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衷一是的时代浮沉之 杨度的眼光与才干

作者:change?  于 2024-12-11 03:2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评论




杨度(1874年—1931年),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早年生活


杨度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见文后“三河之战”)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他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杨度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岁改名为度,字皙子。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还乡,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壬秋,湘绮)。杨度与王大约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识,此时杨度13岁。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师生关系之亲密,杨度深受王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杨度在王门学了三年,他醉心于王氏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钧、杨庄也学在王门,杨庄后嫁与王家四子。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艮寅、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创办《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的称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未来的北洋政府的财长、杨的共事和政敌:梁士诒。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诒被除名。杨度受到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且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疑为唐才常同党和革命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杨度避居家乡,娶妻中路铺黄氏仲瀛。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他的弟弟和妹妹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早些时候(二十九年)也留学日本。秋,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发表于梁《新民丛报》,其中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句。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次年(1904年),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此时在日留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保皇派、排满革命派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杨度主张宪政,不介入两派论争。他热心国事、友善同学、才华出众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颇具声望。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他老师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拜见张之洞,得到张的支持。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圆满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他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并称清国人“放纵卑劣”,留日学生群起抗议。杨度以干事长的名义递交抗议书。在留日学生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一派主张妥协。湘人陈天华愤然蹈海。作为总干事长杨度被一些人指责办事不力。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欧、美、日)考察宪政。为了交差,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梁写《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1906年),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不谈革命,只言宪政”,杨、梁分道而行。他发表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中国新报》、《新民丛报》、《民报》几成三足鼎立之势。还组织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


立宪活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梁焕奎、范旭东筹备湖南宪政公会,有意拥杨度为会长。10月杨度回国,恰伯父逝世。12月成立湖南宪政公会,杨度为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请他的老师王闿运作过修改,并联络不少湖南名流联名上奏,开清季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次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他仅有举人功名)。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他是晚清朝廷“宪政专家”:

清政府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宪法讲座(王学泰)
杨度

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是统计局局长。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成为袁的幕僚。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大臣。他感到袁内部受到排挤。由于他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他作为袁的代表之一,负责南北调停。1912年秋,黄兴在北京极力邀请他加入国民党,他没有答应。后来胡瑛等又请他入党,他提出除非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他才可以考虑。他还请他的老师出山,王闿运曾任国史馆馆长。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任参政院参政。四年(1915年)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是年,在袁世凯政府学部副大臣任内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
袁世凯复辟


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次年6月,袁世凯卒,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杨度写下挽袁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章太炎论洪宪帝制失败之关键,有所谓三个人反对三个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他列第一名。袁世凯死后,杨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和偈语。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入京参加,被他拒绝,他通电张、康“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他宣布披发入山,学佛参禅。他认为禅的基本精神就是无我,提出“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民国七年被特赦返京。
上海纪实
杨度全家福

转变


君主立宪失败后,他的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中山特使,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夏寿田此时是曹的秘书),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政治危机。孙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指东京时言)。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此后杨度在山东张宗昌那里策应过北伐,张宗昌对杨度也言听计从,只有杨度曾为新闻记者林白水求情时,张宗昌才答应(可惜晚了一点)。他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十六年(1927年)在北京设法营救李大钊、成舍我。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 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一笔不菲的经费。杨度的最后的一篇文章是为杜月笙写的《杜氏家祠记》杨度认为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与周单线联系。周离开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杨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准备撰写的《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并写好了大纲,然岁不与人未完成。只留有一个提纲手稿,多年后被家人发现发表,题名为《杨氏史例》 杨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代     禽兽道时代      中国伏羲以前    无生产  无分配   无器 无家 争食时代

第二时代    半人道时代     中国伏羲至今   生产重于分配 私器 私家 争食时代

第三时代    人道社会   未来 分配重于生产     公器 公家  均食时代

1916年袁世凯羞恨而死,死前用力大呼:杨度误我!杨度是谁?_手机搜狐网

1929年的杨度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他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葬上海外国公墓。伍豪、潘汉年前往吊唁。杨度病中自题挽联: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后来王就此事发表了《难忘的记忆》(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家庭


杨度有二子:杨公庶和杨公兆,女儿杨云慧。长子公庶,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化工专家,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妻乐曼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以80高龄病逝于北京。公兆为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清华大学,妻葛敬安。他的一个曾孙杨念群发现了杨度日记(1896—1900)。


评价


他的恩师王闿运洪宪时在日记中写道“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骂耳。”王对他实行专制要通过“民主表决”的做法批评说“谤议丛生,知贤者不惧。然不必也,无故自疑。欲改专制,而仍循民意,此何理哉。”王曾说他“憨直”,不圆通。曾将他与蔡锷比较,认为杨度才高气傲,以澄清天下自许,往往是考虑不周,急于求成;蔡锷智虑深沉,胸怀大志而不露锋芒。如果蔡锷能与杨度合作,他们的成就不可限量。

蔡锷在遗嘱中说“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说袁世凯骂杨度是“蒋干”。尽管他为袁出力很多,但并未实现他帝师的目标,就连开国元勋也没有当成,仅被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


作品


挽联

挽师王闿运: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 
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挽黄克强(
黄兴)

公谊不妨私,平日政见分弛,肝胆至今推挚友; 
一身能敌万,可惜霸才无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挽蔡松坡(
蔡锷)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皆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挽孙文: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挽梁任公(
梁启超)

事业本寻常,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


《黄河》,1904年杨度作词,次年沈心工作曲,是一首影响较大的歌曲: 
 
黄河黄河, 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据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合刊号,1904年2月14日

杨度 《虎禅师论佛杂文》三集;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杨度日记》(1896—1900)北京市档案馆编,新华出版社;

《国贼孙文》、《无耻黄兴》筹安会编写。

名家美育课最新章节_朱良志,刘悦笛著_掌阅小说网

杨度诗词选

未知调名 清末民国初 · 杨度

落花却送客归去。
呖莺又呼留住。
燕子楼边,玉人吟处。
世事渺无依据。
只碧草春波,已成今古。
江南多少才子,对六朝台榭,泪洒烟雨。
不是春愁,更非别怨,别有伤心情绪。
东风借与,把匝地、狂花漫天飞,吹入空江,断肠流水处。



新华全媒+|“飞阅”钱江:共护一江安澜-新华网

西江月 夜泛赤壁 清末民国初 · 杨度

目对一江风月,心怀万古英雄。
风流如在亦如空。
前后浪头相送。

阅世谁如朗月,成功只有东风。
江山人物古今同。
尽入扁舟一梦。

松乔之寿的出处、释义、典故、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成语知识_手机搜狐网

念奴娇 为易硕甫题画 清末民国初 · 杨度

人生如寄,问松乔,几生修到仙侣。
往返高风沧海变,惟有梅香自媚。
却怪王孙,人间频到,懒把琼笙吹。
生生轮转,神仙亦受情累。

我亦小谪蓬莱,风流诗酒,游戏潇湘际。
人世不如仙界乐,天姥梦中犹记。
好住缑山,人间此后,跨鹤休重至。
崔娘已渺,此生更少知几。


杨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百度评杨度

杨度(1875—1931),近代中国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禀赋极高,而又狂放不羁,时而意气飞扬,独立潮头;时而独持己意,沦入茫茫俗世。他以热情豪迈的气概,创作了《湖南少年歌》,发出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时代强音,真可谓豪气冲天。他为立宪运动鼓吹奔走,为速开国会呼吁呐喊,受到了时人的尊敬和称赞。但他将做“帝师”及实现“君宪”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发起成立筹安会,为复辟帝制效力,又受到时人的指责和痛骂。伴随着洪宪帝制的失败,其孜孜追求的宪政理想也彻底破灭。然而,为了爱国救民,他晚年知过就改,毁家纾难,不畏风险,终于找到了真理,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确认马克思主义是挽救中国的唯一指针,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三河之战
日期 1858年11月4日-1858年11月15日
地点
中国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三河镇
结果 湘军惨败,提督李续宾自裁,大清安徽、江西战情全面吃紧。
太平天国安庆脱困,天京粮荒抒解,李秀成、陈玉成都封王。
参战方
大清 太平天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湘军提督李续宾(自杀)
总兵曾国华 † 李秀成、陈玉成
捻军:张乐行
兵力
6,000人(援军绿营15,000人未至) 100,000人
伤亡与损失
6,000人全军覆没 2,000人阵亡或受伤
查论编
太平天国之乱
金田三里圩永安长沙武昌江宁西征北伐东征一破江南大营天京之变三河二破江南大营(杭州战役)浙江安庆上海关中雨花台慈溪常州第三次南京湖北福建
三河之战,太平天国晚期战役之一,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徽三河镇交战。此役湘军战败,湘军将领李续宾与曾国藩弟曾国华皆阵亡。

三河:战略据点
三河镇距庐州不足百里,位于庐江、肥西、舒城三县交界,有杭埠河、中河、丰乐河流贯,水陆要冲,故名三河;东接无为、巢县,西接舒城,南通庐江,“为水陆冲途,实扼庐州总要”[1],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

战斗始末
咸丰八年(1858年)8月陈玉成等人在安徽枞阳镇集会,决定攻破江北大营,保护天京(今南京)粮道。9月陈率军进攻浦口,败清军德兴阿部,遂占浦口、扬州。湘军曾国藩乘太平军东下,派李续宾率精兵六千援庐州(今合肥),连陷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并进攻庐州三河镇(今肥西县三河镇),“深入四、五百里,寇城垒望风溃破”[2]。九月廿八日李续宾部湘军逼近三河。太平军三河守将吴定规一日五文向陈玉成告急。

陈玉成在浦口大捷后迅速率兵近三万回救,并奏准天王约李秀成同来,李秀成与庐州(今合肥市)守将吴如孝、捻军张乐行亦领兵前来助战,陈玉成经巢县、庐江,绕过了金牛镇(三河镇西南15公里)、白石山(三河镇东南12.5公里),至清军背后,十月初陈玉成部亦抵三河。李续宾发现被陈玉成反包围,湘军“合计兵勇,一分于九江、湖口、彭泽、再分于蕲州、黄州、又分于桐城、舒城,所带不过五千人”[1],“力战太苦,后路太单,壮士受伤太多”[3],急从九江、桐城调兵增援。李续宾部将劝其退兵桐城,待援军到达后再攻三河,李续宾不听[4]。

李续宾、曾国华犯一兵法大错,即孤军深入,猛追穷寇,十月初九日(1858年11月14日),湘军逼近金牛镇,李续宾部将赵国栋主张五更开战,但李续宾见陈玉成兵强马壮,决定黎明开仗。十月初十日(1858年11月15日)黎明,李续宾部由金国琛和毛有铭等人率领,分左中右三路偷袭金牛镇,在樊家渡、上家祠堂打败陈玉成军,忽大雾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李续宾军冲过金牛镇,这时陈玉成部迅速击溃左路湘军,李秀成率军赶到,及时投入战斗,将其围困在烟墩岗一带,斩杀湘军副将刘神山、参将彭友胜、游击胡廷槐、邹玉堂和杜廷光。三河守将吴定规率军从城中出击,把李续宾内外围定,逐一攻破李续宾的七座营垒。李续宾连续冲击数十次,斩杀两千多名太平军,均为太平军所阻,只得撤回。

绿营官兵一万五千人并未依约援助李续宾、曾国华[5],“飞檄召赵克彰以六营赴援,克彰不进”[6],胡林翼“急走书官文”[6],力促速赴援三河,但官文始终未发一兵一卒。血战一昼夜,陈玉成大破湘军,激战至深夜三更,李续宾于战地枯树自缢而死(一说投水),所部湘军副将曾国华以下六千馀人于三河郊外烟筒岗全部覆没。虽阵亡仅约6000人,但其中军官竟达400馀人,全部战死。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以及知府何忠骏、知州王揆一、杨德訚,道员孙守信、丁锐义等人皆同时殉难,曾国华因耽心自若被俘定遭太平军拿他勒索哥曾国藩,竟于战场一枯树上吊自裁。在知弟已领军追击太平军时,曾国藩竟预知弟凶多吉少,悲叹完矣,并派援兵追李续宾、曾国华,但消息传来,曾国藩提笔写了“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全军皆寒,不可复战”。胡林翼极度恐慌,旧病复发吐血不止,他哀叹道:“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湘军四年的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

陈玉成乘胜占领舒城、桐城,湘军大将都兴阿弃围安庆败逃,退至宿松、太湖。太平军扭转了皖南被动的局面[7]。次年1859年陈玉成、李秀成封赠为“英王”、“忠王”。

注释
 《胡林翼集》卷一,第527页
 王闿运:《湘军志》,第37页
 《胡林翼集》卷二,第193页
 《湘军人物年谱》卷一:“公曰:‘贼能战,我亦能战。退,必为所蹑’。”
 《出自敌对营垒的太平天国史料》,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8页
 《湘军人物年谱》第一册,第182页
 郦纯指出:“三河之胜,歼灭敌军主力,逼其退守鄂东,制止其长驱直入之势,扭转了自‘内讧’及石达开出走以来的艰危局势。”(郦纯:《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第一册,第80页)
参考
《藤县志》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change? 2024-12-11 03:58
八指头陀的诗集将杨度引进佛学王国

几天后,静竹在病榻上安宁地与人世分别了。杨度悲痛欲绝,亦竹哭得死去活来。杨宅老小都对这个奇女子苦难的一生表示深深的痛惜。遵照静竹的遗嘱,她的遗体火化。亦竹从那套袁家所送的八宝瓶中挑出最漂亮的美人瓶来,把静竹的骨灰装进去,又从箱底寻出那把早年杨度题词的绢扇,去掉扇骨,用扇面包了那角拜砖,一同放进美人瓶里,然后用泥封死,就放在她的卧房里,以后再觅便带回苏州。

静竹死后,杨度精神恍恍惚惚很多天,脑子里时时刻刻都是静竹的影子。一会儿是江亭,静竹笑吟吟地坐在他的身边,看他在绢扇上题词,一边说:“我看重的是词,不是榜眼。”一会儿是潭柘寺,他们俩在观音像前定情,静竹激动地说:“皙子,你一定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一会儿是西山茅舍,静竹冷静地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一会儿是槐安胡同书房,静竹像哄孩子似的抚平他心上的愁结。

就在这样恍惚的时候,他的脑子里也浮现出东瀛的千惠子,浮现出云吉班的富金。这两个女人都曾经让他倾心过。千惠子美丽高洁,对他一往情深,但她终究拗不过她的家族,不愿为他作出牺牲。他们之间没有命运的联系,时过境迁,哪怕今后就是再见到她,大概也不会有太激烈的情感冲动。富金也美,也爱他,但她只是一个世俗妓女,联结他们之间的纽带不过是金钱权势而已。一旦无权无势了,她也就不是他的人了。这样的女人,即使先前再令他倾心,现在也没有挂牵的必要了。杨度越来越看得明白,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把全部爱情给了他,为他牺牲了一切,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与他同命运共荣辱的,正是这个出身低贱而骨格清纯的静竹。想到这里,杨度真心觉得对不起她。

二十年来混迹政坛,不要说帝王之学已成泡影,就是连一桩实实在在于国于民有益的小事也没有办成,离一个伟男子真正有十万八千里之遥。静竹她也有希望,也有理想,但屡受挫折,历尽磨难,然而她都能淡泊处之,不怨不尤,莫非正如她所说的,是心中有佛的缘故?湘绮师一面研习老庄之学,一面热衷帝王之业,可见老庄不能使人归于淡泊。这几个月里努力奉行老庄清静逍遥的说教,口口声声说丢掉帝师王佐之念,但成天这样唠唠叨叨的,可见此念并未在心里泯灭。觉幻劝我在蒲垫上将息,寄禅说我有慧根,何不舍老庄而入佛学呢?即使是出于对静竹的爱,也应该坐到菩提树下呀!

杨度的这个想法,大家都赞成。

拜了一世观音菩萨的老太太连连说:“早就该这样了。人活在世上,靠谁保佑?别的都靠不住,只能靠菩萨!”

黄氏夫人和亦竹都附和老太太的意见。

夏寿田说:“佛学是门大学问,只有钻研深透了,才会更好地信仰它。我看先得研读佛经。”

叔姬赞同夏寿田的观点。

杨度说:“我们一家连同午诒在内都做佛门居士。母亲和仲瀛、亦竹做修行的居士,我和午诒、叔姬做修心的居士。修行派不必读经,我们修心派则要像当年在东洲读孔夫子的书一样,从今以后摒弃一切闲书,闭门攻读内典。”

大家都说好。

亦竹说:“你们闭门读经,我不反对,但饭总是要吃的,家里银元不足一百了,今后怎么办?”

自从辫子军复辟失败后,张勋便躲进外国使馆不露面,他的幕府无形中便散了,房子也好,每月三百薪金也好,都无人过问。亦竹又一次感到经济拮据了。

夏寿田说:“我还有点钱存在一家英国人开的银行里。我偷偷到北京去一次,取两千块钱来。”

杨度忙说:“不要去,万一被他们看到怎么办?你住我家,再没钱也不要你开支。我早想好了,八宝瓶还剩下七个,或当或卖都可以,够吃一两年的。”

过几天,亦竹将那七个瓷瓶卖了五千块银元,解了燃眉之急,大家的心都放宽了。于是,杨度、午诒和叔姬放下手中的《老子》《庄子》,在天津租界洋楼上,闭门读起佛经来。

刚拿起一本《华严经》,杨度便想起一桩大事来,这便是寄禅临终所托付的诗稿整理事。过去忙,无暇及此,现在正可以借这个机会,在这位佛学大师禅诗的导引下进入佛的王国。

杨度从柜子里拿出保存了七八年的寄禅的诗稿来。打开这些诗稿,他才发觉此事并不好做。一是杂乱。寄禅留下的诗二千多首,除已编好的《白梅集》《嚼梅集》《餐霞集》,其他的诗都还没有清理、分集命名。二是稿面不整洁。寄禅早年失学,字写得差,错字别字很多,到处是涂涂改改的。尽管如此,杨度仍觉得整理这位天才诗僧的遗作是学佛生涯中的美好享受。

世间万事万物都入了寄禅的诗,正如万事万物都入了齐白石的画一样。不同的是,万事万物在齐白石的画中都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而万事万物在寄禅的诗中则都披上了神圣的灵光。杨度决定不以分集而以系年的形式,将法师二千多首诗编辑起来,标个总题:《八指头陀诗集》。他细细地阅读每首诗,改正其间的错字别字。偶有平仄韵律不协之处,他为之吟正;也间或有用典不妥之处,他为之改正,尽量做到无罅无漏。感觉到疲劳时,他便挂起那串松花念珠,按静竹所说的不断念“阿弥陀佛”。说来也真的奇怪,这串在沩仰宗祖庭呆过一百多年的念珠真的得了灵气,数了几百粒,念了几十句后,他便神清气爽起来。

诗集编好后,他又请午诒和叔姬分头誊抄一遍。二人都很仰慕八指头陀,欣然从命,把此事当作学佛的一门重要功课对待。

至于《三影集》,杨度则一人整理,一人誊抄,也不将它编进《八指头陀诗集》中去。他要为好友,也要为佛门保守这一段秘密。他想,今后这本《三影集》只能给一个人看,此人即净无;当然也要随缘,不可持着它去慈悲庵找净无。

就和当年研究帝王之学一个样,杨度对佛学的研究也抱着极为认真的态度,并立志要很快弄清各宗各派的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一门超越任何宗派高出历代佛祖的新佛学来。这门新佛学不仅可以为自己一人摆脱烦恼,而且能让世人都接受,都摆脱烦恼。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对人世间的贡献则远远大于帝王之学的实现。

他为自己取了个虎陀禅师的法名。小时候,母亲给他取的乳名为虎伢子,盼望他虎虎有生气。四十年后,学佛时再用这个名字,他希望自己以学佛参禅来觉迷去伪返璞归真。他还给自己定下几条戒律:一不喝酒,二不抽烟,三不打诳语,四不动怒,五天明起床,静坐一个钟头。杨度一本正经地带着克己复礼式的虔诚,潜心于佛典的汪洋大海中。

当年去沩山途中,八指头陀给他讲的中土佛教史,他还大致记得,知道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过许多宗派,其中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三论宗、慈恩宗、贤首宗、禅宗等都曾经显赫过,后来所有宗派都日渐衰落,独禅宗长盛不衰。为了精研佛学,并为创立自己的新佛学打下基础,他决定先从已经衰落的其他宗派入手。

他将天台宗的经典《法华经》、净土宗的经典《无量寿经》、三论宗的经典《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贤首宗的经典《华严经》、慈恩宗的经典《成唯识论》、律宗的经典《四分律》、密宗的经典《金刚顶经》都找来,日以继夜地一一攻读。

这些经典大都不好读不好懂,杨度耐着性子一页一页地啃。半年过去了,他虽然懂得了不少佛学知识,但于佛学的最高境界——无我,自觉仍有很大的距离。人世间一切矛盾、纠纷、争斗、仇杀,说到底无非“我见”“为我”而引起,倘若人人泯灭了“我见”,摒弃了“为我”,则所有这些不该有的现象,统统都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人人欢喜,个个安乐,极乐世界不就在眼前吗?

杨度想,以自己的灵慧和虔诚,学佛这么久了,尚不能进入无我境界,可见这些经典并没有给善男信女们提供一道通向无我的法门。这道法门在哪里呢?他在苦苦地思索着。

正在这时,北京政府鉴于各方吁请和自身的困难处境,作出了取消通缉政治犯的决定,发布了一个将“所有民国五年七月十四日及六年七月十七日通缉杨度、康有为等之案均免于缉究”的特赦令。也就是说,民国成立后两次帝制复辟活动的要犯们都不再受到法律追究,恢复他们民国公民的权利。这道特赦令给杨宅带来了很大的喜悦,他们决定立即迁回北京,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北京都要强过天津。夏寿田自然和他们一起走。

这一夜,杨度又梦见了静竹。自从静竹去世后,杨度多次梦见她,但每次都影影绰绰的,也没有说话。这次却不一样。他梦见自己仿佛进了一座大山,已经是夜晚了,满天星斗,他仍在赶路。突然前面现出一盏灯火,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座小寺院。他心里想,这下好了,今夜就宿在这里吧。他敲了敲门。门开了,一个留着长发的中年女人出现在面前。这女人很漂亮,两只丹凤眼里满是亲密的笑意。哎呀!杨度猛地认出来,这不就是静竹吗,怎么会在这里遇到?他一把抱住静竹,静竹也紧紧地抱住他。静竹告诉他在此地带发修行已经半年了,天天盼望他来。他问这是什么地方。静竹说这是庐山,这座寺院叫做彻悟庵,你来到这里后,就一切都大彻大悟了。正说得高兴,他蓦地醒了过来。

杨度披衣而起,细细地回味这个梦,心里甚觉蹊跷。

天亮后他对亦竹说起,亦竹说:“这是静竹托的梦。她的骨灰没有安葬在父母身边,她的魂魄就没有安妥。这件事我总挂在心头,要不我干脆回苏州一趟。我离开苏州二十多年了,也想回去看看,静竹的事也早办早妥。”

杨度想了一下说:“也好,你把孩子也一起带着。母亲早就想回湖南了,我要仲瀛陪她回去。以后我也不住北京了,我和你一起住苏州。”

长住苏州,当然是亦竹的心愿,不说别的,柔软温和的吴音就比北京土语好听呀!

“搬过家后,我要到庐山彻悟庵去寻静竹。”杨度凝视着装有静竹骨灰的美人瓶说。

“什么,你去庐山寻静姐?”亦竹睁大眼睛反问。“皙子,那是梦呀,静姐哪里还可以寻得到?要是能寻到,我和你一起去寻!”

“我也知道,静竹已死,不会在庐山。但这个梦太怪了,说不定这是静竹在启示我,要我到庐山去一次。当年慧远邀集十八贤士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创立了净土宗,陶渊明常去东林寺和慧远谈佛,我去朝拜一下净土宗的祖庭也是应该的。”

亦竹知杨度怀念静竹甚深,去庐山,无非是借以慰藉相思之心,当年他不是为祭奠静竹,一人在西山寻了半个多月吗?静竹是皙子的初恋,也是自己的恩人,亦竹当然不会有平常女人的醋意,反而为皙子的这种痴情而欣慰。

在搬家的事大致料理清楚后,亦竹带着孩子和那只美人瓶南下苏州,杨度则和母亲、仲瀛、叔姬及午诒回到北京槐安胡同。

一个月后,杨度离京远赴江西庐山。


杨度(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丨唐浩明   十五章 由庄入佛

     三 八指头陀的诗集将杨度引进佛学王国
回复 change? 2024-12-11 04:03
百字令 江亭词并序(一九二七年) 清末民国初 · 杨度

盖人生哀乐全由心境。境既生心,心复生境,于境若有爱憎,于心即有哀乐;实则哀即是乐,乐即是哀,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对待相消,了无一物,自非圣人,不能悟此。予与午贻交三十年,同游湘绮门下,既闻《庄子》逍遥之旨,更治《春秋》经世之学。光绪戊戌同赴京师应礼部试,午贻以一甲第二人及第入翰林,而予落第南归。将出京时,偶游城南江亭,即陶然亭也,依百字令题词亭壁,有“西山王气黯然”之语;午贻和之,则曰“碧水明霞相照”,词意皆言朝政。其时政局可安可危,见危则哀,见安则乐,境以心成,心由境转,自心自境,自哀自乐,故同一江亭,而二人哀乐相反又如此。未几而清室亡,共和成,予仍坚持君宪主义不变,一败于前清,再败于洪宪,三败于复辟。洪宪之役,午贻与焉。予于君宪三败之后,自谓对国家、对主义忠矣,可以已矣,乃不更言经世,而由庄以入佛,数载修心,遂有庐山悟道之事。午贻相与参修,亦成大觉。岁丁卯重会京师,时民国十六年春,距戊戌三十年矣。世变愈亟,人心愈扰,午贻复续《江亭词》示予索和。其词则曰:“听唱孤蒲新曲子,洗尽从前懊恼”。予词亦曰:“一自庐山看月后,洞彻身心俱了”。词意全同,与前尽异,盖皆悟后之辞矣。午贻言曰:“今日乃无哀乐可言。”予曰:“然哉!哀即是乐,乐即是哀,只有一心,并无二境,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并无一境,亦无一心,无心无境,即无哀乐;心无哀乐,名曰哀乐,无心哀乐,名曰无心。极乐世界,诸佛境界,如是如是。故同一江亭,而二人哀乐,前后有无,相反相同,又复如此。”于是午贻与予各为词序,彼序其事,我序其心。此如寒山、拾得之诗,游戏人间,偶然唱和,词耶?偈耶?非所问矣。词曰:

一亭五羊,剩光宣朝士,重来醉倒。
城廓人民今古变,不变西山残照。
老憩南湖,壮游瀛海,少把潇湘钓。
卅年一梦,江山人物俱老。

自古司马文章,卧龙志业,无事寻烦恼。
一自庐山看月后,洞彻身心俱了。
处处沧桑,人人歌哭,我自随缘好。
江亭三叹,人间哀乐多少。

附一:夏寿田《百字令·江亭词》

西山晴黛,阅千年兴废,依然苍好。竖子英雄都一例,付与断烟荒草。一勺南湖,明霞碧水,未觉风光少。不堪回首,酒徒词客俱老。

休问沧海桑田,龙争虎战,闲事何时了。听唱孤蒲新曲子,洗尽从前懊恼。随分题襟,等闲侧帽,一角江亭小。不辞尽醉,明朝花下来早。

附二:杨庄《百字令·和伯兄虎禅师答天畸居士 江亭怀旧之作兼呈畸公》(一九二八年春)

江亭迢递,祗前峦葱翠,青青未了。嫩绿鹅黄看不尽,忽忆旧游情调。憩迹湖山,骋怀江海,时日经多少。苍颜犹在,此心曾虽俱老。

白笑漆室衿期,班昭意志,妄扰虚明照。顿觉妙圆情净性,即是六根烦恼。无色无空,即支即色,冷暖凭谁道。人间游戏,荣枯哀乐都好。

附三:夏寿田《百字令·天畸答词》

襄阳半偈,喜丹霞行脚,新逢灵照。闻道十年依净土,万事一朝都了。放下须弥,拈来寸草,时节因缘到。洞庭水满,君山湖上青好。

应笑多口阿师,禅床高坐,演尽三玄要。除却六根烦恼外,那有净明心妙。人海团瓢,空山鈯斧,分向毗耶老。三千里外,时间清夜孤啸。

古德言: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正觉。又云:一人发心,归真十方,虚空悉皆销殒。敬和来词,为庄大士成佛贺。戊辰闰月夏寿田。


未知调名 清末民国初 · 杨度

落花却送客归去。
呖莺又呼留住。
燕子楼边,玉人吟处。
世事渺无依据。
只碧草春波,已成今古。
江南多少才子,对六朝台榭,泪洒烟雨。
不是春愁,更非别怨,别有伤心情绪。
东风借与,把匝地、狂花漫天飞,吹入空江,断肠流水处。

西江月 夜泛赤壁 清末民国初 · 杨度
目对一江风月,心怀万古英雄。
风流如在亦如空。
前后浪头相送。

阅世谁如朗月,成功只有东风。
江山人物古今同。
尽入扁舟一梦。


念奴娇 为易硕甫题画 清末民国初 · 杨度

人生如寄,问松乔,几生修到仙侣。
往返高风沧海变,惟有梅香自媚。
却怪王孙,人间频到,懒把琼笙吹。
生生轮转,神仙亦受情累。

我亦小谪蓬莱,风流诗酒,游戏潇湘际。
人世不如仙界乐,天姥梦中犹记。
好住缑山,人间此后,跨鹤休重至。
崔娘已渺,此生更少知几。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2-11 10: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