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藻 与 利玛窦

作者:change?  于 2024-3-1 10:2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李之藻:人物生平,人物成就,修訂曆法,譯著西學,人物評價,主要作品,_中文百科全書

      明朝时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曾说,在中国,只有李之藻和徐光启两人真正了解欧洲科学。另一位明清之际的 传教士曾德昭(Alvaro de Semedo)认为,即使许多“自称有学识的欧 洲人”,实际上也不如李之藻那样深刻地认识欧洲近代科技。近代以来, 许多中国人固然由于 种种原因而获得了西 方人的赞美,但像李 之藻那样能够真正赢 得世界由衷赞美的中 国人其实并不多。

 

李之藻(1571— 1630),字我存,又字振之,号凉庵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朝隆庆五年(1571)出生于杭州一个低级武官家庭,先祖是南宋抗金名将李宝。李之藻自幼聪慧,并且在科举的道路上一帆风顺。1598 年,李之藻考中进士,并且在殿试中获得第二甲第五名的好成绩,他后来也因 此而自称“戊戌会魁”。

1.jpg

李之藻为畸人十篇所写序文之手笔(上面有“戊戌会魁”印章)

 

1601 年,在北京工部任职的李之藻初次拜访利玛窦时,被利玛窦 挂在房间里的世界地图所深深吸引。利玛窦对着世界地图,向李之藻等 人讲解了欧洲人所获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叙述了自己从欧洲来到中国 的路程,介绍了经纬度知识及测量方法。李之藻对利玛窦所介绍的新知 识大为折服,但又觉得利玛窦所绘制的这幅世界地图太小了,于是鼓励、 支持利玛窦对原来所绘的中文世界地图进行修订。1602 年,在李之藻 的资助下,利玛窦绘制出了著名的《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还从专业 的角度,为《坤舆万国全图》撰写了一篇序文,高度评价了利玛窦世界 地图的创新意义,并且指出了中国传统地理知识所存在的缺陷。在这篇 序文中,他不仅在地理上否定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观点,而且还在文化 上否定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中心的观点。更加重要的是,他的论 述中还包含着这样的重要思想:中国既然并非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中心, 西方也与中国一样有“圣作明述”,那么,我们不应当妄自尊大,排斥 外来的文化知识,而是要虚心地学习域外的先进文化。而且,这种学习 并不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或“礼失而求于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到落后地区找回原先属于我们的文化要素,而是以平 等的态度去积极汲取先进的因素,并且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可惜 的是,当时像李之藻这样既有博大胸怀又勤于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人实 在太少了。

 

1603 年,李之藻任福建学政,赴福建主持乡试。利用这次机会, 李之藻以比较隐晦的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了一道与西方科学文化相关的试题,以此来引导中国年轻学子去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李之藻还用利玛窦赠送给他的欧洲式日晷进行过测量,结果证明这种日晷要比中国传统的日晷更加准确。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李之藻撰写了不少文章,并且与利玛窦一起翻译了《浑盖通宪图说》。

 

2.jpg

《坤舆万国全图》(李之藻参加了该图的编绘并为之作序)

 

 

“坤舆万国全图”现存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版本,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扫描

《坤舆万国全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光禄寺少卿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 此图不仅汇集了当时中西方对世界地理的全部探索成果,并且是中国现存最早有完整经纬线的世界地图,在地理学和制图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1610 年,李之藻在北京忽然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在此危难之际,比李之藻大十多岁、自己也已病魔缠身的利玛窦毅然拖着病体前来护理李之藻。垂危的李之藻接受了洗礼,皈依天主教。没想到李之藻成了天主教徒后,竟然痊愈康复了,而利玛窦则病倒了,几个月后去世。经过李之藻等人的多方奔走,万历皇帝最终将北京的一块墓地赐给利玛窦。(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始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万历三十八年(1610)二月,李之藻在北京突患重病,李以为必死,留下遗嘱,利玛窦“朝夕于床笫间,躬为调护”,同年,皈依天主教,圣名良(Leo),将家中供祀的佛像毁弃,换上耶稣像。事实上,李之藻认识利玛窦之初,利玛窦就劝他入教,但未成功,主因是李之藻有妾,而天主教奉行一夫一妻制,李之藻与利玛窦来往多年之后,终于下决心休离妾,正式受洗,但李之藻本人“赌博成瘾,谁也比不上他那样酷爱下棋、打麻将。”)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出任光禄寺少卿,负责研制大炮,天启三年(1623年)去职。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重新起复,负责修订历法,李之藻还自己制作了地球仪等天文仪器,府内几乎到处都是仪器。晚年一目失明,一目视力甚弱,仍然嗜学不倦。次年(崇祯三年,1630年)病逝于任上。

李之藻晚年,迅速崛起的后金一再打败明朝军队,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李之藻利用自己丰富的西方文化知识,竭力为国效劳。他与杨廷筠等人一起募集资金,到澳门采购欧洲式火炮。但由于明朝政府内部的黑暗腐败,李之藻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1623 年,李之藻因为反对魏忠贤而受到打击,最后被迫回家闲居。

1629 年,明朝钦天监推算历法再次出错,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下令李之藻尽快从杭州赶赴北京,参与历法修订工作。李之藻匆匆启程,由于途中病发,第二年才到北京。李之藻到北京后,立即抱病投入工作,在短短几个月中,参与翻译了《历指》《日躔表》等多部介绍西方天文学的著作。1630 年 11 月,李之藻在北京去世。

整个明代历史上,李之藻是少数几个能够真正理解西方科技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也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杭州人。西湖之子李之藻是杭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引用
 李之藻,《上耶稣会总会长书》,1626年3月30日,杭州
 《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
 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转引自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88),第117页。
 裴化行(Henri Bernard,1889-1975):《利玛窦评传》,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3,上卷第301页
 罗渔译,《利玛窦书信集》,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行,1956年。
 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说:“李之藻自从与西士游,以至末年,前后共二十多年,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编译书籍;不论何时何处,即在轿中,即在宴会,也不停地看阅、写作。迨至年老,一目已坏,一目又不甚明,他还面书披阅;他和西士会谈时,第一问题:‘现在有何新书?’‘现在何书可译?’从1583年至1640年,他翻译西方书付印的书近五十种。”
 郑, 诚 (编). 李之藻集. 中华书局. 2018. 整理说明、《题坤舆万国全图》. ISBN 9787101126808.
方豪 著:《李之藻研究》,台商务版,1966年
王兆春 著:《世界火器史》
刊物文章
徐光台:〈西学对科举的冲激与回响——以李之藻主持福建乡试为例〉
龚缨晏、马琼: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李之藻--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为推动西学传播做了哪些努力?_手机搜狐网
马泰奥·里奇(意大利语:Matteo Ricci,意大利语:[matˈtɛo ˈrittʃ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汉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前往明朝居住。在明朝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4年获得天主之仆称号。2022年教宗方济各宣布利玛窦为可敬者。天主教马切拉塔教区于2011年开始对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列真福品进行审理。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的评价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利玛窦传》一书的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homo universale)”。(中文版序言)

美国《生活》杂志亦将他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员。

利玛窦关于中国的评价

对中国的赞扬

进入了中国的利玛窦对中华文化非常称赞: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他感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而且他还发现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但是他也发现“在中国人之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

“中国人是最勤劳的人民,而且从以上几章可以很合逻辑地得出结论说,他们中间大部分人机械工艺能力都很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原料,他们又天赋有经商的才能,这两者都是形成机械工艺高度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这样一个几乎具有无数人口和无限幅员的国家,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虽然他们有装备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邻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却从未想过要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他们和欧洲人很不相同,欧洲人常常不满意自己的政府,并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西方国家似乎被最高统治权的念头消耗得精疲力尽,但他们连老祖宗传给他们的东西都保持不住,而中国人却已经保持了达数千年之久。”

“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以普遍讲究温文有礼而知名于世,这是他们最为重视的五大美德(即仁、义、礼、智、信中译者注)之一,他们的著作中有着详尽的论述。对于他们来说,办事要体谅、尊重和恭敬别人,这构成温文有礼的基础。他们的礼仪那么多,实在浪费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熟悉他们的风俗的人实在感到遗憾,他们为什么不摒弃这种外在的表现,在这方面他们远远超过所有的欧洲人。”

对中国的批评

利玛窦在晚年的回忆录《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又有着不同的记载:

“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内在的联系。”“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是更高级的研究。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像哲学研究那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

“大臣们作威作福到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他所有的一切。正如这里的人民十分迷信,所以他们也不大关心什么真理,行事总是十分谨慎,难得信任任何人。”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做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做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与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


成为耶稣会士
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利玛窦出生于教宗国马切拉塔城(现属意大利马尔凯大区)。那时尚是文艺复兴时期,半岛上城邦林立,他的家族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当地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

利玛窦十六岁来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的学院学习预科,并于1571年(明隆庆五年)的圣母升天节那天加入了耶稣会。1572年(隆庆六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数学家克拉乌学习天算,其时范礼安也是他的老师。在这段时期,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印度之旅
1577年(万历五年)利玛窦获准赴远东传教。1578年(万历六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乘船和其他14名耶稣会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一路上绕过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经过6个月的航行,终于在9月13日到达印度果阿——葡萄牙在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达果阿前,船上来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隶死了13名。

利玛窦在来到印度之前,由于沙勿略之前对印度的赞美以及教会的神化,他所听说的印度非常令人神往,在这里传教也比较容易。但是现实的反差令他大惑不解。1580年(万历八年),他在给耶稣会的历史学家玛菲用葡萄牙语写的信中说道:“查看一下有关印度、日本的注释书和地图类,会发现明显的谬误比比皆是。”但是耶稣会在日本布教非常顺利,而且在印度还发现了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景教)的信徒。这使得利玛窦他们在精神上非常振奋。

利玛窦在印度和交趾支那传教四年。其间在果阿的神学院还学习了人文学科,在1580年(万历八年)7月26日晋升为司铎后,又学习了神学。他在印度认识到,应该允许当地人也学习哲学、教理和神学等欧洲文化,并且写信给耶稣会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阻拦他们与他人为伍担任职务——通过学问而出人头地——,我担忧他们会憎恨我们,而我们耶稣会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异教徒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信仰的使命,将会化为泡影。”这也是利玛窦进入明朝后所持的态度,并终其一生一直维持这个看法。罗光所写的《利玛窦传》中说,这是“他能赢得我国士大夫的尊敬亦以此精神故。”

中国之行
到达澳门,住入广州
1581年(万历九年),罗明坚神父向东方总巡察使范礼安举荐了利玛窦。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

传教士想以中文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明朝官民,“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他们先在澳门努力学习中文。他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同时学习两种近代汉语——近代南京官话和近代粤语广府话,还阅读大量中文书籍。利玛窦对完全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兴奋。此外,在澳门的时候正好有来自日本的天正遣欧使节团路过,利玛窦趁此机会还学了一点日语。

利玛窦在广州住在怀远驿,在这期间结识了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为表敬意赠予王尚书一册世界地图。到了1582年9月10日,他沿西江来到肇庆,见这湖光山色,民众宽厚,便立定主意留下来,开展传教。

落脚肇庆
1583年(万历十一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获得两广总督郭应聘制台和肇庆知府王泮太守(正式官名是知府)的接待。。他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利玛窦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他不敢直接回答传教的目的,否则他可能会被驱逐。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其中还有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利玛窦更组织当地几位知识界人士共同译出汉文版,先后在广州、韶关等地讲授。这是中国人研究西欧几何学的开端。利玛窦还将交流思想和学术经验的心得和知识作成《天学实践》一书。

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

这一年的8月在肇庆建立了“僊花寺”(僊即仙),开始传教工作。起初传教十分低调。神父们行事小心谨慎,主要精力都在学习汉语和中国的礼节习俗,以博得中国人,尤其是官员们的信任。他们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认为这样能够博得人们的好感,而且他们也觉得这与天主教神父的装束相差不大。这也使中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僧人。他们在这里挂上了圣母玛利亚的画像,许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来跪拜,他们感到非常兴奋。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这更多是出于礼节性的,而没有宗教意义。也有记述说,他们担心中国人看到圣母玛利亚的画像会误认为他们的神是女性,而改挂了基督像。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绘制了《大瀛全图》。利玛窦利用解释各种西方事物的机会,同时介绍了他们的天主教信仰。他们翻译了《十诫》、《天主经》和《圣母赞歌》,以及《教理问答书》。很快亦有中国人对天主教产生兴趣。于是利玛窦开始派发罗明坚撰写的《天主实录》,以中文解释天主教的教义。许多中国人都对这部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是“仙花寺”的创立,还是《天主实录》的刊行,中国人始终是把它当作佛教的一个派系而已,中国人对于基督教还没有多少实质的认识。

1589年(万历十七年)夏天,广东新任总督刘继文将利玛窦所住的西式建筑据为己有,并以利玛窦的宗教为“邪教”,把他驱逐出肇庆境域,于是利玛窦移居韶州。在韶州的时候,利玛窦遇到了一次意外。他们遇上了强盗打劫,虽然利玛窦受了一点伤,但是幸好他们吓退了强盗,而且这些强盗很快就被逮捕归案。在韶州期间,另外一个不幸是利玛窦的两名部下相继逝世。1591年(万历十九年)麦安东神父逝世;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石方西神父也辞世了。而另外一名罗明坚神父则早已返回了欧洲,现在只剩下利玛窦一人从事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感到欣慰的是,他在肇庆结识的士人瞿汝凌(太素)成为了他的好友和弟子,还帮助利玛窦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第一卷。藉着瞿汝凌的宣传,以及赠送高官们利玛窦自己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和计时用的日晷等西洋物品,利玛窦的名声逐渐在当地的达官贵人中传开,其间他还被瞿汝凌的朋友邀请去了一趟南雄。

在韶州,利玛窦攻读《四书》,并首次将之译为拉丁文。而通过与瞿汝凌和其他许多中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接触,利玛窦才知道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为了更方便与中国的官员交往,在征得范礼安的同意后,从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起,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

利玛窦在韶州时所穿的儒服,藏于意大利马切拉塔艺术学院

到南昌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借口为一位北上任职官员之子治病,而获得了去南京的机会。但是到了南京以后,利玛窦陪同的官员对他逐渐失去了兴趣,利玛窦只好自己设法留在南京。然而这一次失败了。他只好折返南昌,并获得批准在此居住。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9月22日,利玛窦成功的预测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期间结交了章潢等儒士权贵,曾登堂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并受到建安王(朱多节口)的热情款待。他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自己出名的理由: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他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另外在这一年利玛窦为了练习用汉语写文章,写了一部谈论友情的著作《交友论》而意外的获得士人的欣赏。

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利玛窦被范礼安任命为耶稣会中国教区的负责人,由利玛窦全权负责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并且指示利玛窦想办法到北京去觐见中国的皇帝,以达到在中国传教的有力保障。而且还从澳门送去了许多准备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

到南京
接受了新任务的利玛窦开始策划北京之行。没过多久,他就联系了北上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忠铭一起带他去南京,而且王忠铭还表示要带他去北京。于是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6月25日,利玛窦与另一位郭居静神父同王忠铭一起离开南昌奔赴南京。7月初,他们一行到达南京,9月7日抵达北京。但当时正值日本侵犯朝鲜,爆发万历援朝之役,利玛窦作为外国人无法在北京久留,而且又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仅住一个多月便只好返回,次年(万历二十七年)2月6日再度到达南京

在南京居住期间,利玛窦通过瞿太素的帮助,结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礼部侍郎叶向高、思想家李贽、徐光启等。当然这主要还是人们对于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倾慕。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利玛窦还与一位三淮和尚(即大报恩寺僧雪浪)进行了一场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利玛窦凭借其科学性的思辨明显占了上风。他还在正阳门(今光华门)内洪武岗西崇礼街(今尚书巷)建成中国第四座天主教堂,他在城西罗寺转湾的住址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这些活动使南京成为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传教中心之一。

长住北京
利玛窦像,1915年,水彩画,土山湾画馆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好献给皇帝的礼物再度赴京,并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1月24日抵达北京。进呈自鸣钟、《圣经》、《坤舆万国全图》、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同年,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中国的朝廷根本没有注意到,利玛窦长住北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之后利玛窦在北京以丰富东西学识,结交中国的士大夫。常与宾客谈论天主、灵魂、天堂、地狱。同时编撰新书,包括以中文写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史册记载:“自玛窦入中国后,其徒来益众”。到了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这当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中国图说》内利玛窦(左)和徐光启(右)的插图,铜版画,贝特曼档案馆(The Bettmann Archive)藏。

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5月11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享年58岁。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滕公栅栏。逝世前指定龙华民接任教会中职务

身后之事
利玛窦墓碑
依照明朝的惯例,客死中国的传教士必须迁回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于北京后,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受洗的教徒都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恩准,让利玛窦安葬于北京,借此来认可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为此,耶稣会士庞迪我神父向万历皇帝上呈奏疏,希望能破例赐地埋葬利玛窦。庞迪我在奏章里称:

“利玛窦以年老患病身故,情实可怜。况臣利玛窦自入圣朝,渐习熙明之化,读书通理,朝夕虔恭,焚香祝天,颂圣一念,犬马报恩忠赤之心,都城士民共知,非敢饰说。生前颇称好学,颇能著述。先在海邦,原系知名之士;及来上国,亦为缙绅所嘉。臣等外国微臣,悲其死无葬地,泣血祈恳天恩,查赐闲地亩余、或废寺闲房数间,俾异域遗骸得以埋瘗;而臣等见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规,既享天朝乐土太平之福,亦毕蝼蚁外臣报效之诚。
虽然朝廷中有人反对,但该事在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等人的多方努力下,还是很快得到了万历皇帝的照准。1611年,由徐光启主持,万历皇帝赐利玛窦安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教会无需付款便可拥有这份产业。至19世纪末,安葬于滕公栅栏的欧洲传教士已逾百名。1900年,墓地被义和团砸毁,墓穴被掀,碑石被砸;其后清政府依《辛丑条约》出资重修了被毁墓地,而且还立了一块道歉的石碑。20世纪初,此地已经成为天主教的公共墓地。墓地面积也不断扩大。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栅栏墓地已先后埋葬了数百名西方传教士,成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东方安息的一个最为集中的所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外国神父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被迫撤离了中国。1954年,墓地内的墓碑只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块依照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宗教事务处的指示被保留在原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利玛窦墓碑被红卫兵平埋于地下,使其“永世不得翻身”。1973年,马尾沟教堂被拆,墓碑更是无人照管。1978年10月,邓小平、李先念等五位中共中央领导“批准”重修利玛窦墓。1979年后,墓地得到了修复,并列入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的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院内。

如今公墓东边墓碑数十块。西边有墓碑三块:面向墓穴,中间为利玛窦,左右首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的墓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拉丁文、汉文并列:

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午年航海首入中华行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

传播西学
中国在唐朝时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聂斯脱里派(景教),元朝时天主教进入中国,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后,中国基本上已没有基督徒。利玛窦可以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宗教,利玛窦本人更穿着中国士大夫服饰;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西方科学及哲学
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是传教士们第一本关于西方天文学的著作,他初步介绍了托勒密的“九重天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行论”。利玛窦也制作过天球仪、地球仪、日晷、象限仪、纪限仪等天文仪器,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达官文人。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以来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辞汇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地图与地球仪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有完整经纬线的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华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利玛窦对当时荷兰制图学派成果的掌握主要以奥特里乌斯的《寰宇全图》、麦卡托父子的世界地图、普朗修斯于1592年与1594年制作的世界图与东西两半球图为主,其中又尤其深受《寰宇全图》影响。

利玛窦亲自参与绘制的世界地图刻本共有六部,现仅存两部,一是1602年北京版《坤舆万国全图》,二是《两仪玄览图》。 利玛窦所绘地图目前考证如下:

1584年,在肇庆绘制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原图已佚,也见不到摹本。时任应天巡抚的赵可怀曾将此图刻在苏州姑苏驿的石头上(已不存在),题为《山海舆地图》。(刘承范《利玛传》称此图为《大瀛全图》
1595~1598年,根据利玛窦本人记述,在南昌绘制多种世界地图,如《世界图志》、《世界图记》等。原图都已佚失,只有《舆地山海全图》的摹本保存在章潢《图书编》。
1600年,在南京绘制的《山海舆地全图》。原图已佚,但摹本保存在冯应京的《月令广义》及王圻的《三才图会》中。
1602年,在北京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有多种版本保存至今。
1603年,在北京绘制的《两仪玄览图》。有两幅保存至今。分别收藏于中国辽宁博物馆与韩国崇实大学韩国基督教博物馆。
约1603-1604年,在北京绘制的地球东西两半球图。利玛窦称之为“世界舆地两小图( doi mappamondi piccoli)”。此图原刻本已佚,摹本保存在程百二所编的《方舆胜略》。
利玛窦制作了中国第一个西洋地球仪来宣传地圆说 。《明史 · 天文志》卷二十五记载 “万历中 ,西洋人利玛窦制浑仪 、天球 、地球等器 。”[18]

绘画
利玛窦是早期将油画、铜版画等西洋画引进中国的传教士,他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上书神宗[19]:

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雅琴一张,奉献于御前,物虽不腆,然从极西贡来,差足异耳。

其中“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即为油画,而此种基于写实的西洋画风使皇帝及大臣们惊讶不已。徐光启见到圣母画像深受触动,如他所说:“入堂宇,观圣母像一,心神若接,默感潜浮。”,顾启元在《客座赘语》谈到利玛窦的圣母画像: “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画以铜板为桢,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俨然隐起桢上,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人问画何以致此?答曰‘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据称为第一位中国籍的西洋画画家游文辉,曾于1610年为利玛窦作一幅油画肖像,现存于罗马耶稣会总会院档案馆,应该是最早中国人所作存世油画。在对中国画的影响方面,明代有些本土画家受西洋画影响而在人物与肖像画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曾鲸等画家。除肖像画之外,亦有研究者认为代表文人画主流的山水画也受到西画东渐的影响,如吴彬、樊圻、龚贤、吴历等居住于南京的山水画家的作品,在透视和光影处理等方面与西画有某些近似之处。

在明代制墨大师程君房的木刻版画作品《程氏墨苑》的第六卷中,有四幅天主教西洋铜版画“宝像图”,分别为《信而步海,疑而即沉》、《二徒闻实,即舍虚空》、《淫色秽气,自速天火》和《天主图》,是中国美术史上首次中西方图谱出现在同一本书。这些圣像画的原图是在1605年由利玛窦提供,由中国画家绘制,前两幅和第四幅出自安东尼·威尔克斯(Anthony Wierix)的版画,第三幅出自克里斯宾·德帕斯(Crispin de Pas)之手。利玛窦为前三幅撰写图注,以直观传达圣经故事,便于人们理解。

左 1-3 幅

右 4-6 幅
《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制于北京)

利玛窦规矩

参见:中国礼仪之争、耶稣会和道明会
利玛窦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祭孔。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拉丁文:Deus;意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并无分别。而祭祀祖先与孔子,这些只属追思先人与缅怀哲人的仪式,与信仰并无什么干涉;只要不掺入许愿、崇拜、祈祷等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所遵从,是为“利玛窦规矩”。

康熙时代,道明会传教士为了排挤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向教宗申诉利玛窦等人允许中国教徒崇拜祖先,违背了天主教教义。道明会传教士建议教宗派特使到中国晋见康熙帝,要求更改利玛窦规矩以排除容许中国传统的传教方式,和康熙争辩。康熙认为“不可理喻”,强令传教士遵从,否则逐回。此即中国礼仪之争事件。而祭祖敬孔的禁令直到数百年后的1939年12月8日由教宗庇护十二世废除,这也侧面显示出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作品

《天主实录》手稿,现藏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几何原本》北京印刷书,藏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畸人十篇》北京印刷书,藏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罗明坚、利玛窦、钟巴相(钟鸣仁)所编的《葡汉辞典》手稿。
《天主实录》:利玛窦翻译了罗明坚编《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起名为《天主实义》,亦名《天学实录》[29]。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人的灵魂不朽大异禽兽和死后必有天堂地狱之赏罚,报世人所为善恶的天主教教义。《天主实义》亦是最早把星期制度引进中国的。《天学实义》后来被乾隆皇帝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并有蒙、满、朝鲜、越南及日文译本。
《几何原本》(译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利玛窦使用《几何原本》是他在罗马学院学习用的课本,由利玛窦的恩师——当时欧洲著名的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神父整理编纂。克拉维乌斯神父在原本后又增添了两卷注释,总共十五卷。
《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
《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二十五言》:该作系从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手册》翻译而出,反映了后期斯多亚派哲学的观点。
《畸人十篇》:利玛窦同十位中国士大夫的对话集。
《交友论》:收入了古罗马西塞罗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也有利玛窦根据他对中国人的思想了解而编写的。这是利玛窦所写的第一部华文著作。
《西国记法》:一本介绍利玛窦本人如何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书。
《辩学遗牍》:1635年出版,收录了利玛窦以天主教观点与明末净土宗袾宏和其门生虞淳熙的佛教观点交流的信件。
《同文算指》:介绍欧洲算术,根据克拉乌维斯所著的《实用算术概论》(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1583年)译成。内容由基本四则运算、分数至比例、开方、正弦余弦等三角几何。由李之藻笔录,清朝时录入四库全书。
《测量法义》:关于应用几何、测量,由徐光启笔录,附《勾股义》。
《圜容较义》:李之藻笔录。
《浑盖通宪图说》:天文学知识,李之藻笔录。
此外,他还写过或参与写过《西琴八曲》、《斋旨》、《乾坤体义》等著作。

屏风绘画《野墅平林图》据传为其作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利玛窦用意大利文写的日记后经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整理翻译为拉丁文,出版于1615年,取名《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1910年,汾屠立神父(Pietro Tacchi Venturi)将耶稣会罗马档案馆中发现的利玛窦意大利语原文手稿同其他书稿以题名《利玛窦神父历史著作集》(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刊行,共上下两卷。1942年,德礼贤神父(Pasquale d'Elia)将其编入《利玛窦全集》(Fonti Ricciane)

评价
正面评价
长期以来,西方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将他视为令人景仰的,“诱导异教徒皈依”的传教士。而东方却将他视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向东亚地区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和天主教的观点,同时他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也因此,有人将他视为一位汉学家。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阐述利玛窦的学问时说:“顾惟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而余乃亟传其小者”。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的评价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利玛窦传》一书的日本作者平川佑弘称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他还将利玛窦看作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homo universale)”。(中文版序言)

美国《生活》杂志亦将他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员。

2022年12月18日,据圣座《梵蒂冈新闻网》报导,教宗方济各17日同意将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宣布为可敬者。教宗还表示,利玛窦神父“是首批在中国与西方之间搭建友谊桥梁的人之一,在中国的环境中实施了一套基督信仰讯息本地化的模式。这模式至今仍然管用”。

负面评价
对于日后康熙帝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活动,利马窦的传教手法亦要负上部分责任。故日本学者中村久次郎在《利玛窦传》一书中说:“以基督教之本义密观之,利氏之调和法,乃功过相半。”

纪念
利玛窦宿舍,又称利玛窦堂,是香港大学唯一的天主教男宿舍,1929年由耶稣会建立。
台湾新北市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利玛窦楼”(耶稣会所有)。
在台北、旧金山、巴黎和澳门有“利氏学社”。


利玛窦超越时空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外来文化输入的高潮,一次是汉魏隋唐时代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一次是明代后期及近代西方文化的输入。两次外来文化大规模输入之时,宗教文化皆为开路先锋,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和西方传教士之口、笔,渐渐西传,引起阿拉伯和西方世界的震惊,甚至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十六世纪,天主教文化东传,在众多传教士的努力之下,经过一番艰苦地发展过程,逐渐进入中国大地,促成第二次中西文化交流大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堪称勇开先河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第一人。

利玛窦1552年生于意大利马塞莱塔城(Macerata)16岁入天主教耶稣会,进圣安德修道院研习神学和西洋文理知识。1578年,青年利玛窦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辗转数国,途中于1580年晋升铎位;经过四年的艰苦历程于1582年到达中国澳门,开始了在华的传教生涯。次年,他进入广州肇庆,继而赴韶州、南京、南昌等地传教。利玛窦意识到,在东方古老的封建大国有效的布道传教,先决条件在于精通中国语言以及风俗民情,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教方式,也就是"入乡随俗"。他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带领白肤碧眼的同伴刻苦学习中国语言,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着华服,说华语;还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寻找天主教与传统儒学的结合点、近似点,以"去佛补儒"的方式传播天主教义。由于工作出色,1596年被任命为中国耶稣会会长。

为了结好各级官吏,加强对上层社会的影响,利玛窦放弃早期的僧人打扮,穿上儒服,广泛结交朝野著名人士,积极宣传西方科学技术,展示和赠送西洋珍奇器物,巧妙的以精于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出现在文人士大夫面前,成功地博得了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好感。明代思想家李贽所作《赠利西泰》一诗中,就以"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 "等诗句,记录了利公由南而北宣传天主教义的艰辛历程。与此同时,利玛窦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深入地了解。他曾与明朝学者徐光启、李之藻合作,分别翻译了《几何原本》、《同文算指》等重要的科学著作。晚年,他撰写的《畸人十篇》,是一本用儒家学说解释天主教理的问答式著作,由李之藻等人为之作序,书中问答所涉及的著名士大夫就有徐光启、李载、吴可达、龚三益等人。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阶层结交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1601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利玛窦入京朝见明代神宗皇帝,献上天主圣象、圣母象、天主经典和自鸣钟、万国地图等礼物,获得了在都城居住的殊荣。利玛窦入居北京,标志着西方文化东传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东方古国国门的松动。利玛窦在华28年,自始至终把尊重中国文化、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宣传天主教义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被后人称赞为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的"最高典范",贡献是永垂不朽的。


宗赐地葬利公

1610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享年58岁。依照惯例,客死中国各地的传教士都必须迁葬澳门神学院墓地。利玛窦生前曾有在京郊购买墓地的愿望,而传教士和中国教友更希望得到皇帝的赐地埋葬利玛窦,这就等于认可教会和督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了。经过协商,决定以西班牙籍耶稣会士庞迪我神父(Didace de Pantoja) 的名义,向皇帝呈上奏疏。在李之藻修改润色的奏疏中,庞迪我称:利玛窦以年老患病身故,情实可怜,况臣利玛窦自入圣朝,渐习熙明之化,读书通理,朝夕虔恭,焚香祝天,颂圣一念,犬马报恩忠赤之心,都城士民共知,非敢饰说。生前颇称好学,颇能著述,先在海邦,原系知名之士,及来上国,亦为缙绅所嘉?,臣等外国微臣,悲其死无葬地,泣血祈恳天恩,查赐闲地亩余,或废寺闲房数间,俾异域遗骸得以埋瘗,而臣等见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规,既享天朝乐土太平之福,亦毕蝼蚁外臣报效之诚。

传教士这份情真词切的奏疏,在呈报、批准、落实的全过程中,是以明末少有的速度进行并顺利完成的。

明神宗本是懒惰成性的人,素来疏于批阅奏章,即使边疆战事危急也难得召见大臣。但他却在第三天及时将庞迪我的奏疏批转给了内阁大学士叶向高,让其按惯例处理。叶向高在南京任职时,与利玛窦等神父十分熟悉,晋升大学士后,在北京私宅中曾两次宴请利玛窦。事前,他从庞迪我送来的奏章副本中了解到传教士的意图后曾表示,尽管传教士的请求是没有一条先例和法律依据的,但对利玛窦而言,则属受之无愧,他将设法促成此事。当皇帝令其处理此事时,叶向高先将奏章交户部办理,后又利用职权,按照传教士们的意愿,把奏章从户部调出,转由礼部处置,因为礼部里有好几位大臣和神父们特别友好。

李之藻及时拜访了礼部尚书吴道南,向这位昔日的老师详细介绍了利玛窦及其传教士的处境,吴道南当即慨然应允。

不出一个月,礼部就向皇帝提交了处理意见。他们在《大明会典》中找到了一条法律依据:外臣来访未达京城而亡者,所在省份负责埋葬;如已到京拜谒皇帝并依惯例领赏者,丧葬费由赏金支付;未得赏赐者,丧葬费由京城地方官府--顺天府出资。礼部在呈文中向皇帝解释说:利玛窦虽然不是外国使臣,但他仰慕中华文化和大明盛世,从泰西远涉重洋来我中国,得皇帝赏赐已有多年;且勤学不倦,著书颇多。因此,可以依照上述法律条例,责令顺天府寻找合适的土地和房屋,使死者得以安葬,他的同伴则可以居住其旁,依其信仰,遵崇上帝并为明皇祈祷。

当礼部的处置意见再次呈报皇帝时,明神宗居然于第二天按例行手续将文件转交阁臣,征询意见;第三天叶向高签署一"可"字,表示可以批准,再次把文件送回到皇帝处,神宗无异议。至此,传教士的请求获得了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批准。

在办事效率极低的明代,一份公文呈上月余就得到答复,是极为少见的。一直忐忑不安的庞迪我等人闻讯,欣喜有加,认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影响了这位特殊君主的心,使他回想起他所接受神父们的礼品以及他那个须臾不离眼前的手提式的钟?。或者,如太监们曾向利玛窦所言的那样,皇帝对能将一束白光分解成七彩光的外国教士,或许也有将土石变黄金的魔力寄有厚望。

实际上,明朝官吏叶向高、李之藻、吴道南等人鼎力相助,是促使这件事得以迅速解决的重要原因。当部分官吏以"从无此例"为由反对此举时,叶向高反驳说:自古来华洋人中,"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乎? 毋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当然,传教士们也没忘记向处理此事的权贵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送去西洋新奇物品作为酬谢。

奏章获批准以后,叶向高、吴道南分别给顺天府尹黄吉士写信,嘱其妥善处理此事。黄吉士不敢怠慢,很快勘察指定了四个地方,任神父们选择。经庞迪我等人逐一察看后,选择了位于阜成门外偏北一公里、人称"滕公栅栏"的地方。这里有一处皇宫大太监杨内官的乡间别墅,有四进院落,房屋38间。杨太监因故失去皇上恩宠后,为保存自己的这份财产,悄悄改别墅为寺院,供奉冥府之神地藏王等菩萨,名曰仁恩寺。杨太监被判刑后,房产已被没收,所以又称栅栏官地。黄吉士告诉神父们,作为皇帝的赐物,教会无需付款便可拥有这份产业。

栅栏官地正式归属教会以后,大门门额上,刻上了两个中文大字--钦赐。礼部尚书吴道南和顺天府尹黄吉士的布告分别张贴在别墅大门外,申明此地已钦赐利玛窦作葬身之地,并利氏之同伴永久居留之所;无神父许可,他人不得进入,骚扰者将受惩罚。黄吉士还领着下属吹锣打鼓地给为利玛窦送来了一方匾额,上书"慕义立言"四个漂亮的大字,另有上款"泰西利玛窦"和落款"少京兆黄吉士立"等几个小字。

从此,滕公栅栏有了新的称呼--栅栏墓地。

仁恩寺为红砖木柱结构,工艺精美,是典型的中式建筑,从当年花四万枚金锭来修建它这一事实,就可以想象出它的富丽堂皇。虽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但仍十分坚固,可望再用很长的时期,而且地处城郊僻野,非常之适合于隐退和学习。教士们推测,使他们获得这项产业的大臣,就是要使神父们可以有一个远离城市嘈杂和扰攘的地方把欧洲的书籍译成中文,这是很多人都盼望的。

神父们占据这座别墅之后,把利玛窦神父的遗体移了去,等待按照教会的规定准备墓地和建立教堂。161122日清晨,在张着华盖的十字架引导下,利玛窦的白色棺椁由四位信徒缓缓抬离了存放近一年的传教团中心,许多手捧燃烛的教徒组成移灵队伍随行其后。

移灵后十天,即5月3日,龙华民神父来到北京,主持修墓和改建房屋的工作。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号精华,意大利西西里岛人,1596年来华传教,利玛窦去世后接任中国耶稣会会长。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出了中国首都北京城的第一座天主教墓地。

这座别墅的北部原有一花园。教士们在花园北端修建了一座圆拱顶、六角形的小祭亭,供奉着基督像和十字架,称为丧礼教堂。教堂东西两侧各有一道半圆形墙,圈出了墓地的位置。花园中心原有四棵柏树呈四方形排列,一座大小合适的砖砌墓穴正好安置其中,似乎这翠柏种植之初就是要为长眠在此的远方贵客守墓遮荫的。

修墓的同时,教士们拆除神坛,打碎泥胎菩萨,烧毁木制佛像,涂抹去描绘阴曹地府酷刑折磨的墙画,彻底地消除了一切异教痕迹。他们在改建的公众教堂内,设置圣坛,将中国教士倪一诚绘制的基督画像,镶在镀金画框内摆放其上;还专门另设一圣坛供奉圣母。

一切就绪之后,教会决定以诸圣节为利玛窦的安葬日,并为教堂献祭。161111日,北京的天主教士们几乎都集中到了这里。教堂内烛光闪烁,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在风琴等乐器的伴奏声中,信徒们隆重地举行完当日弥撒后,把利玛窦的棺柩抬进教堂,高声朗读《死者祭文》,举行丧礼弥撒并致悼词。随后,教徒们抬起棺木,缓缓走向墓地,送行的人们边走边哭,沉浸在哀伤之中。棺木送达墓地,在丧礼教堂前,人们再一次为利玛窦祈祷。徐光启也走在送丧的队伍中,为失去这位亲密的外国朋友伤心落泪,禁不住拿起绳索帮助把他的朋友放入他的最后长眠之所。最后,教徒们在墓穴前行跪拜礼致敬,结束了葬礼仪式。

从此,利玛窦的身躯融入中华大地,与栅栏墓地的翠柏相伴;唯有厚重的碑石,昭示着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



利玛窦著作

 二十五言

 畸人十篇

 交 友 论

 天主实义



二十五言

《二十五言》是一部关于基督教道德信念、准则和修养的书,由二十五节修身格言组成。利玛窦认为这"是一本论各种道德问题和杜绝邪念的书"。该书的出版受到中国士大夫的欢迎,认为内容"若浅近而其旨深远",写得很深刻。由于有冯应京、徐光启作序、跋,提高了该书的声望。

该书1604年初刻于北京,同年再版。1629年收入李之藻编印的大型丛书《天学初函》。

 

畸人十篇

《畸人十篇》是利玛窦同十位中国士大夫的对话集。内容有基督教伦理,特别重要地是讨论了生死问题。利玛窦说,"其中观点是用引文、格言、实例、哲学家、神父、圣经的精辟论述作论据论证的"。

该书1608年初刻于北京,1609年重刻于南京、南昌。1629年收入李之藻编印的大型丛书《天学初函》。

 

交友论

《交友论》是一部西方名贤(如哲学家、作家、神父)论友谊的格言汇集,收入了古罗马西塞罗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其中,也有若干条格言是利玛窦根据他对中国人的思想了解而编写的。这是利玛窦所写的第一部汉文著作。

书中以专题方式论述交友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交友的原则。宣扬交友不分贵贱,交友"相须相佑"。这对宋明理学专讲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一个冲击,因此受到中国士大夫的欢迎。该书曾被收入近十种丛书。在明末士大夫中风行一时,不少名人学者都曾在著作中引用书中的格言。此书为利玛窦"带来了德高才溢的学者声誉"。

该书是利玛窦应南昌建安王之请而撰写的,初刻于1595年。1599年再刻于南京,1601年冯应京再刻于北京。1629年收入李之藻编印的大型丛书《天学初函》。


天主实义

《天主实义》亦名《天学实义》,是一部详细解释基督教教义的对话体著作。该书的最早版本是罗明坚编的《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1581年,罗明坚用拉丁文写了一部辩教的著作,其中部分章节译成了汉语。1584年,利玛窦和一位福建秀才合作,对译文作润删后,在肇庆出版。利玛窦称自己完成了"一部能被中国人接受的基督教义书",书写"尽量作到通俗明了,看后使人容易接受"。但是,"神父们对于用汉文论述这些问题还没有经验","关于教义的教条,则不作发挥"。该书由神父们自行付梓发行后,"有些地方是神父多年努力还无法进入的,这本书却那么容易传到那里。"

经过研读四书五经和翻译四书,利玛窦的中文水准大为进展,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附会和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之调和。1596年,利玛窦在南昌对首版《天主实录》作重新修订,扩编成新版《天主实义》。1600年北上进京后,利氏曾对此书再作修改。

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论证了始创天地万物的上帝的存在、人的灵魂不朽大异禽兽和死后必有天堂地狱之赏罚,以报世人所为善恶的基督教义。利玛窦在《日记》中,对修订《天主实义》一书的原因、经过、增订的内容作了详细解释,从中可以看出这本书是愈改愈儒家化了。利玛窦写到,"新版对基督教教义作最详细的解释",是"主要能被异教徒接受的一本教义"。为此,"重刻本引用了中国古代作家的话","使那些对中国经书有癖好的迂儒更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

该书由非教徒帮助刻印版初有1603年北京版,1605年广东版,1607年杭州版。1629年收入李之藻编印的大型丛书《天学初函》。清代以后,是书的重印本众多,不可统计。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2-11 21:3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