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葬相诗:李世民《 望送魏征葬 》

作者:change?  于 2023-11-10 06:0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


望送魏征葬

閭阖总金鞍 上林移玉辇

野郊怆新别 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沈 愁云随盖转

哀笳时断续 悲族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 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 芳春共谁遣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却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为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一年三次来作为限制;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主)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魏徵(580年—643年1月17日),字玄成,相州内黄县(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籍贯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谏太宗十思疏》为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
家世

按唐太宗贞观六年十一月立的《魏公先庙碑》载,魏徵祖父名魏彦,父魏长贤。魏徵夫人河东裴氏。
生平

魏徵少年时贫困,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失意却不事谋生,当了道士,以隐藏他的大志。他融会贯通于读书,见天下乱,特别留意纵横家的学说。

隋末投奔瓦岗军,成为该军将领元宝藏的书记,因为文辞优美被李密欣赏,魏徵进献十条计策给李密,李密很欣赏,但未能采用。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所俘,建德念其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拜太子洗马,事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以其耿直,不杀,且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馀次。

长孙皇后派人告诉魏徵:“闻公正直,今才得实。愿公常守此志,勿少变更。”一次,李世民“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在一次罢朝后回到内宫,怒不可遏:“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好言劝慰太宗才免除这次灾难。十七年(643年)元月十七日,魏徵病逝。太宗悲恸之极,亲自到魏徵灵前祭奠痛哭,并罢朝五日为魏徵举哀,又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赠魏徵为司空,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又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镜矣!”

魏徵虽然位居高官,但终生俭朴,家中甚至没有正堂,唐太宗得知后特地将宫中营造便殿的材料移去为他建造正堂,并赐予素屏风、素被褥、几、杖等家物。而在其过世后,其夫人遵照魏徵遗愿,婉拒太宗所赐羽葆、鼓吹等物,只以布车盛载灵柩。

魏徵生前有意将侄女嫁给王义方,王义方推辞了。但魏徵死后,王义方还是娶了魏徵的侄女。他人问起,王义方答:“以前是不想依附宰相,现在是感念知己。”

在储君问题上魏徵一直是所谓的立长派,唐太宗晚年厌弃太子李承乾,多次意欲改立魏王李泰,魏徵十分反对,因此在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任他为太子太师,希望由他辅佐太子,但当时魏徵已经卧病在床,上书推辞,唐太宗诏答曰:“汉之太子,四皓为助,我之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看得出来唐太宗十分希望魏徵能以他耿直的个性改变李承乾。

唐太宗原将女儿衡山公主许给魏徵的长子魏叔玉为妻。魏徵死后,太宗亲赋诗一首,且为之树碑。魏徵生前曾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宰相之才,但魏徵死后杜正伦获罪被罢黜,侯君集谋反被斩首,使得唐太宗怀疑魏徵实际上私下结党。唐太宗又发现魏徵生前每有谏书,必留副本于家中并且曾经出示给史官褚遂良,太宗疑此举有留为自赏及博取清名之用,大怒之下,下令推倒他亲自书写的魏徵墓的墓碑。太宗亦下旨解除婚约,衡山公主不再嫁往魏家。陈寅恪写道:“幸其事发觉于徵已死之后,否则必与张亮、侯君集同受诛戮,停婚仆碑犹是薄惩也。”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受挫,发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慨,于是又下令将毁坏的魏徵墓碑重新树立起来并慰问魏徵的遗属。




点击进入下一页

  ■晋州出土的唐代黑釉陶罐。

点击进入下一页

  ■魏征手迹:魏郑公洪范真迹卷。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庞表村土岗下挖出的石臼。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庞表村土岗下挖出的古井。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近年新修的魏征故居。

  值得期待 值得收藏

  “君臣协契”的典范

  魏征的事迹,仅就两《唐书》其传中所列,不下三十来件。不可能一一列举,就说几件魏征管皇帝家事或小事的事吧。

  管嫁女。长乐公主将出嫁,太宗因其为皇后所生,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说:不行。“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能超越礼仪制度。”唐太宗听了。

  管纳妾。郑仁基的女儿又美又有才,皇后做主娶进宫,典册都已具办。魏征说:不行,她已经许配给士人陆爽。太宗听了,命停册使。后来陆爽本人上表称与郑氏无婚约。太宗说:你看看,人家自己都说了没这回事嘛!魏征说:人家怕你,所以这么说,你还当真?太宗遂放弃。

  管挑拣饭菜。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为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多一万倍也会不知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能管的管,不方便管的时候就用别的办法,比如装。

  装眼花。文德皇后安葬后,太宗在禁苑中建层楼以望昭陵(其为自己身后建的皇陵,记者注),有次带魏征同登,魏征孰视无睹:“臣眼昏花,看不见什么。”太宗指给他看,魏征说:“这不是昭陵吗?”太宗说是啊。魏征说:“我以为陛下您在望献陵(高祖陵,记者注),若是昭陵,我也看得见。”——我以为你缅怀你父亲呢。“帝泣,为毁观。”

  装耳聋。太宗以武力定天下,虽已大治,仍不忘经略四夷。魏征向来认为,武力征服四夷劳民伤财,若中原安定,远人必来朝。因此魏征每逢侍宴,听到演奏《破阵武德舞》,就低下头来不看,演奏《庆善乐》,则欣赏回味不倦,其“举有所讽”,到了这样的地步。

  魏征够累。但得遇明君,就像棋逢对手,曲遇知音。就算犯言直谏,惹你生气,我也“神色不移”。我敢对你说:你刚上台时表现如何好,现在如何不好。而唐太宗就吃这一套,他把魏征的《十克不渐疏》列为屏障,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并赐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

  两人之间曾有一段问答。太宗说:我说什么,你只管当时答应,下来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答:“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又另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难道是稷、契事奉尧、舜的办法吗?”太宗听了大笑:“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

  猛一看这段话,感觉魏征也真会说话啊,将太宗比为尧、舜,谁听了不高兴呢?但读接下来这段话,魏征对太宗绝不是虚夸,“征拜谢曰:‘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啊,如果赶上万历皇帝,就算魏征说破嘴皮子,对方听吗?

  与昭陵相望的无字碑

  在陕西昭陵博物馆西南方向,有一个魏陵村,魏征的墓就在半山腰,一通无字墓碑,与太宗安息的九嵕山遥遥相望。

  怎么无字?

  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让他当太子的老师,就算魏征老病,仍然说:你就算躺着也能保全太子。魏征病危,太宗派人住在魏府,“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后来“亲问疾”,与太子一同探病,彼时魏征勉强穿上朝服,却无法系好腰带。“帝悲懑,拊之流涕,问所欲。对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寡妇不忧虑纬线的多少,而忧虑宗周的危亡!临别遗言如此,太宗能不感动?太宗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他拉着公主让魏征看一下未来的新娘,魏征已经说不出话。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正月,魏征薨。太宗亲临痛哭,罢朝五日。命九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魏征的葬礼,并“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如此高的待遇,魏家没全接受,因为厚葬不符合魏征生前之志,魏家拒绝了朝廷馈赠的一切仪仗物品,只用一辆布车载着棺柩送到墓地。那天,太宗登上高楼,向西眺望送葬的队伍,他哭了。赋诗痛悼魏征:“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魏征的墓地是太宗亲自定下的,大臣陪葬墓当中数魏征墓离昭陵最近,他知道将来有一天他会来这里和魏征相聚,离得近一些更方便。他亲自为魏征墓碑撰文书丹。做这样的事,在李世民一生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仅仅几个月以后,当年秋天,太宗就命人将魏征墓碑推倒。事件导火索有二:一是魏征曾推荐杜正伦、侯君集,说他们两人有才干,能任宰相。后来杜正伦因罪罢官,侯君集以谋反罪被杀,这时有人站出来指责魏征,说他阿附恶党。又说魏征曾记下前后谏争之言,悄悄拿给史官褚遂良。也就是说,魏征为让自己名垂千古,把什么都抖落给史官,不顾君王的面子。

  太宗大怒。不但“仆倒”墓碑,将字磨去,而且答应魏家的婚事跟着作废。魏家眼看着衰落下来。两年以后,辽东会战,唐军尽力死战,方才破敌。回师途中,太宗怅然,想起魏征:“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觐见,“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当初碑拉倒,字迹磨去,如今又立起来,官吏一定请示过:字还刻吗?太宗没有答应,就这样吧。一位媒体前辈这样写道:“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李世民真正读懂了魏征。有些东西是可以磨去的,比如字,有些东西是磨不去的,比如魏征。立在地上的碑石,再高大,都有倾倒的一天。魏征活在人的心中,有那些字,是座丰碑,没那些字,也是座丰碑。”

  有人说,魏征不是太宗的“老人儿”,无战功无资历,只能以向皇帝“开炮”作生存武器。但多年开炮在帝王心中不可能没留下一点阴影,所以他死后,李世民借机一泄积怨。当然,事后找个机会重扶起碑,也不损自己明君的形象。这是我最初读到的文章。但读过正史,我依然愿意相信正史。正如《新唐书·魏征传》在最后所说:“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征之忠,而太宗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

  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太宗用一生向世人证明:我是个好皇帝。人们不再计较玄武门之变。魏征用一生匡扶社稷,即使他想通过史官得以流传千古,那又能算多大的过错呢?没有缺点的人就不是人,是神。尽管魏征身后有这样一段曲折,但两《唐书》最后的“赞曰”却是一致的衷心。

  不能因为我们极少看到高尚,就不相信高尚的存在。不能因为我们体会不到“协契”,就怀疑伯牙、子期从未出生。这是我读魏征传的最终感受。

  赵魏村·表业村

  西关祠·乡贤碑

唐太宗的成功之道》第15节马背上的李世民,打江山的功绩【学国学网】 - YouTube

  今天,很多人在关注魏征。其故里之谜,考证尤热:邯郸馆陶、邢台巨鹿、石家庄晋州……甚至有人说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为魏征故里。由此引发的笔墨论争一直没断过。

  晋州方面有一系列证据。除古代史籍中的多处记载,还有诸多遗迹。如《晋县志·地理志》记载:“赵魏,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故里;表业,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别业。”魏征谥号文贞,别业指别墅。后表业村与庞召村合并,称庞表村。该村北边曾有一个占地30余亩的沙土岗,当地人称“魏家庄户”,《晋县志·古迹志》里说,这是魏征家的一处庄院。但历年取土将土岗大大缩小,如今这土岗被圈进建好的“魏征故居”里。土岗下挖出一口古井,不知是否是魏征家的。另外在表业村,过去曾有一座过街牌坊,据说是皇帝赐建,人称“宰相楼”,惜现已不存。

  魏征墓在陕西,但晋州有其纪念性墓地。据《晋县志》载,魏征墓在赵魏村东北,明弘治、崇祯年间曾两次被滹沱河水淤没,后又重修。1958年平为耕地。

  还有一个证据是魏征祠。它原在晋州老城西关村西口。创建年代无考,民国时期编修的《晋县志料》中有照片。由于1946年才拆除,很多人对它有印象。

  最后一个实物证据是乡贤祠碑。即本文开头提到的残碑,碑身1985年挖出,碑帽2008年挖出。经对照,碑文与《晋县志》中所录碑文完全吻合,该碑文记载了作为晋州乡贤之冠的魏征,以及其称谓、祭日、祝文等。

  本土名人称“乡贤”,外来有政绩的官员称“名宦”,这是老县志编辑人物时的通例。不管“乡”在哪儿,魏征都被称为“贤”,这,也就够了。

  行车路线

  魏征公园和魏征故居均在晋州市区西南角,魏征故居在工业路华油小区西邻,魏征公园在中兴路晋州汽车站东邻。


唐太宗曾为魏征墓碑撰文 几月后又推倒墓碑
魏徵https://www.master-insight.com/wp-content/uploads/2017/06/123-7-928x522.png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1-3 08:4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