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聂文蔚》 [2017/04]
- 爱国者的喜讯,干吃福利的绿卡族回国希望大增 [2017/01]
- 奥巴马致女友:我每天都和男人做爱 [2023/11]
- 周五落轨的真的是个华女 [2017/03]
- 现场! 全副武装的警察突入燕郊 [2017/12]
- 法拉盛的“鸡街”刚刚又闹出人命 [2017/11]
- 大部分人品太差了--- 中国公园里的“黄昏恋” [2019/12]
- 年三十工作/小媳妇好吗 /土拨鼠真屌/美华素质高? [2019/02]
- 亚裔男孩再让美国疯狂 [2018/09]
- 黑暗时代的明灯 [2017/01]
- 看这些入籍美加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丑态百出下场可期 [2019/11]
- 看看谁给华涌女儿过生日了? [2017/12]
- 智利中國留學生攻擊支持香港遊行的臺灣炸雞店 [2019/08]
- 当今的美国是不是还从根本上支持中国的民主运动? [2017/10]
- 文革宣传画名作选之 “群丑图” 都画了谁? [2024/01]
- 香港的抗争再次告诉世人 [2019/06]
- Why Xi Jinping’s (Airbrushed) Face Is Plastered All Over China [2017/11]
- 国民劣根性背后----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 [2023/10]
- 中国女欢呼日本地震 欧洲老公惊呆上网反思 [2024/01]
- 周末逛法拉盛,还是坐地铁? [2017/10]
- 加入外国籍,你还是不是中国人?谈多数华人的愚昧和少数华人的觉醒 [2018/02]
- 春蚕到死丝方断, 丹心未酬血已干 [2017/03]
- 1919年的两本书之:凯恩斯如何预见德国的崛起和后果 [2019/12]
菩萨顶 清‧康熙
四十余年礼世伽,
本来面目是天家。
清凉无物何所有,
叶斗峰横问法华。
伽,最常见的意思是指佛教中的“伽蓝”,即寺庙或佛教道场。在佛教中,伽蓝是指供奉佛像、进行佛教仪式和修行的场所,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理解“礼世伽”意指敬佛礼佛或佛法修炼。天家,多被理解为天子或帝王家,但是个人理解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天上的人家。个人理解,前两句说的是康熙皇帝乃佛门修炼人,在修炼中知道自己本来面目是来自天上的人。
世上的人来自天上,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中也留有诸多的蛛丝马迹,可一探其究竟。五千年前,黄帝创作《云门大卷》乐舞。黄帝以这部宏伟的史歌篇章,喻示地上的人都是来自白云之上的故乡。在两千多年前,被视为哲学家的古希腊先知,给人类带来了这方面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些问题人类也思考了数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预言中,北宋邵康节的《梅花诗十章》准确预言了其身后到当今的历史。其开篇便是:“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一个“来”字预示地上的人来自天上,一个“归”字提示人人生的意义是回归天上。一来一归似乎天机尽泄。
五台山也叫清凉山。另外,“清凉”也是佛教语,在佛教中还有其特殊的寓意,佛教中认为人世间的烦恼就好比热毒,这毒是因为人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混在了一起就成了热毒。修炼佛法能使人去除这些热毒,谓之清凉。清凉也包含着没有烦恼、内心宁静清净之义。佛教中清凉地指的是涅槃的彼岸(因为没有烦恼)。
佛理认为人在红尘中,来时一身光,走时一身光,什么都带不走,红尘是虚幻的、不实的。“清凉无物何所有”这句的大意是说,人在红尘中生生世世地轮回,名利情乃身外物(哪怕是贵为帝王所拥有的一切),终为空带不走,人在红尘中真正能拥有的是什么呢?人在红尘中轮回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唯有达到涅槃的彼岸(清凉地)才是真实的。
“叶斗”指的是五台山东南西北中的北台叶斗峰,乃五台山最高峰。“峰横”指的是五台山的五个山峰是平的,像平台,所以叫五台山。在菩萨顶看北台叶斗峰就像一个巨大横卧的元宝,即一艘大船(寓意载着众生驶向彼岸的法船)。“法华” 让人想起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代表着真理与智慧。
五台山乃中国佛教名山,康熙大帝是印象中自秦统一中国后,继唐太宗之后的又一千古一帝。历史上康熙曾五次巡游五台山,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遐想。《菩萨顶》是康熙游览五台山所作(康熙游览五台山都在菩萨顶入住),其境界格局令人感讶,直接刷新了对康熙的认识 。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咧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萨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6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驻节菩萨顶的扎萨克大喇嘛统率。
建筑规模
菩萨顶,是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寺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朝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布局严谨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
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又,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
百年沧桑
菩萨顶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虽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色泽如新。
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通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通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
菩萨顶现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雕刻艺术,最值得珍视。
古今地位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
一九四八年春,党中央机关从延安开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过五台山,陈毅作诗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
主体建筑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佛事活动
大雄宝殿,是寺里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大殿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环护,前面则与卷棚重檐式的献殿连为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供释迦、弥陀、弥勒三世佛。在这座庄严的大雄宝殿里,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同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生前于1980年参拜五台山时,也曾在菩萨顶寺大雄宝殿讲经说法。
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耸立于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登上108级台阶,过华丽牌楼,又有一段石阶连接山门。此段石阶与所有寺院中见到的都不同,垂带石夹着的石阶,中间铺设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与北京故宫礓碌铺设没有两样。 大雄宝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大殿四周有石雕回廊环绕,内供释迦牟尼、弥陀、药师佛三佛。
重建时期
文殊菩萨大殿院前有石牌坊一座,石壁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文殊殿重建于清朝,面阔三楹,进深二间,单檐庑殿顶,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历经寒暑数百年,色泽依然如新。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顶的文殊菩萨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参诣礼拜之处。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即头和四肢同时爬俯于地,十分恭敬和虔诚。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有人还称文殊殿为“滴水殿”。殿檐台下的石阶,有一处高起,状似蜂窝,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当天空晴朗时,该殿仍像古代计时的“滴漏”一样,隔一定时间滴一滴水。菩萨顶后院放置的大铜锅全山闻名。厚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薄一点的大铜锅口面直径1.68米,深1.1米。在西廊房檐台边,也置有一大铜锅,口径5尺,深4尺。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用一次,做斋饭,蒸白面魔王,供所有黄庙喇嘛们集合在一起做佛事活动,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还用一次,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和会斋。
乾隆御碑
菩萨顶一连三进大殿,有前后套院二处。前院为僧舍禅堂,后院是喇嘛住的地方。两边堂屋上盖孔雀蓝琉璃瓦,钟鼓楼顶盖黄色琉璃瓦,形成强烈色彩对比,非常引人注目。
周堂内和后院圆亭内,分别立有高大的汉白玉四棱碑。碑为方座螭首,高达6米,四面俱宽1米。二通碑均系乾隆御碑,碑身四面分别用汉、蒙、藏、满四种文字镌刻。碑文采用诗体形式,抒发了乾隆皇帝朝五台山文殊圣迹的情怀和感受。字体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珍贵的艺术珍品。
寺内还有明清时期碑记八块。另外,该寺还藏有珍贵版本《甘珠尔大藏经》一部。
节日活动
从清代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开始,每年农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中心,其它青庙也大开庙门,迎接各地的香客游人。六月十四日,全山的喇嘛们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穿各种服饰,念着护法经,跳着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侯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坐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余僧众,敲锣开道,击鼓鸣号,吹奏庙堂音乐,热闹异常。当地群众和外地游人如潮水般涌着,争相观看。这个古庙会,后世在内容形式上虽有所改变,但一直流传到现在。
据说,五台山的六月古庙会是由西藏传来的。唐时,西藏出了一个叫郎达尔玛的藏王。他鉴于前代藏王极端崇信佛教,一切朝政都请高僧决断,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经律为准,引起臣民不满的教训,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实行灭法政策,致使藏地寺院关闭,僧人外逃。于是,在藏喇嘛中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郎达尔玛藏王灭法,持戒喇嘛仅留下四人,他们商定了一个举办舞会让藏王出来观看,乘机杀死他的办法。六月十五日,由剩下的四个受比丘戒的喇嘛带领,和没受戒的众喇嘛一起,头戴各种面具,在却玛赞楼台下跳舞,藏王在楼上观看。大喇嘛拉龙巴拉丹计预先在袍袖里藏了弓箭,把骑的白马染成黑色。舞蹈进入高潮,藏王看得出神,突然一箭飞来,射中了他的喉头。大喇嘛急忙上马而逃。黑马横渡过雅鲁藏布江,经江水一洗,又变成了白色。藏王手下的人不见了大黑马,也就不再追赶。拉龙巴拉丹计喇嘛安然逃往外地,在一个山洞里坐化。受戒喇嘛够五人才能传戒,现在剩下三个了,就请了两名汉人和尚,又组成五众僧团往下传戒。为纪念这两名汉僧,喇嘛们原来用黄线缝制法衣,从此改用蓝线缝制。为了纪念拉龙巴拉丹计挺身护法,凡喇嘛庙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举办盛大的法会。这个传说,反映了汉藏僧人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
历史沿革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菩萨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顺治十三年(1656年),将其改为喇嘛庙。此后,康熙皇帝又赐菩萨顶大咧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其进贡。这是清廷以黄教怀柔蒙古、西藏的重要政策。清朝皇帝、蒙古诸王公、西藏喇嘛也每每朝礼五台,一般都住菩萨顶,从而树立了菩萨顶在五台黄庙中的统领地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反映其地位之崇高,此外,为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又敕命“于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10名,步兵30名,守护香火供器”。在清朝,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6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驻节菩萨顶的扎萨克大喇嘛统率。
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家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全寺占地9100多平方米,有殿堂楼房11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 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藏传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棱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清顺治十三年将这里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其中原因,据说与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风流韵事有关。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过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得像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专为之修建的皇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康熙诗稿置于书案之上,内侍太监发现,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抚养长大后送到菩萨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等特权,称“当朝一品”。梅枝亦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续代的大喇嘛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鱼肉乡民僧众,人皆切齿痛恨。
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检讨的五台县蒋坊村人郑禧,到陕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顺便回家省亲,下访民情后,和五台县知县陆长华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恶。
雍正皇帝旨令钦差查办,大喇嘛畏罪自杀,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达赖派住菩萨顶的大喇嘛罗桑巴桑,爱国爱教,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连任。罗桑巴桑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常务理事,还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一九五四年圆寂于北京 。
陡峭石阶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韵味。 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
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
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
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五台山的寺庙,总称青黄庙。青庙是汉地佛教寺庙,为身穿青衣僧(即和尚)所住,青衣僧大部为汉族,少数为蒙族,黄庙是藏传佛教寺庙,为身穿黄衣僧(即喇嘛)所住。黄衣僧有汉喇嘛、藏喇嘛、蒙喇嘛,还有少数满喇嘛。青衣僧(和尚)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十方僧(游方僧),这种僧人拜师落发行动方便,一生以参禅游访寺庙为目的。五台山最大的游方僧寺庙是碧山寺。一种是子孙僧,坐守寺庙,生产念经,一直到老死,子孙僧又称家传僧。
在清代,菩萨顶寺禅堂斋房甚多,有殿院、方丈院、客堂院、茶房院、库房院、买卖院、马房院、长寿院、十八间楼院等几十所殿院。从南至北,占地约长0.5公里。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的嘉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菩萨顶寺有喇嘛561人。最盛时,菩萨顶寺“内住三千喇嘛”。平时分成几百个“门子(伙食单位)”食宿。只有在举办重大的佛事活动时才集体用餐。寺中现存有举办大型法会时煮粥用的大铜锅好几口。
历代典故
在清代,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事务,除镇海寺等六所黄庙归章嘉呼图克图管辖外,绝大多数喇嘛寺则归扎萨克大喇嘛统率。扎萨克大喇嘛住在菩萨顶寺,全称“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扎萨克大喇嘛”。“扎萨克”是官名,蒙古语的音译,意为“执政”。其来历是:清康熙为给其非婚生子找寻出路,就令出家于菩萨顶,并任命为丹巴扎萨克大喇嘛,随后又将山内十个青庙即:罗侯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寺、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改为黄庙,此十寺的僧人亦随之变为黄衣僧(喇嘛),五台山的汉喇嘛即在此时产生。此后,康熙又请西藏的达赖喇嘛的堪布,去五台山诵经传戒,并拜为皇子师,从此即形成达赖喇嘛往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
五台山黄教从清康熙以后才逐渐扩展起来,均属于密宗。 从清代直至解放前,扎萨克大喇嘛为五台山黄教主要教主,并以教兼政。民国初年,有十九世章嘉活佛住五台山镇海寺。镇海寺是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等地黄教的衙门,国民党政府并给予大国师的名称,并派精锐部队一营保护,十九世章嘉活佛又先后将文殊寺、广化寺、集福寺、慈福寺、普乐院等五处,变为他的下院,称为佛爷五处。
民间传说
菩萨顶有另一个名字叫“真容院”,这个称谓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寺建成时,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来,请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遂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其实,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在清代,国家以黄教怀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也特别隆盛。菩萨顶寺是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时最主要的圣迹和佛刹,因此,菩萨顶的寺庙建筑是参照皇家的宫廷造型营建的。
建筑在灵鹫峰顶的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十分壮丽,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彩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喇嘛寺)。
石雕狮子
在五台山难以数计的石雕狮子当然都有舌头,惟有在“灵峰胜境”牌楼右侧蹲卧的一座石狮却没有舌头,对此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公元1714年,相传在立这座“灵峰胜境”牌楼时,做饭的和尚每天要做50个人的饭。牌楼竣工后,在雕凿石狮那几天,出现了怪现象,每天三顿饭,吃饭的人不变,下锅的米数也不变,惟有早晨这顿饭,总是不够吃,不是差一点,而是差得多,逼着做饭的和尚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饭都如此。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做饭的和尚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他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饭不够吃,是你们干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饭的和尚把饭煮好后,自己躲在水缸后偷偷观看,工夫不大,只见两只狮子一前一后走进来,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扒拉开锅盖,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走在后面的那只狮子四下望一眼,也就跟着吃起来,一吃就是半锅。事后,做饭的和尚将见到的情况告诉了管事的老僧。
翌日,管事的老僧将一把特制的锐利刀片藏在饭锅里。当狮子将头伸进饭锅里,就听见“嗷”地一声嚎叫,转身就跑,另一只也跟着夺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的舌头已被刀片割掉了。
当天下午,管事的老僧来到“灵峰胜境”牌楼下,看见右侧蹲卧的石狮的舌头没有了,就哈哈地对它说:“原来偷吃饭的就是你呀!”那只石狮子羞羞答答地点点头,承认了偷吃的错误。可是没有多久,这两只狮子还是照样下来偷吃。后来,在一百零八级石阶前面修建一座照壁,才挡住了它们,而那只没有舌头的石狮子,也就一直“饿着肚子”守候到如今。
云门大卷
中国上古时期的传统乐舞
云门大卷或分作云门、大卷两部分。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传统乐舞,乐舞歌颂黄帝功绩,称其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如云。据《左传》载“黄帝氏以云为纪”,故《云门》又称为《承云》,为承受祥云福佑之意,具有一些图腾崇拜意义。周代制礼作乐时将《云门》列为“六乐”之首,用以祭祀天神。
《梅花诗十章》(宋)邵康节
其一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宋室偏安),不信黄金是祸胎(金人入寇)。
其二
湖山一梦事全非(建都临安),再见云龙向北飞(元兵入临安恭宗北狩)。
三百年来终一日(帝),长天碧水叹弥弥(帝 赴海)。
其三
天地相乘数一原(元凡十世),忽逢甲子又兴元(元世祖忽必烈)。
年华二八乾坤改(元祚八十八年),看尽残花总不言(宦官扑不花)。
其四
毕竟英雄起布衣(明太祖崛起微贱),朱门不是旧皇畿(改都金陵)。
飞来燕子寻常事(燕王篡位),开到李花春已非(李自成作乱而明祚亡矣)。
其五
胡儿骑马走长安(清兵入关),开辟中原海境宽(夷人通商)。
洪水乍平洪水起(洪秀全黎元洪),清光宜向汉中看(辛亥八月武昌起义)。
其六
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其七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其八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其九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梨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其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梅花诗》相传是邵雍所作的,一共十首,预言了他身后中国的大的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还是写给修炼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