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剃度的瞬间

作者:change?  于 2024-2-23 07:2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信仰见证



“没想到我们会变得这么出名。今天也有几个韩国人认出我们,主动跟我们打招呼,真是不好意思了。”

▲ 13日,在忠清北道报恩郡法住寺举行的庙居活动中,德国童子军队员们与副主持觉云大师(右三)和能人文化院院长惠宇大师(左一)合影留念。最前排可以看到接受剃度的6名男队员和2名女队员。/法住寺
17日上午,在首尔钟路区光化门前。像僧人一样留着光头的德国童子军队员们戴着印有德国国旗图案的红色围巾,观看了守门将的交接仪式。他们在“2023新万金世界童子军大会”正式闭幕后,留在韩国进行庙居体验,接受了剃度并表示:“我们也要像僧人一样生活。”据悉,这是他们在忠清北道报恩郡法住寺留宿两天(12日至13日)后做出的决定。当天,记者见到的其中几人,他们摸着自己的头称:“现在还不太习惯。”

德国队员们表示,决定像和尚一样剃度是因为对在法住寺体验到的韩国佛教文化感触颇深。他们在凌晨礼佛时,通过108拜学习佛理,亲自敲击鼓(法鼓)和钟(梵钟)祈愿世界和平。德国队员们学习并熟悉了佛教文化,离开寺庙前,他们与法住寺能仁文化院院长惠宇和尚举行了茶话会,但当场决定剃度。

与队员们一同剃度的领队乔纳丹·科瓦里尹(21岁)表示:“在茶话会上,有队员问,‘如何成为僧人’,和尚用韩语进行了作答”,“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看着和尚的眼睛,揣测意思,点头回应。”突然,有几名队员表示:“要像僧人一样生活,想剃度。”惠宇和尚被他们的真诚所感动,泪洒当场。

▲ 13日,在忠清北道报恩郡法住寺,来自德国的童子军队员乔那·马克(17岁)正在剃度。/法住寺
科瓦里尹表示:“起初还有更多队员想要剃度,但惠宇和尚坚决地表示,‘剃度并非儿戏’”,“经过商议,最终意志坚定的8人接受了剃度。”据悉,剃度仪式由法住寺副主任觉云和尚进行。

队员中最先举手要求“请帮我剪掉头发”的是罗米·斯帕诺(18岁)。她表示:“希望通过剃度长久地铭记内心在法住寺感受到的平静。”她还表示:“在庙居体验前,在童子军大会上感受到了热情且嘈杂的能量,我喜欢法住寺的宁静和寂寥”,“在寺庙,我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身上。”

第一个剃度的乔那·马克(17岁)表示:“和尚指定我为第一个,感到很荣幸”,“在剃度的瞬间,脑海中闪现了大量用‘幸福’一词无法表达的各种感情。”他表示:“剃度后,和尚说‘你们在累积业(Karma)’”,“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来韩之前观看过佛教文化视频的马鲁·穆尔(17岁)表示:“通过剃度对世界和平进行了思考”,“童子军精神的基础是和平,我们通过童子军大会遇到其他国家的队员就是为了脱离国家的概念,实现合为一体的和平。”他还表示:“在学校好友中,有人从乌克兰移居到德国”,“他每天看战争报道,为离开乌克兰而感到抱歉和伤感。”

观看了队友剃度仪式的朱迪茨·阿尔丁格(17岁)表示:“这是我无法做出的了不起的决定”,“也有队员出言阻止,但我尊重他们的决定。”她表示:“起初队员们提出要剃度,和尚称剃度绝非儿戏,并解释了剃度仪式的意义,大家都变得很严肃”,“最后,在严肃的气氛下举行了剃度仪式。”

剃度仪式结束后,德国队员将法住寺赠送的传统茶杯与头发一起收好。参加剃度仪式的年龄最小的队员大卫·阿曼(14岁)表示:“我会珍藏好这个茶杯和头发,铭记我‘要像僧人一样生活’的决心。”

德国队员们在童子军大会正式闭幕后,访问了忠清北道报恩郡、江原道襄阳郡和束草市,最后游览了首尔。19日上午,他们启程返回德国时,法住寺觉云和尚和惠宇和尚来到仁川国际机场为他们送行。穆尔见到和尚,在出国前表示:“短期内不打算留头发。”他表示,不会忘记在法住寺学到的教诲。他还表示:“这次童子军大会的经历和韩国旅行的记忆是无价的”,“每一瞬间都很开心,深深地爱上了韩国。”
澎湃新闻
法住寺剃度的德国童子军队员:要像僧人一样生活 高有灿 朝鲜日报


剃度有我们不知道的七个秘密,特别是最后一个,谁都觉得不可思议 

出家当和尚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剃度,而剃度必须要有剃度师,那么什么人才适合做剃度师呢?剃度又需要哪些程序呢?这些出家的神秘,您是否知道呢?跟随小编带您去探索这些秘密吧。

一:剃度的含义

众所周知,剃度是出家的第一步,剃度后就成了和尚,那么剃度代表含义呢?其一,在佛教中,将头发誉为烦恼,剃掉头发就同等于除掉烦恼,断了心中的欲望。其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掉头发也当割断对父母亲人的牵挂。其三,用剃发来警示自己,改掉世俗的一些不良习惯。其四,释迦摩尼觉悟后,广收门徒,为了区别印度的其他教派,以剃发作为象征。其五,“光头”打理方便、清心静新,更容易专心修道。

二:剃度师要够资格

有很多人认为,剃度师一定是“老和尚”,或是“方丈”、“住持”等角色,其实并非如此。根据戒律要求,受戒满十年才能收徒弟。且要广读经书,使徒弟随自己有所学,身正德高,令人信服的出家人才能纳门徒。而一个师父最多带三个徒弟,不允许多收门徒,这样才能更好的施教。重要的是师徒之间一定要具备因缘,看来收徒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三:剃度是有程序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然剃度也是慎之又慎的事,也是很庄重的事。在剃度上就有《剃度沙弥正范》明文规定,需要有正式的引导、启白、请师、开示、请圣、辞谢四恩、忏悔、剃发等一系列过程。在剃度开始之前,要为剃度者皈依三宝,经引导、启白、请师后,剃度者要辞谢天地、君主、父母、师长四恩,而后拜剃度师三拜,随剃度师念忏悔语。忏悔后,剃度师为剃度者剃头,口念剃度词,众人唱赞颂后,剃度者将俗衣换成僧服、颂回向词,剃度结束。

四:剃度有一个专用的拜垫

常走寺院的人都清楚,在大殿中间的拜垫是不允许磕头的,那么这个拜垫是做什么用的呢?说法有很多各不相同,其中就有“一拜即出家的”说法,因为这个“拜垫”是和尚出家时所拜的拜垫,因为出家后,均以师相称,用这独特的“拜垫”来象征自己的已为人师的身份。同时,也代表着一心向佛,做佛子弟的决心。

五:剃度用的工具

佛教从汉朝传到中国,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这么长远的传承,当然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初传到中国时,剃度则用刀割掉头发。随着人文的发展,到唐朝时,则有了剃刀,这种刀有手柄、刀刃两部分,专用剃发所做,一直到解放后还在用。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剃头也用起了电动推剪将头发推短,后用剃须刀刮光。当然也存在一些寺院依然使用古法剃头。这两种相比较起来是不是时代的差异呢?或许,使用电动工具缺少了一些仪式感吧。

六:烧戒疤

烧戒疤其实在当代并不常见,这一做法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以焚身供养神灵,在我国元朝时,志德和尚采取这种方法来供佛,被后人所追崇,一直延续下来。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热忱于佛教,大赦牢狱,但凡出家之人都可以免去罪行,为了防止犯人逃跑,便下令所有出家人必须烧戒疤。当然,如今也有很多人烧戒疤以示出家的决心。

七:剃掉的头发哪去了?

剃度后,会留下很多头发。剃度时,剃度师口念第一刀愿断一切恶,第二刀愿修一切善,第三刀愿度一切众。这三刀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当然这三刀剃掉的头发也是具有意义的,剃度后,剃度师会将这一撮头发交给剃度者的父母,代表其子此后为佛门弟子,不染世俗,表示此后断去了父母、亲情等牵挂。其余的头发便会扔掉。

出家看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此之外,剃度师还要对受度者种种考核,剃度后也要不辞辛苦,为佛门而献身。其实无论出家在家,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便是最好的修行。



梁武帝本人归佛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时代南梁开国皇帝,庙号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少年时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私德颇佳、亦不太注重个人享受,是竟陵八友之一。原为权臣,在其兄长萧懿被害后,逐渐有帝位之野心,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是为梁武帝。称帝后的萧衍改善许多前朝留下的弊政,并多次主持整理经史文书。然而晚年的他多次出家,倾力资助佛教发展直接导致国库空虚,在侯景之乱爆发后绝食而亡。梁武帝萧衍在位时间近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晚年的梁武帝

多次出家还俗
520年,梁武帝改元普通,这一年被中国历史学家视为南朝梁发展的分水岭。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开始笃信佛法,多次舍身出家。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梁武帝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还俗返宫,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是为大通元年(527年)。同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今安徽蒙城),在关中侯陈庆之的奋斗下梁軍大败北魏军、俘斩甚众,又乘胜进击至城父。梁武帝诏下令涡阳之地设置西徐州,并以手诏嘉勉陈庆之:“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梁武帝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龙袍,换上袈裟,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槃经》。当月二十五日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祈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梁武帝的太史奏称“荧惑侵斗”,让梁武帝感到紧张,当时童谣:“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就赤脚下殿跑步,希望能化解灾厄,以应天意。之后传来北魏孝武帝西奔的消息,得知此事的武帝羞惭地以华夷之辨的理论说:“绑着辫子的胡虏(索虏)也配符应天象吗?”,由于天象应于北魏,意味北魏孝武帝才是得到天命的法统天子。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此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武帝。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据说梁武帝曾经在临终时向志公禅师询问自己寿命,志公说:“我的墓塔倒了,陛下的大限就到了。”志公涅槃后,寺方造了木制的灵塔,梁武帝担心志公的木造灵塔不坚固就拆除打算重建,拆了以后不久侯景之乱就发生了。

梁武帝的学问路线,是先习儒,再奉道,后入佛。少年时代是习儒阶段,“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二十岁以后,改奉道教,一直到即位为帝后,仍未舍道。《隋书·经籍志》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称帝后的萧衍和道士陶弘景的关系极善,他每当遇到国家大事,经常要派人到茅山去向陶弘景请教,以致于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不过,在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头,即天监三年(504),萧衍就颁布了《舍事道法诏》,宣布舍道归佛。而据其《述三教诗》,则称“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到晚年才开始研读佛经。这也许说明,他虽然已经颁布了事佛诏,实际上还未真正彻底放弃道教。但总的来说,颁诏以后,他是以事佛为主的。有关《舍事道法诏》的真实性在学术界存疑,但无论其真伪,萧衍的奉佛则是事实。

梁武帝对佛教的支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亲身修佛,二是从各方面扶持佛教的发展。

梁武帝本人归佛后,逐渐过上了佛教徒的生活。在武帝发表《断酒肉文》前,汉传佛教“律中无有断肉法”(反而是与释迦佛作对的天启,提倡素食)[10],萧衍把佛教五戒中的不杀生引申为素食,颁布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众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开启了汉传佛教素食的传统,之后汉传佛教僧团开始遵守《梵网经》规定的菩萨戒,不再食肉。对那些敢于饮酒食肉的僧侣,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他又颁布《断杀绝宗庙牺牲诏》,禁止宗庙的牺牲,这是有违儒家祭祀礼仪的,但他坚持推行。他还正式受戒,据《续高僧传》卷六记载,他于天监十八年(519)“发宏誓心,受梵网经菩萨戒”。

梁武帝晚年奉佛更甚,经常日食一餐,过午不食,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饭而已。笃信佛教,由于不近女色,曾经四十年无幸后宫,最突出的奉佛行为,是多次舍身出家,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香火钱才把他赎出来还俗。他的第四次舍身是在太清元年(547)三月,历时一个月,所花赎钱为“一亿万”,这为同泰寺带来了巨额资金。

武帝本人是可以划入“义学”一类的,他对佛经很有研究,尤重《般若经》、《涅槃经》、《法华经》等,他常常为大家讲经说法,召开各种法会,开设过千僧会、无遮大会。中大通元年(529)开设的无遮大会,参加者有道俗五万多人。他的佛教撰述,则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注解》(现仅存序)、《三慧经义记》(《三慧经》本是《摩诃般若经》中的《三慧品》,萧衍认为此品最重要,因而独列为《三慧经》)、《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净名经义记》、《制旨大集经讲疏》、《发般若经题论义并问答》(均佚),另著有《立神明成佛义记》、《敕答臣下神灭论》、《为亮法师制涅槃经疏序》、《断酒肉文》、《述三教诗》等,均存。

武帝在哲学上对中国佛教的贡献,突出之处是把中国传统的心性论、灵魂不灭论和佛教的涅槃佛性说结合起来了,他本人是属于涅槃学派的,主张“神明成佛”,所谓“神明”,是指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是众生成佛的内在根据,“神明”也就是佛性。他又提出三教同源论,认为儒、道二教同源于佛教,老子、孔子,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教可以会通,同时,三教的社会作用也是相同的,都是教化人为善。

除了自身奉佛,萧衍还大力扶持佛教事业的发展。他非常支持外僧的译经,僧伽婆罗被他召入五处译场从事译经,所译经典,又请宝唱等人写疏,他甚至“躬临法座,笔受其文,然后乃付译人”。真谛在萧衍门下也受到礼遇,只是因为侯景之乱,真谛的译事难申。萧衍和国内法师的关系也很密切,宝亮、智藏、法云、僧旻等人,都是萧衍非常器重的。他组织僧人编撰佛教著作,编成的作品至少有十二种。他还广造伽蓝,所建有大爱敬寺、智度寺、光宅寺、同泰寺等十一座,各寺铸有佛像,大爱敬寺有金铜像,智度寺的正殿铸有金像,光宅寺有丈九无量寿佛铜像,同泰寺有十方银像。

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来中国弘法,与梁武帝会谈。但因理念不合,话不投机,离开梁朝而北去。

在梁武帝的支持下,梁代佛教达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他最后在侯景之乱时,饥病交加,死于寺中。但武帝之后,梁简文帝和梁元帝也都笃信佛法。

武帝除了帝王的身份,也身为学者在经文、史、诗词、佛学等领域留下大量著述而出名的“和尚皇帝”。

在经学方面,他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

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命殷芸将无法入史的剩余材料(主要是异闻杂谈),编入小说。但这些著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

在文学方面,梁武帝也非常喜欢诗赋创作,现存古诗、乐府诗等诗歌有80多首。萧衍和王融、谢朓、任昉、沈约、范云、萧琛、陆倕七人共称竟陵八友,在齐永明时代的文学界颇负盛名。

由于梁武帝雅好诗文,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连赳赳武夫也能偶尔吟出几句好诗来。天监六年(507年),梁将曹景宗和韦睿在徐州大败魏军。班师回朝后,梁武帝在华光殿举行宴会,为他们庆功。在宴饮中,君臣连句赋诗。鉴于曹景宗不善诗文,怕他赋不出诗来难堪,负责安排诗韵的尚书左仆射沈约便没有分给他诗韵。曹景宗深感不平,坚决要求步韵赋诗。梁武帝对曹景宗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当时曹景宗已经有一些醉意,就乘酒兴再三固请。梁武帝不愿再扫他的兴,便命沈约分给他诗韵。这时诗韵差不多已经分完,只剩下“竞”、“病”二字。在这种局限之下要按韵赋诗是很困难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会儿,便提笔赋出一首诗:“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诗写得自然流畅,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凯旋庆功的实际。此诗一出,语惊四座,文人们自叹弗如,连梁武帝也感叹不已,特命史官记入国史。

对比萧衍(梁武帝)的这两首“宫情”诗看看:
子夜歌二首 
一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二 
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这四首似乎更优?
春歌四首 
一 
阶上香入怀。庭中花照眼。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 
二 
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 
三 
朱日光素冰。朝花映白雪。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 
四 
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不见佳人来。徒劳心断绝。 

后世文人对齐梁诗总的评价不高,大都以为其“嘲风月,弄花草”(白居易语),“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齐梁诗人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述怀之作便不多见,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艳情之诗。梁武帝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来说,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齐梁诗歌的特点。这当然与他即位前漫长优裕的贵族生活环境不无关系。他虽然是一个开国创业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养尊处优,并未受过太多的打击;其灭齐建梁,也只经历过一年多的时间,而且非常顺利。所以,梁武帝的诗歌中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梁武帝的七言诗。梁武帝有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东飞伯劳歌》等。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七言体诗歌的创作始于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此后,宋、齐时鲍照、汤惠林、释宝月等人也间有此类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到了梁武帝,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丕的《燕歌行》虽然是开山之作,但全诗逐句押韵,未免显得单调,缺乏婉转咏叹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颇具独创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其子萧纲(梁简文帝)、萧绎(梁元帝),大臣沈约、吴均等,都有七言诗的创作。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美,韵律也更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七言体诗更为发展。梁武帝等人的开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梁武帝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梁武帝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同时梁武帝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梁武帝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梁武帝对围棋特别喜爱,棋艺也很高超。在齐朝为官时,每逢闲暇,常彻夜不眠,与人弈棋。称帝之后,兴趣不减。大臣朱异、韦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将陈庆之原先为随从时也常陪武帝下棋。每到兴致高时,便不复君臣之别。一次,梁武帝又约到溉玩了一个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终,竟低头睡着了。梁武帝见状大笑,就做诗嘲讽他:“状若丧家狗,又似悬风槌。”到溉被唤醒,颇为尴尬,及听到梁武帝的诗句,又放声大笑。君臣尽欢而散。
  
梁武帝对围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误事的时候。他晚年佞佛,有一个名叫榼头师的和尚,颇为他敬重。一天,梁武帝下敕召榼头师入宫研讨佛法,当榼头师入宫的时候,梁武帝正在和人下棋,要杀死对方的棋子,便随口说道:“杀掉!”左右侍从将此话理解错了,以为梁武帝要杀掉榼头师,便不由分说,将榼头师推出斩首。下完棋,梁武帝下令召见榼头师,左右侍从回答说:“已奉旨将此人杀掉了。”梁武帝听罢,后悔不迭。
在梁武帝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在宗教方面,今日汉传佛教的素食主义即以梁武帝为首。佛教的梁皇宝忏是他编制成的,他又著有《大般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净名经》、《三慧经》等诸经义记数百卷。在道教学说中,他把儒家的“礼法”、道家的“无”和佛教“因果报应”揉合,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梁武帝对佛教流通的贡献,寺庙时以梁武帝与其长子昭明太子合祀为护法神


志公禅师即宝志(公元418年—514年),南北朝齐、梁时僧,又称“宝志”、“保志”、“保公”、“志公”。俗姓朱,金城(在今甘肃兰州)人。年少出家,参禅开悟。刘宋泰始年间(公元466年—471年),常往来于都市,居无定所;口中有时吟唱,颇似谶记,众人争问祸福,所言均验,称为“神僧”。齐武帝以其惑众,命拘捕入狱;然日日见师散步街头;及查看狱中,则师仍在牢房打坐。齐武帝闻悉此事,请师入华林园供养,禁其出入。但师并不受其约束,仍常来往于龙光,净名,兴皇等寺。至粱武帝建国,始解其禁,并尊奉为国师,时常长谈,请开示法要。师于梁天监13年(公元514年)12月圆寂,世寿96岁,敕葬于金陵钟山独龙阜,并于墓旁建开善寺,谥号“广济大师”。 

志公禅师的14个佛家心得,看懂一半并做到的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志公禅师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沉生老。昔时迷日(一作未)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愚人贪着涅槃。智者生死实际。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人子(一本作为兹偈)。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二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无十缠。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争无喧。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了达贪嗔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
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生死不异涅槃。贪嗔如焰如影。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了达淫欲性空。镬汤炉炭自冷
善恶不二
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着。涅槃生死平等。四海阿谁厚薄。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生死不二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断除不二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不着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倡狂。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恛惶。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心里蚖蛇蝮蝎。螫着便即遭伤。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真俗不二
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解缚不二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外作威仪恬静。心内恰似洪波。不驾生死船筏。如何度得爱河。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诃。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
境照不二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地狱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不为六尘所梁。句句独契无生。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运用无碍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法宝喻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任性浮沉若颠。散诞纵横自在。遮莫刀剑临头。我自安然不采
迷悟不二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

Why I choose to “have no ambition?





高兴

感动

同情
1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2-4 23:3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