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情诗之 银杏叶的哲思爱意

作者:change?  于 2023-12-5 01: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银杏,历经沧桑的古老智者- 知乎


歌德赋诗赞美银杏叶的美丽和哲学内涵,也把银杏叶比喻为情人之间难分难舍的情谊。他把这首诗写在一张纸上,把两片银杏叶贴在诗下面,赠给自己的情人玛丽娅娜·冯·魏尔玛,时间是1815年9月15日。
Goethe's poem Ginkgo biloba

《银杏》

歌德

这样叶子的树从东方

移植在我的花园里,

叶子的奥义让我欣喜,

它给深思者以启示。

它可是一个有生的物体

在自身内分为两个?

它可是两个合在一起,

人们把它看成一个?

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得到真正的涵义;

你不觉得在我的歌里,

我是一个也是两个。(我是我也是我和你)


200th Anniversary of Goethe's “Ginkgo Biloba” | FabFourBlog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Art UK
这位德国诗人、科学家、植物学家和哲学家将下面的诗献给他的前情人玛丽安·冯·威廉默。 银杏叶象征着歌德的主题“一与二”。 歌德 1815 年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是一棵生长在德国海德堡的银杏树。这首诗发表在歌德 1819 年的著作《West-östlichen Divan》(《Suleika》一书)中,出于字面原因,标题为“Gingo biloba”。

Marianne von Willemer-Gesellschaft


李世民栽了棵银杏树,整整美了1400年! - 知乎


刚刚看到街头满地银杏叶,鸽子在上面漫步。。。。。。



乔伊斯·基尔默

我想我永远不会看到
一首诗,如树般可爱。
一棵树的饥饿的嘴紧紧地
抵住大地甜美流溢的酥胸;
一棵整天仰望上帝的树,
举起绿叶繁茂的手臂祈祷;
一棵夏天的树可以在
她的秀发里养一窝知更鸟;
雪落在的怀里;
她和雨亲密相处
诗是我这样的傻瓜写的,
但只有上帝才能创造一棵树。


Trees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A tree whose hungry mouth is prest
Against the earth’s sweet flowing breast;

A tree that looks at God all day,
And lifts her leafy arms to pray;

A tree that may in Summer wear
A nest of robins in her hair;

Upon whose bosom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 lives with rain.

Poems are made by fools l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Black and white portrait of American poet Joyce Kilmer.

记者兼诗人乔伊斯·基尔默 (Joyce Kilmer) 1886 年出生于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他以歌颂自然世界共同之美的诗歌和宗教信仰而闻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伍后被杀。 基尔默因其勇敢而被法国人授予著名的战争十字勋章,北卡罗来纳州的一部分国家森林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从罗格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基尔默担任宗教报纸《教会人》的文学编辑,后来又在《纽约时报》任职。 基尔默以其 1914 年发表的诗《树木》而闻名,1917 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基尔默加入了纽约国民警卫队。作为一个顾家的男人,他不需要参军。 相反,他请求并接受了调往步兵并被部署到欧洲。 在部署期间,他被广泛认为是他这一代美国天主教诗人的领军人物。

到达欧洲后,基尔默很快晋升为中士,主要担任情报官员,从敌人前线收集数据和信息。 1918年7月30日,他参加了乌尔克战役,被狙击手的子弹打死。

他强烈的宗教信仰和对世界自然美景的奉献精神影响了基尔默的大部分作品。 《树》因其在诗中对树的拟人化而独一无二,在他去世后(20世纪40年代和1950年代)变得最受欢迎,甚至还被改编成音乐。

1938 年,联邦政府在北卡罗来纳州购买了 3,800 英亩的原始森林,以停止大规模伐木。 这片森林是为了纪念基尔默并为他服务。 全国各地的许多街道和学校以及布朗克斯的一个公园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银杏变黄,枫叶渐红,树是季节更替的信使,也是生命轮回的象征。让我们来听听英国著名诗人拉金(Philip Larkin)在“The Trees”一诗中如何谈论树——人们常说绿叶代表生命的活力,为何他却别出心裁地说“绿意是一种悲恸”


菲利普·拉金

树木开始长叶了

就像即将说出的话;

新近的花蕾放松并展开,

他们的青涩是一种悲伤。

是不是他们重生了

而我们会变老吗? 不,他们也会死,

他们每年都会焕然一新的伎俩

被记录在年环之中。

然而,不安的城堡仍然在挣扎

每年五月都长得茂盛。

去年已死,他们好像在说,

重新开始,重新开始,重新开始。


The Trees
The trees are coming into leaf
Like something almost being said;
The recent buds relax and spread,
Their greenness is a kind of grief.

Is it that they are born again
And we grow old? No, they die too,
Their yearly trick of looking new
Is written down in rings of grain.

Yet still the unresting castles thresh
In fullgrown thickness every May.
Last year is dead, they seem to say,
Begin afresh, afresh, afresh.
菲利普·阿瑟·拉金 (Philip Arthur Larkin) (1922 年 8 月 9 日至 1985 年 12 月 2 日)是一位英国诗人、小说家和图书管理员。
Poet Philip Larkin talking about his new anthology 'The Oxford Book of 20th Century English Verse' prior to its inclusion on the BBC television series 'Poetry Prom', July 1973.
Poet Philip Larkin talking about his new anthology 'The Oxford Book of 20th Century English Verse' prior to its inclusion on the BBC television series 'Poetry Prom', July 1973.
Poet Philip Larkin talking about his new anthology 'The Oxford Book of 20th Century English Verse' prior to its inclusion on the BBC television series 'Poetry Prom', July 1973. (Photo by Barry Wilkinson/Radio Times via Getty Image
Poet Philip Larkin talking about his new anthology 'The Oxford Book of 20th Century English Verse' prior to its inclusion on the BBC television series 'Poetry Prom', July 1973.

《树》是拉金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 在其中,诗人将季节的更替等同于死亡和痛苦:“它们的绿色是一种悲伤”,他写道。 尽管它通常被称为关于春天的最伟大的诗歌之一,但拉金自己对《树》的感受却更加矛盾。

正如他的同事詹姆斯·布斯(James Booth)在他关于英格兰悲惨天才的文章中所解释的那样,拉金意识到《树木》的情感提升会让它流行起来。 但他本人认为这“非常老套”(corny),甚至是“该死的可怕的胡言乱语”。

菲利普·拉金 (Philip Larkin) 1922 年出生于英国考文垂。他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在那里他结识了小说家兼诗人金斯利·艾米斯 (Kingsley Amis),并获得了英语一等荣誉学位。 毕业后,拉金进行了专业学习,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 他一生都在图书馆工作,首先在什罗普郡和莱斯特,然后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最后在赫尔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 除了诗集外,拉金还出版了两本小说——《吉尔》(Jill,1946)和《冬天的女孩》(A Girl in Winter,1947)——以及爵士乐的批评、散文和评论。 后者分为两卷:《All What Jazz: A Record Diary 1961-1968》(1970;1985)和《Requiredwriting:Miscellaneous Pieces 1955-1982》(1984)。 他是战后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通常被称为“英国另一位桂冠诗人”,直到 1985 年去世。事实上,当 1984 年桂冠诗人职位空缺时,许多诗人和评论家都赞成任命拉金, 但拉金更愿意避免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拉金凭借极少的作品而获得赞誉——只有一百多页的诗歌,分成四卷薄薄的诗篇,间隔近十年出版。 X.J. 表示,这些诗集,尤其是《少受欺骗》(1955)、《圣灵降临节婚礼》(1964)和《高窗》(1974),呈现出“一首诗歌,即使是那些不信任诗歌的人,大多数人,也能从中得到安慰和快乐”。 新标准中的肯尼迪。 拉金运用传统的诗歌工具——韵律、诗节和韵律——来探索现代普通人所经历的不舒服或可怕的经历。 正如艾伦·布朗约翰(Alan Brownjohn)在《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中指出的那样,这位诗人毫不张扬地创作了“过去二十五年来所有英国诗人中技术最出色、最优美、最令人深感不安但又吸引人、平易近人的诗体”。

《纽约时报》书评中的 J.D. 麦克拉奇 (J.D. McClatchy) 表示,尽管拉金广受欢迎,但他“回避公开露面,很少同意接受采访或阅读,将自己塑造为脾气暴躁的右翼形象,并因自己的名声而变得沮丧”。 凤凰城撰稿人阿伦·R·琼斯表示,作为偏远的赫尔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拉金“避免了文学、都市、群体标签,而拥抱非文学、地方和纯粹个人的标签。” 拉金以赫尔为基地,创作的诗歌既反映了战后英格兰乡村的凄凉,又表达了现代精神上的绝望。 麦克拉奇指出,拉金“用简洁、清晰的诗节,讲述了年龄的失败和悔恨,讲述了发育不良的生活和被破坏的欲望”。 批评者认为,这种焦点定位和用于描述环境和情感的口语语言使拉金深受读者喜爱。 《议程》评论家乔治·德克指出,没有一位在世诗人“能够在熟悉的英语抒情诗的基础上与拉金相媲美,这种抒情诗对当今英格兰生活之外、之前或之后的任何生活的意义都受到极大而深刻的限制。”

在他的一生中,英国一直是拉金的情感领地,甚至达到了一种奇怪的程度。 这位诗人不信任出国旅行,并声称对外国文学(包括大多数现代美国诗歌)一无所知。 他还试图避免自己文化中的陈词滥调,例如解读艺术家童年预兆的倾向。 拉金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回忆说,他的早年是“没有度过的”和“无聊的”,因为他是考文垂一位城市财务主管的儿子。 年轻时,视力不佳和口吃一直困扰着拉金。 他隐退到孤独中,广泛阅读,并开始将写诗作为每晚的例行公事。 1940 年,他就读于牛津大学,据《文学传记词典》中布鲁斯·K·马丁 (Bruce K. Martin) 的说法,开始了“他个人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拉金在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并与那些与他有共同兴趣的人建立了友谊,其中包括金斯利·艾米斯和约翰·韦恩。 1943 年,他以一等荣誉毕业,由于必须向战时劳工部负责,他在什罗普郡小镇惠灵顿担任图书管理员。 在那里,他写了两本小说以及他的第一本诗集《北船》。 在其他几所大学图书馆工作后,拉金于 1955 年搬到赫尔,并开始与赫尔大学图书馆长达 30 年的合作关系。 他仍然因其对该设施的扩建和现代化而受到钦佩。

拉金的老朋友、诗人安东尼·思韦特 (Anthony Thwaite) 编辑的《拉金书信精选》揭示了这位作家在 1940 年至 1985 年间的个人和职业生活。《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评论家约翰·西蒙 (John Simon) 指出,这些书信“关于亲密、欢乐和顺利” 一个人的胸膛对着细心的耳朵。” 他建议“任何欣赏拉金诗句的人都不应错过这些欢快、绝望、嬉闹、常常满嘴脏话、脾气暴躁、自以为是和自贬的信件。”

在《巴黎评论》的采访中,拉金否认了他研究自己所欣赏的诗人的技巧是为了完善自己的技艺的观点。 然而,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威廉·巴特勒·叶芝和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对拉金产生了影响,因为他寻求自己的声音。 评论家认为,哈代的作品为拉金的成熟诗歌提供了主要推动力。 《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位传记作家声称“拉金认为他对托马斯·哈代诗句的阅读启发了他更加严谨地写作,并将经历和情感与详细的背景联系起来。” 在《九位当代诗人:批评导言》(Methuen,1979)中,彼得·R·金认为,仔细阅读哈代的作品让拉金认识到“现代诗人可以用他周围社会的语言来描写他周围的生活。 他鼓励[拉金]用他的诗歌来审视自己生活的现实。” 马丁在他的著作《菲利普·拉金》中还声称,拉金从哈代那里学到了“他自己的生活,及其经常偶然的发现,可以成为诗歌,并且他可以合法地与他的读者分享这样的经历。 从这个教训中,拉金相信,一首诗更好地基于“未分类”的经验,而不是另一首诗或其他艺术。”

这种观点将拉金与“运动”的诗人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由英国作家组成的松散协会,根据马丁在《菲利普》中的说法,他们“在诗歌和小说中隐含地在批评文章中明确地呼吁某种常识回归更传统的技巧”。 拉金。 马丁补充说,这种“反现代主义、反实验立场”的理由是他们对清晰度的明确关注:写作的特点是精确而不是晦涩难懂。 ……(运动主张)不是放弃情感,而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客观控制与主观放弃的结合。 他们认为上一代作家,特别是诗人所缺乏的东西,集中在关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诚实和现实主义的观念上。” 金指出,拉金“对运动所代表的许多诗歌态度表示同情”,但这种对诗人任务的看法早于该团体影响力的开始。 尽管如此,《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撰稿人查德·沃尔什认为,拉金“似乎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好地履行了该运动的信条,他经常被那些寻求运动的人挑出来,无论是谴责还是赞扬。 终极运动诗人。” 布朗约翰的结论是,在运动的陪伴下,拉金自己的“独特的技术技能,以及他根据严格形式的要求调整非常个人的口语模式的特殊微妙之处,并没有立即被认为是突出的; 但他作为工匠的优势越来越被视为他才华的标志之一。”

拉金成熟作品中的工艺和技术优势几乎得到了文学评论家的普遍认可。 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伊恩·汉密尔顿写道:“在最近的诗人中,[拉金]能够使说话的声音适应严格的韵律和紧凑的韵律的要求,而且他对抑扬格诗句的可能性有着完美的耳朵。” 大卫·蒂姆斯在他的《菲利普·拉金》一书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蒂姆斯指出,从技术上讲,拉金是“一位极其多才多艺的诗人,一位使用韵律和韵律手段来达到特定效果的诗人……他的语言从来都不是平淡的,除非他出于某种特定原因想要如此,并且 他的措辞从来都不是刻板的。 他总是准备好……跨越公认的文学界限,找到一个能准确表达他意图的词。” 正如金所解释的,拉金最好的诗歌“植根于实际经历,传达了一种地方和情境、人物和事件的感觉,这使得诗人通常通过对场景的观察而产生的想法具有真实性……结合了这种力量 仔细的社会观察是对音调变化的控制,甚至是在一首诗中表达发展的感情……这是伟大工艺的产物。 除了这些优点之外,还必须补充一点,即所有诗歌中都有一种清晰的语言,即使所表达的思想是自相矛盾或复杂的,也能引起理解。” 《新领袖》撰稿人珀尔·K·贝尔 (Pearl K. Bell) 总结道,拉金的诗歌“以无可抗拒的精确度融入传统结构……充满了 20 世纪 70 年代萎缩、粗俗和狭隘的英国事物的忧郁真相。”

如果说拉金的风格是传统的,那么他诗歌的主题则完全来自现代生活。 在《南方评论》中,约翰·普雷斯 (John Press) 认为拉金的艺术作品“以相当大的力量和细腻的方式描绘了当代感性的模式,追踪了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方式,描绘了我们内心情感流动的潮起潮落,体现在 他的诗歌中的心灵态度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特征:怀疑、不安全感、无聊、漫无目的和不适。” 拉金的许多诗歌都蕴含着一种观念,即生命是遗忘的有限前奏。 金表示,这部作品是“一首关于失望的诗,关于浪漫幻想的毁灭,关于人类被时间和自身不足所击败的诗”,也是对梦想、希望和理想如何“被现实无情地削弱”的研究。 的生活”。 布朗约翰指出,对于拉金来说,生活从来都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启示、神秘的洞察力、闪闪发光的期望的实现”。 对于拉金来说,甚至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生活都是一种平凡的生活,随着逐渐积累的确定性,它的金奖纯粹是幻觉。” 在拉金的世界观中,爱是人类最大的欺骗之一,正如金所言:“尽管人紧紧抓住自己的本能信念,认为只有爱才能安慰、抚慰和支持他,但这种希望注定会被否定。 爱人的承诺是空洞的承诺,通过爱治愈痛苦的力量是一个悲惨的幻想。” 《西方人文评论》中的斯坦利·波斯认为,拉金的诗歌表现出“极度的清晰和克制以及被围困的常识”。 他们最常说的是,开始绝望、绝望、绝望。”

拉金坦率地得出了他的结论,他关心的是揭露逃避行为,以便读者可以“赤裸但诚实,‘少受欺骗’……面对生与死的现实”,引用金的话。 拉金本人对他的成就进行了相当讽刺的描述——这种评估尽管很轻率,但却在情感上将他与他的工作联系起来。 1979 年,他告诉《观察家报》:“我认为写关于不幸的事情可能是我受欢迎的源泉,如果我有的话……贫困对我来说就像水仙花对华兹华斯一样。”

尽管拉金的诗歌带有悲观和愤世嫉俗的倾向,评论家还是可以在拉金的诗歌中找到肯定的时刻。 布朗约翰承认拉金的作品对人类存在持悲观态度。 然而,与此同时,它们包含“反复的反思,即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可能仍然在期待中找到幸福。” 当代文学散文家詹姆斯·纳雷莫尔(James Naremore)进一步阐述了拉金在诗歌中脱离行动的倾向:“从一开始,拉金的作品就表现出某种冷静和缺乏自尊,需要从经验中抽身出来;” 但与此同时,它继续表现出他对纯粹世俗类型的浪漫的渴望……拉金试图维护他的人性,而不是否认它……拉金诗歌中最大的美德与其说是他对大诗意姿态的压制,不如说是他的 恢复真实的快乐和美丽感的能力。” 《纽约时报》曾援引拉金的话说,一首诗“代表了对悲观主义和忧郁的掌握,即使只是一瞬间,它使你——你作为诗人,也让你,作为读者——能够继续下去。 ” 金在总结时感受到了这种安静的宣泄:“虽然人们对这首诗的最终印象肯定是主要强调的是在‘不真实’的阴影下‘未度过’的生命,但美丽和肯定的时刻并没有被完全否认。 在人们意识到人们为了避免拉金诗歌身份核心的令人不安的现实而对自己进行的无数自我欺骗之后,经历这样的时刻是很困难的。”

这位诗人致力于接触读者,是所有艺术媒介中现代主义的坚定反对者。 拉金认为,这种大脑实验最终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造成了障碍,并带来了不必要的主题复杂化。 金指出,拉金“坚持认为诗歌既应该与读者交流,又应该给读者带来快乐,这支持了他对忠实经验的要求”,并补充道:“如果将这种态度视为一种简单的文学保守主义形式而忽视,那将是错误的。 拉金与其说是在表达反智主义,不如说是在攻击某种特定形式的艺术势利。” 马丁在《菲利普·拉金》中评论说,诗人看到了诗歌走向“付费顾客”的必要性。 因此,他的著作具体化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几乎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但在现代已成为主要由院士们研究的领域……[拉金的诗歌反映了]他对普通读者认识和回应传统哲学问题的信念 当剥去不适当的抽象和自命不凡的标签时。” 布朗约翰发现拉金在他的目标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确实,他的许多读者对拉金的诗歌感到乐趣和兴趣,因为拉金的诗歌明显易于理解,而且它对诗歌形式的培养,在韵律和韵律方面似乎是传统的,而不是‘现代主义’的,令人放心。 仪表。” 正如蒂姆斯简洁指出的那样,拉金的原创性“不在于改变沟通媒介,而在于传达不同的东西”。

“[拉金]最好的作品中的许多令人钦佩的地方都可以在[诗集]中感受到:节奏的坚定和精致,明确的地理,语言的含义和音乐所体现的内容之间相互强化的一致性,”断言 《观察家报》中的谢默斯·希尼。 该诗集包含拉金以前的六卷诗集以及从笔记本和自制小册子中收集到的 83 首未出版的诗集。 最早的诗歌(反映了 W.H.奥登的风格和社会关注)可以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和他去世前不久的时期。 艾伦·夏皮罗在《芝加哥论坛报》上撰文指出,“通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拉金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都是一位伟大而复杂情感的诗人。” 拉金“[赋予]最常见的物体和场合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辛酸,[衡量]日常生活的单调和狭隘与感觉的可能性,”夏皮罗补充道。

拉金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并不比他的诗歌多。 他的两本小说《吉尔》和《冬天的女孩》均在他 25 岁生日之前出版。 《新政治家》记者克莱夫·詹姆斯认为这两部小说“似乎都指向诗歌”。 从他们的年表来看,他们的成熟和自给自足令人印象深刻。” 詹姆斯补充说,这部小说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如果拉金从未写过一行诗,他作为作家的地位仍然会很稳固。” 尽管这些小说在首次出版时几乎没有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但后来被认为非常成功。 布朗约翰称吉尔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最好的小说之一,与其说是因为在其中投入了任何有意识的纪录片努力,不如说是因为拉金在确保所有背景细节正确方面所特有的一丝不苟。” 约翰·贝利在《纽约书评》中指出,《冬天的女孩》是“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安静、扣人心弦的小说,充满了拉金标志性的幽默,也是一首长篇散文诗。” 拉金的论文集《Requiredwriting》和《All What Jazz》是他 30 年来为期刊撰写的评论文章的汇编,其中包括他作为《伦敦每日电讯报》音乐评论家撰写的爵士乐唱片评论。 贝利在《听众》中声称:“拉金写的一切都简洁、优雅且完全原创,他的散文和评论就像他的诗歌一样真实。” 在《纽约书评》的其他地方,贝利评论道,《要求写作》“揭示了广泛的同情心、深刻而尖锐的看法,以及对整个欧洲文化的潜在把握”。 詹姆斯在为安东尼·思韦特 (Anthony Thwaite) 的《六十岁的拉金》(Larkin at Sixty) 撰写的一篇关于爵士乐的文章中得出结论,“从来没有写过比这更诙谐的批评书。”

1974 年,拉金的诗集《高窗》出版后不久,他就停止了诗歌创作。在《观察家报》的讣告中,金斯利·艾米斯将这位诗人描述为“一个非常自我驱动的人,中年初期的耳聋越来越严重,残酷地强调了他的隐居”。 伦敦杂志记者罗杰·加菲特 (Roger Garfitt) 表示,尽管拉金的作品规模很小,但它“改变了我们对诗歌反映当代世界的能力的认识”。 一个。 威尔逊在《旁观者》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也许拉金从如此小的作品中获得如此伟大的声誉的原因是他如此准确地捕捉到了我们很多人的情绪……拉金找到了表达我们最恐惧的完美声音。” 根据《诗歌国家》中的罗伯特·肖 (Robert B. Shaw) 的说法,这种声音是“顽固的本土声音”。 拉金主要迎合英国人的情感。 他并没有因为采用地域性较小的习语而使自己的诗歌普世化而感到内疚。 也许正因如此,他的诗歌在英国非常畅销,他的读者来自各行各业,尽管他于 1985 年因癌症过早去世,但并没有削弱他的受欢迎程度。 安德鲁·沙利文认为,拉金“用一种他们很容易理解的语言与英国人交谈,了解本世纪赋予他们的深刻的自我怀疑。 在所有英国诗人中,他是一位显而易见的获奖者,无需官方认可。”

2002年,一本包含拉金未出版诗歌的笔记本在英国的一个垃圾场被发现,笔记本的现任主人与拍卖行协商准备出售它。 作家协会将调查此事涉及的法律问题。 2004 年,又出版了另一本诗集,同样由思韦特编辑。 虽然 1989 年的第一本诗集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这并不是拉金本人首次出版时所使用的顺序。 此外,思韦特在前一卷中发表了此前未发表的诗歌和片段,引起了拉金学者的一些批评。 2004年的《诗集》,纠正了这些问题。 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上撰文称,第二个版本比前一卷短了一百页,并且按照拉金最初的愿望进行了排序,“确实给这首诗本身带来了更好的震撼”。 然而,正如梅兰妮·雷哈克 (Melanie Rehak) 在《国家》评论中指出的那样,很难取悦所有人。 雷哈克指出:“正如一些人质疑思韦特在他之前的系列中偏离了拉金所选择的道路一样,新版本中的一些缺失也削弱了它的效果。” 然而,对于丹尼尔·托迪(Daniel Torday)来说,在《时尚先生》中回顾第二部《诗集》时,这本书是成功的。 “[拉金]去世二十年后,”托迪写道,“新修订的[版本]……提醒我们,拉金比[查尔斯]布考斯基或[杰克]凯鲁亚克更像是20世纪的人类诗人。” 托迪还认为,拉金能够忽视“除了他自己之外的任何观众……那个粗鲁、固执,但又不可避免地可爱的脾气暴躁的人,他往往会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伸出头来。”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1-17 06:5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