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聂文蔚》 [2017/04]
- 爱国者的喜讯,干吃福利的绿卡族回国希望大增 [2017/01]
- 奥巴马致女友:我每天都和男人做爱 [2023/11]
- 周五落轨的真的是个华女 [2017/03]
- 现场! 全副武装的警察突入燕郊 [2017/12]
- 法拉盛的“鸡街”刚刚又闹出人命 [2017/11]
- 大部分人品太差了--- 中国公园里的“黄昏恋” [2019/12]
- 年三十工作/小媳妇好吗 /土拨鼠真屌/美华素质高? [2019/02]
- 亚裔男孩再让美国疯狂 [2018/09]
- 黑暗时代的明灯 [2017/01]
- 看这些入籍美加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丑态百出下场可期 [2019/11]
- 看看谁给华涌女儿过生日了? [2017/12]
- 智利中國留學生攻擊支持香港遊行的臺灣炸雞店 [2019/08]
- 当今的美国是不是还从根本上支持中国的民主运动? [2017/10]
- 文革宣传画名作选之 “群丑图” 都画了谁? [2024/01]
- 香港的抗争再次告诉世人 [2019/06]
- 国民劣根性背后----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 [2023/10]
- Why Xi Jinping’s (Airbrushed) Face Is Plastered All Over China [2017/11]
- 中国女欢呼日本地震 欧洲老公惊呆上网反思 [2024/01]
- 周末逛法拉盛,还是坐地铁? [2017/10]
- 加入外国籍,你还是不是中国人?谈多数华人的愚昧和少数华人的觉醒 [2018/02]
- 春蚕到死丝方断, 丹心未酬血已干 [2017/03]
- 1919年的两本书之:凯恩斯如何预见德国的崛起和后果 [2019/12]

黃紹竑 | |
---|---|
![]() | |
![]() | |
任期 1934年12月12日—1936年7月25日 | |
前任 | 魯滌平 |
继任 | 白崇禧 |
任期 1936年9月6日—1936年12月2日 | |
前任 | 白崇禧 |
继任 | 朱家驊 |
任期 1937年11月26日—1946年3月26日 | |
前任 | 朱家驊 |
继任 | 沈鴻烈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黃紹雄 1895年 ![]() |
逝世 | 1966年8月31日(71歲)×![]() |
国籍 | ![]() ![]() ![]() ![]() |
政党 | ![]() ![]() |
亲属 | (父)黄玉梁(舉人) (曾叔祖父)黃鵬奮(進士) (叔祖父)黃金韶(進士) (叔父)黃玉忠(進士)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 |
服役 | ![]() |
军衔 | ![]() |
新桂系,指相對於舊桂系,在1920年代崛起,以李宗仁、白崇禧等廣西出身者為代表之軍閥、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後因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失利,新桂系也隨之瓦解。
曾在護國軍第六軍林虎部任統領的李宗仁,在第二次粵桂戰爭後不願隨上司開赴廣東,率部千餘人進入廣西六萬大山發展。李宗仁主動聯絡其廣西陸軍小學堂同窗黃紹竑、白崇禧效力。1922年5月,自立旗號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李宗仁部控制玉林、容縣等7縣市,在整合其盟友後軍力增至3000餘人。此後,李宗仁一度在名義上接受陸榮廷改編,改稱「廣西陸軍第五獨立旅」。期間他開辦了玉林幹部教練所、士官教導大隊訓練軍官、軍士長及上等兵,這些措施為後來的新桂系軍隊的戰鬥力奠定了基礎。不久,李宗仁聯軍發展到六千餘人。
1923年6月,白崇禧在廣州拜訪孫中山,在孫支持下,黃紹竑以「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的名義攻克桂東重鎮梧州。新桂系在政治上正式與舊桂系脫鉤,開始在廣西壯大。同年10月,「李、黃、白」加入改組中的中國國民黨,其部隊改名為「廣西定桂討賊聯軍」。1924年初,孫委任李為廣西省綏靖督辦,黃為綏靖會辦,白為軍參謀長。
1924年5月23日,李發表「統一廣西宣言」,開始逐步武力統一廣西。李、黃、白採用「合縱連橫」之策略,首先一鼓盪平陸雲高部;其後趁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與沈鴻英南北夾擊陸榮廷,同年秋擊潰陸榮廷部,攻占省會南寧;隨即與沈鴻英決戰,至1925年4月消滅其勢力,統一廣西。舊桂系至此被消滅。
在新桂系與沈鴻英決戰期間,孫中山於北京病危逝世。隨後滇系軍閥唐繼堯即聯絡廣東軍閥陳炯明、鄧本殷、劉震寰等,準備東下入粵推翻廣州國民黨政府。李宗仁拒絕同唐繼堯合作,唐繼堯遂派龍雲、盧漢、唐繼虞等率領7萬滇軍,分三路入桂。自1925年2月至7月,歷經崑崙關、柳州、沙埔、南寧諸役,新桂系終將三路滇軍擊潰。7月22日,各路滇軍殘部全部潰退回滇。由名將蔡鍔一手訓練、裝備精良之滇軍系統自此失勢。
新桂系統一廣西後效忠廣州國民政府。1925年10月,國民政府二次東征陳炯明之際,熊克武、鄧本殷、林俊廷、申葆藩等見廣州空虛,遂乘機叛變,組織3萬餘叛軍圍攻廣州,國民政府遂檄調李宗仁部出師解圍,新桂系部隊幾乎全軍出動,激戰至12月7日,終將各路叛軍消滅。同時蔣中正東征亦告大捷,陳炯明部完全覆滅。兩廣完全統一於國民政府之下。1926年3月,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黃紹竑任黨代表,白崇禧任參謀長,全軍4萬餘人。當時國民政府下轄七個軍,除第七軍外,其他六軍之黨代表均由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不過,新桂系也派李宗義、王公度、韋永成、謝蒼生等人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新桂系拒絕中國國民黨廣西省黨部由黨中央主建,令廣州國民政府被迫同意由李宗仁、黃紹竑擔任省黨部正、副主任委員;但作為妥協,新桂系亦接受國民政府派遣共產黨員梁六度、周錫桓、陳立亞等人擔任省黨部常務委員(後在四一二事件清黨期間,此三人被處決)。中國共產黨黨員黃日葵則出任第七軍政治部主任,馬邁耶夫出任俄國軍事顧問。北伐開始後,此二人在李宗仁、黃紹竑打壓下無法正常工作,先後返回廣州。
1926年5月初,李宗仁派鍾祖培旅北上支援受北洋軍閥吳佩孚攻擊的湖南軍閥唐生智,由此打響北伐第一槍,直接促成了北伐的進行。6月,北伐全面開始,李宗仁率第七軍2萬餘人作為主力部隊北上,二號人物黃紹竑留守廣西,三號人物白崇禧被蔣中正破格提拔為北伐軍代理參謀總長兼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經過衡陽、汨羅江、汀泗橋、賀勝橋諸戰役後,北伐軍主力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擊潰直系吳佩孚的二十萬軍隊,圍困武昌。9月,第七軍奉命進入江西戰場。經過箬溪、德安、王家鋪、九仙嶺四場血戰,擊破孫傳芳的主力部隊10餘萬人,為國民政府控制江西奠定了基礎,獲得蔣中正明令褒獎。
1927年2月下旬,第七軍轉戰江南,3月攻下安慶、蕪湖,孫傳芳之安徽省長陳調元率所部2萬餘人投誠;同時,白崇禧指揮以第一軍為主的東路軍攻占浙江、上海,至3月23日程潛第6軍占領南京,整個長江流域已為國民政府所有。鑑於第七軍的戰功,第七軍被民間和官方宣傳稱為「鋼七軍」。
1927年1月底,蘇聯遣鮑羅廷在武漢遊說李宗仁,希望其取代蔣中正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遭李拒絕,雙方並就當下激烈的工農運動產生爭執。李宗仁返回南京後,全力支持蔣中正反俄清共。4月12日,新桂系聯合蔣中正發動清黨。李宗仁率領第七軍在南京警戒可能左傾之軍隊,在采石磯將意圖暴動之程潛、林祖涵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包圍繳械,並在第一軍劉峙第2師逮捕共產黨員。白崇禧則在上海直接指揮清共,黃紹竑、李濟深同時在廣西、廣東清黨,處決大批中國共產黨分子、中國國民黨內部左翼人士。7月15日,汪精衛亦開始分共,中國共產黨至此在中國轉入地下活動。1927年12月起,在新桂系統治湖北期間,剿共尤其殘酷。
9月初,在南昌暴動失利的中共軍隊向廣東撤退。國民政府立即命黃紹竑率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入贛、粵兩省剿共,連戰皆勝。9月底,第十五軍在廣東潮汕地區擊破共軍主力,10月初共軍瓦解,殘部約800人,由朱德、陳毅帶領竄往湖南。
中國共產黨認為,新桂系應對四一二政變負主要責任,所以長期對新桂系作為一股軍閥勢力進行批判。
在馮玉祥調停下,南京、武漢皆同意分路繼續北伐。李宗仁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總指揮。5月11日,第七軍占領巢縣,13日於柘皋大破直魯軍。15日晚第七軍在合肥梁園擊破直魯軍宿將馬濟率精銳4萬餘人並1千餘名白俄騎兵。20日又攻克鳳陽,22日,占領重鎮蚌埠,6月2日,克復徐州。第七軍第一師師長夏威升任第七軍代軍長。6月23日,第七軍進攻山東,25日占領嶧縣,27日在臨城全殲直魯軍精銳馬玉仁師。
7月初,武漢軍在許昌、鄭州迭破張學良奉軍後,突然自前線全部掉頭南下;7月中,唐生智、張發奎兩部30萬大軍在鄂東集結,欲東征南京,打倒蔣中正。李宗仁立即率第七軍自山東前線兼程南下,駐防蕪湖、安慶一線。第七軍撤離後,直系孫傳芳,直魯系許琨、徐源泉等組成聯軍向徐州反撲,北伐軍大敗,徐州失守。至8月5日,蔣中正率敗軍退回江南,江北除個別據點皆被孫傳芳軍占領。李宗仁得悉友軍徐州慘敗後,遂放棄安慶,第七軍全軍向蕪湖、南京收縮,漢方唐生智軍遂進占安慶,集結東下。
8月,新桂系成功聯合何應欽逼迫蔣介石下野,達成南京與武漢兩國民政府的統一,史稱「寧漢合流」。蔣中正下野後,李宗仁立即將第七軍第二師、第三師分別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第十三軍,原二師師長胡宗鐸任第十九軍軍長,第十三軍軍長則由白崇禧自兼,將第七軍廣西留守部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黃紹竑親任軍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校長亦由白崇禧擔任,直到蔣復出。8月底,為打擊蔣中正的勢力,桂系人物張定璠被任為上海市市長。隨後第七軍又在龍潭戰役中擊敗來犯的孫傳芳部隊。龍潭之戰導致孫傳芳的軍隊損失殆盡,孫傳芳從此淡出中國政壇。
9月,新桂系與唐生智為爭奪政治權力,爆發寧漢戰爭。唐生智被擊敗,其部隊被新桂系改編。其中,葉琪、廖磊、李品仙三人日後成為新桂系核心人物。新桂系勢力從廣西擴展到兩湖,並且由於與粵系首領李濟深的聯合,使得新桂系勢力還進入廣東。
期間,李宗仁將原駐武漢三鎮之唐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由原第十九軍第1師師長陶鈞任軍長。而胡宗鐸、陶鈞兩人均為湖北人,皆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分任19、18兩軍軍長後,清一色使用鄂籍保定官校背景之幹部,在新桂系中形成鄂系軍事團體。
1927年11月16日,張發奎在汪兆銘指示下於廣州發動政變,企圖刺殺黃紹竑,黃僥倖逃脫。12月,張發奎部與第七軍第十五軍展開血戰,張部將領許志銳戰死,黃鎮球重傷,餘部由薛岳、繆培南、朱暉日率領逃往江西,張發奎、黃琪翔下野流亡海外。戰後,第十五軍第二師師長黃旭初升任代軍長,並新編王應榆獨立師長期駐防粵北,直至蔣桂戰爭結束。新桂系在軍事上消滅唐、張兩部後,發動強大政治攻勢,要求凡是在「四一二清黨」期間,反對南京國民政府,態度同情共產黨的國民黨黨員皆須要檢討自咎,並不得擔任黨內領導職務,矛頭直指汪精衛。李宗仁在黨務大會上直稱汪精衛賣黨賣國,是黨賊國賊;白崇禧更是宣稱要逮捕處決汪精衛。汪兆銘一系終被新桂系打倒,於12月15日總辭職,汪本人流亡赴法。
新桂系不到半年時間,便將蔣中正、孫傳芳、汪兆銘、唐生智、張發奎及共產黨等各路力量一一逐出中國政治中心,問鼎南京國民政府。新桂系主導國民政府期間,在軍事上以自身系統為重心,並聯合何應欽、程潛;在政治上平反西山會議派,恢復其黨籍及黨內領導地位。然忽略了黨工、財政金融兩項,未將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宋子文、孔祥熙等人予以更換,使得中央黨部、中央銀行、財政部等要害部門仍控制在蔣中正手中,成為蔣日後復出的重要基礎。
1928年初,蔣中正趁廣州事變及「桂系排汪」造成的影響,得以復出。1月9日,蔣中正正式在南京復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白崇禧第十三軍被迫撤出南京,調駐武漢。新桂系的發展受到挫折。
4月初,李宗仁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白崇禧任副總司令。第四集團軍主要由新桂系嫡系部隊和改編的原唐生智部隊所組成,共轄16個軍又6個獨立師,有兵力20餘萬,轄區為兩廣、兩湖。4月10日,蔣中正指揮四大集團軍發動二次北伐,進攻以奉系張作霖為首的北方各軍閥。第四集團軍以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率領第13軍及唐生智改編部隊參加二次北伐。至5月30日,白崇禧部解閻錫山之圍後,率先進抵北京南郊。6月4日,張作霖遭日本關東軍炸死於皇姑屯。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中國。而新桂系則隨著「二次北伐」擴展至平津和河北地區。6月14日,《大公報》社論:廣西軍隊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此時,新桂系達到發展巔峰。
1928年10月,第七軍按照國民政府指定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師,夏威任師長,轄四旅:第4旅旅長李明瑞,第5旅旅長李朝芳,第6旅旅長尹承綱,第7旅旅長楊騰輝。同月,李宗仁撥款改建了國立武漢大學。
1929年,蔣介石與新桂系間因爭奪地盤而爆發了蔣桂戰爭。蔣介石利用唐生智對舊部的影響力將河北的新桂系部隊瓦解,白崇禧隻身逃離。在湖北,蔣介石利用新桂系內部矛盾,成功促成原新桂系人物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最後蔣介石發動各方政治勢力和大小軍閥圍攻廣西,新桂系被擊敗。李宗仁、白崇禧等逃往國外,新桂系部隊損失慘重。
蔣介石隨後任命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廣西,但二人政治面貌為左翼親共,還在廣西引入鄧小平、陳豪人等共產黨人進行活動。蔣介石隨即於1929年10月將二人的部隊擊敗。俞作柏避居香港,鄧小平到上海匯報,而李明瑞則和陳豪人、張雲逸、俞作豫等人潛伏下來,並趁機發動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建立了左右江根據地。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趁亂返回廣西,並且掌握了一部分武裝。蔣介石又命粵軍進攻廣西,但新桂系聯絡張發奎、薛岳部搶先進攻廣東,桂張攻粵之戰爆發。雙方互有勝負,遂形成對峙局面。
1930年5月,新桂系北上參加中原大戰。初期新桂系自桂林北上後勢如破竹,但最後軍事不利而潰敗。最後新桂系、馮玉祥、閻錫山三大派別在中原大戰中都被蔣介石擊敗。雖然中原大戰的失敗並未動搖新桂系在廣西的統治。但是二號人物黃紹竑是年底脫離了新桂系,在不出賣新桂系團體以及取得李宗仁,白崇禧的諒解之下,赴蔣介石的中央任職。新桂系「李白黃」三人體系瓦解。不過黃紹竑並沒有積極地為蔣介石工作。
在新桂系部隊北上失利的同時,盧漢率領3師滇軍趁虛入桂,於7月中包圍南寧。1930年9月桂軍發動反攻,10月10日解南寧之圍,戰至11月初,盧漢部潰不成軍,殘部逃回雲南。為表彰第15軍韋雲淞師以2000多人堅守南寧孤城3個月,彈盡糧絕仍死守待援的勇氣,李宗仁宣布每年10月10日為「旌忠節」以為紀念。
為使團體內部不再出現叛變投敵的事例,李宗仁於1930年9月1日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以嚴密組織,其中最要害的部門是「組織訓練委員會」,實際為特務情報機構,由王公度任主任。
1930年3月,李宗仁命第15軍梁朝磯師進剿中共左江根據地,18日,梁師克復龍州;月底,在憑祥、靖西、寧明擊破紅八軍主力,紅八軍軍長俞作豫、政治部主任何世昌率殘部數百人進入十萬大山。
將滇軍驅逐出省後,新桂系立即開始全力剿共。1930年10月在邕寧俘獲俞作豫、何世昌並押往南寧處決。11月,新桂系進剿中共右江根據地,擊敗紅軍。次年1月,紅七軍總指揮李明瑞、政委鄧小平鑑於在廣西無法立足,遂決定韋拔群率紅21師留下打游擊,主力則離開廣西轉往江西中央蘇區。1932年10月17日,第七軍在東蘭西山全殲紅二十一師,擊斃韋拔群。1934年湘江戰役中,廖磊第7軍、夏威第15軍重創彭德懷紅三軍團紅5師(原紅7軍);全殲紅軍少共國際師;重創紅五軍團,其中紅34師被全殲;幾全殲紅八軍團,僅周昆、羅榮桓等個別人得以脫逃。
新桂系在剿共作戰中,既不允許紅軍入境,亦不允許蔣中正的中央軍入境。新桂系還積極鎮壓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起事,在金秀瑤變中,捕殺大批瑤族民眾;同時對左右江地區支持中共的壯族和苗族民眾掃蕩。
1932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委任李宗仁為廣西綏靖主任,白崇禧任副主任,黃旭初為廣西省政府主席,是為「後李白黃」體制。到1949年底,黃旭初實際主政廣西19年,最卓越之成就是開辦廣西大學,並在廣西實現了「高小全民義務教育」。自1932年至1936年,新桂系經營廣西,完善民團制度,消除了廣西境內的匪患,新桂系一改數千年來中國官府對於盜匪「剿撫並重」的政策,只剿不撫。民團保甲制度使廣西治安大幅好轉,亦能最大幅度的徵集後備兵員支持軍隊作戰。
新桂系的治理,使得廣西從邊遠落後省份逐漸現代化,其主要政策有「三自」和「三寓」政策,時稱「東方斯巴達」,亦獲譽三民主義模範省。廣西的政治、經濟、科技、工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航運等各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截至抗戰爆發,新開公路24000多公里,成人受教育人數由不到3萬人增至近100萬人。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新桂系在廣西創設了10間兵工廠;進口德國步槍6萬支;成立廣西航空軍事學校,並附大型飛機配件廠,到抗戰爆發前有各式英日戰機60架[1]。抗戰期間,廣西空軍將士全部殉國。
1936年6月,新桂系聯合粵系陳濟棠,發動了兩廣事變。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二中全會決議撤銷西南執行部與政委會,並改任兩廣軍事長官[2]:33。因部下余漢謀等被蔣介石收買倒戈,陳濟棠因而對前途失望而出走香港。後蔣介石調動部隊欲進攻廣西,新桂系則動員20萬兵力準備應戰。同時,蔡廷鍇將其十九路軍閩變失敗的餘部送入廣西,由區壽年、翁照垣率領,後李宗仁將其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原第十五軍)176師,區任師長。後在全國人民強烈呼籲停止內鬥,以及各方政治勢力的斡旋下,9月中旬,新桂系與蔣介石達成協議:桂系擁戴蔣中正為全國領袖;在全面抗戰開始之時在國民政府領導下出兵抗日;蔣介石允諾不動搖新桂系在廣西之統治地位。兩廣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1937年2月,廣西桂軍接受中央統一番號,原使用的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番號取消,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總兵力約5萬人:
- 總司令:李宗仁
- 副總司令:白崇禧
- 總參謀長:李品仙
- 第七軍,原使用該軍番號的陝軍馮欽哉由於西安事變爆發時投蔣改為第二十七路軍,桂軍重新獲得該軍番號。軍長廖磊。轄第170、171、172師
- 第四十八軍,軍長夏威,轄第173、174、175師
- 直轄第176師:新編19路軍改編,師長區壽年
- 廣西地方部隊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2日,蔣中正任命白崇禧為參謀次長,28日,國民政府任命李宗仁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新桂系部隊立即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上將)、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廖磊上將)北上抗戰,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夏威上將)則留駐廣西。是次廣西徵兵10萬人,報名人數逾百萬,需要抽籤決定。10月10日10時10分,李宗仁在完成抗日動員誓師工作後,飛往南京參加抗戰。
1937年10月,蔣中正命廖磊全軍趕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此役,第21集團軍因首次與現代化日軍進行立體作戰,損失嚴重,其主力部隊第7、第48軍少將以上高級將領夏國璋、龐漢禎、秦霖等三人陣亡、另重傷兩人,基層官兵傷亡過半。11月12日,第21集團軍退出上海,第48軍(軍長韋雲淞中將)撤至常熟,第7軍(軍長周祖晃中將)則在吳興、長興阻擊日軍第六師團,26日,因長江江陰要塞失守,日軍蜂擁登陸,第21集團軍乃奉命退往浙西。隨後,新桂系部隊在蘇北參加了淮河戰役。
徐州會戰後結束後,桂系部隊主力撤到大別山。從1939年春季開始,安徽境內桂系部隊的同意蔣中正的方針,與當地共黨部隊相互傾軋。[3]
崑崙關戰役時,白崇禧以桂林行營主任擔任全局指揮。傳聞為了保存桂系實力;李宗仁儘量使用非桂系部隊作戰:夏威的十六集團軍只擔任助攻任務;在武鳴和追欽路西側打些「風流仗」;致使會戰失敗。[4]
皖南事變中,根據蔣介石國民黨的部署,白崇禧指示新桂系,將二十一集團軍四十八軍的鄭榮 176 師主力,布防於長江北岸的無為一帶,任務是「阻止」新四軍北渡長江,並肅清江北的新四軍游擊隊,配合顧祝同、上官雲相作南北夾擊北上的皖南新四軍之態。[5]
1943年3月14日,重慶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率第八十九軍、保安第三縱隊、獨立第六旅等部偷渡運河;進占中共淮北根據地中心區唐莫圩、山子頭等地;計畫接應皖北國軍王仲廉部東進;合殲新四軍第四師於洪澤湖畔。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率領主力部隊迎戰韓德勤部隊。經兩天戰鬥,殲滅韓部的領導機關及重建的保安第三縱隊和獨立第六旅,俘韓德勤以下 1000 餘人。
1944年的豫湘桂會戰中,由於新桂系內部保存實力的戰略思想;加之廣西空虛;未能對日軍的入侵做出有效反擊。僅在桂平等地與日軍爆發激烈戰鬥。在後期的桂柳會戰中,桂系守軍聯手廣西民團;與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日軍使用了毒氣。而在桂林七星岩,八百壯士擊斃多名來犯日軍;最終全員殉國。桂林被攻占後;幾乎全城被毀壞。相較起衡陽城下的長期僵持;桂林城則迅速淪陷;只經過10日的戰鬥日軍便成功占領桂林;同日進據柳州。桂柳會戰以日軍擊敗新桂系國軍告終。
重慶談判期間,在華中的李品仙部隊曾與共產黨李先念部發生大規模激烈戰鬥。1945年8月底,李宗仁被任命為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名義上統帥冀、魯、察、綏、熱、平、津、青五省三市。10月3日,國民政府恢復白崇禧陸軍一級上將軍階;1946年1月7日,出任陸軍總司令;同年5月15日,白被任命為第一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1946年,新桂系軍隊動員,參加第二次國共內戰。由於華中野戰軍主力在被絆長江北濱地區,部署在安徽的第七軍及第四十八軍迅速打通蚌埠至徐州段的津浦線,在8月初國民革命軍第七軍172師於泗縣以一師之力抵擋九倍解放軍的逆襲後,8月底第七軍向東反攻,十日後攻陷宿遷,接著聲北擊南,三日內攻陷泗陽,之後以本身兩萬多人的兵力,北路使山東野戰軍的南下增援的五萬精銳於漁溝裹足不前並潰敗,掩護第七十四軍攻陷淮陰。到年尾,第七軍又隨第七十四軍聲南擊西,鏟平解放軍在蘇中最後一個基地──漣水。
1947年,新桂系進一步動員原駐守後方的第四十六軍,北上參加山東戰役。但經過兩淮諸戰後的華東野戰軍異常強狡。千里迢迢北上,編在北路的第四十六軍率先在萊蕪之役全軍覆沒,第七軍在攻陷沂水後又增援失敗,導致第七十四軍於孟良崮戰役全滅。當第二野戰軍乘國民黨大部分兵力集中在山東而南下大別山時,新桂系軍隊便撤離山東,隨新任九江指揮部指揮白崇禧南下,成功阻止解放軍第三次在大別山地區建立解放區,劉伯承在苦戰半年後撤回豫西。而新桂系之後便轉移到更富庶的湖北地區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部隊進行「千里躍進大別山」 戰略進攻後,國民政府調集中央軍與滇軍、新桂系、粵軍等部隊與解放軍進行多次戰鬥。由於解放軍避開戰鬥力較強的中央軍和新桂系部隊,不停的打擊戰鬥力較弱的粵軍、滇軍,使得國民政府對大別山地區的進攻多次失利。隨著解放軍勢力的不斷增強和華東,中原戰場上國民革命軍的逐漸失勢,新桂系部隊逐漸退出安徽省。
1947年11月,蔣中正決定於次年3月召開行憲國大,並選舉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李宗仁在壓力下堅持參選中華民國副總統,在桂系眾人的幫助下,1948年4月29日以1,438票:1,295票擊敗蔣中正所支持的孫科,當選副總統。
1948年6月1日,蔣中正任命何應欽為國防部長,白崇禧被蔣調任華中剿總司令長官。白不肯就職,後在蔣同意華中剿總不受國防部、參謀本部節制,直接對總統負責的條件後,方於6月16日赴武漢就職。此舉使桂系控制近30萬部隊,新桂系勢力再次膨脹。
1948年底,三大戰役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系受到嚴重打擊,國民政府最具戰鬥力的部隊便是白崇禧華中剿總。桂系趁機逼蔣下野,欲以李宗仁為代總統與共產黨談判,進一步欲逼蔣出國。因形式緊迫,李宗仁最終態度軟化,於1949年1月21日接任中華民國代總統,與共產黨進行和談。
李宗仁任代總統後,在江防計劃上李、蔣之間依然南轅北轍,李宗仁計劃以南京為重心,向上下游展開;蔣介石的安排則以上海為防禦重心。此外2月4日,行政院長孫科擅自將行政院遷至廣州,李宗仁力壓,最終孫科被迫於3月9日辭職,12日由何應欽接任行政院長,然何應欽在李代總統、「平民」蔣介石間無法自處而辭職,由閻錫山接任。另蔣介石命令將中央銀行所有黃金、白銀、美鈔外匯運往台灣,使得李宗仁政權雖取得南京、上海工商業界的支持,但試圖穩定貨幣之努力仍告失敗;李多次令台灣省主席陳誠將國庫金銀運回大陸終無果。而美國政府堅持要在台灣的金融資產運回大陸後,才可提供先前承諾的經濟援助,李宗仁屢次請求美國援助均未果。
1949年4月1日,李宗仁派張治中、黃紹竑等六人談判團赴北平,與共產黨談判。中共許以李宗仁未來中央政府副主席頭銜,桂系軍隊可保留30萬人且3年內不改編,廣西省2年內不實施土改;對於白崇禧如果願意任職地方,可擔任中南軍區司令員,如果想任職中央,則保證其地位不低於林彪。條件是李宗仁必須取消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未來中央政府必須在北平,解放軍一定要渡江,但可在2年內不進入桂系軍隊駐紮的地區;首批43名戰犯中的某些人一定要逮捕。最終國共談判未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國民黨政府的長江防線崩潰。
解放軍渡江後,李宗仁飛赴桂林,決心在廣西自行重組政府;與蔣中正主導之國民黨中央徹底決裂。然而實現這個計劃的基礎;便是白崇禧手上的七個兵團,五十萬大軍。但白崇禧不願再度分裂;與李產生分歧。4月29日,白崇禧飛離武漢前往桂林;欲勸說李宗仁。飛機臨近桂林時突降暴雨;白只得改飛廣州。當晚蔣中正在黃埔軍校舊址晤白崇禧;說服白與自己合作。白崇禧自此未再見李宗仁;李白二人走向殊途。
由於白崇禧的指揮得當,在湖北、湖南,解放軍都無法捕捉新桂系部隊的主力進行決戰。先前國軍將領陳明仁率軍隊投降共產黨,但在新桂系部隊的攻擊和收編下,陳明仁的軍隊損失近五萬多人。隨後,在湘南青樹坪,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個師因冒進,遭到新桂系三個主力軍的圍攻,損失3,000多人;是為青樹坪戰役。
10月1日,中共建政。2日,林彪抓住戰機發動衡寶戰役,以13個師、17萬人的兵力將桂系精銳第7軍171、172師及軍部直屬部隊,第48軍138師、176師包圍,激戰至11日,僅第7軍軍長李本一率172師1個團,及138師師長英彥率該師大部逃出。這四個師是三大戰役後國軍最後的菁英,尤其是第七軍兩個師的消滅嚴重打擊剩餘國軍的士氣。此戰消滅新桂系主力部隊第七軍和其他部隊約五萬人。白崇禧指揮新桂系部隊退入廣西。隨後第四野戰軍以長距離迂迴追擊作戰,展開廣西戰役,聯合第二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在雷州半島,貴州等地對新桂系部隊進行大包圍。 最後攻入廣西,將新桂系十餘萬部隊消滅。
李宗仁在衡寶戰役後,對時局徹底失望,加之蔣介石復出,於是避居美國;白崇禧則前往台灣,願意服從蔣中正領導之中華民國政府;黃紹竑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參加中共召開的政協;黃旭初則前往香港,接受中華民國政府的任職,組織國共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進行活動,但並無成效。新桂系軍閥至此最終失敗並消亡。
解放軍攻佔廣西全境後;約有五萬新桂系部隊退入東南亞越緬泰邊境,在韓戰爆發後轉運台灣,這些部隊漸被播遷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接控制,失去了「新桂系」的性質。
民國最強軍閥,桂系三巨頭最後的結局如何?令人感慨陸軍二級上將:黃紹竑 、黃旭初、葉琪、胡宗鐸、陶鈞、夏威、廖磊、李品仙、劉士毅、韋雲淞
中將或少將:夏國璋、鍾毅 †、周元 †、鍾祖培、楊騰輝、賀維珍、蘇祖馨、黎行恕、張淦、陳濟恆 †、闞維雍 †、陳雄、呂煥炎、伍廷颺、王公度、覃連芳、顏僧武、李本一(被俘) 、莫德宏、張文鴻、徐啟明、譚何易、鍾紀、張湘澤、程思遠、張光瑋、凌壓西、馮璜、周祖晃、海競強、潘宜之、韋永成、張定璠、張義純、莫樹傑、梁重熙、曾志沂
- ^ 中國飛機尋根:抗戰前廣西空軍所使用的各式飛機. [2010-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 ^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 ^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二師淮南研究分會. 战斗在淮南: 新四军第二师暨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5. ISBN 7-5321-2840-7.
- ^ 李新, 孫思白. 民国人物传 - 第 7 卷. 1978.
- ^ 《中国现代史》第 1-6 期.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99.
-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1988年2月第1版,《李宗仁回憶錄》。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 劉志超等著,1998年3月第1版,《民國軍閥史》。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 西南軍閥史研究會 編,1982年8月第1版,《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第一輯。四川人民出版社。
- 西南軍閥史研究會 編,1983年6月第1版,《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第二輯。貴州人民出版社。
- 榮維木 著,2008年3月第1版,《李宗仁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
- 魏碧海 著,2002年第2版,《第四野戰軍征戰紀實》,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國防大學戰史室,1990年2月第1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第二卷: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出版社。
- 軍事歷史研究部編 著,1996年10月第1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 莫濟傑、陳福霖[美] 著,1991年8月第1版,《新桂系史》,第一卷。廣西人民出版社。
提起民国时期的各路地方军阀派系,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集团一直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传统的观点是,新桂系军队战斗力颇强,是一支狼虎之师,但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擅长打滑头仗罢了。所以笔者这回就来谈谈,新桂系集团二十多年的兴衰史,但由于其中涉及人物故事很多,这一篇将分成上下篇来交代。
早期的黄、李、白
与其他军阀派系不同的是,新桂系集团正如其名字一样,是一个抱团奋斗的地方团体,其初期的所谓三巨头为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李宗仁,字德邻,1891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中农家庭。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一回族商人家庭。黄绍竑,字季宽,1895年出生于广西容县一地方望族。这三人都是广西陆军小学堂(后改称陆军速成学堂)的学生,不过因为白崇禧上学没多久就生病退学了,李宗仁和黄绍竑又不在同一期,所以当时三个人互相不认识。此外,新桂系集团重要成员黄旭初、夏威等人,也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陆军学堂读书的黄绍竑、夏威等人和身为师范学校学生的白崇禧,都报名参加了北伐学生敢死队。民国成立后,学生们都被送去南京培训半年,然后转入武昌陆军第二预校学习三年,之后再升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两年。生性叛逆的黄绍竑原本因不服管教离开队伍去流浪南京街头了,结果又经亲戚黄剑鸣介绍得以返回第二预校学习,并始与白崇禧、夏威相识,三个好朋友后来都顺利完成了保定军校的学业。
军校毕业后,白崇禧、黄绍竑和夏威都被打发回广西陆军实习,这时进步军官马晓军经广西军阀陆荣廷许可,正在办一个以军校生为主的模范营。白崇禧、黄绍竑和夏威因为是保定生,所以依次担任该营一至三连的连附,而三连连长则是毕业于陆军大学、他们的陆军学堂校友黄旭初。1918年,模范营虽然参加护法战争北伐失利,但回到广西后还是被改编为广西陆军第一师2团1营,黄绍竑因为平时善于表现自己,而得以担任该营营长。
1921年夏,粤军进入广西讨伐陆荣廷,马晓军也及时改换旗帜投降了粤军,被任命为田南警备司令,其手下部队也被扩编为四个营,白崇禧、黄绍竑和夏威都当上了营长。但没多久马晓军又被陆荣廷旧部刘日福打垮,白崇禧、黄绍竑被迫各自带着几百残兵败将四处游击。1922年,他们好不容易把队伍重新集结起来,又传来陈炯明在广州背叛孙中山的消息,马晓军失去信心离开了部队,白崇禧、夏威、黄旭初和工兵营营长韦云淞也纷纷借故出走。
新桂系初期头目马晓军在广西容县的别墅
就在黄绍竑陷入绝境之时,突然收到驻玉林的自治军第二路(后改称定桂军)司令李宗仁的邀请,要他前去共商大计。与小学同学白崇禧、黄绍竑不同,李宗仁生性比较保守,所以当年他没有参加北伐学生敢死队,而是按部就班地留在学校里,当了一名军训高级教官。在讨袁战争和护法战争中,李宗仁经人介绍加入了军阀林虎的部队,并因功升任营长。林虎后来投降了广东军阀陈炯明,李宗仁也奉命以自治军第二路司令的身份,率两千余人驻守玉林。
1922年秋,陈炯明叛变后,陆荣廷也得以东山再起,再度统治广西。保守的李宗仁不想和陆荣廷作对,便接受了陆荣廷名义上的收编,但也是听宣不听调。黄绍竑的部队被李宗仁收编为定桂军第三支队后,夏威、韦云淞、黄旭初等纷纷归队。黄绍竑见李宗仁态度保守,便派人联络到正在广州治病的白崇禧,后者发挥其三寸不烂之舌的技能,对刚收复广州的孙中山表示,要帮助他解决掉占据西江的军阀沈鸿英部,从而取得了孙中山集团的信任。
为了麻痹沈鸿英,黄绍竑假装带着第三支队和李宗仁的两个营(营长俞作柏、武廷扬)向他投降,李宗仁虽然知道黄绍竑的计划,但为了保密没告诉手下人,结果导致两帮人差点打起来。1923年7月,粤军将沈鸿英的军队赶出广东,黄绍竑见时机已到了,马上宣布起义,竖起广西讨贼军的旗帜,并乘胜攻占梧州,消灭旧桂军卢德洋、陈天泰部,其部队也很快发展到八千余人,共编为三个团八个游击支队,三个团长分别为俞作柏、武廷扬和夏威。
定桂军与讨贼军胜利会师后,继续兵分两路挺进,于1924年6月胜利攻占南宁,首先打垮了陆荣廷。战后,黄绍竑按照当初的秘密约定,推举李宗仁为两军联合指挥部总指挥,自己则“屈居”副总指挥,另封白崇禧为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白崇禧提出要兼任一个团长,黄绍竑对此却坚决反对,两人实际上已经在讨贼军的控制权上开始较劲,其中第一、二团团长俞作柏、武廷扬支持黄绍竑,第三团长夏威、韦云淞则暗中支持白崇禧。
白崇禧早期的亲信夏威、韦云淞
1924年底,孙中山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扶持李、白、黄联盟的势力统一整个广西,并将定桂军、讨贼军分别改编为建国桂军第一、二军,由李宗仁和黄绍竑分别担任军长,白崇禧依然担任表面上毫无实权的督办参谋长。在建国粤军第四军1师的支援下,三路大军齐头并进,很快就将旧桂军的最后一支——沈鸿英集团完全击溃,至此李、白、黄已完全统一广西省。云南军阀唐继尧想趁机派兵来广西占地盘,却也被黄绍竑以劣势兵力击退。
1926年初,广东国民政府将所属建国各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广西部队两个军九个旅被改编为第七军,李宗仁本想向总司令蒋介石要两个军的番号,但对方就是不答应。为了调和两派内部的矛盾,李、黄从手下九个旅中挑出四个旅八个团共1.25万人的精锐部队,由李宗仁、白崇禧亲自带队,配合湖南的第八军唐生智部发起北伐。第七军参加北伐的四个旅长分别为夏威、胡宗铎、李明瑞和钟祖培,其中胡宗铎和钟祖培是李宗仁一派,李明瑞是俞作柏表弟,算是黄绍竑一派。黄绍竑、黄旭初则率其他部队留守广西。
1926年7月,第七军进入湖南,首先击破前来阻击的北洋军叶开鑫部,接着与第四、八军协同作战,在汀泗桥、贺胜桥连续击破北洋军阀吴佩孚部主力,到8月下旬就打到武昌城下。由于武昌城不易攻破,李宗仁便率第七军转向江西战场,在江西箬溪、德安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主力连续激战数次,迫使其完全溃退,桂军第2团团长吕新演、第9团团长陆受祺也在战斗中阵亡。由于两次德安战役的胜利帮助北伐军东路军得以第二次解放南昌,故战后第七军被北伐军司令部授予“钢军”称号。
1927年春,北伐军继续解放上海、南京等地,但随后就发生了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大肆捕杀左派人士。而这里面专门挑拨离间的就是李宗仁、白崇禧(此时已调北伐军司令部任总参谋长),因为他们担心左派势力的做大会影响他们在地方和军队中的统治地位。所以事变一开始,留守后方的黄绍竑也立即行动,清洗了广西本地的左派人士。
李明瑞、俞作柏表兄弟
趁着北伐军内杠,1927年秋,孙传芳调集主力部队7万余人渡江南下,号称“打到南京过中秋”,结果在龙潭地区被北伐军第一、七军联合起来打垮,仅俘虏就有数万人。虽然在这次战斗中,第2旅代旅长李明瑞立下头功,但到最后第七军被扩编为第七、十九军时,当上军长的却是原第1旅旅长夏威和第7旅旅长胡宗铎。夏威是新桂系初期的元老,当军长无可非议,但胡宗铎并没什么出众的才能和功劳,怎么就爬到他李明瑞头上了呢?
原来,李、白这会儿正策划西征打垮占据武汉三镇的北伐军第二方面军唐生智部,胡宗铎正好是湖北人,让他当军长也是考虑到战后如何有效统治湖北的问题。随着唐生智部的迅速崩溃,新桂系很快进入武汉,并宣布成立以李宗仁为总司令和主席的第四集团军和武汉政治分会。原属唐生智的第八、十二、三十五、三十六军纷纷投降,除其中具有半独立地位的第三十五军何键部仍得以单独统治湖南外,第八、十二、三十六军军长都被换成了原唐生智手下的广西籍将领李品仙、叶琪和廖磊。
解决掉唐生智后,白崇禧以前敌总指挥的身份指挥第八、十二、三十六军北上华北参加二次北伐,第七、十九军奉命留守湖北。由于夏威整天只顾吃喝玩乐,新桂系在湖北的军政大权便全被抓在了本地人胡宗铎手中,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他又将原第1团团长陶钧的部队扩编为第十八军,而对于以广西人为主的第七军老部队则非常歧视,甚至经常拖欠工资,这就引起了广西官兵的不满,他们之间甚至传言道“广西人送死,湖北人享福”。
再说那白崇禧进军华北后,很快就打到京津唐地区,消灭了北洋军阀直鲁联军主力,并控制了当地的一小块地盘。除留下第八、三十六军留守后,白崇禧又把第十二军打发回去加强武汉的防卫,再加上留守广西的第十五军,此时新桂系集团已拥有八个军共20万军队,并占有广西、两湖、南京和京津唐等大片地区,从北到南连成一条线,用白崇禧自己的话描述就是:“就是当年的太平天国也不过如此!”
第19军军长胡宗铎、第18军军长陶钧
新桂系势力的过度扩张显然引起了蒋介石的敌视,何况他们还在南京和蒋介石部将何应钦暗中勾勾搭搭,想说服何应钦取代蒋介石,所以后者便决定首先拿新桂系开刀。1929年初,蒋介石原第三十六军军长刘兴一笔钱,把他送去唐山,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白崇禧对第八、三十六军的控制,并迫使其潜逃港岛,李品仙、廖磊也都被返回部队的唐生智排挤出去。
1929年3月,蒋介石在逮捕粤系头目李济深,逼走新桂系头目李宗仁后,又调集大量杂牌军队,对新桂系武汉集团发起攻势。胡宗铎、陶钧对此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们手中不仅有六个军(新扩编第五十、五十六军)的兵力,还斥巨资在武汉外围修筑了混凝土永久工事,打算把蒋军歼灭于坚城之下。但让胡宗铎没料到的是,早就对他心怀不满的第1师师长李明瑞拿了蒋介石30万元的好处费,协同第2师师长杨腾辉立即撤下火线,第3师师长尹承刚见状也跟着跑路,结果使得新桂系在武汉的防线完全门户洞开。
胡宗铎、陶钧被迫放弃武汉,带着10万军队撤退到湘西一带,由于缺乏与蒋军决一死战的勇气,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投降,此后胡宗铎、陶钧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就这样,蒋介石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新桂系集团的十个军瓦解得只剩下一个军。李宗仁、白崇禧自然咽不下这口恶气,潜回广西后,他们立即和黄绍竑组织留守广西的第十五军的三个师反攻广东,经激战,粤桂双方伤亡都非常大,作为新桂系第四号人物的副军长兼师长黄旭初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就在这关键时刻,1929年5月,李明瑞、杨腾辉带着第七军老部队的两个师已乘船返回广西,第十五军师长吕焕炎、梁朝玑不愿和广西老乡厮杀,主动让开了一条路,放李明瑞等进入南宁接收政权。善于搞欺诈的黄绍竑眼看自己大势已去,对白崇禧说:“如果拒绝李明瑞回来,广西有被外省军队瓜分的危险,到时候我们的老本都要输干净了。现在可以假装接受他们的改编,日后找机会再翻身不迟。”于是李、白、黄便纷纷逃亡越南,并指示吕焕炎、梁朝玑带着军队暂时接受李明瑞的收编。
第15军副军长黄旭初、第7军军长杨腾辉
李明瑞及其表哥俞作柏,都是新桂系的进步军官,在北伐过程中已深受左派的影响。所以这次回到广西,他们马上释放出被关押的左派人士,实施进步政策,大有改造整个广西的气势。但由于李、俞急于倒蒋,政权根基不稳固,结果手下师长吕焕炎在蒋介石的收买下,带头发动兵变。李、俞知道想要再控制广西全省已不可能,只好带着亲信部队退往受左派工农运动影响较深的左右江地区,在当地打起了红旗,建立了红七、八军。
吕焕炎虽然暂时夺取了广西政权,但由于他在新桂系集团中资历较浅,得不到广西各地豪强的承认。黄绍竑见时机已到,便指示杨腾辉、梁朝玑等师长起来发难,迎接李、白、黄回广西主政,一同回来的还有新投奔新桂系的叶琪、廖磊和李品仙等人,吕炎焕则被迫逃亡广州,最后被白崇禧派人刺杀。到1929年12月,才下台三个月的李、白、黄集团又重新掌握了广西的军政大权,他们将原广西军队重整为第七、十五两个军,每个军各辖两个师。
这时打算和李、俞会合的粤军第四军张发奎部抵达广西北部,在得知李、白、黄重新上台的消息后,张发奎考虑再三,提出要新桂系合作。李、白、黄考虑到张发奎部战斗力极强不好对付,便同意了张发奎的请求。张发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打回广东老家,李、白、黄出于扩张地盘、掠夺广东财富和消耗张发奎实力的三重考虑,也乐得帮张发奎打这仗。当然,这种貌合神离的关系,和粤军实力的强大,导致张桂联军反攻广东最终以失败告终。
1930年初,粤军以为张桂联军不堪一击,便在蒋军第8师毛炳文部的支援下,大举入侵广西,尽管张桂联军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最终将粤军逐出广西,但自身也伤亡很大。但此时全国形势的变化也容不得他们再作休整了,白崇禧、张发奎亲率第四、七军北上进入湖南,配合正在中原战场与蒋军作战的反蒋联军,黄绍竑则指挥第十五军侵入左右江苏区,将活动在当地李明瑞的红七军驱逐至滇桂边境的山区。
张发奎和黄绍竑在张桂联军司令部
张桂联军在湖南战场起初打得不错,很轻松就击败了湖南军阀何键,攻占了湖南省省会长沙,还将唐生智弟弟唐生明的部队收编为第八军。但好景不长,他们的老对手、粤军陈铭枢的两个师很快跟踪而来,并在衡阳大战中把张桂联军杀得人仰马翻,最后白崇禧、张发奎只能带着几千残余兵力退回广西。回到柳州,李宗仁、白崇禧一见到黄绍竑就埋怨他被红军拖住了脚步,没有及时北上增援,才导致衡阳战役的失利。
1930年10月,为了彻底解决广西问题,在蒋介石命令下,湘、滇、粤三省联军15万人纷纷杀入广西,大有瓜分广西之势,李明瑞指挥的红七军也趁机发动反攻,收复了右江老苏区。在这困难形势下,李宗仁、白崇禧主张和敌人拼到最后,而一向喜欢冒险的黄绍竑这回却忽然认怂了,主张向蒋介石认错求和。他甚至在没有得到李、白同意的情况下,就在《桂林日报》上刊登了向蒋介石求饶的通电全文。
黄绍竑的这种行为,最终导致了他与李宗仁、白崇禧的散伙。其实三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只是由于黄绍竑的嫡系部队在李明瑞、吕炎焕之乱中全军覆灭,才迫使其最终一个人灰溜溜地离开广西,到蒋介石那里谋了个闲职。黄绍竑还没走多久,第七军军长杨腾辉也企图勾结蒋介石来取代李、白,然而由于他系从军阀邓本殷那里投奔过来的,在新桂系集团里没有一点号召力,所以自然没有成功。事后有仇必报的白崇禧也想干掉杨腾辉,但经张发奎求情,还是饶了他一命。1939年,杨腾辉最终在港岛病逝。
由于湘军无意深入广西,粤军将领陈济棠又忙着回去夺权,张桂联军因而得以集中兵力,在南宁外围将滇军打垮,并迫使滇军撤出广西。眼看滇军战败,湘军、粤军也便跟着撤走。军阀混战的结束,使得企图远征南宁的红七军主力陷入孤立,并最终不得不撤离广西。就这样,到1930年底,李宗仁、白崇禧硬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成功扭转局势,再度恢复了对广西省的统治。
新桂系集团新骨干:叶琪、李品仙、廖磊
此时的广西省,已是遍地废墟、民穷财尽,李宗仁、白崇禧为了休养生息,将手下两个军缩编为一个军,下辖第19、24师,并由在滇桂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廖磊担任军长。但虽说要搞经济建设,由于广西唯一的出海口梧州正被粤军占着,这经济也一时半会搞不起来。1931年7月,胡汉民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宣布成立西南政务会,与蒋介石公然唱起了对台戏。李、白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与粤军合作并加入了这个组织。张发奎对此颇为不满,毅然率第四军离开广西,投奔了老对手蒋介石。
至此,新桂系集团所参加的军阀混战终于告一段落,该集团也由初期的李、白、黄三巨头模式变成了李、白二元共治模式,虽然黄旭初被李、白推举为广西省主席,成为该集团名义上的第三号人物,但由于他与黄绍竑关系更紧密些,所以实际上已经被架空,而另一名元老夏威则因为长期摆烂,实际上已游离于领导核心圈之外,这也使得廖磊、叶琪、李品仙这些后来加盟的成员得以后来居上。
关于新桂系集团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故事,笔者将在下篇中继续交代。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虽然多数时间仅占据广西一省地盘,却能够与蒋介石中央政权对抗20余年,始终屹立不倒,并于1927年8月、1931年12月和1949年1月三次逼蒋下野。尤其是第三次下野,蒋介石下台前直言不讳:“我并不要离开,只是你们党员要我退职;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这“某一派系”很明显就是指新桂系。
作为广西一省的地方军阀,新桂系为何会有如此能力呢?
枪杆够硬
与窃取太原革命成果起家的奉系、镇压革命而不断扩充势力的奉系相比,新桂系的地盘是实打实靠枪杆子打出来的。早期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都是从排长一级级晋升上来的,脱离旧桂系时仅千余人枪,却一步步在战火中扩充力量,先后击败了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等部数万大军,统一了全广西。
随后,新桂系宣布拥护孙中山广东国民政府,并在广东方面的资助下,整补人员、更新装备,战力大大增强。北伐时期,新桂系部队整编为第7军,第一批北上攻入湖南,连战连捷,赢得了“钢军”的美誉。新桂系部队除了普通士兵身经百战、吃苦耐劳外,各级军官基本都是军校毕业生,接受了良好的系统军事教育,战力非常强悍。
地盘够稳
从广西统一到南京国民政府覆亡及新桂系垮台,李宗仁、白崇禧仅在第一次蒋桂战争失败后短暂流亡海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一直牢牢控制着广西,并以此为根基,将势力范围扩充到湖南、湖北和安徽等长江中游省份。当李、白二人率领桂系主力部队出省打拼时,就由黄绍竑、黄旭初等人留守广西,源源不断的提供补给。
新桂系每次发动或参与反蒋战争,都尽量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将战火引入湖南或广东境内,避免广西人民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红军长征期间路过广西北部,蒋介石严令桂系堵截。李宗仁、白崇禧却将部队撤回广西腹地严防死守,向长征红军放开桂北通道,并进行侧击、尾追,逼迫红军快走。待红军过境后,李、白等人立即调动部队,将尾随红军进入广西的中央军先头部队包围缴械,直到对方表示未经允许决不再入境才放回。
战绩够显赫
北伐战争期间,桂系部队在白崇禧直接指挥下,在消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等各路主力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反攻南京期间,中央军由于蒋介石下野而消极怠战,全凭桂系部队冲锋陷阵,才全歼了6万敌军,保住了国民政府的首都。
全面抗战爆发后,桂系积极出兵参战,并贡献出了全部空军和兵工厂。李宗仁指挥第5战区部队取得了抗战初期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几乎全歼日军第10师团;白崇禧则在抗战后期指挥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都为桂系增色不少。
解放战争期间,桂系也付出了不小代价,其骨干部队第46师在莱芜战役中被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歼灭。但1947年11月,白崇禧从国防部长任上调往华中主掌军政大权后,桂系部队被从各战场全部调回,得到了保存;反倒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嫡系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损失殆尽,最终不得不在桂系威逼下黯然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