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聂文蔚》 [2017/04]
- 爱国者的喜讯,干吃福利的绿卡族回国希望大增 [2017/01]
- 奥巴马致女友:我每天都和男人做爱 [2023/11]
- 周五落轨的真的是个华女 [2017/03]
- 法拉盛的“鸡街”刚刚又闹出人命 [2017/11]
- 现场! 全副武装的警察突入燕郊 [2017/12]
- 大部分人品太差了--- 中国公园里的“黄昏恋” [2019/12]
- 年三十工作/小媳妇好吗 /土拨鼠真屌/美华素质高? [2019/02]
- 亚裔男孩再让美国疯狂 [2018/09]
- 看这些入籍美加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丑态百出下场可期 [2019/11]
- 黑暗时代的明灯 [2017/01]
- 看看谁给华涌女儿过生日了? [2017/12]
- 智利中國留學生攻擊支持香港遊行的臺灣炸雞店 [2019/08]
- 当今的美国是不是还从根本上支持中国的民主运动? [2017/10]
- 文革宣传画名作选之 “群丑图” 都画了谁? [2024/01]
- 香港的抗争再次告诉世人 [2019/06]
- 国民劣根性背后----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 [2023/10]
- Why Xi Jinping’s (Airbrushed) Face Is Plastered All Over China [2017/11]
- 中国女欢呼日本地震 欧洲老公惊呆上网反思 [2024/01]
- 加入外国籍,你还是不是中国人?谈多数华人的愚昧和少数华人的觉醒 [2018/02]
- 周末逛法拉盛,还是坐地铁? [2017/10]
- 春蚕到死丝方断, 丹心未酬血已干 [2017/03]
- 1919年的两本书之:凯恩斯如何预见德国的崛起和后果 [2019/12]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才女们成立“海棠诗社”,一起吟诗作赋,最是优雅风流。然而优雅背后,一定少不了世俗的吃喝,也躲不开各种无趣的算计。海棠诗社一共开了4次,探春和黛玉做东的诗社都是临时起意,不过随便准备了一点水果点心而已,应该花费不多。史湘云一时兴起要做东,过后才发现,做诗容易,准备吃喝的钱却实在为难。是善解人意的宝钗主动帮她买单,为之准备了一场的丰富的螃蟹宴,才算将这场诗社办得完美。到了“芦雪庵联诗”,本是李纨做东,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却收了宝玉等人每人一两银子。因为开诗社不仅是风雅浪漫,也需要花钱,才女们只好放下矜持,在李纨的带领下,悉数上阵,去找有钱的王熙凤要赞助……
所以,无论多么优雅风流的诗会,吃喝都是少不了的,离开钱是万万不能的。优雅背后是躲不开的世俗算计,是种种拿不上台面的一地鸡毛。
《红楼梦》如此,《儒林外史》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描写知识分子生活和生态的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诗会雅集也很多。因为无论真名士还是假才子,都需要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打造一种诗意的栖居,才像模像样。其中最有名的莺脰湖大宴和西湖诗会,相比红楼才女们的诗社,这些男人们虽然诗写得不怎么样,但背后的吃喝算计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众文人们丑态百出,笑料颇多。
今天先说“莺脰湖大会”。
莺脰湖在湖州,不仅名字优美好听,更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典故的地方。春秋时范蠡隐居后“荡舟五湖”,莺脰湖便是其中的一个湖。而历代文人也时常来此吟诗作赋,自然风光与文化往事完美融合,让莺脰湖别具诗情画意。
这场“莺脰湖大会”,是娄三娄四两位公子主办的。
这两位出身显赫,父兄都是大官,家中有的是闲钱。他们自觉怀才不遇,总是愤世嫉俗。时值四月初春,天气清和,莺脰湖风景优美,两公子闲着没事决定办一场文人雅会,邀请身边的一干文人参加。
虽然诗会是娄家公子出资包办,不用大家出钱,但衣服还得自己添,此时住在娄家的文人权勿用为此很有点发愁。
权勿用本是农家子弟,后来读了书却屡试不第,改弦易辙做起了“高人”。他没什么生活来源,“只在村坊上骗人过日子”。所以他的名言是“我和你至交相爱,分什么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权勿用通过另一位“名士”杨执中的介绍来到娄府,已经混吃混喝了一个多月。他来时天气尚凉,穿的是一身大粗布白衣服。此时眼看天气渐暖,穿这厚衣服去参加风雅大会实在不适合。想来想去,他便用这大白衣服当了五百钱回来,打算做一件蓝布衫。不料,蓝布衫还没来得及做,放在枕头边的钱就被杨执中的蠢儿子杨老六拿走赌钱了。权勿用问起杨老六,杨老六毫无愧色,用他的“名言”回答他说:
“老叔,你我原是一个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分什么彼此?”
权勿用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从此跟杨执中翻脸。娄三公子得知此事后,便将一件浅蓝绸衣送给了权勿用,总算是平息了这场争端,给了他面子。
不久,“莺脰湖大会”隆重召开,参与人有“名士”杨执中,“高人”权勿用,“侠客”张铁臂,名门公子蘧公孙、落魄文人牛布衣,以及算命看相的陈和甫,再加上杨执中的蠢儿子杨老六,一共凑成九人,大宴之日,很是气派:
“(娄三娄四公子)叫下两只大船,厨艺备办酒席,和司茶酒的人另在一个船上;一班唱清曲打粗细十番的,又在一船。”
有钱好办事,各种吃喝玩乐都不愁。一群人坐着大船,一边看风景一边吃喝饮酒,听曲看灯,各展风采:
“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蘧公孙的俊俏风流,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真乃一时盛会。”
娄家公子不差钱,所以这场大宴无比丰盛奢华,让人羡慕向往:
“酒席斋备,十几个阔衣高帽的管家在船头上更番斟酒上菜。那食品之精洁,茶酒之清香,不消细说。”
这场大宴整整持续了一夜,虽然乏善可陈,但随之而来的故事却更加有趣。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娄家两公子正在书房聊天,刚刚参加完莺脰湖大宴的、自称侠客的张铁臂忽然满身血污地从房檐上掉下来。他说他刚杀了一个仇人,革囊中装着人头。现在自己要去报恩,缺500两银子,请两位公子相助。富贵出身的两公子哪里见过这个,早已吓得肝胆俱裂,连忙取了500两银子给了张铁臂。张铁臂接过银子,建议娄三娄四公子明日再召开个“人头大会”,准备宴席,他到时候来用神药将之化为水。两公子信以为真,第二天果然置办酒席,又将莺脰湖大会的参与者都请来。结果等啊等,一直等到了晚上,张铁臂还未现身,而革囊已经有臭气传出,大着胆子打开一看,竟是个猪头。两公子受了愚弄,没奈何,将猪头赏给仆人们吃去了。正在郁闷憋气时,又有衙役前来,要捉拿权勿用,原来他本是犯案在逃…..
一场并不成功的莺脰湖大会落幕了。时光过滤了种种算计和一地鸡毛,只剩下优雅动人的传说。到了小说快结束时,竟然有人还提起这场“莺脰湖大会”,满怀向往和羡慕。他们甚至还将莺脰湖大会和后来“西湖诗会”混淆了,相比莺脰湖大会的富丽堂皇,西湖诗会实在是有点寒酸了,却也同样笑料百出……且听下回分解。
谈迁
(1594年-1658年1月14日 ,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创作了史书《国榷》。他的作品还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
谈迁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
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顺治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1]
他与张岱、查继佐、万斯同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
中文名谈迁
别 名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1593年
逝世日期1658年1月14日
职 业史学家
主要成就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出生地浙江海宁枣林
信 仰佛教
代表作品《国榷》、《枣林杂俎》、《北游录》
所处时代中国(明朝、清朝)
人物生平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启元年(1621)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伪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清顺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携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才料,校补厘订《国榷》。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十三年夏,南归海宁。次年夏又应沈贞亨聘,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作幕,是年冬病死于幕所。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闻迁有是书,思欲窃之为己有。迁家贫,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室,尽发藏橐以去。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氏借书复成之。阳城张慎言目为奇士,折节下之。慎言卒,迁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复欲赴阳城哭慎言,未至而卒,顺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黄宗羲为表其墓。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史学生涯
谈迁博览群书,家境贫寒,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其是明代典故。他立志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约400万字,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发奋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逸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历史典故
关于《国榷》的故事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书稿即将付印前(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每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是,他却没有放弃,并决定重新撰(zhuàn)写。当时谈迁已经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了。经4年不懈努力,日夜奔波,终于完成新稿。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谈迁重编《国榷》的事迹也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列入课文,作者蒋光宇,题目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内容为: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的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为人操守
谈迁一直是靠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事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这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家庭成员
父:谈于庭(1548年—1626年),字扬甫,号存一。
母:俞氏,为谈于庭的继室,谈迁生母。
妻:俞氏,有一女三子。
子女:长女,三子名:谈朴、谈祺、谈祉。
出版图书
北游录
作者名称 谈迁
《北游录》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作者谈迁是我国17世纪的爱国历史家,《北游录》是记述他1653年到1656年去北京期间的经历见闻,和他写的一些诗文。《北游录》共九卷,内纪程、纪邮、纪泳、纪闻各二卷、纪文一卷。
国榷(共25册)
作者名称 谈迁
《国榷(共25册)》是2012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谈迁。本书是一部著名的明代编年史,以编年史体例,记叙了从元温总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至南明弘光元年南明弘光帝被擒(一三二八-一六四五)共三百多年的历史
国榷(全六册)
作者名称 谈迁
《国榷(全六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谈迁。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海昌外志
作者名称 谈迁
《海昌外志(点校本)》内容简介:不腆之邑,于海盐共幅,异时者或人海盐,或人钱塘,其以盐官自见,则唐宋以也。唐宋之文献秩然,如刘览史氏或至不可解。口清臣大父昌终盐官州判,因家焉。夫盐官自唐以前未尝州也。不宁惟是,盐官始于吴王濞,濞初鹾淮,淮近海,故类言之,吾宁实未尝设官也。汉至武帝榷盐铁,举郡国...
人物传记
《清史稿·谈迁传》
谈迁,字孺木,原名以训,海宁人。初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迁肆力经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尝谓:“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逆奄之舍人。至于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莫甚於此!”乃汰十五朝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祯。
十七年邸报,补其缺文,成书,名曰国榷。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
闻迁有是书,思欲窃之为己有。迁家贫,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室,尽发藏橐以去。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氏借书复成之。阳城张慎言目为奇士,折节下之。慎言卒,迁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复欲赴阳城哭慎言,
未至而卒,顺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黄宗羲为表其墓。
诗选
渡江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
广陵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明朝年史
简介:
《国榷》,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谈迁撰。谈迁专长于史,鉴于明代历朝实录经史官垅断,曲笔聚讼,多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伪陋肤冗,艰辛寻访各种资料,广徵博采,力求徵信。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又发奋重写,以4年多编成《国榷》一书。
史学价值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加以标点,分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1985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
成书经过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用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为了使新书更加翔实,59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逸闻、逸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