞辰130周年。100多年前,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交流活动上,两岸专家学者围绕“辛亥革命元勋黄兴、黄一欧、蔡锷和宋教仁”“船山思想与辛亥革命”“缅怀先烈,继承家风,做辛亥革命精神的传人”等开展深入讨论。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主委张大方说,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继续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特别是要继承和发扬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光明前景,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
张大方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台海形势更趋严峻复杂,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台湾元智大学校友会荣誉理事长傅慰孤中将表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为了祖国的和平,我今天特意来参加这样的讨论,就是希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希望两岸保持善意互动,因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湖南师大台生陈盈璇表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新时代的台湾青年要与大陆青年一道,同心同行、携手打拼。作为一名来自台湾的青年学生,非常荣幸能够亲眼见证祖国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深切感受到祖国对我们台湾同胞的情缘与挂念。两岸同根,血脉相连,两岸同胞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未来我也希望能够作为连接两岸的桥梁,为两岸交流发展贡献力量,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据悉,本次活动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指导,民革湖南省委祖统委主办。邀请台湾青年60人,大陆青年30人,开展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线上线下交流活动。省台办和长沙市台办相关领导与会指导。

一审:徐蓉
二审:张福芳
三审:周小雷
作者:周小雷 通讯员 黄绍之
责编:徐蓉1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