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满江红》白門感舊

作者:change?  于 2024-8-22 23:3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白门感旧
松栝凌寒,挂钟阜, 玉龙千尺。
记那日永嘉南渡,蒋陵萧瑟
群帝翱翔骑白凤,江山缟素觚棱碧
躧麻鞋,血泪洒冰天,新亭客

云雾锁,台城戟。风雨送,昭丘柏。
把梁园宋寝,烧残赤壁。
破衲重游山寺冷,天边万点神鸦黑。
羡渔翁沽酒, 一蓑归,扁舟笛。


  《满江红》白門感舊 

松栝凌寒
鍾阜
玉龍千尺
記那日
永嘉南渡
蔣陵蕭瑟
羣帝翺翔騎白鳯
江山縞素觚稜
麻鞋
血淚灑氷天
新亭客 

雲霧鎖
臺城
風雨送
昭丘柏
梁園宋寢
燒殘赤壁
破衲重遊山寺冷
天邊萬㸃神鴉黑
羡漁翁沽酒
一簔歸
扁舟笛

吴伟业(吴梅村)




白門 今江蘇南京市,古時別稱為白門。

松栝   栝松,拼音guā sōng,松的一種,葉為三針,亦稱栝子松。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松五粒》:凡松葉皆雙股,故世以為松釵,獨栝松每穗三須,而高麗所產,每穗乃五鬣焉,今所謂華山松是也。
明陸深《春雨堂隨筆》:栝松百年,即有白衣如粉,《本草》謂之艾衲香。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松》:然葉有二針、三針、五針之別,三針者為栝子松。

鍾阜 在中國神話傳説中指地處極北、氣候苦寒的鐘山,也指南京鐘山(今南京紫金山)。

玉龙山,海拔5596米,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境内。玉龙山山体陡峭,多为岩壁,冰壁或冰岩石混合地形,而且很不稳定,攀登难度极大,至今仍为处女峰。先后有五支国外登山队从三条路线(西南侧,南壁,东山脊)攀登,国内登山队八次从东南侧南山脊攀登,均告失败。
Image result for 玉龙山

永嘉南渡是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311),北方漢人大批南遷。八王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混戰中原,大體上自永嘉元年司馬睿移鎮建康(今南京)開始,北方士民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有的大姓帶領宗人部曲數百,數千家相攜南下。永嘉五年,匈奴人劉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陽,“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北方漢人大量南渡的歷史現象稱為“永嘉南渡”。十六國先後割據北方,南北分裂時期,仍不斷有漢民南徙。東晉南朝定都建康(今南京),為安置北方士民,在南方設立了僑州郡縣。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對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原民户遷至長江流域者超過百萬,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士大夫階層和貴族階層,南遷時間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中國古代出現了第一次人口南遷的高潮。
中国史必知之衣冠南渡:是逃难也是“开辟新大陆” - 知乎
永嘉之乱_360百科
中华文明至暗时刻—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怎么回事?_腾讯新闻
中华文明至暗时刻—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怎么回事?_腾讯新闻
西晋王朝版图演变全过程,永嘉南渡那一刻,瞬间泪目!_永嘉_全过程_版图
东晋初年相比南北朝周齐陈,更像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_曹魏
衣冠南渡——中原文明及士庶大规模南迁
盘活整个南方的迁移,为躲避战乱举国迁移,至此南方在中国盛放|南方|胡人|汉人_新浪新闻
识读如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 - 新题库

蔣陵,又名吳王墳、孫陵崗、孫權墓,是三國時東吳開國皇帝孫權的陵寢,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原名孫陵崗),與明孝陵相望,是南京地區最早的一座六朝皇家陵墓。
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
蔣陵遺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內。僅存一個石碑、一座石橋、一個注釋牌和一座石像。《三國志》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孫陵崗葬有孫權的皇后步氏和潘氏,早逝的宣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
1957年,孫權墓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因損毀嚴重而被撤銷,同年復被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包括梅花山,以現狀道路為界」。因有專家學者反映「孫權墓」定名不規範,2023年9月,經南京市文旅局報請南京市人民政府,將文保單位的名稱更改為「吳大帝孫權蔣陵」

縞素 gǎosù縞與素都是白色的生絹,引申爲白色;指喪服;比喻儉樸
若是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國策·魏策》
夫爲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爲資。——《史記·留侯世家》

觚稜 讀音為gū léng   殿堂上最高的地方。《文選.班固.西都賦》:「上觚稜而棲金爵,內則別風之嶕嶢。」

  舞鞋。《說文解字.足部》:「躧,舞履也。」
草鞋。《戰國策.燕策一》:「燕趙之棄齊也,猶釋敝躧。」漢.劉向《說苑.卷一四.至公》:「去天下若遺躧。」
沒有跟的鞋子。《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女子彈弦跕躧。」唐.顏師古.注:「躧字與屣同。屣謂小履之無跟者也。」
拖著鞋走。同「屣」。《漢書.卷七一.雋不疑傳》:「勝之躧履起迎。」唐.顏師古.注:「躧謂納履未正,曳之而行。」
踩、踏。《水滸傳》第三二回:「看不見地下,躧了一條絆腳索。」《西遊記》第一七回:「我推倒了黑風山,躧平了黑風洞。」

新亭,地名。位於今江蘇省江寧縣南,三國吳時所築。地近江濱,依山為城壘,為軍事及交通重地,為南朝宫城建康的南北門户,處於都城的西南交通要道,瀕臨長江,位置十分險要,乃當時兵家必爭之地。東晉名士常遊宴於此。舊址在今南京市南。也稱為「勞勞亭」。
典故
新亭對泣:本指東晉南渡名士王導等,於新亭飲宴,舉目望見山河,而感慨國土淪亡,相與對泣之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後比喻懷念故國或感時憂國的悲憤心情。宋.陸游〈初寒病中有感〉詩:「新亭對泣猶稀見,況覓夷吾一輩人。」

臺城是東吳、東晉和南朝等「六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宮的所在地,位於都城建康城內,遺址在今江蘇省 南京市。 「臺」指當時以 尚書臺 為主體的中央政府,因尚書臺位於宮城之內,因此宮城又被稱作「臺城」

梁苑 西漢梁國都城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內梁苑(今書梁園)為梁孝王劉武營造的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西起睢陽城東北(今商丘古城東南),東商丘古城東北7.5公里的平台集(今商丘經濟開發區平台街道)。《史記》“築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複道,自宮連屬平台三十里" 《水經注疏》曰“築城三十里”。梁苑集離宮、亭台、山水、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陵園為一體,是供帝王遊獵、出獵、娛樂等多功能的苑囿。
梁園是以鄒陽、嚴忌、枚乘、司馬相如、公孫詭、羊勝等為代表的西漢梁園文學主陣地。後世謝惠連、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岑參、李商隱、王勃、李賀、秦觀等都曾慕名前來梁園。李白更是居住長達十年之久不忍離開,《梁園吟》成為千古名詩。現存梁園遺址有:梁苑遺址、睢陽城舊址、朱台寺遺址、三陵台、平台遺址等。
梁園雖好  成語梁園雖好出自漢朝司馬相如。梁園是漢梁孝王修建的一座名園。梁園的位置,西起睢陽城東北(今商丘古城東南),東商丘古城東北7.5公里的平台集(今平台鎮治所)。今平台鎮西北角有梁苑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寢  寝陵

《满江红》是一个著名的词牌,格式为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五仄韵。具体格式如下:

前阕:

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后阕:

中中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这种词牌通常用于表达豪壮的情感和恢宏的气势。


上面的词章是吴伟业(吴梅村)十三首《满江红》序列中的一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运用词牌要求研读重新呈现其余十二首,体会一下吴伟业这位被明清皇帝敬重的大诗人的才思高作。

滿江紅

(1)題畵夀總憲龔芝麓

楚尾呉頭僅斗大孤城山縣正遇着青絲白馬西風傳箭歸去秦淮花月好召登省閣江山換更風波黨籍總尋常思量遍 文史富才名擅交與盛聲華徤正三公開府張燈髙宴緑髩功名杯在手青山景物圖中見待他年揀取碧雲峰歸來羡


(2)又白門感舊

松栝凌寒掛鍾阜玉龍千尺記那日永嘉南渡蔣陵蕭瑟羣帝翺翔騎白鳯江山縞素觚稜碧躧麻鞋血淚灑氷天新亭客 雲霧鎖臺城㦸風雨送昭丘柏把梁園宋寢燒殘赤壁破衲重遊山寺冷天邊萬㸃神鴉黑羡漁翁沽酒一簔歸扁舟笛


(3)又過虎丘申文定公祠

相國祠堂㸔古樹蒼崖千尺聽斷澗轆轤聲*闌干吹笛士女嬉游燈火亂君臣際㑹松杉直任年年急雨打荒碑兒童識 今古恨興亡蹟白社飲青門客歎三公舊事吾徒蕭瑟歌舞好隨時世改溪山到處還堪憶儘浮生風月倒金尊千人石

(4)又讀史

顧盻雄姿數馬矟當今誰比論富貴刀頭取辦只應如此十載詩書何所用如吾老死溝中耳願君侯誓志掃秦闗如江水 烽火靜淮淝壘甲第起長安裏尚輕他絳灌何知程李揮麈休譚邊塞事封侯拂袖歸田里待公卿置酒上東門功成矣

(5)又感舊

滿目山川那一帶石城東冶記舊日新亭髙㑹人人王謝風靜旌旗*歩壘月明鼓吹秦淮夜算北軍天塹隔長江飛來也 暮雨急寒潮打蒼鼠竄宫門瓦㸔雞鳴埭下射雕盤馬庾信哀時惟涕淚登髙却向西風灑問開皇將相復何人亡陳者


(6)又

詩酒溪山足笑傲終焉而已囘首處亂雲殘葉幾篇青史昔日兒童俱老大同時賔客今亡矣㸔道傍爭羡錦衣郎曾如此 遭際盛聲名起跨燕許追蘇李苟不知一事吾之深恥年少即今何所得孝㢘聞一當知幾論功名消得許多才偶然耳


(7)又贈南中余澹心

緑草郊原此少俊風流如畵盡行樂溪山佳處舞亭歌榭石子岡頭聞奏伎瓦官閣外㸔盤馬問後生領袖復誰人如卿者 雞籠舘青溪社西園飲東堂射捉松枝麈尾做些聲價賭墅好尋王武子論書不減蕭思話聽清譚亹亹逼人來從天下


(8)又重陽感舊

把酒登髙望北固崩濤中斷還記得寄奴西代彭城髙讌飲至凌歊㸔馬射秋風落木堪傳箭歎黃花依舊故宮非江山換 獨酌罷微吟倦斜照下東籬畔念柴桑居士髙風誰見佳節又逄重九日明年此㑹知誰徤論人生富貴本浮雲非吾願


(9)又賀孫本芝夀兼得子

老矣君謨曽日啖荔枝三百拂袖去筍輿芒屩彈琴吹笛九日登髙黃菊酒五湖放棹青山宅論君家住處本桃源仙翁石 門第盛芝蘭集五福滿雙珠出㸔龍文驥子鳯毛殊特竹馬鳩車堦下繞朱顔緑髩尊前立問今朝誰捧碧霞觴同年客


(10)又感興

老子平生雅自負交遊然諾今已矣結茅髙隱溪雲生閣暇日好尋隣父飲歸來一枕松風覺但拖條藤杖笋鞋輕湖山樂 也不赴公卿約也不慕神仙學任優游㪚誕斷雲孤鶴徤飯休嗟容髩改此翁意氣還如昨笑風塵勞攘少年塲安耕鑿


(11)又蒜山懐古

沽酒南徐聽夜雨江聲千尺記當年阿童東下佛貍深入白面書生成底用蕭郎帬屐偏輕敵笑風流北府好譚兵參軍客 人事改寒雲白舊壘廢神鴉集儘沙沉浪洗斷戈殘㦸落日樓船鳴鐡鎖西風吹盡王侯宅任黃蘆苦竹打荒潮漁樵笛


(12)又壽金豈凡相國七十

雒社耆英髙㑹處門前雙㦸風景好沙堤花柳錦堂琴瑟北叟南翁須徤在東封西禪何時畢羡蒼生濟了衮衣歸神仙客 法醖美雕薪炙燈火照笙歌席正朱樓雪滿早梅消息矍鑠青山霜鐙馬歡娯紅粉春泥屐願百年父老進霞觴昇平日

(13)又壽顧吏部松交五十

拂袖歸來閒管領烟霞除目算得是與人無競髙飛黃鵠眼底羊腸逢九坂天邊鰐浪愁千斛脫身時還剰辟疆園浮生足 樽酒在殘書讀拳石小滄洲緑有風亭月榭醉彈絲竹嫰籜雨抽堂下筍蒼皮霜洗忩前木倩丹青寫出虎頭癡山公屋




吴伟业的绝命诗

在所翻阅的明清之交南方士子的著作中,吴伟业的绝命诗每每让人涌上强烈的哀伤之情。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

  内心的伤痛竟是那样的强烈,使人为之长太息

 吴伟业是一个体弱多病却又富有充沛才情的文化人物,十四岁时就熟读经书,好“三史”,受业于张溥,通经博古,让比他年长七岁的老师大为叹息:“文章正印,其在子矣!”这颗读书种子一经正规训练果然身手不凡,初出茅庐即连连得手:二十二岁中举,二十三岁摘取会试第一的桂冠,继而又在殿试上以第二名榜眼的佳绩,让天下读书人为之刮目。

  最让人羡慕的是,崇祯皇帝对他特别的优渥,在他殿试以后遭遇别人妒忌非议时,亲笔在其试卷上朱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以示充分肯定。那时他还没有成婚,又是崇祯皇帝恩准他回家举办婚姻大事,“奉旨成婚”的新闻不胫而走,吴伟业风头出尽,天下人无不仰颈羡慕,以致后来所有品评他的人都有“钦赐归娶,天下荣之”的描述。年纪轻轻的吴伟业将别人几代几十代梦寐以求的光宗耀祖的福都享受尽了,真个是“为世指目”,连以大隐闻名的陈继儒都禁不住写下了《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这样的颂诗:“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北面谢恩才合卺,东方待晓渐催妆。词臣何以酬明主,愿进关雎窈窕章。”他的老师、同榜题名的张溥也写下了《送吴骏公归娶》诗:“孝弟相成静亦娱,遭逢偶尔未悬殊。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富贵无忘家室始,圣贤可学友朋须。行时襆被犹衣锦,偏避金银似我愚。”

  崇祯皇帝对吴伟业的知遇、恩宠还不止在他获取功名的初起时段,在他从政后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关照、庇护。黄道周被弹劾,皇上极为恼怒,严旨责问事件的参与者,七个人中六个受到处分,惟独吴伟业被免于追究,不久反而升官,任东宫讲官后又主试湖广,升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中允、谕德,由九品小官换成正六品的乌纱帽。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虚岁三十一的吴伟业履新南京,处在他最好的人生时期,功成名就,无忧无虑。在虎踞龙盘的南都,他呆了六年之久,在不算曲折的生活阅历中,多了一份与晚明风流人物钱谦益、侯朝宗、冒襄等人,以及如卞玉京、寇白门、董小宛等秦淮名妓交往的过程,甚至还一度与卞玉京同床共枕。这段生活也成了他晚年自况、回忆的诗作题材和基本内容。

  也许是“人间好事皆归子”,福享到了头,用他给儿子的书信中的话说,“福过其分”,年轻时的风流得意反过来却带来了其后无尽的忧烦。这一变化的分水岭就是甲申年(1644年)的明王朝的覆灭——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从此吴伟业就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当然,改朝换代对每个具有汉文化认同感的人都是锥心的事件,对服务于明王朝的大大小小的官吏也是如此,但吴伟业却更为不同,因为他身受的皇恩太深厚了,几乎没有什么其他人可以与之相比,即便肝脑涂地,也不能报之万一。因此他在这个天崩地裂时期的态度,是为人为臣自立于世的标杆,格外受到世人的注目。

  是因为年迈双亲的哭泣、家庭的牵累,也是正值盛年对人生的贪恋,吴伟业在明清易代之际没有勇气以身殉国,像投身于虎丘后溪的明少詹事徐汧、绝食的中书舍人文震亨,还有其他众多的朝臣和平民百姓那样,以一死共赴国难。

  这个人生选择符合吴伟业的性格。他自幼体质不佳:“禀受尪羸,素有咯血之证,每一发举,呕辄数升,药饵支持,仅延残喘”,从小受双亲的庇护,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不是血性之人。吴梅村年轻时从张溥学习,才情所向在标榜气节的复社中享有很高声誉,仿佛也是一个热血男儿,金榜题名之后意气风发,慷慨激昂,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上疏昌言,“直声动朝右”,但自参本弹劾黄道周受到崇祯皇帝的严厉批评后,才尝到了官场的凶险,多少明白了内中的黑暗,不想在仕途上混了。南明小朝廷在南京建立,他一度官拜少詹事,正四品。因为有前车之鉴,仅两个月,他就发现情况复杂,阮大铖和马士英等奸佞把持朝政,贿赂公行,腐败日甚,便决然辞官回家。这个决定是适宜的,南朝小朝廷只维系了年把时间,就处在清将多铎的兵锋之下。如果恋栈稍久,吴梅村也必然会像钱谦益一样侧身到开城跪降的队伍中去。

吴伟业 书法
吴伟业书法长卷赏析《爱山台稧饮序》卷 - 第5页 书法长卷书法欣赏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叶君远编写的《吴梅村传》以细腻的笔触体贴传主的隐衷,通过一生遭遇解读了传主所处的那个时代。

内容简介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一首《圆圆曲》,既概括了“秦淮八艳”之陈圆圆的生命史,也写出了一段惊魂的风流往事。拨动这哀弦的,就是明清之际的悲情诗人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吴梅村崇祯四年中进士,蒙皇帝赏识,荣极一时。但大明江山不久覆亡,被逼出仕清朝,以致痛悔终生,晚年屡叹“误尽平生”。诗人六十四年的生命是如何演绎的?其风华绮丽的“梅村体”是如何“掬伤心之怀抱”,承载那人生之无限苍凉的?《吴梅村传》这部传记以细腻的笔触体贴诗人的隐衷,通过一个人的遭遇解读了一个时代。
《吴梅村传》由叶君远编写。
本书充分再现了吴伟业所处的历史环境,是任务完全在他的时代环境里活动,使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吴梅村。
同时,本书对吴梅村的一系列生平和诗文作品做到了确切的考订,纠正了不少对吴伟业年谱的认识错误。

目录

第一章 童年时代(十六岁以前)
一 家世
二 时世
三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 才华初露
第二章 少年高第(十七岁——二十六岁)
一 复社骨干
二 两榜联捷
三 始习“声韵之学”
四 立朝之始
五 赐假归娶与虎丘大会
第三章 与党争相终始(二十七岁——三十三岁)
一 典试湖广
二 党争的激化
三 人品和学问的楷模
四 钜鹿之战与《临江参军》
五 “奉使封藩”和任南京国子监司业
第四章 在崇祯朝最后三年里(三十三岁——三十六岁)
一 “拔脚风尘际”
二 杭浙之游
三 初识卞玉京
四 营造梅村别墅
五 谈禅说佛与僧交
六 成名之作——《洛阳行》
七 天崩地坼的巨变
第五章 短命王朝中的短促的政治生涯(三十六岁——三十七岁)
一 弘光朝的建立
二 出任少詹事
三 乞假归里
四 创作《永和宫词》
五 避乱矾清湖
第六章 “换羽移宫总断肠”(三十七岁——四十四岁)
一 “草间偷活”
二 《琵琶行》
三 “因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
四 劫后访友(一)
五 劫后访友(二)
六 再游杭浙
七 重逢卞玉京
八 千古绝唱《圆圆曲》
九 始辑《绥寇纪略》
十 《鸳湖曲》——关于个人命运的思考
第七章 应征前后(四十四岁——四十五岁)
一 乍被举荐
二 两社大会
三 南京之行
四 诏书下达之际
五 北上途中(一)
六 北上途中(二)
第八章 仕清三年(四十六岁——四十八岁)
一 授官之前
二 授官之后的政治态度
三 与史学家谈迁的交往
四 在国子监任上
五 辞官返乡
第九章 案狱迭起数番惊魂(四十九岁——五十三岁)
一 “倦策”初归
二 “受患只从读书始”
三 陈之遴案的冲击
四 又遭战乱
五 女儿与母亲之死
六 “奏销”、“通海”两案的株累
第十章 晚年岁月(五十四岁——六十三岁)
一 小心避世
二 学术研究和诗文集的整理与出版
三 诗人之死
第十一章 文学见解
一 对时文的批判
二 “取其中焉而已”
三 “诗与史通”
四 “才、性情、学识”与“做诗之要”
第十二章 诗歌创作综论
一 诗歌创作历程回顾
二 古典叙事诗的开拓
三 “梅村体”的艺术特色
四 风格多样的其他各体诗
第十三章 词、戏曲和古文
一 悲壮的词风
二 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
三 关于古文创作
第十四章 巨大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书要目
再版后记

吴伟业 书法
吴伟业行书《门外银塘满五言律诗轴》_吴伟业书法欣赏_词典网



林彪书法
Little Red Book: Dedication Page Written By Lin Biao | Mao Era in Objects


吴伟业的《闺情》是一首描写闺中少女情思的小令,原词如下:

断颊微红
背人蓦地下阶行,
高处赌轻。

细拨熏炉香缭绕,
嫩涂吟纸墨欹倾,
惯猜闲事为聪明。

QQ浏览器

TEXTCOURT: Linking the Textual Worlds of Chinese Court Theater, ca.  1600-1800

永嘉南渡: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知乎
永嘉南渡: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永嘉|南渡|晋武帝

八王之亂
西晉軍鎮及八王封國分布圖
日期晉元康元年-光熙元年 (公元291年-306年)
持续时间16年
参与者晉宗室諸王、賈南風、外戚楊駿一族
结果晉懷帝繼位,東海王司馬越奪權
影响西晉遭到毀滅性打擊,社會及民族矛盾爆發,加速西晉滅亡的步伐
傷亡人數
40萬以上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內鬥,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內鬥,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

西晉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曾實際掌握過朝廷大權的主要参与者,《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背景

曹魏时代,皇室對宗室王公雖有授爵,但其實僅有虛名,沒有任何實權,行為也受嚴密管控。魏明帝死後,幼主曹芳即位,由宗室曹爽当政,其時宗室曹冏曾寫《六代論》指出若不授以宗室诸王實權以保衞皇室,政权可能转入他姓之手,希望曹爽會進行改革,但曹爽沒有聽從。不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滅曹爽,奪取大權,自此將政權轉移到司馬一族手中,實力微弱的曹魏宗室無法抗衡,遂讓司馬氏成功篡位晉武帝吸取前朝教训,在泰始元年(266年)晉朝初建時,就恢復二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建国。晋武帝制定的王國置軍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分类情况如下:

轄下民戶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
二萬户大國上、中、下三軍五千人
一萬户次國上、下二軍三千人
五千户以下小國一千五百人

晋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又大封異姓士族為、子、等爵位,他們也有封地。公侯邑亦分三等,如下面列表。

轄下民戶数封国等级
一萬户以上大國
五千户以上次國
五千户以下小國

除了有自己的封國軍隊,諸王也可能獲授地方都督職位,掌握地方軍事權力,遂能於地區建立自己的影響力。而晉滅吳後,晉武帝更下令裁撤州郡兵力,大郡只設武官百人,小郡則設五十人,令州郡防禦薄弱。諸藩王隨後更可以自選封國內的官員,及以三分食一方式取得封國的租稅收益。而原本諸王除了別授職位皆會留在京師洛陽,不會回到封國,但晉武帝後來因為聽從荀勖等人所言,終在咸寧年間將諸王王國皆增至萬戶大國,命諸王公回到封國。荀勖等人原意其實只是希望時任司空的齊王司馬攸離開中央政府,以免武帝一旦離世會因其高名望影響太子司馬衷之位,但在武帝去世以後,太子無力掌控國家,皇后賈南風趁機掌握朝政,並有宗室諸王參與,最終發展成諸王為了爭權而運用自己封國軍隊及地方影響力互相攻伐,觸發八王之亂。

以下為主要參與的八位宗王(按败亡次序):

王号姓名與惠帝關係備註结局
汝南王司马亮惠帝三叔公司馬懿三子291年在洛阳为楚王司马玮所杀
楚王司马玮惠帝九弟291年在洛阳为惠帝皇后贾南风所杀
赵王司马伦惠帝九叔公司馬懿九子301年在洛阳为齐王司马冏为首诸王击败诛杀
齐王司马冏惠帝再從兄(或弟)/原為惠帝堂兄(或弟)司馬師嗣孫/司馬昭次子司馬攸之子303年在洛阳为长沙王司马乂击败诛杀
长沙王司马乂惠帝十七弟304年在洛阳为东海王司马越袭捕,交河间王司马颙部将张方处死
成都王司马颖惠帝十九弟306年在鄴城为范陽王司馬虓部属劉輿所杀
河间王司马颙惠帝再從伯(或叔)司馬懿三弟司馬孚之孫306年在长安赴洛阳途中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杀
东海王司马越惠帝再從伯(或叔)司馬懿四弟司馬馗之孫311年在洛阳返回封地东海国途中病死

八王之乱相關人物世系關係如下圖所示,其中藍色字體為为八王,綠色字體為为皇帝及太子,红色字體為参与乱事的其他王。

西晋皇亲国戚世系图,从左到右,每一纵列为一世代(不包括外戚),实线为父母与子女关系(注:杨文宗与杨骏是兄弟关系),虚线为配偶关系,蓝色为八王,青色为皇帝及太子,红色为参与八王之乱的其他王,紫色为后妃及外戚。

經過
楊駿與賈后相爭
晉惠帝之父——武帝司馬炎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馬炎)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及皇后楊芷之父杨骏共同辅助太子司馬衷 (晋惠帝) 繼位。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晋武帝让他单独辅政,晋武帝點頭默许。杨骏招来華廙及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晋武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但其實惠帝愚鈍,根本無力掌控國家,朝政就旁落在楊駿、太后楊芷父女身上。

而原本會參與輔政的汝南王司馬亮在晉武帝去世後知楊駿要對付他,但他又不敢先發制人進攻楊駿,於是只好逃亡到许昌保住性命。不過,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她相貌不好,又矮又,但卻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杨骏辅政期間,在皇帝身邊安插自己親信,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予杨太后,才直接下发执行。楊駿亦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宗室和朝野的不滿。杨骏的兩位弟弟杨珧杨济也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屢次試圖劝止他,但杨骏不纳。贾南风雖受楊駿壓制,遂暗中與東宮舊臣黃門董猛聯絡,合謀要廢掉楊太后,董猛則與不滿楊駿的殿中中郎孟觀李肇交結。賈后接著命李肇聯絡司馬亮及惠帝弟楚王司馬瑋,讓他們出兵討伐楊駿,二人都欣然同意,上請入朝。楊駿一直防範司馬瑋,向來都想召他入京嚴加看守,不讓他作亂,此舉正合楊駿意思,於是應允。永熙二年(291年),司馬瑋到後,孟觀和李肇就上報惠帝,接著寫下詔書稱楊駿反叛,要廢黜楊駿。駐屯雲龍門的東安公司馬繇也率殿中四百人隨司馬瑋討伐楊駿。

楊駿時在府中,聽聞宮中有變,於是召集一眾屬官討論。主簿朱振就看穿肯定是宦官為賈后謀劃政變,建議在雲龍門縱火示威,並追緝禍首,開萬春門取東宮及外營兵力,奉太子之名入宮反攻,如此震懾宮中人們,讓其速速交出主謀者,從而解決危機。可是楊駿為人怯懦,猶豫之下最終還是不作。就在楊駿仍不知如何反應時,侍中傅祗就自請與尚書武茂到雲龍門察看形勢,又向眾人說:「宮中不宜空」,接著就作揖離去,眾人亦隨之而走。稍後,宮中出來討伐楊駿的軍隊就來到楊駿府中,並放火燒府,更命弩兵在閣上射箭入楊駿府中,令府中士兵無法組織反攻;楊駿就逃到馬廄中,被殺。楊氏及其黨眾亦被夷滅三族,賈后也燒毀楊府以圖毀掉武帝讓楊駿顧命的手詔,外戚楊氏勢力遂被剷除。皇太后楊芷在變亂時在布帛中寫上「救太傅者有賞」並射出宮外,希望能救到楊駿,但這反而被賈后用作指控太后與楊駿同反的証據,最終太后被廢並囚禁在金鏞城。次年(292年),楊芷餓死在金鏞城。

賈后獨攬大權

楊氏勢力被消滅後,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分任太宰及太保,共同执掌朝政。同樣參與政變的楚王瑋則任衞將軍、領北軍中候,但他就因個性狠戾而為二人所忌,於是二人提議將諸王遣還封國,以圖除去楚王在宮禁的威脅,不過朝中人人都怕楚王,提議之時也只有汝南王亮及衞瓘二人敢表態支持,司馬瑋亦因此記恨二人。時司馬瑋親信公孫宏岐盛行為不端,衞瓘討厭他們為人,更怕他們會是禍胎,於是想收捕岐盛。岐盛知道後與公孫宏商量,遂藉積弩將軍李肇假託楚王瑋的命令,向賈后中傷汝南王亮及衞瓘二人。因為衞瓘在武帝在位時就曾表示司馬衷並不聰明,危害其地位,故賈后向來都不喜歡他,現在亦阻礙她專擅朝權,於是就乘勢讓惠帝下詔指稱亮、瓘二人圖謀廢立,下令廢黜二人,並授命楚王瑋收捕。楚王瑋遂假傳詔命,敕令三十六軍控制宮禁,並分別派人收捕二人。司馬亮為公孫宏及李肇率兵所攻,但司馬亮拒絕以府兵迎擊而被擒,隨後被殺;衞瓘由清河王司馬遐奉命收捕,衞瓘也不反抗,與子孫皆為故吏榮晦所殺。

岐盛接著更勸楚王乘機殺害賈后堂兄侍中賈模及母舅右衛將軍郭彰,獨攬朝權,但楚王此時卻猶豫。另一方面,楚王掌握禁軍,發動政變的消息亦令朝廷混亂,張華卻認為禁軍們受楚王控制都是為國盡忠,只要朝廷下令解嚴,危機就會消除。最終賈后以朝廷名義出“騶虞幡”,宣稱楚王假傳詔命,禁軍見此都立即散去,而楚王突然失去軍力就失措不已,不久就被收捕下廷尉。楚王被指控假傳詔命擅殺兩名大臣,圖謀不軌,即被處決,公孫宏及岐盛皆被誅三族。自後,賈后盡掃其獨掌朝權的障礙,任命賈謐、郭彰等親黨,但重用張華,張華亦盡心匡輔,接著十年間,在張華、裴頠等人的努力下,雖然賈氏勢力有專擅之行,但朝野內外都大致平穩。

趙王司馬倫殺賈后篡位

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乃謝才人謝玖所生,而賈后卻一直沒有生下皇子。而賈謐在賈后專權後權勢極盛,但太子就不肯去討好他,而其時賈后又拒絕為太子娶賈后妹夫韓壽的女兒以及王衍長女,太子更因賈后為賈謐娶王衍長女而大感不滿,而賈謐亦不退讓,甚至因對太子不禮敬而曾被成都王司馬穎當面斥責。賈謐於是就向賈后中傷太子,而賈后沒聽從母親郭槐臨終時所說的話,立姨甥韓慰祖當作皇子,藉以其嫡子身分廢掉太子,同時亦宣揚太子的缺失。當時人都知道賈后有意廢太子,中護軍趙俊更勸太子先發制人廢掉賈后,但太子沒有聽從。最終在元康九年(299年),賈后召太子入宮並將其灌醉,逼其寫下言辭悖逆的書信,以此為由將其廢黜,囚在金鏞城,並殺害謝玖。次年再將太子押到許昌囚禁。

眾人對太子被廢都感不滿,尤其殿中將司馬雅及許超都得太子寵信,更想救太子,遂向趙王司馬倫的親信孫秀求援。趙王倫時以車騎將軍領右軍將軍,得孫秀通報後亦同意幫忙,並作出部署。不過,孫秀卻另有計劃,怕向來被視為賈后一黨的司馬倫即使幫太子也勢不得其信任,未必有利,遂改向賈后施反間計,聲稱禁軍宿衞中有人謀廢賈后、復立太子,以圖借賈后之手殺害太子,接著趙王再以殺太子為理由討伐賈后。流言傳出後賈后果然害怕,趙王及孫秀又力勸賈謐建議賈后殺太子,最終成功令賈后中計,派黃門孫慮到許昌殺死太子。

趙王司馬倫接著準備廢掉賈后,與閻和約定在永康元年四月三日(300年5月7日)夜晚一起事。當晚,趙王對三部司馬假傳詔命,聲稱惠帝因太子被殺要命令他廢掉賈后,於是眾人都跟他起事。接著趙王又以假詔命過宮門,陳兵道南,命齊王司馬冏率三部司馬的一百人進宮廢后,內應華林令駱休就帶惠帝到東堂。賈后被廢後先被囚在建始殿,接著又被移送到金鏞城,不久就被毒殺。另趙王又收捕賈午等人,又令尚書收賈謐、張華、裴頠等人,時內外官員都多被貶黜。司馬倫不久就自任使持節、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並大封親信。

不過,司馬倫才能低下,事事都聽從孫秀,故此眾人有所求都會直接去找孫秀,而孫秀大權在握,於是專擅濫權,肆意而為,多殺忠良,和他有私怨的石崇潘岳也被他誅殺,京中人士都大感不滿。而中護軍淮南王司馬允亦不滿司馬倫等,於是暗中蓄養死士,想要消滅他;而趙王及孫秀皆畏懼得禁軍軍心的淮南王,於是故意晉升其為太尉,實質就是奪其中領軍兵權。司馬允於是憤而起兵,率淮南國兵及帳下七百人進攻相國府,屢敗趙王軍,並逼得趙王躲在樹後狼狽避箭。不過,趙王之子侍中、汝陰王司馬虔就派司馬督護伏胤假稱有詔助淮南王,騙得司馬允開陣下車受詔,乘機殺害他,淮南王的討伐因而失敗]。另外參與廢賈后的齊王冏不滿封賞不足,孫秀怕他作亂,於是將其調到許昌。

事後趙王集團將心腹都安置在宮禁要職,孫秀更偽造符命,假作皇帝禪讓詔書,讓趙王於永康二年(301年)正月篡位稱帝,並送惠帝到金鏞城軟禁。趙王登位後為收買人心,濫授官爵,乃至府庫根本沒有足夠儲備供其封賞,一些人雖獲封爵但沒有璽綬,成為僅是有詔命的空銜。而朝政更全由孫秀所主,不但趙王每事都會問他,連帶已發出的詔命都可被孫秀隨意改易甚至由其自行作詔。

三王伐趙

孫秀在趙王篡位後進齊王司馬冏為鎮東大將軍,以圖安撫他。其時齊王與成都王司馬穎及河間王司馬顒皆擁強兵,孫秀很忌憚他們,於是將親信和趙王舊部安插到三人的僚屬中。不過,孫秀等人的行為引起很多人不滿,齊王就與王盛及處穆共謀討伐趙王。其時趙王心腹張烏去監視過他,回覆趙王稱齊王沒有謀反意圖,齊王亦為安定其心,就聯同軍司管襲殺害處穆,將其首級獻給趙王以示忠誠。不過,就在永康二年(301年)三月,齊王謀定,殺死管襲,與豫州刺史何勖及龍驤將軍董艾共同舉兵,並派人聯結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及新野公司馬歆四位宗室。成都王見過使者後召見鄴令盧志討論,盧志勸他支持討伐,並建議他選用賢才以收時望,成都王於是改易僚屬,又派冀州刺史李毅、兗州刺史王彥等人為前鋒。成都王出兵後得各方響應,大軍到達朝歌時就有二十多萬人。另一方面,河間王在初時還是站在趙王一方,他殺死起兵響應齊王的夏侯奭,並將齊王使者押送給趙王,更響應趙王徵兵,命部將張方率軍支援趙王。不過,在張方行軍至華陰時,河間王見齊王及成都王軍力強大,於是立即改變立場,命李含率兵追上張方,改為響應二王舉兵。常山王及新野公亦支持行動。

趙王及孫秀得知三王起事後十分恐懼,但孫秀還是派孫輔、張泓及司馬雅等人兵分三路,經延壽關、堮阪關及成皋關出襲齊軍[40],孫會、士猗許超出黃橋抵抗成都王。張泓一開始就屢敗齊軍,更在陽翟擊敗齊軍輜重隊,但都沒法擊潰齊軍,齊王接著在潁水對張泓軍發動進攻,但不能攻破,只是孫輔軍夜間自亂,並提供錯誤情報給趙王,影響趙王調度,打擊趙軍士氣。及後張泓渡過潁水直攻齊軍軍營,齊王出兵大敗孫輔等別軍,逼得張泓收兵。另外許超等人初戰亦敗成都王前鋒,成都王一度想退還朝歌,但在盧志等人勸說下堅持,並再度進攻,士猗等因輕敵而大敗,成都王遂乘勝南渡黃河,直取洛陽。

河北兵敗的消息更令孫秀無計可施,同時自三王舉兵以來孫秀都因怕百宮和宿衞將士將他和趙王殺了以結束事件,故一直留在中書省不出。正當孫秀和黨眾籌劃下一步行動時,四月辛酉日,左將軍王輿就起兵攻討孫秀,在中書省殺死孫秀等人、殺害趙王黨羽、以趙王名義下達騶虞幡命眾將士解兵、將趙王及其三名兒子押到金鏞城,並從金鏞城迎惠帝復位。不久,趙王被賜死,三子亦在廷尉刑訊致死,所有趙王任命的官員都被撤換;河間王軍在此時仍只到潼關,聞訊退兵;而齊王及成都王都率眾入洛陽。齊王自以首先起兵,於是行事專擅,成都王就聽盧志的建言,將功勞都推給齊王,並以母疾為由,在朝見惠帝及拜謁太廟後就離開洛陽,回到鄴城,贏得四方稱譽。而本因楚王瑋而被降封為常山王的司馬乂亦獲恢復長沙王爵位。

齊王敗亡

齊王及後以大司馬身份掌政,但他隨即大興土木,並沉迷酒色逸樂,不朝惠帝,亦不視朝政,用人唯親,大封親信,甚至加罪不經大司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殺害諫臣,種種事跡都令眾人失望,同時大家也就歸心於先前謙退的成都王。其時任翊軍將軍的李含因與齊王參軍皇甫商及右司馬趙驤不和,夏侯奭的哥哥也在齊王府中,故李含很不安,於是隻身西奔長安,向河間王聲稱受了密詔,獻計讓河間王檄命長沙王乂討伐齊王,待齊王消滅長沙王後再以此為由討伐齊王,並以有名望的成都王接掌政事,河間王遂得建立大功勳。河間王聽從,遂於永寧二年(302年)十二月上表稱齊王之罪,率軍東進,並命長沙王乂廢齊王。齊王接到上表後驚懼不已,召見百官討論,司徒王戎及東海王司馬越勸齊王讓位退避,但齊王親信葛旟卻堅持不退;其時齊王就派董艾進攻長沙王,而長沙王就即率兵入宮,以天子名義進攻齊王府,兩軍遂在城內激戰。大戰三日以後,齊王兵敗被擒,被長沙王下令斬首處死,梟首曝屍,其他黨羽都被誅殺三族,齊王三子皆被囚禁在金鏞城。

長沙王乂大出河間王及李含所料戰勝齊王,並以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留在洛陽中主政,遂令原本的計劃不能成事。河間王於是命李含為河南尹,讓其與侍中馮蓀及中書令卞粹等殺了長沙王。皇甫商知道李含的意圖,遂將李含的計劃告知長沙王,最終李含等人被長沙王所殺[54]。另一方面,成都王穎雖然以大將軍、錄尚書事身份遙控朝政,長沙王每事亦都會詢問身在鄴城的他,但他還是不欲長沙王在內妨礙他,於是就與河間王聯手要除去長沙王。河間王即以李含等被殺為藉口出兵,司馬穎亦響應,二王聲明要誅殺皇甫商及外戚羊玄之,並廢掉長沙王權力。河間王派張方率七萬精兵攻向洛陽,成都王就親率大軍進攻,面對二王來伐,長沙王受命為大都督拒戰,兩軍自八月攻戰到十月,最終長沙王擊退來攻的張方,逼其守壘自保,但無法消滅張方軍。另成都王攻至洛陽,朝廷試圖憑藉成都及長沙二人兄弟的關係展開和談,試圖平息干戈,但成都王不允,於是戰事持續。長沙王屢敗成都王軍,殺俘共計六七萬人,洛陽雖然爆發饑荒但兵眾仍然堅毅抗敵,連張方也覺得不太可能成功,想要退兵。不過,司空東海王越卻怕長沙王撐不下去,於是在次年(304年)正月聯結殿中諸將把長沙王囚於金鏞城,眾士兵憤恨戰事功敗垂成,打算救出長沙王以繼續作戰,竟讓東海王下殺機,將長沙王送到張方那裏,以絕眾心。張方於是將長沙王殺死,二王於是取得勝利。

成都王戰後獲增封二十郡,升任丞相,但不久就返回根據地鄴城,由東海王守尚書令作為留守。不久河間王更表奏廢掉太子司馬覃,立成都王為皇太弟。可是,成都王將洛陽的乘輿服飾都遷到鄴城,殺害他忌憚的殿中禁軍,將宿衞都換成自己的人,表現更是驕奢,有無君之跡,又重用親信孟玖,加上上一年領兵出征荊州亂民張昌時所表現的「恃功驕奢、百度廢弛」,皆令朝野失望。同時這些行為亦為司馬穎招來討伐的藉口。

蕩陰之戰

永安元年(304年)七月,亦是成都王當上皇太弟五個月後,右衞將軍陳眕、長沙王舊將上官巳等人於洛陽起兵討伐成都王,復立清河王司馬覃為太子,並奉惠帝出征,司徒王戎、東海王司馬越、吳王司馬晏、高密王司馬略等人亦隨軍,眾達十萬多人。大軍奉天子來攻的消息震動鄴城,成都王亦感害怕,東安王司馬繇當時就勸成都王主動歸罪,但司馬王混、參軍崔曠就勸其抵抗,最終成都王選擇抵抗,命石超率五萬兵到蕩陰防備。另一方面,陳眕的兩個弟弟陳匡及陳規自鄴投奔大軍,稱鄴中已經自潰,故大軍都鬆懈起來,終於在蕩陰遭受石超軍攻擊時落得大敗,隨軍王公大臣都奔散,連惠帝也被俘虜至鄴城。成都王抵抗成功之餘還得到了天子,於是下令改元建武,殺死建議投降的東安王,並置百官,生殺大事也由自己決定,並在鄴南郊祀。

陳眕與上官巳等在戰敗後奉司馬覃為主守住洛陽,但其實司馬顒在大軍發出時時就派了張方支援成都王,張方來到洛陽後擊敗上官巳等人,控制洛陽,再廢司馬覃及羊皇后

成都王敗,惠帝西遷

早在三王起兵討伐趙王司馬倫之時,都督幽州諸軍事王浚就沒有響應,不過成都王一直沒時間去討伐。成都王在蕩陰之戰後伺機請幽州刺史石堪為自己左司馬,送了和演接任刺史,其實就想讓和演找機會殺了王浚,吞併其勢力。不過與和演一起策劃行刺行動的烏丸單于審登因天雨影響原定行動而以為這有逆天意,將事情告訴王浚,王浚遂與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審登聯手消滅和演。王浚兼領幽州刺史,並大舉整軍,與段部鮮卑段務勿塵聯手進攻成都王,令主簿祁弘平棘擊敗石超後乘勝攻進鄴城,縱容鮮卑兵大肆搶掠。而成都王在石超兵敗後就已帶著惠帝出逃,用了五日到了張方控制的洛陽。

而張方軍在洛陽胡作非為,時間久了士兵更有西返的意圖,張方此時率兵入宮擄掠並抓惠帝到自己營壘中,更差點要將洛陽宮殿焚毀,接著張方就率軍帶惠帝等人西赴河間王的根據地長安[。同時河間王表廢成都王皇太弟之位,遣其歸國,改以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

東軍起兵

張方強脅惠帝西遷的行為令天下憤怨,東海王司馬越於是乘機於永興二年(305年)在徐州起兵討伐河間王,並得兗州刺史東平王司馬楙、都督青州諸軍事高密王司馬略、都督并州諸軍事東瀛公司馬騰、都督冀州諸軍事平昌公司馬模、都督豫州諸軍事范陽王司馬虓及幽州刺史王浚等人支持,更獲推為盟主,聲言要迎惠帝東歸洛陽,更得不少朝臣支持。河間王知東海王等起兵,一度打算退讓,接受其送帝還都,分陝而居的條件,但為張方所阻,於是下令免去東海王等人的官職,命其還國,亦派張方率兵十萬討伐。其時成都王舊將公師藩汲桑在河北起兵,由於河北人民思念成都王,故此造成人心不穩,河間王亦聽從張方建議,恢復成都王的職位,讓他重駐鄴城,協助對抗東海王為首的力量。另一方面,豫州刺史劉喬本也起兵要迎惠帝東歸,但他卻因不接受東海王的調度,出兵對抗東海王所派的豫州刺史范陽王虓,又上書陳述穎川太守劉輿的親昵范陽王的罪行。河間王因而派兵支援劉喬,在許昌擊敗范陽王軍,逼使其逃到河北。原本也支持討伐的東平王司馬楙亦因為不滿范陽王派苟晞復任兗州刺史,調其至青州的行動而反叛討伐軍,並與劉喬交結。但不久,范陽王得王浚借兵而反擊,在廩丘擊敗東平王,東平王敗返封國。接著范陽王軍聯合東海王的大軍要西進關中,大軍到蕭縣時,劉喬怯而派兒子劉祐在蕭縣的靈壁作出防備,但被司馬越擊敗,劉喬軍於是潰散,南奔平氏。另一方面,成都王到洛陽後亦怯於東海王兵強,不敢繼續北進,於是折返關中。河間王得知劉喬兵敗後大懼,甫開始就想退讓求和的他此時就更想息兵,但就顧慮主戰的張方而猶豫不決。永興三年(306年),河間王聽信張方謀反的假消息而派郅輔殺死張方,並傳首討伐軍,但討伐軍接到張方首級後沒有退兵,反而以此招降關中其他軍隊,並繼續奪取關中諸郡。其年五月,河間王最後所派的馬瞻及郭傳於霸水戰敗後,討伐軍就攻入長安,迎惠帝東歸,河間王則出逃。

東海王掌政

在東海王將祁弘護送之下,惠帝在六月返回洛陽,改元光熙。成都王在惠帝東歸時就經武關新野,途中被鎮南將軍劉弘及南中郎將劉陶阻截,於是轉奔朝歌想到公師藩那裏,但遇是被頓丘太守馮嵩所捕,被囚在鄴城。同年十月,鎮守鄴城的范陽王去世,其長史劉輿擔心得當地人心的成都王會成為禍患,於是假傳詔命將其殺死。惠帝東歸後長安由鎮西將軍梁柳所守,但馬瞻隨後就擊殺梁柳,復取長安,並迎河間王回城。可是關中地區都起兵對抗河間王勢力,河間王僅能控制長安城。十一月,惠帝中毒去世,晉懷帝立,朝政仍由東海王主掌,並在次月藉召河間王入朝任司徒的機會在途中殺害河間王。東海王接著主導晉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311年)去世為止。

影响

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受戰亂影響地區亦愈來愈大,除了諸王互相攻伐的戰事外,期間還有氐人齊萬年的變亂,以及成漢漢趙兩個政權針對西晉朝廷的一系列戰爭,南方亦有變民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這些戰事都對全國不少地區都造成嚴重破壞,饑荒、疫病頻生, 亦令到不少漢族人被逼離開家鄉求活,成為流民。成漢的領導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洛陽,就因逃避齊萬年叛亂而入蜀,但就因為益州刺史趙廞見八王之亂的局面而有自立之願,就任了他們為爪牙,及至後來趙廞以及下任刺史羅尚的處理失當而令李氏叛晉自立,建立十六國中的成漢割據政權。

早在東漢末年南匈奴就被曹操分為五部,各部人分别聚居在茲氏、祁、大陵、蒲子以及新興等五縣一帶,直至晉代。匈奴族人劉淵在八王之亂中與成都王聯結,並藉此聯結匈奴諸部,壯大實力。成都王被王浚等擊敗後,劉淵就乘時而起,冒認漢朝皇族建立「漢」政權,更是日後滅亡西晉的力量。魏晉年間,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內遷,而八王之亂期間及後續亦屢見外族參與中原戰事,如并州刺史劉琨曾多次與代王拓跋猗盧聯結對抗南匈奴漢國的進攻;王浚與司馬騰亦曾與烏桓人及段部鮮卑聯手對抗成都王,這些促成五胡亂華及十六國時代。

晉初體制本將地方軍事及民政分開,分別由都督刺史掌管,而在滅吳後撤去地方軍力,更讓各都督成為地方軍事力量。但到八王之亂後期,地方無法抵抗變亂,遂令制度失效,刺史再兼領一方軍政及民政,如兼領幽冀的王浚、領并州的劉琨及領青州的苟晞都是一方的軍,但這些兵鎮後來都被南匈奴及石勒所滅。

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後掌握朝權,但期間不但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趙政權,更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後更在永嘉四年以討匈奴漢趙為名率領行臺出京,帶著大批軍隊及王公大臣離開首都洛陽,致令洛陽防禦薄弱,盜賊橫行。在其死後,他帶領的大軍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縣寧平城被匈奴漢趙將領石勒屠殺,不久洛陽亦在永嘉之亂中陷落。秦王司馬鄴雖在晉懷帝遇害後於長安即位延續國祚,但也在建興四年(316年)被俘,西晉正式滅亡。而早在蕩陰之敗後,東海王東走並在徐州收聚兵眾,及後更起兵討伐河間王,迎帝東歸。當時東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後來琅邪王就移鎮建鄴,在江左發展,奠下東晉的基礎。晉愍帝死後,琅邪王就即位為帝,即晉元帝。

八王世系
八王
过继
司马防
晋宣帝
司马懿
安平献王
司马孚
东武城戴侯
司马馗
晋景帝
司马师
晋文帝
司马昭
汝南文成王
司马亮
赵王
司马伦
太原烈王
司马瑰
高密文献王
司马泰
晋武帝
司马炎
齐献王
司马攸
河间王
司马颙
东海孝献王
司马越
晋惠帝
司马衷
楚隐王
司马玮
长沙厉王
司马乂
成都王
司马颖
吴孝王
司马晏
晋怀帝
司马炽
齐武闵王
司马冏
晋愍帝
司马邺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8-23 03:1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