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君主下发的反省诏书,旨在承認自己的过失,改变政策。
《左傳》古称“禹、汤罪己”。中国古籍中记载的第一份“罪己诏”是《尚書》中记载的《汤诰》
汤王在战胜夏桀后回来,到了亳邑,大告万方诸侯。汤王说:“啊!你们万方众长,明白听从我的教导。伟大的上帝,降善于下界人民。顺从人民的常性,能使他们安于教导的就是君主。夏王灭弃道德滥用威刑,向你们万方百姓施行虐政。你们万方百姓遭受他的残害,痛苦不堪,普遍向上下神祇申诉无罪。天道福佑善人惩罚坏人,降灾于夏国,以显露他的罪过;所以我小子奉行天命明法,不敢宽宥。敢用黑色牡牛向天神后土祷告,请求惩治夏桀,就邀请了大圣伊尹与我共同努力,为你们众长请求保全生命。
“上天真诚帮助天下人民,罪人夏桀被废黜了。天道不差,灿然像草木的滋生繁荣,兆民真的乐于生活了。上天使我和睦安定你们的国家,这回伐桀我不知道得罪了天地没有,惊恐畏惧,像要落到深渊里一样。凡我建立的诸侯,不要施行非法,不要追求安乐;要各自遵守常法,以接受上天的福禄。你们有善行,我不敢掩盖;罪过在我自身,我不敢自己宽恕,因为这些在上帝心里都明明白白。你们万方有过失,原因都在于我;我有过失,不会连及你们万方诸侯。
“呜呼!但愿能够这样诚信不疑,就会获得成功。”
原文:《尚书·汤诰》
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
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祗。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呜呼!尚克时忱,乃亦有终。」
《诗经》中的《周颂·小毖》是周成王的罪己诗
我必须深刻吸取教训,作为免除后患的信条:
不再轻忽小草和细蜂,受毒被螫才知道烦恼;
如今才相信小小鹪鹩,转眼便化为凶恶大鸟;
国家多难已不堪重负,我又陷入苦涩的丛草!
原文:周颂·小毖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偷袭鄭國導致秦晉殽之戰,惨败后所做的自我反省。
公说:啊!我的官员们,你们都听着,不要喧闹!我将要告诉你们许多话中最基本的方面。
古人有句名言说:“假如有人认为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自以为是的心一天天发展起来,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责备别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被人责备却能够像流水般听从人家的话,这就非常困难了啊!我内心忧虑重重,经常感到光阴逝去,好像时机一错过它就不会再来(尽管我想改正错误,恐怕时间也不允许了)。
对于昔日的谋臣,我认为他们不能顺从我的心意,就憎恶他们;而对于今日的谋臣,由于他们曲意服从我的心意,我就一时糊涂,把他们视为亲信。虽然过去曾经这样,但是现在我要改弦易辙,打算就那些军国大计征询年高资深的老臣的意见,因为这样才能不犯错误。
那些白发苍苍的良臣,体力已经衰竭,我还是能亲近他们。那些壮健英武的勇士,虽然箭不虚发,驾车娴熟,我并不怎么喜欢他,认为他们有勇而无谋。那些浅薄无知,善于花言巧语,使君子轻忽怠惰的人,我还能更加亲近这种人吗!
我心中暗暗思忖,如果有一名官员虽然对政务精诚专一,却没有别的本事,不过他心胸宽广,能够容人容物,别人有某种本领,好像是自己所有而不嫉妒;别人才能出众,品德高尚,他对别人所讲的话比出于自己口中的话还要信任,这就是他能容纳众善。这样宽厚有容的人,任命他保障我的子孙永享王业,黎民百姓也跟着享福!
而别人有本领,他就嫉妒,而且厌恶;别人才能出众,品德高尚,他就竭力阻挠,不让君王知道。这样的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任命他保障我的子孙永享王业,黎民百姓也跟着遭殃!
国家的动乱不安,是君王一人的过错所致;国家的繁荣安宁,也是君王一人的善行铸就的。
原文: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犹询之黄发,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弗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人之庆。”
汉文帝则是第一位正式发下罪己诏的皇帝。最后一份罪己诏是清朝宣统帝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下发的(另袁世凯在取消帝制后亦曾发过类似“罪己诏”的文书)。
中国学者萧瀚根据《二十五史》进行的统计显示,共有79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汉朝15位、三国3位(曹魏1位、孙吴2位)、晋朝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辽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加上民國時期袁世凱也寫過認錯書,總共有270份左右。
歷代罪己詔
漢朝
汉文帝后元年(前163年)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与?……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所下輪台罪己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诏。
前些時候,有關部門奏請要增加賦稅,每個百姓再多繳三十錢,用來增加邊防費用。 這樣做明顯加重老弱孤獨者的負擔。 如今又有人奏請派兵到輪台去屯田墾荒。 輪台在車師以西一千餘里,上次開陵侯攻打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在京師的六國子弟兵都先後西去參加征戰,運送糧草接應漢軍,國王自己發兵數萬人,統馭將帥攻破車師城,迫使車師王歸降,取得了勝利。 雖然城裡糧食很多,可是兵士無法帶足糧食班師回朝,體魄強健的盡食所蓄,體弱多病的在路上死了幾千人。 朕派酒泉的驢隊、駱駝隊出玉門關護送軍糧迎接軍隊,可是班師的兵士返回張掖不多遠,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回來。
朕曾經一時糊塗,聽信了一個名叫弘的軍侯的上書:“匈奴人捆住馬的四蹄,扔到城下,說要送馬給我漢朝。” 匈奴長期扣留漢朝使者不讓回朝,所以才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興兵征討,維護漢使的威嚴。 古時候,卿大夫提出的倡議,都要先求神問卜,得不到吉兆是不能施行的。 因此,貳師將軍這次出征前,朕曾普遍地徵詢朝廷諸位大臣,以及地方郡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長官的意見,大家認為“匈奴人捆縛自己的戰馬,是他們最大的不祥之兆”,有的認為“匈奴人是在向漢朝顯示強大,故意向人顯示自己力量有餘而已”。
問卜於易,得大過之卦,爻在九五,為匈奴困敗之象。待詔方士和太史官觀星象、望雲氣,太卜官卜龜拈蓍也都認為貳師將軍出征“吉兆明顯,匈奴必敗,機不可失”,還說:“派貳師將軍帶兵北伐,到鬴山就能打勝仗”。 卦辭顯示派貳師將軍前去作戰最合適,所以朕才派遣李廣利率兵出征,並告誡他慎入匈奴腹地。 可誰曾想到,那些求神問卜得到的卦辭全都與事實相反。 後來被漢軍抓到的匈奴俘虜說: “匈奴人聽說漢軍要來,就派巫師埋掉羊牛行走的通道,填掉水井,詛咒漢軍。單于送給漢朝天子良馬裘衣時,便讓巫師祝愿匈奴好運。匈奴人捆縛戰馬,是為了詛咒漢軍。還曾卜到“漢軍有一位將領命運不利”。匈奴人又說:“漢朝雖然強大,但漢人忍耐不了沙漠裡的飢渴。 匈奴放出一隻狼,漢軍就要損失一千隻羊”。
等到李廣利兵敗,將士們或戰死,或被俘,或四散逃亡,這一切都使朕悲痛難忘。 如今桑弘羊等人奏請派軍隊遠赴輪台屯田墾荒,修築堡壘哨所,這是勞民傷財,不是憂患天下百姓的好建議,朕不能採納。 大鴻臚建議招募囚犯以封侯作為獎賞,借護送匈奴使者回國的機會,刺殺匈奴單于,發洩我們的怨憤,這種事情連春秋五霸也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匈奴對投降他們的漢人要搜查全身,詳細盤問被俘漢人所知道的情況。 當今邊塞防務還沒有走上正軌,宮門都可以隨便出入,邊疆障候官員派兵士狩獵獲皮肉之利,兵士勞苦而烽火鬆弛,那些活著跑回來的俘虜,知道這種情況。
當今最重要的任務,是嚴禁各級官吏對百姓苛刻暴虐,廢止擅自增加賦稅的法令,鼓勵百姓致力於農業生產,恢復為國家養馬者免其徭役賦稅的法令,用來補充戰馬損失的缺額,不使國家軍備削弱而已。 各郡、國二千石官員都要製定本地繁育馬匹和補充邊境物資的計劃,在年終呈送全年公務報告時報送朝廷。 ”
原文: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
《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現日蝕。诏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唐朝
唐德宗興元元年正月初一下罪己詔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天,大旱,帝乃“罪己”求雨。
宋朝
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
明朝
建文帝於燕王兵臨城下之時下罪己詔,其文不存。
明成祖於新建北京紫禁城遭雷擊大火後,到宗廟去修省下罪己詔。
正统八年,雷震奉天殿鸱吻,英宗亦曾下罪己詔:實自祁镇不德所致,祁镇内怀祗惧,兢兢弗胜,继自今戒谨修省,不敢怠荒。
景泰二年十月,代宗下罪己詔:君失其德,臣失其职。
正德九年正月十六,乾清宫大火,武宗下罪己詔,并敕諭群臣同加修省。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三大殿大火,世宗下罪己詔:仰惟仁愛之昭臨,皆是朕躬之咎重。兹下罪己之文,用示臣民之众。
萬曆二十四年,乾清坤寧兩宫大火,神宗下罪己詔書:永怀谴告之殷,实由凉德所致。拊躬自责,震悖弗宁。已痛加悔惩,吁祷郊庙,嘉与海内,勉于维新。兹下罪己之言,共图交儆之实。夫万方之有疾苦,如在朕躬,一人之省咎愆,宜令众喻尚恪恭,以承天戒,成濯祓以分主忧,大法小廉,益谨奉公之节。内宁外谧,期臻至治之庥。
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王恭厂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事發時的明朝正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國家政治腐敗,宦官專權,善惡不分。災難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後,朝野震驚,中外駭然,人心惶惶。天啟年間各種天災人禍都比不上王恭廠的破壞程度,故沈國元於《兩朝從信錄》中稱此災變「乃古今未有之變也。很多大臣認為這場大爆炸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紛紛上書,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時弊,熹宗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詔,表示要痛加省醒,告誡大小臣工「務要竭慮洗心辦事,痛加反省」,希望藉此能使大明江山長治久安,萬事消弭,且下旨發府庫萬兩黃金賑災。此事后来亦被御笔太监载入明朝正史。
明思宗六下罪己詔,自缢前下詔“罪己”:“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髮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明朝皇帝多有修省活動如避正殿,减常膳,致斋積誠,祗告天地、宗庙、社稷,痛自省循。下詔罪己以成化年後較為頻繁。
清朝
清朝順治帝生前六下罪己詔,临终之际,又有罪己遗诏列举了十四条罪状。
康熙十八年七月因三河・平谷地震下罪己诏。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下罪己詔。
嘉慶十八年九月、嘉慶二十三年四月罪己詔。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因庚子拳亂下罪己詔。
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时为缓和革命,摄政王載沣曾代為下诏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