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允元 硬怼 武则天 陆柬之 美抄 陆机赋

作者:change?  于 2025-3-21 03:28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1评论





前面说到陆元方陆龟蒙七世祖孙一在朝一在野,活得都不容易,看起来陆龟蒙自由自在一世,陆元方起起落落最终赢得女皇帝的信任,也主动“积阴德”,有善终。

证圣初年(694年末),武则天不满权相李昭德,将其外贬,宰相周允元和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表弹劾陆元方和其他几位宰相——内史豆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不能匡正李昭德。五位被弹劾的宰相都被贬为刺史,陆元方被贬为绥州刺史。

周允元(?—695年1月29日),字汝良,武周官员,曾短暂担任宰相。

周允元生年不详,是豫州安城人,祖上为南朝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周表,父周基。他在弱冠之年即通过殿试中进士。延载(694年)初,他转任左肃政御史中丞,十月在右肃政台御史中丞任上被武则天除检校凤阁侍郎,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为实质宰相。证圣元年(695年)正月,周允元和酷吏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疏弹劾五位宰相豆盧欽望、韦巨源、杜景儉、蘇味道和陸元方附会于694年后期被武则天流放的权相李昭德且未能匡正,五位宰相都被贬为刺史。

一次,武则天与宰相们饮宴,要他们引用书中的善言。周允元说:“耻于君主不如尧、舜。”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想借此斥责他,但武则天却说:“周允元的这句话足以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

证圣元年,周允元卒,追赠贝州(貝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分相州的清河郡设置,因为境内贝丘,所以称贝州。治所在武城县(隋朝改名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西北)。包括今河北省清河县、威县、临西县、故城县,山东省临清市、夏津县、武城县。1048年,宋朝平定王则之乱,改贝州之名为恩州)刺史。武则天亲自作七言诗一首以示哀悼,并亲自书写,时人以为荣。

评价
《旧唐书》史官曰:豆卢钦望、张光辅、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等,或有片言,非无小善,登于大用,可谓具臣。

轶闻
《太平广记》记载:周允元有一次下朝入阁,太平公主叫一个医生从光政门进入,医生看见一个鬼撮周允元的头,二鬼持棒随其后,直入景运门。医生告诉公主,公主奏知武则天。武则天令给使观察询问,周允元在阁中没有异样。周允元吃完饭回房,午后如厕,长史、参军、典史奇怪他很久都没出来,去看,只见他倒在厕所地上,眼睛直视,不说话,口中口水滴落。给使上奏,武则天问医生:“这能活多久?”答:“缓则三日,急则一日。”武则天赐锦被给周允元盖,用轿舆送他回家,夜半时周允元去世了。武则天亲自作诗哀悼(《全唐诗》里有么?)

陆元方的伯父(陆龟蒙的八世祖?)陆柬之为著名书法家。

陆柬之(公元585年-638年),唐朝时期江苏人,又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
陆柬之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时候,书法学舅舅虞世南,后来又向同时期的欧阳询学习,晚年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除了楷书之外,草书笔意尤为古雅,终于成为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尤其以楷书在当时与欧、褚齐名,当时亦有人把他与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书迹以《五言兰亭诗》刻帖与《书陆机文赋》墨迹为最着。


陆柬之《书陆机文赋》作品欣赏---据称是“大唐最美行书”

陆柬之文赋为纸本墨迹卷,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

文赋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 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採千载之遗韻。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躑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可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圆,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故崎錡而难便。苟达变而相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淟涊而不鲜。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意妨。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丽千眠。炳若缛绣,悽若繁絃。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


  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或讬言于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絃之清氾;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絃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脩之所淑。虽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缾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殆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塗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絃而日新。 




白话译文


  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自己 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下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因此作《 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作样写有利,作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也体现了出来。至于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介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台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咏古圣的嘉行。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有感投书提笔写成诗文。


  开始创作,精心构思。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神飞八极之外,心游万刃高空。文思到来,如日初升,开始朦胧,逐渐鲜明。此时物象,清晰互涌。子史精华,奔注如倾。六艺辞采,荟萃笔锋。驰骋想象,上下翻腾。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潜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辞艰涩,如衔钩之鱼从渊钓出;有时出语轻快,似中箭之鸟坠于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广采千载不用之辞。前人已用辞意,如早晨绽开的花朵谢而去之;前人未用辞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启而开之。整个构思过程,想象贯穿始终。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行。



  完成构思,布局谋篇。选辞精当,事理井然,有形之物尽绘其形,含声之物尽现其者。葳者层层阐述,由隐至显或者步步深入,从易 到难,有时纲举目张,如猛虎在山百兽驯伏,有时偶遇奇句,似蛟龙出水海鸟惊散。有时信手拈来辞意贴切,有时煞费苦心辞意不合,这时要排除杂念专心思考,整理思诉诸语言,将天地概括为形象,把万物融会于笔端,开始好象话在干唇难以出口,最后酣畅淋漓泻于文翰。事理如树木的主体,要突出使之成为骨干,文辞象树木析枝条,干壮才能叶茂校繁。情貌的确非常一致,情绪变化貌有表现。内心喜悦面露笑容,说到感伤不禁长。有时提笔一挥而就,有时握笔心理感到茫然。 写作充满着乐取,一向为圣贤们推尊。它在虚无中搜求形象,在无声中寻找声音。有限篇幅容纳无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小小寸心。言中之意愈扩愈广,所含内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香四溢,象柳条郁郁成荫。光灿灿如旋风拔地而起,沉甸甸如积支笔下生文。


  文章体式千差万别,客观事物多种多样,事物繁多变化无穷,圆满此很难描摹形象。辞采如同争献技艺的能互,文意好比掌握蓝图的巧匠,文辞当不当用他要仔细斟酌文章或深或浅他都分豪不让。即或违反写作常规,也要极力描绘形象。因此喜欢渲染的人,崇沿华丽词藻;乐于达理的人,重视语言精当。言辞过于简约,文章格局不大论述充分畅达,文章气势旷放。诗用以抒发感情,要辞采华美感情细腻,赋用以铺陈事物。要条理清晰,语言清朗碑用以刻记功德,务必文质相当,诔用以哀悼死者,情调应该缠绵凄怆。铭用以记载功劳,要言简意深,温和顺畅。箴用以讽谏得失,抑杨顿挫,文理清壮。颂用以歌功倾德,从容舒缓,繁采华彰,论用以评述是非功过,精辟缜密,语言流畅。奏对上陈叙事,平和透彻,得体适当。说明以论辨说理,奇诡诱人,辞彩有光,文体区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辞义畅达说理全面,但要切记不能冗长。



  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文章体式也常变迁。为文立意崇尚冷气巧,运用文辞贵在华妍、音调高低错落有致,好象五色配合鲜艳。虽说取舍本无定律,文辞安排很难合适;但要通晓变化的规律、次序,就象开泉纳流吻自然。假如错过变化时机再去凑合,犹如以尾续首,颠倒混乱。如果颜色配搭不当,就会混浊不清色泽有艳。


  有时下文对上文有损害,有时上文对下文影响。有时语言不顺而事理连贯,有时语言连贯而事有妨。把它分开两全齐美,合在一起互相损伤。所用辞意严格考较,去留取舍他细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权衡,丝毫不差合乎词章。


  有时辞藻繁多义理丰富,欲达之意却不清楚。文章主题只有一个,意思说尽不再赘述。关键地方简要几句,突出中心这是警语。尽管讲得条条有理,借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利多弊少,就该满足不再改易。


  有时组织词义如编彩绘,严密漂亮光泽鲜艳。辞采富丽象斑烂锦秀,情调凄婉如乐器和弦。果真自己没有独创,恐怕就要雷同前贤。虽出自个人锦心绣口,也怕别人用于我先。假如确能有伤品誉,虽然心爱一定削删。


  有时个别句子出类拨萃,象芦苇开花禾苗秀稳。如声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独立,绝非庸言能够相配。心茫然很难再寻佳句,犹豫徘徊又不忍将客观存它舍弃。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岭坐辉,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经整枝的灌木踢然不美,招来翠鸟也会为它增加。



  文章作用很大,许多道理借它传扬。道传万里畅通无阻,勾通亿载它是桥梁。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扬教化使其免于泯灭。人生道路多么广远它都能指明,世间哲理多么精微客观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雨露滋润万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简直与鬼神相似。文章刻于金石美德传遍天下,文章播于管弦更能日新月异。


赏析/鉴赏

评价


  《 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 写成。作者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主要包括:


  (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5)《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可以说,《文赋》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创作背景



  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专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这些文艺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作用,相对地忽视了文艺的艺术特点。魏晋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文学走进自觉地时代。随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价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学理论上也一扫两汉沉闷凝滞的气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全面展开。


  《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 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自然,这样做难免会从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但是这显然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



陆机简介

陆机的诗词曲代表作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

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历任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 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辩亡论上
作者:陆机
本作品收录于《昭明文选/卷53
参见 《辩亡论下

      昔汉氏失御,奸臣窃命,祸基京畿,毒遍宇内,皇纲弛紊,王室遂卑。于是群雄蜂骇,义兵四合。吴武烈皇帝慷慨下国,电发荆南,权略纷纭,忠勇伯世,威棱则夷羿震荡,兵交则丑虏授馘,遂扫清宗祊,蒸禋皇祖。于时云兴之将带州,飙起之师跨邑;哮阚之群风驱,熊罴之众雾集。虽兵以义合,同盟戮力,然皆苞藏祸心,阻兵怙乱。或师无谋律,丧威稔寇,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武烈既没,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诛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饰法脩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将北伐诸华,诛锄干纪。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戎车既次,群凶侧目,大业未就,中世而殒。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踪袭于逸轨,睿心因于令图。从政咨于故实,播宪稽乎遗风。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畴咨俊茂,好谋善断。束帛旅于丘园,旌命交于涂巷。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景骛。异人辐凑,猛士如林。于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名声光国;政事则顾雍潘浚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惇,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禨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谞,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迹远遁。汉王亦凭帝王之号,帅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濡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挫锋,势衄财匮,而吴莞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跱而立。西屠庸益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包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于是讲八代之礼,蒐三王之乐。告类上帝,拱揖群后,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长棘劲铩,望飙而奋。庶尹尽规于上,四民展业于下。化协殊裔,风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抚巡外域。巨象逸骏,扰于外闲;明珠玮宝,耀于内府。珍瑰重迹而至,奇玩应响而赴。*轩骋于南荒,冲輣息于朔野。齐民免干戈之患,戎马无晨服之虞。而帝业固矣。

      大皇既殁,幼主莅朝。奸回肆虐,景皇聿兴,虔修遗宪,政无大阙,守文之良主也。降及归命之初,典刑未灭,故老犹存。大司马陆公以文武熙朝,左丞相陆凯以謇谔尽规,而施绩范慎以威重显,丁奉离斐以武毅称,孟宗丁固之徒为公卿,楼玄贺劭之属掌机事,元首虽病,股肱犹存。爰及末叶,群公既丧,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衅。历命应化而微,王师蹑运而发。卒散于阵,民奔于邑;城池无藩篱之固,山川无沟阜之势。非有工输云梯之械,智伯灌激之害,楚子筑室之围,燕人济西之队,军未浃辰,而社稷夷矣。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

      夫曹刘之将,非一世所选;向时之师,无曩日之众。战守之道,抑有前符;险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败贸理,古今诡趣,何哉?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异也。


    辩亡论下
    作者:陆机
    本作品收录于《昭明文选/卷53
    参见 《辩亡论上

        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杨而奄交广。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刘公因险以饰智,功已薄矣,其俗陋矣。夫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弘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浚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托,士燮蒙险而致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法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子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谟,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猒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

        初都建业,群臣请备礼秩,天子辞而不许曰:“天下其谓朕何?”宫室舆服盖慊如也。爰及中叶,天人之分既定,百度之缺粗脩,虽*化懿纲,未齿乎上代,抑其体国经邦之具,亦足以为政矣。地方几万里,带甲将百万,其野沃,其兵练,其器利,其财丰。东负沧海,西阻险塞,长江制其区宇,峻山带其封域。国家之利,未巨有弘于兹者矣。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术,敦率遗典,勤民谨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或曰: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夫蜀,盖藩援之与国,而非吴人之存亡也。何则?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厄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其势然也。昔蜀之初亡,朝臣异谋,或欲积石以险其流,或欲机械以御其变。天子总群议而咨之大司马陆公,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固无可遏之理,而机械则彼我之所共,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即荆杨而争舟楫之用,是天赞我也。将谨守峡口,以待禽耳。逮步阐之乱,凭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群蛮。于时大邦之众,云翔电发,悬旍江介,筑垒遵渚,襟带要害,以止吴人之西。而巴汉舟师沿江东下。陆公以偏师三万,北据东坑,深沟高垒,案甲养威。反虏踠迹待戮,而不敢北窥生路,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分命锐师五千,西御水军,东西同捷,献俘万计。信哉,贤人之谋,岂欺我哉!自是烽燧罕警,封域寡虞。陆公殁而潜谋兆,吴衅深而六师骇。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广州之乱,祸有愈乎向时之难。而邦家颠覆,宗庙为墟。呜呼!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不其然与?《》曰:“汤武革命,顺乎天。”玄曰:“乱不极则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时也。古人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吴之兴也,参而由焉,孙卿所谓合其参者也。及其亡也,恃险而已,又孙卿所谓舍其参者也。

        夫四州之萌非无众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功不兴而祸遘者,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是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谦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宽冲以诱俊乂之谋,慈和以结士民之爱。是以其安也,则黎元与之同庆;及其危也,则兆庶与之共患。安与众同庆,则其危不可得也;危与下共患,则其难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change? 2025-3-21 03:38
      李昭德(?~697年),字昭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李乾祐之子。
      李昭德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 ,为人精明干练。举明经入仕,历任御史中丞,坐事贬为陵水县尉。入为夏官侍郎,负责兴建神都洛阳。武周建立后,授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延载元年(694年),迁检校内史,打击酷吏政治,抑制武氏诸王,力保李唐皇室(李显和李旦)的皇位继承权。恃宠专权,引起君臣不满,坐罪贬为南宾县尉。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迁监察御史,受到酷吏来俊臣与皇甫文备诬告谋反 [2],处斩于洛阳。
      唐中宗复辟后,得以平反,追赠左御史大夫、司空。

      李昭德年轻时以明经入仕,累迁至御史中丞。他精明干练,有其父李乾祐的风范。永昌元年(689年),李昭德因事获罪,被贬为振州陵水县(在今海南)县尉,后被调回朝中,担任夏官侍郎。 [3]
      升任宰相
      天授二年(691年),洛阳百姓王庆之纠集数百民众,多次诣阙上表,请求武则天册立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李昭德奉命诘责王庆之,竟然将其当场杖毙。他对武则天道:“自古没有侄子为天子,而为姑母立庙的。天皇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应将皇位传于子孙,以为万代之计。陛下的天下来自于天皇,若立武承嗣为太子,恐怕以后天皇不能享受血食。”武则天深以为然。 [4-5]
      长寿元年(692年),李昭德负责营建神都洛阳,筹划创建文昌台以及定鼎、上东诸门。当时,武承嗣担任文昌左相。李昭德进谏道:“武承嗣已然封王,不宜再任宰相。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权力,何况姑侄?”是年七月,武则天将武承嗣罢为太子少保(虚衔),并任命李昭德为宰相,拜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延载元年(694年),李昭德升任检校内史,并以行军长史之职随薛怀义征讨东突厥。不久便因突厥退军,班师而回。 [7]
      遭劾被贬
      武则天执政时期,施行酷吏政治。来俊臣、侯思止等酷吏在朝中横行无忌,大肆陷害忠良,以致百官畏惧。李昭德多次当廷参奏酷吏枉法,大挫酷吏气焰。 [8]当时,李昭德倚恃皇帝信任,独揽朝政,经常意气用事。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虽同为宰相,但都依附李昭德,不敢纠正他的过失。 [9]
      李昭德的跋扈行为也引起很多朝臣的不满。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弹劾道:“长寿以后,陛下委任李昭德,让他参与机密,决策朝政。一些有利于国家的事,他事先不参与商议,待到已批示将要推行时,才另提出不同意见,显露出独断独行,以此表现自己。天下重任不可轻易委托于人,应该防微杜渐。如果大权旁落,再要收回就困难了。”
      后来,长上果毅邓注写了一篇《硕论》,详细述说李昭德专权的事实。凤阁舍人逄弘敏立即将此文上奏皇帝。武则天因此对李昭德起了憎恶之心,对宰相姚璹道:“如果事情真的像群臣所弹劾的那样,李昭德实在是有负于国家。”是年(694年)九月,李昭德被贬为南宾县(今广西灵山)县尉。 [11]豆卢钦望等五位宰相也受到牵连,全部被贬为州刺史。 [9]
      斩于闹市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李昭德被召任为监察御史,结果又遭到来俊臣的陷害,被诬告谋反。 秋官侍郎皇甫文备曾受到李昭德的羞辱,也与来俊臣一同诬陷李昭德。武则天遂将李昭德下狱。 来俊臣随后不久也被告发下狱。是年六月丁卯,李昭德与来俊臣被一同斩于洛阳闹市。 [13-14]
      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追赠李昭德为左御史大夫。 [15]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又追赠李昭德为司空。

      轶事典故

      余石尽反
      武则天喜好祥瑞,便常有人借此献媚。曾有百姓在洛水中,捞出一块带有几个红点的白石,便到宫前请求献给皇帝,称:“此石赤心(指忠心),所以来进。”李昭德怒叱道:“此石赤心,难道洛水中其他石头全都要造反不成?”左右皆失笑不已。
      分君之忧
      武承嗣常在武则天面前诋毁李昭德。武则天却道:“自从我任用李昭德为宰相,常能睡得安稳。他能为我分忧,不是你所能比的。”
      抑制酷吏
      来俊臣曾抛弃发妻,强娶太原士族王庆诜之女。侯思止也想娶赵郡李氏的李自挹之女为妻,并奏请皇帝批准。太原王氏、赵郡李氏乃是传承数百年的名门世族,而来俊臣、侯思止则出身无赖,门户极不相对。武则天命政事堂商议。李昭德抚掌大笑,对众宰相道:“真是太可笑了,昔年来俊臣强娶太原王氏女,已让国家蒙羞。今日侯思止这个奴才还想让国家再次蒙羞吗!”最终,武则天驳回了侯思止的请求。
      后来,侯思止违反禁令,私下积蓄锦缎,结果遭到告发。李昭德负责审查,借机将侯思止乱棍打死在朝堂之上。
      军中被殴
      据《资治通鉴》记载,薛怀义征讨东突厥时,曾因军议与长史李昭德发生矛盾。他竟然不顾李昭德的宰相身份,挥拳便打。李昭德惶惧之下,请罪不已。

      辱骂同僚
      李昭德曾与宰相娄师德一同上朝。娄师德身体肥胖,行走缓慢,即使李昭德多次停下等待,仍是赶不上来。李昭德脾气暴躁,不禁生气地骂道:“你这个急死人的乡巴佬。”但娄师德对此并未动怒,笑道:“师德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 [21]
      一悲一喜
      李昭德与来俊臣被杀时,天降大雨,时人都痛惜李昭德,而对来俊臣之死拍手称快,道:“今日大雨,真是一悲一喜。”
      人物评价

      丘愔: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陈李昭德罪状疏》) [23]
      李显: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勣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赠李昭德左御史大夫制》)
      张鷟:李昭德志大而器小,气高而智薄,假权制物,扼险凌人,刚愎有余,而恭宽不足,非谋身之道也。 [24]
      刘昫: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23]
      宋祁:昭德、顼进不以道,君子耻之。虽然,一情区区,抑武兴唐,其助有端,则贤炎远矣。 [25]
      黄震:李昭德搒杀侯思止,与笞杀王庆之,皆发于一念忠愤,其事之难,其功之大,视汉申屠嘉百倍。
      郭子章:洛水献石,永昌受图,垂拱长寿之间,唐已周矣。而庐陵相邸,不即殒绝如线者,则李昭德、狄仁杰之力也。世皆知狄而不知李也,则李之居功禔身,不如狄也。乃其忠,则足尚矣;其遇,则足悲矣。……庐陵之所以复明辟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其功埒如也。……李之所以居功禔身者,愧于梁公多矣。夫田舍之称,加之师德,士大夫恶得无忌;王庆之之扑,引示朝士,诸武恶得无怒;丘愔乘隙攻之,至谓“昭德之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武曌恶得无疑。东市之诛,李固有以自召之矣。
      计大受:诸武薰炙,酷吏纵横,而朝多依阿取容之际卓哉。李昭德能谏于太后,夺武承嗣之文昌左相,且笞杀王庆之,以寝其觊觎皇太子之谋,因进侄为天子不为姑立庙之说,中宗之得入为太子,而唐不终为周,功出狄仁杰先。
      王鸣盛:昭德以才结知于武后,因以沮止,立武承嗣为太子事,忠谋与狄仁杰无异,挫抑酷吏,平反冤狱,真仁人君子之用心也。综计昭德生平,但有纯忠,为俊臣诬告冤死,此有何罪,乃与俊臣同书以罪伏诛乎!二人一枉死,一伏罪,千载而下,自是显然别白。即今读者展卷之下,孰不一痛之一快之乎?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1 08: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