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死系列(第三篇)
道德经语录选/译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 掌握“大道”的人,天下就会向他归顺;归顺、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和平安泰。动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使过路的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可是对“道”的表述却平淡无味。你想看看它却始终看不见,你想听听它却始终听不到,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没有限制。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xu:一声)或吹;或强或赢 ;或挫或隳(hui:一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 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制的办法去做,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采用强制的办法,不能加以把持。用强力施为的,一定会失败;用强力加以把持的一定会失去。由于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失去。世人秉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气缓,有的气急;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定,有的危险。因此,有道的人要去除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 按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的人,不依靠兵力来称霸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不仅不会带来好处,反而会很快遭到报应。军队到过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过后,必定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不会以兵力强大来耀武扬威。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自尊自大;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夸耀;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因此而骄傲;即使达到了目的,也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达到了目的,也不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走向败亡。
林立果“五七一工程”纪要全文
“五七一工程”纪要
(一九七一年三月二十二─二十四)
(一)可能性
(二)必要性
(三)基本条件
(四)时机
(五)力量
(六)口号和纲领
(七)实施要点
(八)政策和策略
(九)保密和纪律
(一)可能性
◇ 9.2(指中共九届二中全会,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会上毛、林分岐公开化。──编者注)后,政局不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右派势力抬头
军队受压
十多年来,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群众和基层干部、部队中下干部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
统治集团内部上层很腐败、昏庸无能。
众叛亲离。
(1)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
(2)夺权正在进行。
(3)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4)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逐渐地和平演变式的政变。
(5)这种政变形式是他们惯用手法
(6)他们“故计(伎)重演”。
(7)政变正朝着有利於笔杆子,而不利於枪杆子方向发展。
(8)因此,我们要以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反之,如果我们不用“五七一”工程阻止和平演变,一旦他们得逞,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中国革命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9)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
◇ 我方力量
经过几年准备,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的水平都有相当提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在全国,只有我们这支力量正在崛起,蒸蒸日上,朝气勃勃。
革命的领导权落在谁的头上,未来政权就落在谁的头上,取得了革命领导权就取得了未来的政权。
革命领导权历史地落在我们舰队头上。(舰队以及下文的联合舰队等均为本文件起草者林立果等人的自称,这些名词以及后文中的“江田岛精神”等出自《啊,海军》和《山本五十六》等日本电影。──编者注)
和国外“五七一工程”相比,我们的准备和力量比他们充分得多、成功的把握性大得多
和十月革命相比,我们比当时苏维埃力量也不算小。
地理回旋余地大
空军机动能力强。
比较起来,空军搞五七一比较容易得到全国政权,军区搞地方割据。
◇ 两种可能性:
夺取全国政权,割据局面
(二)必要性、必然性
B─52(指毛泽东──编者注)好景不长,急不可待地要在近几年内安排后事。
对我们不放心。
与其束手被擒,不如破釜沉舟。
在政治上后发制人,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在受到严重威胁,笔杆子托派集团正在任意纂改、歪曲马列主义,为他们私利服务。
他们用假革命的词藻代替马列主义,用来欺骗和蒙蔽中国人民的思想
当前他们的继续革命论实质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他们的革命对象实际是中国人民,而首当其冲的是军队和与他们持不同意见的人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当然,我们不否定他在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革命者在历史上曾给过他应有的地位和支持。
但是现在他滥用中国人民给其信任和地位,历史地走向反面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为了向中国人民负责,向中国历史负责,我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限度的!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三)基本条件
◇ 有利条件:
国内政治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独裁者越来越不得人心,
──统治集团内部很不稳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几乎白热化。
──军队受压军心不稳 高级中上层干部不服、不满,并且握有兵权
──一小撮秀才仗势横行霸道,四面树敌 头脑发胀,对自己估计过高。
──党内长期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击的高级干部敢怒不敢言。
──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於变相劳改。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现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於变相失业
──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工资冻结,等於变相受剥削。
国外矛盾激化
中苏对立。整苏联。
我们行动会得到苏联支持。
最重要的条件:我们有首长(指林彪──编者注)威信名望、权力和联合舰队的力量
从自然条件上讲,国土辽阔、回旋余地大,加之空军机动性强,有利於突袭、串联、转移,甚至於撤退。
◇ 困难
△目前我们力量准备还不足
△群众对B-52的个人迷信很深
△由於B-52分而治之,军队内矛盾相当复杂,很难形成被我们掌握的统一的力量。
△B-52身(深)居简出,行动神秘鬼(诡)窄(诈),戒备森严,给我们行动带来一定困难
(四)时机
敌我双方骑虎难下
目前表面上的暂时平衡维持不久,矛盾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是一场你死我活斗争!只要他们上台,我们就要下台,进监狱、卫戍区。或者我们把他们吃掉,或者他们把我们吃掉。
◇ 战略上两种时机:
一种我们准备好了,能吃掉他们的时候;
一种是发现敌人张开嘴巴要把我们吃掉时候,我们受到严重危险的时候;这时不管准备和没准备好,也要破釜沉舟。
◇ 战术上时机和手段
△B-52在我手中,敌主力舰(指毛的主要助手──编者注)均在我手心之中。属於自投罗网式
△利用上层集会一网打尽
△先斩局部爪牙,先和B-52既成事实,逼迫B-52就范,
逼宫形式
△利用特种手段如毒气、细菌武器、轰炸、543、车祸、暗杀、绑架、城市游击小分队
(五)基本力量和可借用力量
◇ 基本力量
△联合舰队和各分舰队(上海、北京、广州)
△王、陈、江四、五军骨干力量(指王维国、陈励耘、江腾蛟以及他们控制的空四军,空五军──编者注)
△九师、十八师
△二十一坦克团
△民航(文革时民航由空军接管──编注)
△三十四师
◇ 借用力量:
国内
△二十军
△三十八军
△黄(指黄永胜──编者注)军委办事处
△国防科委
△广州、成都、武汉、江西、济南、新疆、西安
△社会力量、农民、红卫兵青年学生、机关干部、工人
国外:
苏联(秘密谈判)
美国(中美谈判)
借苏力量(箝)制国内外其他各种力量。
暂时核保护伞。
(六)动员群众口号、纲领
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
全党团结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当代的秦始皇──B-52,
推翻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封建王朝,
建立一个真正属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
全世界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对外政策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现有的与各国的外交关系,保护使馆人员的安全。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全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全党团结起来
用民富国强代替他“国富”民穷
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得到真正解放
用真正马列主义作为我们指导思想,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代替B-52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主义,即社会封建主义。
全国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各行各业要坚守岗位,努力生产,保护国家财富和档案,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不准串联。
全国武装力量要服从统率部的集中统一指挥,坚决严厉镇压反革命叛乱和一切反革命破坏活动!
(七)实施要点
三个阶段
◇ 第一、准备阶段
(1) 计划
(2) 力量
△指挥班子
江、王、陈
△两套警卫处
公开的李松亭
秘密的上海小组负责。
新华一村(林立果等在上海的秘密据点──编者注)
教导队
△四、五军部队训练(地面训练)
△南空(指南京军区空军──编者注)直属师工作
(十师)
周建平负责
争取二十军
(江、王、陈)
──扩大舰队
──加速根据地建设 京、沪、杭、蜀、穗、
(3)物质准备
武器 领 自造
通讯器材(包括01工程)(指林立果主持设计的一种收发报机──编者注)
车辆
掌握他们仓库地点、只要军械库
(4)情报保障
掌握三个环节 搜集 分析 上报
◇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奇袭式
一个先联后斩,上面串联好,然后奇袭。
一个先斩后联。
一个上下同时进行。
一定要把张(指张春桥──编者注)抓到手,然后立即运用一切舆论工具,公布他叛徒罪行。
总的两条:
一是奇袭
二是一旦进行开始、坚持到底。
◇ 第三阶段
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夺取全部政权
(1)军事上首先固守阵地
△尽力坚守上海
占领电台、电信局、交通
把上海与外地联系卡断
△力争南京方面中立,但做好防御
△固守浙江、江西
△掌握空降、空运
(2)政治上采取进攻
△上面摊牌
△掌握舆论工具 开展政治攻势
(3)组织上扩大
△迅速扩军
△四方串联
(八)政策和策略
打着B-52旗号打击B-52力量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缓和群众的舆论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解放大多数
集中打击B-52及其一小撮独裁者
我们的政策
解放一大片(大多数)
保护(团结)一大片
打击一小撮独裁者及其身边的
他们所谓打击一小撮保护一大批不过是每次集中火力打击一派,各个击破。
他们今天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明天利用那个打击这个。今天一小撮,明天一小撮,加起来就是一大批。
他利用封建帝王的统治权术 不仅挑动干部斗干部、群众斗群众,而且挑动军队斗军队、党员斗党员,是中国武斗的最大倡导者
他们制造矛盾,制造分裂,以达到他们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巩固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的目的。
他知道同时向所有人进攻,那就等於自取灭亡,所以他今天拉那个打这个,明天拉这个打那个;每个时期都拉一股力量,打另一股力量。
今天甜言密(蜜)语那些拉的人,明天就加以莫须有的罪名置于死地;今天是他的座上宾,明天就成了他阶下囚;
从几十年的历史看,究竟有哪一个人开始被他捧起来的人,到后来不曾被判处政治上死刑?
有哪一股政治力量能与他共事始终。他过去的秘书,自杀的自杀、关压(押)的关压(押),他为数不多的亲密战友和身边亲信也被他送进大牢,甚至连他的亲身儿子也被他逼疯。
他是一个怀疑狂、疟(虐)待狂,他的整人哲学是一不做、二不休
他每整一个人都要把这个人置于死地而方休,一旦得罪就得罪到底、而且把全部坏事嫁祸于别人。
戳穿了说,在他手下一个个象走马灯式垮台的人物,其实都是他的替罪羊。
过去,对B-52宣传,有的是出於历史需要;有的顾全民族统一、团结大局;有的出於抵御外来侵敌;有的出於他的法西斯的压力之下;对广大群众来说,主要是有的是不了解他的内情。
对於这些同志,我们都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予以谅解和保护。
对过去B-52以莫须有罪名加以迫害的人,一律给于(予)政治上的解放。
(九)保密、纪律
此工程属特级绝密,不经批准不得准向任何人透露。
坚决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发扬“江田岛”精神(江田岛,日本海军学校所在地──编者注)。不成功便成仁
泄密者、失责者、动摇者、背叛者严厉制裁。
某年冬季,暴雪过后,齐己 清晨出门,就被眼前一片白雪吸引,前方几枝报春腊梅的淡雅芳香引来报春鸟绕其欢歌不绝。此情此景,齐己深受感动,回寺庙后,就写下了这一首《早梅》
《早梅》
唐代: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首联诗人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写梅花在大地冰封,万木凋零的环境中,仍然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欲折”一词生动地刻画了万木不堪承受风雪摧残即将被摧折的体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样的环境下,梅花却独自吸取地下的暖气,萌芽含蕾,孕育了生命的复苏,“孤”“独”二字更衬托出寒梅在严寒风雪中与众不同的特性。
颔联是全诗的诗眼,数百年来被传诵为佳句。“前村深雪里”,嵌入一个“深”字,透出天寒地冻的时节,为“傲梅早开”做了铺垫,“昨夜”则从时间上衬托出梅花的神速,一夜之间,梅花乍开也暗示了诗人的惊讶之情。这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昨夜一枝开”的“一”字运用的更是传神之笔,虽然说梅少,却准确表达早梅之“早”的特点,其中对梅花凌寒独开特质的赞赏又溢于言表,透露出诗人对清新明丽春光和恬淡自然生活的由衷向往。
颈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是从正面描绘了寒梅的芳香与姿容。“递”字生动地表现了梅花内蕴清幽,发出醉人的幽香,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生命的律动。“窥素艳”,是说梅花从素朴淡雅中显出的鲜艳美丽竟然引得鸟儿也来窥视,由此可见梅花是何等的受欢迎。
尾联展望未来。“应律”,与岁时节令相符。律本指乐律,《吕氏春秋》始将音律对应十二个月。“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此句是说,如果明年按时开花,一定会先开到望春台来,艳压群芳。同时也暗含诗人在当时科举失利,怀才不遇的境况下,希望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雄心壮志尽在其中。
《早梅》整首诗,语言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蓄地笔韵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格和素丽的风韵,生动细腻地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梅,是春天的象征,是生命坚韧美丽的象征。诗人寒梅雪夜绽放,风递幽香,在严冬引发生命律动,生动而富有情趣,表现了诗人不畏权势所屈,不媚俗流的傲然风骨。

《“571工程”纪要》是1971年3月23日林彪之子林立果等人策划撰写的旨在推翻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统治地位的军事政变计划书草稿。在九一三林彪坠机事件之后被当局查获,并于1972年经毛首肯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向全国人民传达。该文开篇即直将矛头指向毛泽东,批评其“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封建暴君”。余下内容则主要是对时情的分析和论断,以及实施该“工程”的大致策略及步骤。
简要1971年3月21日,林彪之子林立果连同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在上海秘密所站密谋。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林彪的权力势力,目前是占绝对优势,但是可能逐渐削弱。“文人力量”(张春桥和姚文元等)正在发展,发展趋势是用张春桥代替林彪的可能性最大。
他们研究了林彪的“接班”问题,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林彪“和平接班”,二是林彪“被人抢班”,三是林彪“提前抢班”。他们提出两个办法:把张春桥一伙搞掉,保持“首长”地位不变,再和平过渡;或直接刺杀毛泽东,但毛泽东影响大、威信高,政治后果不好收拾,尽可能不暗杀。他们商定争取“和平过渡”,做好“武装起义”的准备。先做两件事:写个计划和让空四军组建一个“教导队”。林立果确定计划名称为“571工程”计划 。(“571”为“武(装)起义”的谐音)
1971年3月23日至24日,于新野执笔起草了《“571工程”纪要》,原稿后来被缴获。根据《纪要》,林立果等人共策划了八种手法杀死毛泽东,其中包括炸火车或铁路桥、使用火焰喷射器、以及直接用手枪刺杀等。
代号说明
苏州南园宾馆内的“五七一工程遗址”。
相关影响一般认为“五七一工程纪要”对毛泽东的批判对毛泽东本人的形象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内部对于是否下发这个纪要有不同意见。但是毛泽东不顾周恩来等人的劝阻,执意公布纪要全文。不管毛泽东的动机如何,这在客观上起到了揭开了文革内幕的启蒙作用,其潜在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几年以后,与纪要中的有关文字类似的语言出现在1976年4月初天安门广场上的“四五”诗篇当中。如当时天安门广场上一首有名的诗写道:“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秦皇的封建社会已一去不返了。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我们要的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让那些阉割马列主义的秀才们,见鬼去吧!”这首诗从思想到文字受“五七一工程纪要”的影响很明显。最终文化大革命在毛泽东去世和四人帮被捕之后得以结束。
陈毅之子陈小鲁后来评论说:“现在看‘571工程纪要’,越来越明确……‘571工程纪要’当时是传达到基层每一个人的。‘纪要’提出很多问题,实际上是指向当时所谓的‘毛主席革命路线’,就是‘文革’的那些弊病。它用的论据,当时讲都是‘右派’言论,现在看是正确的;后来批判‘四人帮’,用的无非也是这么一套东西。所以,现在‘571工程纪要’反而变成‘绝密文件’,不能外传了。”
魏京生表示,文革初期,以干部子弟为主的红卫兵头头受到毛泽东的排挤,产生了反思毛泽东的想法,在遭受镇压之后更是和毛泽东集团、江青集团彻底决裂,于1967年春开始发起重新审视毛泽东思想的运动。而林彪确实是在准备政变。林立果在《571工程纪要》里面的思想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也有很多接触现实了解的情况比较多,又受到整个干部子弟反文革思潮的影响的年轻军官帮助他撰写。但是林立果太嫩了,操作有很多问题,落到周恩来手里去了。而当时反对共产党政权的想法还没有非常普及,所以这个政变很快被掐死了,没有引起大的动荡。毛泽东把《571工程纪要》发给全国,让大家批判,结果正中大家的下怀,很多人都对此产生了共鸣。所以林彪事件之后那几年的发展,一直到年华国锋政变的这几年,等于是在社会上酝酿这个思想、酝酿情绪,到了华国锋政变的时候,全国人民都非常欢呼雀跃。其实到最后邓小平的改革,除了不反毛泽东以外,剩下都是按照《571工程纪要》的内容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