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鸡的原创和成名不是一人之功

作者:change?  于 2024-1-13 22:1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博你一笑


疗愈美食(Comfort Food)是指一些可以抚慰心灵和安抚情绪的食品,常与某些特定的回忆意涵连结,其特点是高热量和高碳水化合物。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66年的棕榈滩邮报。

热腾腾的脆脆炸鸡,淋上浓稠、微甜、微咸的酱汁。 左宗棠鸡是美国最著名的疗愈美食之一。 你不可能在浏览中餐馆的菜单时不碰到左宗棠鸡。 但这道菜甚至不是中国创造的。 那么是谁发明了这个受人喜爱的鸡肉食谱呢?(Hot and crunchy fried chicken, doused in a thick, slightly sweet, and salty sauce. General Tso’s chicken is one of America’s best-known comfort foods. You can’t go through a Chinese restaurant menu without running into General Tso’s chicken. But this dish wasn't even created in China. So who invented this beloved chicken recipe? )

 左宗鸡的故事 被《纽约时报》大幅刊登讣告的中餐厨师:

名菜“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的发明者、台湾厨师彭长贵本周三在台北过世,享年98岁。左宗棠鸡是美国的中餐馆里常见的一道菜。
美联社报道了他的死讯。
英国美食学者扶霞(Fuchsia Dunlop)说左宗棠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湘菜”。这道菜是把深色的鸡块裹上薄薄一层面粉,用带辣味的酸甜酱烹炒而成。
但是就像很多美国人喜欢的中国菜一样,左宗棠鸡直到最近才在中国变得知名起来。而且它也不是大多数美国人以为的湘菜。湘菜的特色是咸、辣、酸。
彭长贵是国民党政府的全职厨师,1949年中国革命后,国民党政府逃到台湾。在1955年台湾海峡危机期间,彭长贵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亚瑟·W·雷德福(Arthur W. Radford)为期四天的访问中发明了这道菜。受时局启发,他给这道菜用湖南将领左宗棠的名字起名,左宗堂曾参与过19世纪的一系列平乱活动。
“最初这道菜的味道是典型的湘菜——重油、酸、辣、咸,”彭长贵告诉扶霞;后者曾写过介绍湘菜为主的《改良中国食谱》(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2007年)一书。“最初的左宗棠鸡是正宗湘菜味道,是不放糖的。
20世纪70年代初,这道菜传到了纽约,当时纽约一些中国厨师参观了彭长贵在台北开的一家餐馆之后,准备在纽约开第一批湘菜馆——Uncle Tai’s Hunan Yuan(湘园)和Hunam(湖南)。
“我们不想完全复制彭师傅的食谱,”Uncle Tai’s Hunan Yuan的老板戴维·凯(David Keh)的助手艾德·舍恩菲尔德(Ed Schoenfeld)2010年曾这样对Salon网站表示。“我在这道菜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新。所以我们的左宗棠鸡不一样,是切成鸡丁,然后跟荸荠、香菇、海鲜酱和醋一起炒”这里的主厨是戴文达(Wen Dah Tai,音)。
在Hunam餐厅,主厨王春庭(Tsung Ting Wang,音则为这道菜注入了一种四川风味。他还和迈尔克·董(Michael Tong)一起在曼哈顿经营着一家知名中餐馆顺利宫(Shun Lee Palace)。王春庭面糊炸得酥脆,酱料调得更甜一些,打造出一种逐渐得到数百万美国人青睐的风味。它称之为General Ching’s chicken。但随着这道菜流传开来,人们还是使用General Tso这个说法。
两家餐厅都获得了《纽约时报》餐厅评论家雷蒙德·A·索科洛夫(Raymond Sokolov)的四星评价,也就是最高的评级。
1973年,随着湖南菜的风靡,彭长贵随凯来到纽约,在东44街靠近联合国总部的地方开设了彭叔湘园餐厅(Uncle Peng’s Hunan Yuan)。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创造的菜品先于他抵达了这里,而且这些后来的演绎几乎让他无从辨认。
纽约人不知道他做的才是正宗的,有些人对待他的方式就好像他在抄袭别人,”舍恩菲尔德说。

彭长贵在2014年的纪录片《寻找左宗棠》中。 WICKED DELICATE FILMS
伊恩·切尼2014年制作的纪录片《寻找左宗棠》(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对这道菜错综复杂的历史进行了探索。
彭长贵1918年出生于湖南省会长沙一个贫苦的家庭。
13岁的时候,他离家出走,开始在湖南名厨曹荩臣手下做学徒。曹荩臣原本是上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的家厨,当时已经在长沙开了自己的餐厅健乐园。
在30年代,日本入侵之后,彭长贵搬到了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重庆,在那里开始出名。二战结束后,他被任命为政府的国宴厨师长。1949年,他移居台湾,继续为官方提供服务,将妻子和两个儿子留在了大陆。
他的儿子彭铁诚仍然健在。目前没有有关其他身后人的完整信息。
事实证明,纽约是一个艰难的尝试,彭长贵的餐厅很快就关张了。“厄运追随着彭叔,”美食评论家盖尔·格林(Gael Greene)1973年在《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上写道。“曼哈顿餐馆的现实压力,对这位杰出的老师来说有些过大。”
不愿服输的彭长贵向朋友们借钱,在东52街靠近列克星敦大道(Lexington Avenue)的地方开了一家新的餐厅滇园(Yunnan Yuan)。时任美国国务卿的亨利·A·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成了那里的忠实主顾。
“基辛格每次来纽约都会到店里来,我们成了好朋友,”彭长贵告诉扶霞。“是他让湘菜获得了大众的注意。”
餐厅评论家鲍勃·莱普(Bob Lape)在ABC新闻频道的节目中播放了彭长贵烹饪左宗棠鸡的画面后,令这道菜声名大噪。这家电视台收到了大约1500个询问菜谱的请求。
受到鼓舞的彭长贵重开了那家旧餐馆,改名彭家餐厅(Peng’s),并把这道招牌菜带了过去。米米·谢拉顿(Mimi Sheraton)1977年在《时报》评价这家餐厅,“左宗棠鸡是一道经典的炒菜,在风味和温度上都堪称火辣。”
1981他离开这家餐厅,在扬克斯开设了彭园(Peng’s Garden),然后在80年代末返回了台湾,在那里开设了彭园湘菜馆(Peng Yuan,英文名与扬克斯的店不同——译注)连锁店的第一家店。菜单上的主打菜品就是左宗棠鸡。这道菜在菜单上的中文名字是左宗棠鸡,英文则写为chicken à la viceroy(直译为总督鸡——译注)。
1990年,他在长沙的长城宾馆开设了一家分店,但不太成功。
随着湖南厨师都开始做左宗棠鸡,这道菜迎来奇怪的第二春。在一大片修正历史的行动中,它开始被视作一道传统湖南菜。有几位湘籍厨师在自己的烹饪书里说这道菜是那位19世纪的将领最喜欢的菜




彭长贵,湘菜厨师。生于湖南长沙县沙坪乡。1952年研发著名菜式左宗棠鸡。 维基百科
出生信息: 1919 年 9 月 26 日,中国长沙市长沙县
逝世于: 2016 年 11 月 30 日,台湾台北市台北市

十二歲 出門闖天下

彭長貴的故事得從十二歲(1931年)那年的一個下午說起。因他沒幫父親把菸袋頭擦好,父親用菸袋敲了他兩下,彭長貴極怒,回嗆:「幹啥打老子!」(湖南語中的「老子」有「我」之意),父親一聽大怒,竟敢在老子面前稱老子,反了反了,於是打了他一頓。這下把他打得走出家門,打入了廚藝的世界裡。

他輾轉進入「譚廚」體系。「譚廚」指的是國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長譚延闓,其一家三代翰林,人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譚延闓最講究美食,「譚廚」也因此名聞天下。

很多人誤傳他是譚延闓家廚,其實並不盡然。「譚家人丁眾多,當時幫譚延闓做菜的是曹藎臣,人稱『曹四爺』;我當時是服侍曹四爺。」彭長貴聰明肯做,很快引起四爺注意。後來四爺自立門戶,開設餐館「玉樓東」,他也跟著去。

廿六歲就任職領班,當時衡陽周圍百里的人都知道有個雙眼炯炯有神的小伙子做菜不得了,連大師級的人物都不免前往一探究竟。四爺去世後,彭長貴更成為四爺傳人,只可惜卻在這時爆發了國共內戰。

逃難過程中,父兄相繼過世,「母親裹小腳沒法跑,我只能背著她跑。」他面臨了生離死別,說那是人生最苦的一段。

烤大便 救了他一命

彭長貴偏偏在那時生了怪病,連日高燒不省人事,全身發腫,動彈不得,試過了各種藥方都不見效。「最後我決定試用一道偏方。誰吃過大便?我就是用大便放在瓦上烤乾了吃。」這段過往,連彭長貴兒子彭鐵誠也是第一次聽說。

「不知是真有效還是心理作用,居然病就好了。」因為戰亂的顛沛流離,他走遍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這也是他鑽研各地菜色的絕佳機會,也為他日後觸類旁通、不斷研發新菜的根基。

有一技在身的他,即使戰亂中也施展得開,「似乎沒一件事不是與吃有關的。」他說。

因為名氣大,彭長貴一度成為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家廚。他用剁碎了的肝類做湯,為當時八十多歲的俞母曾廣珊,也就是曾國藩的孫女調養身體。一九四九年他也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

香江夢 一把火毀掉

到了台灣的彭長貴,靠著過人廚藝,生活安逸,不過他卻有心向外發展。六○年代香港比台灣還要繁盛,香港朋友力邀,於是他結束台灣事業,帶了所有資金赴港打天下。

在香港籌設「東雲閣」酒店,卻在開幕前五天,一把無名大火毀了一切。彭長貴損失慘重,只好黯然回台。

回台後,當時的中央銀行總裁徐柏園十分賞識他,知道他身無分文,便邀請他經營央行的福利社餐廳,且不收房租;唯一條件就是要煮員工餐,其餘時間讓他自由營業。因為他菜燒得好,連隔壁台銀員工也爭相到央行福利社用餐。

那段時間,他經常跟附近銀樓的老闆們打牌,很多菜色就是搓麻將時創出來的。打牌難免有輸有贏,也難免要跑三點半。當時還有票據法,跳票是要坐牢的。彭長貴連開支票都用毛筆,行員只要看到毛筆字,就認得是他的票子,有時明明過了時間,還會等彭長貴來軋票。彭鐵誠記得,父親曾不小心跳票遭羈押,他還到牢裡送飯給父親。

彭長貴在台灣陸續開設了華新、華湘兩家餐廳,名氣大,中泰賓館請他掛名、世界酒店開出大筆顧問費,大到足夠買下豪宅;連新加坡酒店也跨海搶人,他卻不為所動。

湖南菜 多加彭這味

原本湘菜嗜辣,在彭長貴手上,湘菜有了新生命。他將湘菜鹹香辣的口味,應用在不同食材上,又改良得溫順可口;他滿腦子創意,掌杓歲月裡迭有新作,「左宗棠雞」、「富貴火腿」是其中知名菜色。

七○年代台美關係動盪,台灣時局不佳。彭長貴靜極思動,一九七四年決定赴美發展,他當時已是媒體寵兒,《經濟日報》曾在一九六九年九天連載名廚彭長貴的傳奇故事,轟動一時。當彭長貴決定出國的消息一曝光,以「中國名廚赴美發展」下標,猶如今天王建民到美國打職棒一樣光榮。

但他到了紐約並不順利,「我發現美國環境跟想像落差很大,不僅人事發生問題,在台灣受歡迎的菜,到了美國卻乏人問津。」

彭長貴退而求其次,先幫人打雜,在台商葛茂萱旗下一家分店任職。葛茂萱見識到彭長貴的實力,便告訴他:「如果你有心做餐飲,我這家小店就頂讓給你。」這家店原名為「鴨子樓」,接下店後,改名「彭園」。

左宗棠雞

左宗棠雞 圖∕本報資料照片

作法:取去骨雞腿肉,先以醬油、太白粉醃製,再下鍋油炸至「外乾內嫩」。備蔥、薑、蒜、醬油、糖、醋、乾辣椒等調料,下腿肉拌炒而成。

典故:1950年代,彭長貴研發此菜。彭長貴是湖南人,他想到左宗棠是出身湖南的常勝將軍,傳說愛吃雞,因此以左宗棠為名。後因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喜愛,一炮而紅。



湘菜食神彭長貴 有請常勝將軍左宗棠軍 


美国广东阿公手把手教你美式中餐左宗鸡


看美国小伙吃左宗鸡的痴醉态度,不是任何山珍海味可比的矣。小伙还边吃边贴心地告诉你,这道菜你去湖南也吃不到,因为湘菜根本就不存在这道菜。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2-29 16: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