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必怀仁 明君志雅正

作者:change?  于 2024-4-2 10:2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已有2评论





萧瑀是谁?  他原是隋朝将领,字时文,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打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

萧瑀
萧瑀
唐代太子太保、尚书左仆射、特进、金紫光禄大夫
时文
封爵 新安郡王→宋国公
氏族 兰陵萧氏
其他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出生 西梁天保十四年 (575年)
逝世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
648年7月19日(73岁)
谥号 贞褊
墓葬 陪葬唐昭陵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35年),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下面这首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李世民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为《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只有经过大风和乱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草强劲,什么人忠诚。

后二句从另外角度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  

这首诗简劲精辟,境界宏大, 极富哲理。前两句已成广为人知的格言;后两句议论高远,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推仁天下的气魄。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史称的“贞观之治”。

《全唐诗》中称唐太宗“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唐太宗集》30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40卷,《全唐文》录其文7卷,其中赋5篇。唐太宗“文武间出,首辟吟源唐太宗在处理政事之余,也喜欢读书、写诗,并且,他对诗歌有着独到见解。

唐太宗曾对负责修史的房玄龄说:

《汉书》和《后汉书》都载录了扬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这些文字华而不实,对规劝帝王执政毫无用处,为何要收录在史书上呢?

今后有人上疏议政,只要他言辞直率,合情合理且有利于国家,无论我是否采纳,都要记录在史书上。唐太宗文采卓越,但他一直不把自己作品编成文集。

贞观11年(637年),就有大臣请求将太宗作品编成文集,却被他拒绝。

太宗说:

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是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

如果我的命今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便辞藻华丽,终将会让后人耻笑的,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道德、品行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德性,何必要有文章流传呢?

在德性与诗文之间,唐太宗认为,德行比词藻重要。

后世有人以为,太宗写的诗文过于平实,文采不足与汉武帝、曹操相比,更是排斥唐太宗作品,诗集也很少见收录,导致许多人对唐太宗作品了解甚少,而且都忽略了唐太宗对唐诗的影响。

太宗纠正六朝浮华之风,正本清源,追求尧舜正气之风和“词理切直”文风,从而莫定唐诗风格,让文学走上正确道路。

太宗与汉武帝、曹操、隋炀帝等帝王不同,他并不将文学作为表现自己方式,而是用文学传递自己理念。

唐太宗重德,要求有较好道德修养前提下,从事文学创作,并要作出对人有益的作品。

反观隋朝末年的浮靡之凤,正是唐太宗将这种风气扭转,走回传统,才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时期。

“以之风,荡秦汉之异;

用成英之曲,变烂墁之音。”

这句话出自唐太宗写在《帝京篇十首》前面一序。

大宗认为,六朝诗文华而不实,要用尧舜朴实、正气之风,改变追求“浮艳”文风。

“本华,以于大道,常于耻之。”

太宗也认为,追求奢华艳丽,会使人放纵欲望而搅乱人间正道,所以,他写下《帝京篇》,把“雅正”之风作为他的志向。这些端庄隽重之作让读者领略一番千古明君胸怀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2 回复 七把叉Archie 2024-4-2 16:10
李世民杀害兄弟,逼宮父亲,这明显是史实。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只要太子地位不变,继承皇位是板上钉钉,没必要杀死弟弟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无论史家如何的巧言令色,都改变不了李世民杀害兄弟,逼宮李渊的事实。史书上说,李渊召见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入宫对质太子淫乱后宫。可李世民不等对质,却收买玄武门守将,埋伏人马。当场杀死毫无防备的李建成李元吉。又命尉迟恭提着二人的头颅,亮着利剑兵刃入到后宫,当时李渊正在后宫游湖,完全不像要等兄弟们对质的架势。整个玄武门事件的记载,漏洞百出,捉襟见肘。
2 回复 change? 2024-4-3 12:34
七把叉Archie: 李世民杀害兄弟,逼宮父亲,这明显是史实。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只要太子地位不变,继承皇位是板上钉钉,没必要杀死弟弟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无论史家如何的巧言令
权斗残酷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0 08:5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