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作者:change?  于 2024-4-5 07:06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其一】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Written on paintings of flowering branches by Secretary Wang of yen-long:
(Two poems).

Who says a painting must look like life?
He sees only with children's eyes.
Who says a poem must stick to the theme ?
Poetry and painting share a single goal---
Clean freshness and effortless skill.
Pien Luan's sparrows live on paper;
Chao Ch'ang's flowers breathe with soul.
But what are they beside these scrolls,
Bold sketches,with spirit every stroke ?
Who's think one dot of red
Could call up a whole unbounded spring!
英译选自《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集》
The full name and identity of secretary Wang are unknown. This is the first of two pentasyllabic poems dated 1087, probably written to accompany a picture of a branch of flowering plum, the symbol of early spring.
Pien luan lived in the late eighth  century, chao ch'ang's dates are 998-1022

鄢陵,即今河南鄢陵县。主簿,官职名。王主簿,生平不可考。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是北宋苏轼用语。《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占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里涉及形似与神似,苏轼更重视传神之作。苏轼以为画所追求的是脱略形似以后的诗情,“一点红”中就足以“解寄无边春”,反映出无限春光。

第一首诗结合王主簿折枝画,抒写诗人对于“形似”论的意见。他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神韵。他之所以推崇王主簿此画,叹羡它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正是因为这幅画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在苏轼论及其他艺术形式时也有所表达,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馥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实质上反映出诗情的获得就在于传神,神既不在外物也不在作者,而在于主客契合所建构起来的形象或意象,它超越r二者,达到了更高层次的似即神似这一境界。


所谓折枝花, 是处理花卉布局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描绘整个花树、卉草的形状,而是选取其中的一株或一截,精心加以绘制。

这种画法是中国画独有, 这种画法的创造者就是诗中提到的边鸾。



边鸾,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右卫长史。擅长画花鸟,折枝草木,蜂蝶雀蝉,用笔轻利,设色鲜明。
边鸾善画牡丹,“花色红淡,若浥雨疏风,光彩艳发”。 贞元中,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赠送的孔雀,他画作一正一背,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 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唐末五代的花鸟画家刁光胤,以及五代宋初黄筌画派,都直接承袭他的画风。

双凤鸣梧图 边鸾(传) 作

枯槎双凫 边鸾(传) 作


绘画史上的地位

在中国绘画史上,边鸾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他是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并走向成熟的代表性画家。元代汤垕《画鉴》指出,“唐人花鸟,边鸾最为驰誉”,“要知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

榛荆鹌鹑图 边鸾(传) 作

边鸾花鸟画的艺术成就

首先,全面提高了花鸟画技法的艺术表现力。边鸾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力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花鸟画家。形神塑造方面,边鸾着意于描绘花卉禽鸟的姿态和神情,追求形神兼备,达到了“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的艺术高度。其笔下禽鸟姿态万千、灵动自然,花卉娇艳多姿、活色生香。用笔设色方面,边鸾“下笔轻利,用色鲜明”,属于工笔渲染范畴。他在用笔上发展了盛唐以来轻利灵巧的一面,精工秀妍、轻健爽利;在用色上则大胆创新,突破成规,能做到根据具体物象“随时施宜”。边鸾笔下鲜活可爱、水色淋漓的花卉受到当时乃至后代人的喜爱。北宋董逌在《广川画跋》中这样记载边鸾的《牡丹图》:“然花色红淡,若浥露疏风,光色艳发,披哆而洁,燥不失润泽,凝结则信设色有异也。”南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评价边鸾的《五色葵花》:“花心皆突出,数蜂抱花心不去,活动精彩,真奇物也。”


趙昌(959年—1016年),生年大約生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逝於約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字昌之,廣漢人 ,一說劍南人 。活躍於中國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時期 ,著名折枝、花果、草蟲、林禽畫家。工书,擅画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虫。初师滕昌祐,后过其艺,亦效徐崇嗣“没骨法”,常于清晨朝露未干,围绕花圃观察花木神态,调色描绘,自号“写生赵昌”。当时盛行厚彩重色,而赵昌所作一片平滑,明润匀薄,活色生香。晚年其自矜所作,往往深藏不市,若见自家画作流落市井,则复自购以归之,故世罕传。

中国名画赏析----赵昌《写生蛱蝶图》卷
中国名画赏析----赵昌《写生蛱蝶图》卷
此图表现了群蝶恋花的田园野趣小景。作者用双钩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蛺蝶,构图巧妙;物象布置得错落有致。



《写生蛱蝶图》—细品“写生赵昌”的高清画作


粉翅浓香共扑春,林园仿佛落花尘。谁教草露吟秋思,惊觉南华梦里人。

——《写生蛱蝶图》上题诗

昌花写生逼真,而笔法软俗,殊无古人格致,然时亦未有其比。

——欧阳修






《写生蛱蝶图》(局部)

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正值晋国公丁谓权势显赫、名震天下之时。不知何由,他却“以白金五百两为(赵)昌寿”。赵昌无故受禄,惊讶莫名:“贵人以贿及我,非有求乎?”于是亲往丁府谢礼。丁谓将赵昌延请至东阁,将“生菜数窠,及烂瓜生果等”放置桌上,嘱托他绘制。赵昌铺纸研墨,挥毫创作,“俱得形似”。这段经历使得赵昌声誉更旺。


《写生蛱蝶图》(局部)

有关赵昌生平事迹和艺术思想的史料,以及传世作品都很少,这则记载在刘道醇《宋朝名画评》中的事迹,为我们了解自诩“写生赵昌”的赵昌提供了生动资料。北宋画家赵昌,字昌之,四川人。擅长画花鸟,注重写生,其画形象准确生动,风格清秀,在宋代画卉画中独具新面貌。虽赵昌为丁谓所作之画现已不存,但我们仍可从其传世作品《写生蛱蝶图》中一窥其艺术风格。画作描绘的是秋天的田园风光,几朵白色小花在枯黄的杂草丛间,开得略带凄美,即便有远处的绿草和近处的红叶,也遮掩不住大面积枯黄的芦苇带来的秋意。飞舞的蝴蝶似乎费力地在这深秋寻找着稀缺的花朵,唯一的一株花草被蚱蜢占领着,被吸引来的蝴蝶犹豫着是否要停在花朵之上。昆虫间似乎在争夺秋天所剩不多的生机,蚱蜢很谨慎地注视着盘旋空中的蝴蝶,似乎也在思忖着对策。远处还有蛱蝶飞来,在秋天的荒芜之中,一场资源争夺战蓄势待发。昆虫间相互的回应给人很多联想。


枯草旁的花朵

这是岸边的一角,水草丛生,荆棘、野菊、霜叶和偃伏的芦苇等,爬满了岸边。小花用笔简率,变化自然,用双钩、晕染法绘近处花卉的阴阳向背,使人看上去,花儿们似乎正在秋风中摇摇曳曳,给人种动态的美感。蚱蜢和蝴蝶,晕染出不同质感:蚱蜢的翅显得坚硬厚实,像一个盔甲战士,随时会弹跳出去的有力后腿,和灵活的前肢不停地晃动着。相较之下,蝴蝶的翅膀则显得柔软,粉状物布满全身,动作轻盈柔美,刚柔形成强烈对比。画面表面看上去有一种平和、宁静的意境和格调,其实暗含竞争,竞争从来都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则。


蓄势待发的蚱蜢

在构图布局上,作者将景物集中在下半部,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给人秋高气爽的空旷感,岸边的植物虽然长得繁杂,但错落有致。三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一只蚱蜢正在向上观望。《写生蛱蝶图》设色明快柔和,线条简练变化丰富,突破了北宋花鸟画院体成熟僵化的束缚,丰富了花鸟画的技法,形成了一种更为贴近自然的新风格


枯黄的芦苇带来浓浓秋意

花鸟画借景抒情,借景言志,一幅好的作品绝对不只是技巧本身,是作品背后传递出来的观察和思考。这幅花鸟画虽名为《写生蛱蝶图》,但是可想而知,这个写生的过程绝对不是如相机一样瞬息的永恒,而是被编导出来的。这是赵昌根据其对自然界中的花卉、草虫、粉蝶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写生,把花草、虫蝶的生长规律及习性体味、琢磨得烂熟于胸后所作的。然后根据画面情趣需要,编排了一场蛱蝶和蚱蜢争秋的雅趣图。


蝴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

作品在构图上压低地面和植物的空间,使得秋高气爽的秋天旷野的感觉更强烈,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


蝴蝶色彩浓艳

图中蛱蝶的形象最为传神,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以及蛱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写生功底,使本图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赵昌作画特别注重观察写生。早年学画期间就常常早起,趁清晨朝露未干之时,边观察边调彩作画,他喜画折枝花卉,技法上妙于敷色,以形传神,能将所画对象的特征、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不愧有“写生赵昌”的美誉


画中三只蝴蝶形象传神





《写生蛱蝶图》流传有序,画卷上无作者款印,但收藏印鉴却极为丰富,留有各朝代收藏印章39枚。清代,《写生蛱蝶图》转入收藏家梁清标之手,旋即又归入清内府,备受乾隆皇帝赏识。乾隆在画上题诗道:青虫出菜甲,起复化为蝶。蝶已不复虫,生灭迅交睫。翻栩飘秋烟,迷离贴露叶。炼得长生术,金丹了无涉。


乾隆御题


左图:鲁国大长公主“皇姊图书”印 右图:梁清标“蕉林居士”印





北宋初年,黄筌父子成为皇家画院一时之标杆,这种“黄家富贵”一统天下的格局,阻碍了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及至崔白、崔悫、吴元瑜出现后,风格大变。如果说崔白及其追随者改变了当时花鸟画坛因循守旧的风气,并使花鸟画创作出现新的繁荣的话,那么稍早于崔白的赵昌,则以其恢复花鸟画写生传统方面的历史性贡献,揭开了北宋中期花鸟画变革的序幕,成为这次变革的先驱者


赵昌《岁朝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竹虫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赵昌《杏花图团扇》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关于《写生蛱蝶图》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代表作;描写的是秋天池塘边的景色;体现了赵昌注重观察写生的艺术主张;该作品流传有序上边有39枚收藏印章;对北宋花鸟画的发展影响巨大。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19 14: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