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

作者:change?  于 2025-1-17 04:0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懷古

五斗之粟可以生,折腰殆非賢所能。
即生斯世須妨俗,莫道前身不是僧。
廬阜社中期滚滚,潯陽菊畔醉騰騰。
南山歌罷悠然句,誰續先生五字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百科TA说

这诗一派脱俗乐天的气度,廬阜(即庐山)社中期, 潯陽菊畔醉,乐游尽欢,雅意悠然,作者不是一般的正人君子,他叫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一作實齋,廣東新會縣會城都会乡(今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人,后迁居白沙乡,世称白沙先生,明朝書法家、詩人、教育家、思想家,為嶺南學派創始人。是嶺南唯一詔准從祀孔廟的學者,有「嶺南第一人」、「廣東第一大儒」的稱譽。曾自製以新會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為材料的茅龍筆,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诗人陈献章白沙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可谓诗哲通(道)一体。

《广东新语》:粤人以道为诗,自白沙始。白沙书,晚年用茅笔,奇气千万丈,峭刻槎蚜,自成一家。

再看陈献章白沙子的几首七绝:

七绝 答段锦衣惠药 明 · 陈献章

药来诗往共谁忙,野老无金与段郎。
泉石旌旗俱在眼,不应泉石独膏肓。

这首诗是陈献章对段锦衣送药表示感谢的回赠。首句“药来诗往共谁忙”,诗人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明言药与诗的相互往来,却使人想见两人忙于吟咏、酬答之雅兴。第二句“野老无金与段郎”,说自己没有金赠与段郎,既诙谐,又表现谦逊惜别之情。此处“野老”与“段郎”并列,一老一少,一贫一富,对比鲜明,寓意深远。

第三句“泉石旌旗俱在眼”,“泉石”指隐逸的生活,“旌旗”指代凡俗的生活。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居生活的赞美。最后一句“不应泉石独膏肓”,用反问表己与友人共享隐居生活的愿望。此处“泉石”与“膏肓”并列,一健康一疾病,暗示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健康、快乐的生活。


七绝 闻揽山近有车马之迹因赠缉熙并寄竹斋丈 明 · 陈献章

白日传呼搅翠崖,谁家玉树碧云埋。
只疑冬酒开松径,定有山灵怨竹斋。

【诗意发挥】
日间唤,翠崖乱 。
云中路,玉树缘。
冬酒劲,松径开。
山灵怨,竹斋喧。

七绝 偶成 明 · 陈献章

墙角经春卧短筇,千秋塔骨不如公。
科头坐转茅檐日,閒看蛛丝荡午风。

【诗意发挥】
悠卧墙角下,短杖笑春风。
千秋塔骨硬 不如你老兄
安坐茅屋下  摇晃光头灯
神闲午风中 意随蛛丝动

七绝 夜坐与童子方祥庆话别偶成 明 · 陈献章

晚饭跏趺竹几安,秋吟涕泪阁灯残。
一诗可送方童子,千炼不如庄定山。

【诗意发挥】
夜幕降,坐竹几,双足盘,享晚餐。秋伤别,灯伴泪。思万千,赠一篇。送童子, 羡定山。


《庄定山集》是明代庄昶编著的诗文集。
明庄昶(1436一1498)。诗文集,十卷。字孔,江苏江浦(今南浦口)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投检讨。元宵放灯,命史馆赋诗,与同官章、黄仲昭抗疏谏止,谪桂阳州判官,改南京行人司副。居江浦定山桥垂二十余年,学者称定山先生。弘治间,起为南京礼部郎中,天启初追谥文节。其文多阐发《太极图》之义,其诗近邵雍之《击壤集》。

明朝高士陈献章白沙先生,至今还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如:白沙公园/嘉會樓,明朝弘治甲寅年(1494年)建,位於江門市蓬江區江會路蓬江河河畔;陳白沙祠,萬曆十二年(1584年)建,位於今江門市郊白沙村;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在香港南區黃竹坑邨深灣道1號的一所政府資助中學 ; 白沙道:在香港灣仔區銅鑼灣的一條街道。

陈白沙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受到推崇敬仰呢?

 明代前期的陈献章(白沙子)在哲学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哲学家,他上承陆九渊,下启王阳明,在心学的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陈白沙又着实是一位很有特点、很有分量的诗学人物。他的著述里,有那么多的诗学言论,《陈献章集》存各体诗2000多首,而且他的诗作有着很独特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应看到,白沙子的诗学观念与诗风,对明代中后期的诗坛有着虽不算直接、却很深刻的影响。陈白沙的诗学与他的心学联系甚密,乃至可以说不了解他的心学思想,也就无法懂得他的诗学观念,也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风

看史上大家对其人品学问的简评---

黃宗羲:「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喜恕未發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至大」,「獨開門戶,超然不凡。」「先生之學,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匡郭。以日用常行為殊為功用,以勿忘勿助之間為體認之則,以未當致力面應用不為實得。

章太炎:「明代學者和宋儒厘然獨立,自成體系,則自陳白沙始」

游潛:「陳徵士獻章作詩脫略凡近,其書法得於心,隨筆點畫,自成一家」。

繆天綬:「在這個因循蹈襲的空氣彌漫一時的時候,白沙獨擺脫一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杜定友:「在學術上卓然成家,樹立嶺學之大業的,首推陳獻章白沙先生。他實為廣東文化之匠宗,其門人湛甘泉若水更發揚而光大之,與王陽明分庭抗禮。」

《明史》:「獻章之學,以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或勸之著述,不答。嘗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從吳聘君學,于古聖賢之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專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於是舍繁求約,靜坐久之,然後見吾心之體隱然呈露,日用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禦勒也。』其學灑然獨得,論者謂有鳶飛魚躍之樂,而蘭溪姜麟至以為『活孟子』云。」

白沙,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


陳獻章遭逢明朝中葉的亂象,歷經王振弄權(1435年)、土木之變(1449年)、明英宗奪門之變復辟(1457年)等社會動亂。一生清貧,都御史鄧廷纘曾令番禺縣每月給他米一石,陳拒不接受,說自己“有田二頃,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了巨金買園林豪宅送他,他亦不受。陳獻章的入學法門是「以靜為主」,「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獻章創立了嶺南第一個頗具影響的學術流派——岭南學派。其弟子有湛若水、梁儲、李承箕、林緝熙、張詡、賀欽、陳茂烈、容一之、羅服週、潘漢、葉宏、謝佑、林廷瓛等。

陈献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两次会试不中,从学于吴与弼,一年后返乡,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十余载。绝意仕途,收徒讲学,成为江门学派代表人物。学宗朱熹,受吴与弼观点影响,虽以陆学为本,却吸收、改造程朱学派的一些论点(如“理一分殊”等),揉以佛禅,丰富其学说并构筑明代第一个系统的心学体系——江门之学使“天下学道者,浸知厌支离而反求诸心”。其“承前”而成明代“正学之宗”。然其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幸经门生谌若水有力宣扬,“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竭力光大江门学派并用其思想影响王守仁,令王“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方收“启后”之果。在本体论方面,把“心”当作“天地之本”,看成“非耳目见闻所及”的一种超验的存在,不依附任何人的身体,超越时空又无所不在,并具有造物能力。因此其说以宇宙为思索背景,极力强调主观扩充,“道(或“理”)通于物”(《白沙子全集》),至大至无,与“心”无二;形神:“心寓于形而为主”;(《与伍光宇》)心物:“万物,一诚所为”(《无后论》);“天地我立,万化我生,而宇宙在我矣”(《与林郡博》);心与社会:“心”是治乱之源。在认识论方面,将认识本体与认识对象合二而一,认为人的认识是“心”对“理”的把握,人心上若有物附着则妨碍认识,应“即心观妙”,而非“即物穷理”,若依程朱所倡“日格一物”,则“脚劳手攘”,“心”与“理”不能“吻合凑泊”,甚至认为读书亦无用,“为学当求诸心”,“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读心中那部“全经”足矣,至少也要以“我”观书,使心与“六经”契合(《白沙子全集》)。甚至把认识过程归结为道德修养,标榜“以自然为宗,以静虚为基,以怀疑为进德之门,以无欲为养心之要,以勿立勿助为本然,以何思何虑为极则”。不仅开出治世的“洗心”方法,而且倡导通过“静坐”达到目的,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扶正人心,去私绝欲,则“天地之物尽在我”,也不会再以“衣食为心患”,社会矛盾势必减少,危机就会缓和(《白沙子全集》)。其主张“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与张廷实主事》),尚有些许积极成分。平生不主张也不事著述,哲学观点散见于诗文,门人集平日讲学语录、诗文杂稿、与师友来往信牍,辑为《白沙子全集》刊世,中华书局刊有《陈献章集》。

陳獻章早年信奉程朱理學。正統九年(1444年)舉廣東鄉試第九名。正統十二年(1447年),參加禮部會試,中副榜,入國子監讀書。後兩赴禮部不第,來到江西,師從著名學者吳與弼。半年後歸里,困學知變,居白沙里,築陽春台苦讀,為了減少外界的干擾,家人在牆壁鑿小洞,飲食衣物,均由此洞遞進。此期間不接見賓客,「窮盡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釋老稗官小說」,遂超脫程朱矩矱,「學宗自然」,與莊子接近。天順八年(1464年),三十九歲後進京,深得國子監祭酒邢讓賞識,「颺言於朝以為真儒復出,由是名震京師。」

成化元年(1465年),陳獻章經過十餘年的勤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這年春天,決定在春陽臺設館教學(新會圭峰山有白沙講學亭)。教學理論: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並編就《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等幾首詩歌作為座右銘。「諸弟子,聽訓誨:日就月將莫懶怠。舉筆從頭寫一篇,貼向座右為警誡。」

成化二年(1466年),陳獻章經順德縣知縣錢溥規勸,趁憲宗試禮施教,整頓朝綱,考取功名,為社稷效力。於是決定再上京師,再遊太學。成化五年(1469年),參加戊辰科考,考得副榜(等於備取生),後在吏部衙門當個日捧案牘、抄繕校核、封發遞送的低級小吏。此後幾次參加會試,皆因奸臣弄權,而應考失敗。

成化十九年(1483年),陳獻章以一篇《乞終養疏》感動憲宗,獲准他回歸養母,贈「翰林院檢討」。陳返回故里,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壇,名聲因此遠播,各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陳獻章設教十餘年,許多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樑柱石,於是形成「嶺南學派」。

弘治十三年(1500年),陳獻章病逝於故里,終年72歲。

萬曆二年(1574年),朝廷下詔建家祠于白沙鄉,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額曰「崇正堂」,聯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萬曆十二年(1584年),詔准從祀孔廟,諡文恭 。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1-17 04: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