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告白苦朋友-读陈毅诗(1)

作者:change?  于 2023-11-29 02:1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赠勤工俭学同人  
陈毅

  被迫归国同志,住沪十余日,出路问题,毫无解决,同时受旅债生活需要的压迫,陷入瞻前顾后无泪可挥的地位。同学议决纷派代表向各省呼吁,我及黎伍二君受川籍同学之命,归川请愿。临别时同学尽来相送。我想着彼此将来危险及三年来奋斗经过,对于同学留恋不已,因作此志别,并寄于《觉悟》栏,以明我等苦学生隐衷。

别了!别了!苦朋友们!
永别吗?不可知!能再见吗?更不可知!
不管他吧──
只望“分头进行”却能精神统一。

你们回忆往事么?
勤工,苦工,至于苦工而不得;
枵腹,露体,至于无有寄处;
请求,呼号,反至触怒被囚;
绝食,跳墙,乃至押送归国,
再至于不敢还乡……

将来呢?
寒风大雪,他总是一体待遇毫无顾惜,
黄金粮食,他总是充满别意,
时间,祸变,不停的飞来,
我们只有伤,老,病,死……
如此的人生才可痛哭呵!
唉,可怜我们无路可归的勤工俭学者!

我们是罪犯吗?不是。
我们是寄生虫吗?自信不是。
人类死尽了吗?
生命如此无望吗?
忍着罢!这无端的刑罚!

自杀疯狂的同学,他们未免太无勇气;
堕落颓唐的同志,我们怎样把他们救起?
那希望我们的人们,我们羞不敢见!
吾族生命维系的责任,我们又无可卸逃!
担一份算一份罢,忍着痛苦罢!

苦朋友们!
我归去了,你们叫我归去的。
我怀着忧虑,不知所从,任船儿走罢。
但是你们始终不要忘却:
被幸福忘却的人们终被幸福寻着!
与的不如取的,取的不如别人甘心送来的,
这些都是“理性”、“经验”告诉我们的
记着!忍着!
保持着本来面目,
他年再见呵!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注】此诗原载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
12月26日《觉悟》副刊。为张茜同志见到的
陈毅同志最早的诗,故在序言中作过介绍。
  诗中小序中所提到的黎伍二君,是黎纯
一,伍桂馨。



归国杂诗〔四首选一首〕
陈毅

地中海上
我今东归,
归向那可爱的故乡。
故乡是我的情人,
不知她而今怎样?
欧陆的风云苍茫,
一股横流东向。
袖手空归的我呀,
怎好,怎好还乡?
去国的壮怀,
只如今头垂气丧。
曾记否少年的肩头,
应担负什么分量?
真不堪回想,
这些年的流浪!
践踏了父母的血肉,
狼狈在地中海上!
啊,地中海呀,
你是文明的亲娘!
你怀中的平静,
便是那葡萄酒浆。
可怜你的酒浆,
只使得儿孙醉狂!
六年来弄的把戏,
你看了悲不悲伤?
你若不信,
再看这往来的船上:
东归者带了什么?
西来者又如何失望?
文明的母亲呀,
你试想,
你这葡萄色的文明,
究造出什么佳酿?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


报 仇
陈毅

可怜的孩子,
你被谁人欺负?
你要下定复仇的决心,
莫让仇人早早的死去,
要仇人死在你的手中,
使天下苍生出一口气,
这样的努力,
才算可取!
一九二五年四月一

  【注】此首诗原是陈毅同志所著短篇小说
《报仇》的题辞,并注有“《黄沙集》中的
警告”字样。原载于1925年4月7日北京《晨
报》副刊。《黄沙集》今已不见。据秋羊著
《从书生到将军的陈毅》回忆:“他的一首
主张亲手杀死自己仇人的诗给大家留下深刻
的印象。”据此判断《黄沙集》可能是陈毅
同志早年诗集,或可能收有他的诗作。

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陈毅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一个小地主”家里。5岁读私塾,9岁上小学。1916年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名成都工业学院)。1919年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结识周恩来、蔡和森、李富春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冬,加入“工学世界社”。1921年6月,北洋政府专使朱启钤来到法国巴黎,他以中国的筑路权、采矿权、税收作抵押借款3亿法郎,用来购买军火。 6月30日,旅法学生召开了第一次“拒款大会”,并且在中国驻法公使馆进行抗议。7月25日,中法借款条约签订,共计借款5亿法郎。8月13日,陈毅等旅法学生召开了“第二次拒款大会”,并且痛殴中国驻法公使馆秘书王曾思。不久,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运动失败,陈毅于10月被武装押送回国。

1923年春,陈毅到重庆,任《新蜀报》文艺副刊主笔。10月赴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11月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法大学中共支部书记。1924年,加入茅盾等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并当选中法大学学生会主席。1925年,任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中共党团书记,并参加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后,参与组织北京反对八国通牒大会和示威游行,在三一八惨案中幸免于难。8月,受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委派,回四川从事兵运工作,结识朱德。同年12月,与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发动泸顺起义。1927年春到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文书和中共委员会书记。

〔附译〕米塞诗二首

1925年4月20日

  歌

当娇媚的希望,
挈着我们的手腕经过,
只见她展翅飞扬,
还回头含着微笑。

人去何处?只随着心之所向。
虽燕儿游于和风,
也不及这般轻快,
像人们追随着他的想象。

唉,飘荡着邪魔女呀!
你只顾你自己的路么?
难道要苍迈的命运老人,
才配有这样一个年轻的情侣!

  愁

我失掉我的勇力和生趣了。
我失掉我的朋友和快活了。
即那使我自信有天才的骄矜,
我也将他失掉了。


我曾倾服过真理,
我以为它可以做一个朋友。
待我刚一了解它时,
我又将它厌弃了。

虽然真理能够永存,
只从它那里回来的人们,
在世上,
依然全不觉醒。

若上帝发言,
便应回答他:
在世上我能享的惟一的幸福,
便是能有几回痛哭。


  【注】本篇是翻译法国诗人缪塞〔当时译
为米塞〕的作品,原载北京《晨报》1925年
4月25日副刊《文学旬报》。 诗后有陈毅同
志写的附白:“以上两首诗是亚弗乃得·米
塞的作品。米塞为法国浪漫派有名的诗人。
他的生活完全在醇酒妇人中度过。沉湎酒色
的痛苦造成了他的精妙的诗歌。他的任性殉
情的历史,颇令不少人羡慕。莫泊桑年轻时
曾想学他。他的诗恰可用
美妙凄清四个字来
形容。他的诗并不宏伟奇特,只凭着感情在
纸上的幽咽,就可博得读者的同情,他的著
述都是随意着笔,却足见他的不朽的天才。
  “上面两首诗是他的名作,略略可以代
表他一生忧郁颓废的气质。他说希望是一个
不易捉住的东西,是极容易消逝的。可恨的
是消逝了还要回头微笑。这一点留恋便成为
我们痛苦的根源。第二者咏叹的是愁闷,便
是吾国现在青年朋友们经常感受到的愁闷。
比如做事无勇,活着无趣,仿佛天地之大竟
无一处可以立足。往年自负的雄心失掉了,
而前途的希望更是渺若云烟。这时上帝的威
权不能为力,哲学的理智也格格不能相入。
米塞说,在这时的惟一幸福便是能有几回痛
哭,可以尽一尽伤悲情怀。但是我们的青年
朋友呢?我们的青年朋友大半是:

血已枯了!
泪已干了!
心弦已断,
连话也说不出了!
这样悲哀的程度,比米塞还胜十分,这是什
么原因呢?”




春 光
陈毅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我同她相会在梦中,
突然被雀声惊醒。
我起床外望,
东窗已披满红光。

朝露清清,
春光晴爽。
瓶中几枝桃红,
甚芬芳含睡未醒。

可爱的春日阳和,
我应谢昨宵微雨。
檐前燕鹊争噪,
衔落花飞入窝里。

我移步门前眺望,
点点青山在天际浮现。
好似那梦中楼阁,
使得我心遥意远。

不负这样的春光,
我约她作我的游侣。
当我跑到她的门前,
正值她晨起梳洗。

一件薄薄的春衫,
笼罩着她的肌体。
胸心起伏之处,
使我不敢将头抬起。

还有蓬松的黑发,
用玉手对镜梳理。
好美丽的容光啊!
这怎是血肉的躯体?

我站在她的身后,
明镜中显出并影。
她端祥着自身的容光,
不管人膜拜如许。

我若跼蹐不宁,
她却安闲不理。
我说出要她同游,
她摇头,摇头示意。

我惘然走出门前,
伫立在空地里。
春光啊,你空自沉湎!
你与严冬一样,在我心里!


  【注】原载1925年5月22日北京《晨
报》副刊。



夜雨读拉马丁《默想集》
陈毅
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望不到的春雨,
今番来了。
我心灵的积尘,
仿佛被冲得干净了。

要不是日已昏,夜正冥,
我将去到西山绝顶,
看这幅水墨图画里,
--落红阵阵!

瓦角吼,树梢鸣。
一阵雷音,来自天庭。
绵绵的大伞扯了,
空山透明。
莫不是指给我,
上天的路径?

一盏灯,一卷诗。
屋小,人静,
我低徊幽唱,
晤对着法国诗人。
多情的拉马丁哟,
可怜你,苦恼的一生!

我爱你的忧郁,
我爱你的衷情。
你难忘你的慈亲,
和你那早丧的爱人。
这便是你创作的根源,
感泣了我们后生!

夜雨呀,
请莫停!
我要借你的情调,
领略这千古诗心!


  【注】原载1925年7月5日北京《晨报》副
刊《文学旬刊》。拉马丁是十九世纪法国诗
人,《默想集》后来一般译为《沉思集》。



游 云
陈毅
一九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飘忽的游云,
荡逸着在那山亭。
灰白的天海茫茫,
我欲度没有慈航。

严酷的冰冬呀!
请早随秋娘回来!
凝结了我的心儿,
莫让他凭空萦想。

【注】原载北京《晨报》1925年9月副刊。



原标题:踏寻北京红色印记 | 从中法大学走上救国兴国之路

  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是北京中法大学旧址。这所只开办了30年的大学,却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并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据点。它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在勤工俭学运动中应运而生

  眼前的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是一处西式结构、中式瓦顶的中西合璧建筑。置身这处位于原皇城东墙旧址上的昔日校舍,回望它30年办学历史,不禁心生敬意。

北京中法大学旧址。刘岳/摄

北京中法大学旧址。刘岳/摄

  中法大学的创办源于20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那时候,国内一批有志青年远涉重洋,在法国一边做工,一边读书,希望以这种方式掌握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归国后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起来。

  北京中法大学学生在碧云寺云容水态前合影

北京中法大学学生在碧云寺云容水态前合影

  把法国先进的教育制度引进中国,培养出高水平科技、文化人才,也是李石曾、蔡元培的理想。对他们而言,创办一所正规的、培养知识精英的大学,是把这个理想变成现实的路径。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号召和动员中法两国人士,利用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建了中法大学。拟议中的这所大学由北京中法大学、广东中法大学(后来并未成立)和海外中法大学三部分组成,分别由国立北京大学、广东大学和法国里昂大学负责筹备。1920年,北京中法大学在西山碧云寺法文预备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学校首任校长为蔡元培。

  可以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大学的建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如果没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就不会有中法大学的诞生,而中法大学成立后,也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

  校内建立中国共产党秘密支部

  1922年,中共西山支部建立。1923年,中共中法大学支部也建立起来,陈毅等人是这个秘密支部的党员。

  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于1923年秋季进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入学后不久,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他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4年七八月间,经组织批准,他担任了北京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一职。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

陈毅毕业证书存根

陈毅毕业证书存根

  此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年,已从建党之初的50余名党员增长了十几倍。此时,北京中法大学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据点。

  北京中法大学党支部建立之初,支部成员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身为党支部书记的陈毅经常召集和主持党支部会议,及时传达中共北京区委兼地委的指示,认真总结党支部在校内和附近农村的工作,并向中共北京区委兼地委汇报工作情况。

  用文学唤醒青年斗争觉悟

  从上世纪20年代起,北京中法大学学生中就出现优秀的文学青年,他们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倡导革命文学。陈毅便是典型代表。

  在《给罗生特同志的信》中,陈毅这样写道:“这时期,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我从事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我企图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影响中国的文学。”

北京中法大学物理第二实验室

北京中法大学物理第二实验室

  陈毅的许多杂感与评论文章,旗帜鲜明,泼辣犀利。在《文学家你走哪一条路——劳动文艺的重要观点》一文中,他辛辣地讽刺寄生于资产阶级、博取太太小姐们欢心、垂涎于娇妻美妾朱楼洞府的文学家,称他们是取媚权贵、倚门卖笑、为虎作伥的“文娇”。他大声疾呼:文学家们,你们不要徘徊歧路,快服从大多数,替群众作工。

  陈毅主张文学应当宣传革命思想。在《〈失掉了的孩子〉译后记》中,他写道:“资本家们,权力阶级们,利用自己的财力——抢来的赃品,穷人的血汗——来压迫穷人们,穷人们当然要起来收回权利。在这种使天下为公的目的之下,无论何种手段都可以采取。”

  陈毅还在《燕风》半月刊、《小说月报》、《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小说《她》《归来的儿子》《十年的升沉》《西山埋葬》《生日》等作品,反映了旧中国青年的遭遇,启迪青年觉悟,唤醒青年起来进行革命斗争。

  为孙中山先生迎丧守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北京中法大学为孙中山举行迎丧会,学生们到碧云寺迎丧,并参加了守灵。

  陈毅以“曲秋”为笔名,写了一篇题为《西山埋葬》的散文。他热烈赞颂孙中山:在西山就读期间,一间四壁的小屋,“像一具棺材”,“万幸,西山的道路近数日重光了。民族空前的英雄的遗骸,决定到西山来寄殡。”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移往碧云寺,中法大学学生在迎丧会上的合影

1925年4月2日孙中山先生灵柩移往碧云寺,中法大学学生在迎丧会上的合影

  然而,孙中山尸骨未寒,国民党右派就背叛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北京中法大学的进步学生们对此义愤填膺。在斗争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直接受帝国主义宰割的工人和农民才是革命主力军。7月28日,陈毅在《京报》副刊发表题为《谁是救国的主力军》的文章,大声疾呼:“工人农民们,才是我们救国的主力军,有智识的爱国之士,与其在都市上出特刊开大会,不如放身归田,或者投身工厂,去从事组织工农,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办法。”这种坚决的斗争态度,是对国民党右派倒行逆施行为的有力反击,也是在当时形势下对于中国革命依靠对象问题的颇有见地的思考。

  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秋季,因交通不够便利,北京中法大学文科从西山碧云寺迁至东皇城根39号(现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成立服尔德学院(以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名字命名,当时译为服尔德)。此后,北京中法大学正式得到教育部认可,除大学部外,还设有4所中学和3所小学。

  此时,北京中法大学校长已由李麟玉担任,他的思想比较进步,为学生们参加革命活动提供了方便。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北京中法大学的学生们参加了北京各大、中学校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其实,北京中法大学在北京各大学校中是最不成规模的,学生人数少,机构也比较松散,甚至连一个统一的宿舍和伙食单位都没有。但是,由于党组织和党员的组织作用发挥得好,每次示威游行,北京中法大学的学生都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一次,学生游行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北京中法大学的学生们奋勇冲击,使游行队伍突破了警察设立的警戒线。

  在北京中法大学学习期间,陈毅参与了北京医学院“改校运动”的罢课斗争,支持了女子师范大学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又帮助清华大学杜钢百、谭祖尧等人组织了“四川革命青年社”和“革命新军社”等团体。他还组织和领导了支援五卅运动、争取关税自主斗争、反对段祺瑞大示威运动。1925年底,陈毅从北京中法大学毕业,当初怀揣文学梦的他从此正式走上革命家的道路,在漫漫征程中写下了更为壮烈的革命诗篇。

  一批英才投身新中国建设

  于1921年成立的里昂中法大学,是中法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首座海外大学。早先,里昂中法大学曾被叫作“北京中法大学海外部”,实际上,更为确切的叫法应该是“北京中法大学的姊妹校”。

  里昂中法大学的学制为4年,招考录取的学生先在国内接受两年大学教育,再前往法国继续后两年的学习,但实际上,根据学生所选学科和攻读文凭的不同,在法学习时间为3至7年不等。

  里昂中法大学的创办,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理解为蔡元培、李石曾等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者,在看到战后形势并考虑到当时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实际情况后,面向更高目标的一次教育救国理念的实践。事实证明,这所大学为新中国建设培养出了一批英才。

里昂中法大学大门旧址

里昂中法大学大门旧址

2012年3月27日《北京日报》11版报道,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经过改造重装亮相,成为尚八(北京)文化集团经营的艺术机构“艺术8”所在地。

2012年3月27日《北京日报》11版报道,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经过改造重装亮相,成为尚八(北京)文化集团经营的艺术机构“艺术8”所在地。

2011年,“艺术8”中心在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揭幕。李继辉/摄

2011年,“艺术8”中心在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揭幕。李继辉/摄

  我国著名学者、画家常书鸿就是里昂中法大学的学生。他学成归国后,创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并展开对敦煌艺术的初级保护等一系列工作,为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及美术研究所在中国乃至在世界都是技艺超群、成果显赫并占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常书鸿也因此获得“敦煌守护神”的美誉。

2014年11月5日《北京日报》10版报道,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原校舍完成修缮。

2014年11月5日《北京日报》10版报道,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原校舍完成修缮。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沈炼之也是里昂中法大学的学生。他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培养了很多法国史研究后备力量,平生著作、翻译作品共有14种,文章译文过百篇,贡献巨大。他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是中国人编写的法国史中最有影响的作品。

2019年1月24日《北京日报》14版报道,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腾退办公功能后,将建成中法文化交流场所

2019年1月24日《北京日报》14版报道,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腾退办公功能后,将建成中法文化交流场所

  曾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的还有我国著名科学家郑大章。他是居里夫人的第一位中国研究生,获得法国国家理化博士学位后回国。应时任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之邀,他筹建了镭学研究所,成为我国镭学、放射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拓荒者。

  我国近代建筑的先驱林克明也曾在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回国后,他参与修建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重要建筑,培养出一大批建筑界人才,建筑论著也十分丰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从1921年7月里昂中法大学第一批学生入学到1950年的30年间,到里昂中法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有473名,大部分学生获得了高等教育文凭,其中131人获得学士学位,60人获得工程师文凭。他们中的多数学成之后都回到祖国工作,成为我国科学界、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上的文保牌。 梁长义/摄

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上的文保牌。梁长义/摄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

  如今,位于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的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而位于西山脚下的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旧址——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校舍,也作为中法交流遗迹进行了修缮,得以保护和利用。

  历史不会忘记,昔日北京中法大学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为教育改革、培养高水准人才作出的重要贡献,还有这所学校的师生们在教育救国、科技救国道路上一往无前、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贾晓燕)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1-14 02: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