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权贵相杀,好似雾中吹蜡,效果很朦胧,手法很清晰。
中唐宰相武元衡在被刺杀的前夜,作了一首很具有诗谶意味的诗,叫作《夏夜作》,诗道:
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
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冥冥之中,武元衡似有预感而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未卜之事的发生。寂静的深夜,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惟有那明月高高地悬在夜空,照着池台,但灾难却在不知不觉之中静悄悄地向着武元衡靠近,给人以“天要下雨,娘要升天”的无可奈何之感。
遇刺身亡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安坊(靖安坊为长安外郭城坊里之一, 开东西两坊门,中有东西横街。坊内有玄宗第二十二女咸宜公主宅、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元衡宅、吏部侍郎韩愈宅、水部郎中张籍宅、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宅。西南隅有乐府与崇敬尼寺。此坊靠近郭城之南,唐人殷尧藩《经靖安里》诗云:“巷底萧萧绝市尘,供愁疏雨打黄昏。悠然一曲泉明调,浅立闲愁轻闭门。” )的府第车门,刚出靖安坊东门,像往常一样沿着宽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侧行进, 乘坐车轿前去大明宫上朝。突然从路边闪出一群黑衣蒙面人,他们射灭侍从的灯烛后,向车轿中的武元衡扑来。先是一箭射中武元衡的肩膀,然后一刀砍中了他的左腿。这伙人最终将武元衡杀死,并从容地砍下了这位大唐宰相的首级。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也遇刺受伤,滚落到路边的水沟里,捡回了一条命。
【诗谶 chèn】谓所作诗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例如有些谣谶的出处甚为奇特,它为当事人所自作,却预兆着对当事人不利的事件,可是在当时却非当事人所知。这些谣谶,即所谓“诗谶”、“语谶”。最著名的诗谶,出自隋炀帝之手。他开凿运河,乘凤肪下扬州,一日忽得一诗曰:
“三月三日到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持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
此诗甚劣,然而炀帝却交付乐工,令随行的宫女合唱,炀帝闻歌甚为得意,然而识者却已暗讶为不祥。盖当时李渊已渐成势,鲤李二字同音,是故诗意有李渊化龙之意。此外,炀帝又曾作索酒歌曰:
“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
炀帝每在迷楼饮酒作乐,必令宫人唱此歌。及至后来,李渊大兵攻入京师,唐兵将迷楼付诸一炬,那就应了诗的后两句。
武元衡为何遇刺?白居易为何为他鸣冤而被贬江州司马?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813)召还,复为宰相。力主削藩,后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文》录其文十篇。
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建中四年(公元783年 ),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后任华原县令。德宗李适曾召见元衡,很欣赏他的才能,赐他担任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比部员外郎。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官至左司郎中,可参政议事,发布号令。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武元衡迁升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铁血宰相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正月,顺宗即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出现危机。改革派(二王、刘、柳)王叔文派人游说元衡加入朋党,他婉言谢绝。安葬德宗时,元衡担任山陵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革新派主要人物)请求充当仪仗判官,因元衡与叔文不和,拒不答应。王叔文等怀恨在心,肆意诽谤,将元衡罢职,改任太子右庶子。
顺宗只坐了一年皇帝。第二年宪宗李纯即位,感念元衡忠君伺主,再次迁升元衡,任中丞、户部侍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事务。唐宪宗素知元衡清廉正直,对他信任有加。
当时,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浙江节度使李锜请求朝觐,既而又迟迟不行。宪宗征询元衡与宰相郑絪。郑絪主张任其自便,元衡主张催李锜兼程进京。李锜反叛,月余被平。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行营都统高崇文平蜀乱后把蜀地军用物资、库内金帛、帷幕承尘、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搜罗一空。武元衡到任,百姓怨声载道,武元衡制定规约三年民殷府富,蜀地少数民族纷纷归服。期间武元衡发现裴度才能,调为掌节度府。武元衡接替高崇文主政西川。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还朝,仍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当时宰相李吉甫、李绛不和,不断争吵,元衡对二人不偏不向,宪宗称赞为忠厚长辈。
元和十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李师道及其募僚认为:“天子专心一意地声讨蔡州的根由,在于有武元衡辅佐他,请让我秘密前去刺杀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蔡州的谋划,就会争着劝说天子停止用兵了。”
遇刺身亡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安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147米)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白居易60岁书法欣赏,汉字风骨内敛
白居易手跡《白氏文集古抄殘卷》欣賞 - 每日頭條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武白友情
武元衡与白居易早就有过二人以诗相唱和的经历。武元衡在西川时曾经游玩前任西川节度使韦令公的旧宅园,园中池边有一只很漂亮的孔雀,武元衡遂即兴作诗一首,名为《孔雀》,诗曰:
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动摇金翠尾,飞舞碧梧阴。
上客彻瑶瑟,美人伤蕙心。会因南国使,得放海云深。
此诗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的同情之心,充满了言外之思,感叹人生的变迁。武元衡对自己的这首五律还算是比较得意,所以回到长安后他将此诗示于朝中大臣,于是引来了众多诗人的唱和。
白居易读罢此诗觉得此诗对孔雀的描述不尽人如意,形象也不够鲜明灵活,且情感不够深沉透彻。因此白居易以诗相和,诗名为《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同用深字)》,诗曰:
“索莫少颜色,池边无主禽。难收带泥翅,易结著人心。
顶毳落残碧,尾花销暗金。放归飞不得,云海故巢深。”
韩愈、王建也以诗相和。
韩愈作《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
王建作《和武门下伤韦令孔雀》:
孤号秋阁阴,韦令在时禽。觅伴海山黑,思乡橘柚深。
举头闻旧曲,顾尾惜残金。憔悴不飞去,重君池上心。
三诗相比,韩诗稍显逊色,而白、王二诗俱佳,特别是白居易的唱和诗,在韵律上回应了武元衡的原作,同时也在情感上比武元衡之诗更为深切悲伤,表示孔雀在蜀地滞留已久,有沦落他乡之感,且羽翮已经残伤,即便将它放飞也难以重归故巢了,情感基调感伤至极。
武白情敌
武元衡与白居易虽是同僚又是朋友,然而二人还是情敌。武元衡号称唐朝第一美男子,在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时候与当时的美女诗人薛涛的关系极为暧昧。这让爱慕薛涛的白居易心生嫉妒。
武元衡曾赋《赠道者》一诗: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对她的姿色颇为倾倒。这位风姿绰约的才女让诗人神往,似乎进入到了甜蜜般的梦境之中, 妙不可言。
武元衡这样一个美男子又怎能不令美女佳人动心。薛涛也曾作《送友人》更是煽情: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中字字真切,层层曲折,将那执着的相思之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薛涛的思恋是多么的绵长。人隔千里,自今夕始,不禁让人联想到“千里佳期一夕休”(李益),诗人的无限深情与遗憾都付诸“离梦”中了。
身在蜀中的美女诗人薛涛也曾在武元衡举办的宴会上献诗于武元衡,她的《上川主武元衡相国二首》诗曰:
落日重城夕雾收,玳筵雕俎荐诸侯。因令朗月当庭燎,不使珠帘下玉钩。
东阁移尊绮席陈,貂簪龙节更宜春。军城画角三声歇,云幕初垂红烛新。
武元衡在蜀中作《题嘉陵驿》:
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
薛涛亦和作《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弦。卓氏长卿称士女,锦江玉垒献山川。
从二人的诗中可以想见,二人在蜀中的缠绵暧昧令白居易等爱慕薛涛的文人才子们嫉妒。元和三年,武元衡奏薛涛为校书郎,好似武元衡的贴身秘书。
宰相风度?
黄门侍郎武元衡到西川去,地方官宴请他。西川从事(州府佐官)杨嗣喝得大醉,强逼武元衡用大酒杯喝酒。武元衡不喝,杨嗣就把酒浇在他身上,并声称我用酒来给你洗澡。武元衡一动不动,任他浇完了酒,才缓缓地站起来,换了一身衣服,又参加酒会。
武元衡的诗作《春兴》
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白话
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颜色更加深暗,残花落尽,露出枝头啼鸣的流莺。
昨夜春风吹起了我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家乡洛城。
【名家评语】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言春尽花飞,风吹乡梦,虽寻常意境,情韵自佳。三、四句“乡梦”“东风”,循环互用,句法颇新。

谶纬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宗教神话传说,盛行于秦汉时代,曾同正统经学正式并列,宋代以后谶纬学逐渐式微,其书籍文献多散失不传,然而在民间形成的影响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谶”是一种宗教性的神秘预言,又称谶语,以之预测吉凶,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指用图谶等神秘含意解释儒家经典,又称为“纬书”。谶纬就是用天人感应的理论以及神秘自然现象来解释和预言未来,有的称之为“谶纬神学”,其中的“神”并非神话而是神秘。谶纬学包罗万象,包含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自然科学、历史宗教、医药农学、音乐绘画等等古代文化资料,非常庞杂,体现了古人宏大的世界观。
谶纬学当中有很多附会杜撰,不少荒诞不经,然而也有很多精华,抛开科学历数等研究不谈,就说一些谶语,事后应验,如今科学是无法解释的,神秘玄妙,捉摸不透,几千年来一直在民间有着众多的拥趸。谶纬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图谶、谶语、卦谶、诗谶、语谶(一语成谶)、梦谶、童谣、预言诗等形式,有的是多种形式相结合,比如《推背图》,当然还有谣谶之类,是出以某种目的杜撰出来造谣荒诞的谣言,往往和事实不符,因此多不见记载。历史上的著名谶纬事件有很多,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当为“河图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随之衍生出易经八卦之类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记载了几个谶纬事件,其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卢生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误以为是边患,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没想到后来却是秦二世胡亥之“胡”。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是语谶的形式,最后楚霸王项羽灭了秦国。
在《三国演义中》有多处提到谶纬童谣,比如长安有童谣唱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喻指“董”字,“十日卜”喻指“卓”字,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董卓当死”,果然不久,董卓就为部下兼义子的吕布所杀,然而毕竟是小说演义,不能当真。
大名鼎鼎的《推背图》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预言书籍,由图谶、诗谶、谜语、天文、易经等结合而成,并非后人杜撰,而是为唐代李淳风与袁天罡所作,其创作之严谨、思维之缜密、应验之神奇得到后世诸多证实,堪称谶纬预言的经典著作。其他谶纬预言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王莽新朝末年,奇书《赤伏符》语言“刘秀当为天子”;隋唐时期“桃李子得天下”的预言;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出现了“太白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的卜象;刘伯温预言明朝“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等等。有的证据凿凿,确有其事;有的杜撰附会,造谣生事,难下定论,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我们就择其一种形式,
关于诗谶,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诗人诗作以及后来的境遇,进行点评,毕竟这些诗作很难附会,应该相信其真实性。
一、潘岳“白首同所归”
《金谷集作诗》(节选)
【西晋】潘岳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潘岳是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被称为“古代第一美男子”。当时的巨富石崇喜欢结交文士,于是潘岳、、陆机、左思、刘琨等经常和石崇在金谷园饮酒作赋,这首诗是潘岳其中一首。后来石崇因为被司马伦党羽孙秀看上宠妾绿珠,向石崇索要不果,因而诬陷其为乱党,遭夷三族,同时被杀的还有潘岳,应了那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被《世说新语》评价为“因诗成谶”。
二、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陈叔宝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名叫陈叔宝,他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任贤纳谏,整饬军备,并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是陈后主却不思进取,整日与后宫美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陈叔宝最喜爱以《玉树后庭花》为题写诗配曲,命宫女演唱,其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最后城破被俘,病死洛阳,从此以后,《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三、隋炀帝" 好头颅,谁当斫之"(左起:晋朝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南陈亡国之君陈叔宝、隋炀帝 )
三月三日到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持钓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隋炀帝杨广的昏君名声一直在史书中不绝于耳,然而现在考据隋炀帝还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只是贪欲享乐,最后城坡被缢死。这首诗是隋炀帝在扬州游玩时候的诗作,应该说打油诗,然而隋炀帝还叫乐工谱曲演唱,盖当时李渊已渐成势,鲤李二字同音,是故诗意有李渊化龙之意。又炀帝《索酒歌》云:“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焰奕红辉。”其后迷楼为唐兵所焚,竟成诗谶。另外还有隋炀帝引镜自照,对萧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也是一语成谶。
四、崔曙“曙后一星孤”
《奉试明堂火珠》
【唐】崔曙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崔曙是唐朝开元二十六年进士第一,在应试的时候做的这首诗,气势恢宏壮阔,主考官十分推重颔联“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唐玄宗看过之后也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尉。谁知第二年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崔曙因病离世,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人们才领悟到他的诗作是谶语。
五、白居易生子“未能知寿夭”
《阿崔》(节选)
弓冶将传汝,琴书勿坠吾。未能知寿夭,何暇虑贤愚。元稹、白居易皆苦无子,白乐天57岁时,晚年得此子,高兴地作《阿崔》诗,诗中有一句“未能知寿夭,何暇虑贤愚。”,阿崔3岁时夭折,一语成谶。《瀛奎律髓》评价:“诗人穷相,形容无所不至,晚乃所以妨此子欤?”
六、张祜“只合扬州死”
《纵游淮南》
【唐】张祜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世家,被杜牧称为“张公子”,受元稹嫉妒排挤,终身布衣。张祜生性豪爽,这首诗赞叹扬州,最后大中年间,他果然死在丹阳隐居之地。
七、刘希夷“明年花开复谁在”
《代悲白头翁》(节选)
【唐】刘希夷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首《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作品,有“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句,作后感觉有谶,于是又作一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了一会,刘叹道:“此句似乎还像是诗谶。人之生死由命,难道会因此而改变吗?”遂把两联都写入诗中,谁知此诗写后不足一年,他就被奸人所杀。据传他是被他舅舅,当时的佞臣诗人宋之问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想据为己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
八、李冶“经时未架却”
《咏蔷薇》(句)
【唐】李冶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李冶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诗以五言擅长,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李冶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六岁那年,曾写下一首咏蔷薇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架却”谐音“嫁却”。 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想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节妇人。而这也不幸被他父亲言中。长大后出家为女道士的她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加及她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交往密切,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她的《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其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代表作《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九、薛涛“枝迎南北鸟”
薛涛同属唐朝四大才女之一,父亲薛郧在京城长安当官,薛涛八岁那年,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他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了父亲薛勋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已”。天分很高,然而却有点诗谶的意味,迎送南北,往来随风,颇为不详,后来父亲被贬病死,母女生活无着,薛涛于是在16岁加入乐籍,坠入风尘,成了一名营妓,同当时的很多著名诗人都有交往。
十、黄巢“我花开后百花杀”
《不第后赋菊》【唐末】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家喻户晓,黄巢落第后奋然题诗,表明心迹,广明元年率领义军杀入长安,进入太清宫,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也算是因诗成谶吧。
十一、秦观梦作《好事近》
《好事近 梦中作》【宋】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这是宋朝诗人秦观去世之前的词作,秦观被贬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梦中作了一首词《好事近》,醒来记之,诗中有“醉卧古藤阴下”,一句中谶。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十二、徐志摩“飞去太空,散成沙”
1931年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死前几个月,他写了两首诗。一首叫《献词》“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悦/是无拦阻的逍遥……”;另一首叫《爱的灵感》,诗谶明显:“现在我/真正可以死了,我要你这样抱着我/直到我去,直到我的眼再不睁开。直到我飞,飞,飞去太空,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
十三、郁达夫“苟活人间再十年”
《四十言志诗》卜筑东门事偶然,种瓜敢咏应龙篇。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郁达夫性情率真,诗中多有谶语。这首诗是1935年在杭州,友人赵龙文书于右任诗题扇面赠郁达夫的诗作,1945年秋日本人投降时失踪被害,整十年。
十四、黄侃“绝命书”
黄季刚是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在他49周岁生日时,章太炎亲自赠他一副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章太炎用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赞其学问。同时因为中国传统过寿要过虚岁,不能过实岁,所以虽是49岁生日,却是50大寿。“今知命”是说五十知天命,算是祝寿语,下联劝其要著书。但是在大家都称赞这副对联时,黄季刚本人却无比惊讶,他从上下联中看出了“绝命书”三个字。果然,当年10月8日,黄季刚因饮酒太过,吐血而死,一副贺联竟成谶语,有人责怪章太炎,章太炎虽当初纯属无意,但也懊悔不已。
以上选的都是一些著名的“诗谶”故事,然而皆为真事事件,并非杜撰,其他类似故事事例自然还有很多,虽然也有诗人的诗作有类似谶语,并未成真,然而不能否认以上诗谶的真实性和预言性,就像《推背图》一样,早已诞生多年,大多应验,虽然后人的解释经常附会,用已发生的事件来验证谶纬的准确性,可是针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却比较难以推论,往往谬误百出,也许针对大事件,有一定的玄机,并非人人可以理解解释。然而诗谶却是针对个人个体的命运走势,冥冥之中似有未知奥妙,一语中的,一语成谶,发生的概率非常大,然而奇怪的是,常见雄心大志不一定能实现,然而哀怨悲戚却成为事实,难道是激愤所致?天意从来高难问,吾亦不知,留待后人研究吧。(2018/11/29榆木斋史上的诗谶盘点:天意从来高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