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聂文蔚》 [2017/04]
- 奥巴马致女友:我每天都和男人做爱 [2023/11]
- 爱国者的喜讯,干吃福利的绿卡族回国希望大增 [2017/01]
- 周五落轨的真的是个华女 [2017/03]
- 法拉盛的“鸡街”刚刚又闹出人命 [2017/11]
- 现场! 全副武装的警察突入燕郊 [2017/12]
- 大部分人品太差了--- 中国公园里的“黄昏恋” [2019/12]
- 年三十工作/小媳妇好吗 /土拨鼠真屌/美华素质高? [2019/02]
- 亚裔男孩再让美国疯狂 [2018/09]
- 看这些入籍美加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丑态百出下场可期 [2019/11]
- 黑暗时代的明灯 [2017/01]
- 看看谁给华涌女儿过生日了? [2017/12]
- 智利中國留學生攻擊支持香港遊行的臺灣炸雞店 [2019/08]
- 当今的美国是不是还从根本上支持中国的民主运动? [2017/10]
- 文革宣传画名作选之 “群丑图” 都画了谁? [2024/01]
- 国民劣根性背后----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 [2023/10]
- 香港的抗争再次告诉世人 [2019/06]
- Why Xi Jinping’s (Airbrushed) Face Is Plastered All Over China [2017/11]
- 中国女欢呼日本地震 欧洲老公惊呆上网反思 [2024/01]
- 加入外国籍,你还是不是中国人?谈多数华人的愚昧和少数华人的觉醒 [2018/02]
- 周末逛法拉盛,还是坐地铁? [2017/10]
- 春蚕到死丝方断, 丹心未酬血已干 [2017/03]
- 1919年的两本书之:凯恩斯如何预见德国的崛起和后果 [2019/12]
酒上脸庞、羞容满面的女子,
为情郎唱起了送别之歌。
她斜倚身体,娇音断续。
香罗掩面,半遮半躲。
她倚着屏花,
红烛映衬着泛起红霞的脸,
借着微醉的酒意,
如秋水盈盈般的眼中,暗送情意。
茫然而视,迷迷的眼中分不清是红是绿,
愁思顿起,黯然神伤,蹙起双眉。
欢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而分别的日子却又是那样漫长。
春天又将随着情郎的离别而离开身边,
这无端的愁绪怎么打发得了。
少年游1北宋 张耒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2。偎花映烛3,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4。
看朱成碧心迷乱5,翻脉脉、敛双蛾6。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7。
1.
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
2.
掩香罗:以罗袖遮面。
3.
偎:依傍。
4.
横波:犹秋波,含情脉脉的目光。
5.
看朱成碧:指心乱眼花,把红色看成绿色。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诸宾》:“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6.
翻:反而。脉脉:含情貌。敛双蛾:皱眉。蛾:古代女子画眉如蚕蛾触须细长而曲。
7.
奈愁何:意即无计消愁。

据说张耒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元丰七年(1084年),当时他在开封南边的咸平做县丞,咸平古为通许镇现为通许县。赵德麟《侯鲭录》卷一:“张文潜初官通许,喜营妓刘淑女。”这首词便是张耒写给刘淑女的。
词的上片写唱歌饯别。由于“含羞倚醉”,歌唱得不成样子。“含羞倚醉”四字,含有复杂的感情,显示出女子含情脉脉,羞羞答答。她轻启歌喉,但由于心跳怦怦,竟至唱走了调。仅仅四个字,便把女子特定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细微而有层次。“纤手掩香罗”一句补足前意。含羞也好,倚醉也好,她总要流露出女人两颊的朵朵红云。于是她的纤纤玉手拿起一块香罗帕,把红云轻轻掩住。淡淡一笔,歌女的内心活动纤毫毕现。她的心里还在想着心中的男子。倚醉不足,掩帕又不足,遂偎在花边,映在烛前。但就在花影烛光的掩映下,她终于忍不住感情的冲动,不时地向那位男子暗送秋波,偷传深意。
下片写别后。那位男子在词中始终没有出现,他究竟是多情抑或负心,不得而知。但从词意看,一从别后,他好久没有回来,甚至连书信也未寄过。因此这位女子陷入了深深的离愁之中。她日思夜盼,常常把红的看成绿的,两眼已经发花。为了躲避这相思之苦,她索性什么也不看:“翻脉脉,敛双蛾。”一个“翻”字,使词意发生很大转折。这女子原来是殷盼之极而目迷心乱,于是索性什么也不看,颦眉独坐,从这一转折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痛苦之深。
以上都是写女子的外在表现,至“相见时稀隔别多”,则纯为情语,可以视作这女子的内心独白,也道出了过去人生常有的缺撼:“别时容易见时难。”“隔别多”,不仅说常常离别,而且也指相别时间之长。相别时间究竟多长,下两句作了补充:“又春尽,奈愁何。”从这两句看,他们的分别应在去岁春间,此时已是又一个春尽,而男子依然未归,难怪这女子盼望得如此殷切,只得长叹“没奈何”。
此词在写法上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多用动词,上片写内心活动,连用了“含”“倚”“掩”“偎”“映”“传”“入”等七个动词,层次鲜明地展示了感情变化过程。二是注意点染。上片“偎花映烛”,是在描写情绪过程中点染一下环境气氛,并带出饯别的时间是在春夜。花烛交辉,气氛恬静,再映以红颜,则美如图画了。下片“相见时稀隔别多”,是以实语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既点出了离别主题,也起到化实为虛的作用。
点评
四川省人民政府王定璋《宋词寻故》:这毫无疑问是一首艳情词,传达的信息是词人与歌妓之间的温情缱绻与离别之后的款款相思。
风流子 北宋张耒
木叶亭皋下①,重阳近②,又是捣衣秋③。奈愁入庾肠④,老侵潘鬓⑤,谩簪黄菊⑥,花也应羞。楚天晚⑦,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⑧。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⑨,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⑩,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⑪,青鸟沉浮⑫。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①木叶:即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世常以此写秋景,兼写乡思。亭皋:水边平地。
②重阳:即阴历九月九日;古时风俗,人们常在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有亲友在外,届时不免互相思念。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送远方的亲人过冬。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沈佺期《独不见》亦云:“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④庾肠:即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庾信本为南朝时梁朝的官员,因出使西魏被留,羁旅北地,故常思念祖国和家乡。其《哀江南赋》序云:“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⑤潘鬓:即潘岳的斑鬓。潘岳为西晋文学家,貌美而早衰,其《秋兴赋·序》云:“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为中年鬓发斑白的代词。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
⑥“谩簪”二句:黄菊乃重阳典俗,“菊花须插满头归”。漫不经心地簪菊花,花也应感到羞。这是反衬乡愁之意。 [2]
⑦楚天:南方的天空。白蓣:水中浮草名。
⑧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
⑨南浦:指分别的地方:南朝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⑩“香笺”,即美好的书札;锦字:织锦上的字,指女子给丈夫的书信。晋代窦滔以罪徙流沙,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织绵为《回文旋图诗》以寄,后世常以此指妻子寄书丈夫,表达相思之情。
⑪碧云离合:出自南朝江淹《拟汤惠休怨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⑫青鸟: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世常以此指传信的使者。据《汉武故事》,西王母曾令青鸟传书。
名评
《餐樱庑词话》评此词云:“张之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景语亦复寻常,惟用过拍,即此顿住,便觉老发浑成。换头:‘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香笺’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风前’四句,深婉入情,为之补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盖至是不能用质语为结束矣。”
这首《风流子》是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从词中用语“重阳”“捣衣”“庾肠”“潘鬓…‘锦字”等来看,可能是作者因坐元韦占党籍,被贬外州时思念妻子所作。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羁旅的愁思和对妻子的思念。上阙首尾写景,中间穿插议论。秋景自然引发乡愁,‘‘庾肠”、“皤髻”等连续用典,悲叹年华已逝。下阙写妻子思夫,想像对方思念之苦。结尾“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更是悲苦之极。
这首词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用典极丰,而又不露痕迹,毫无堆砌罗列之感,显得贴切自然、浑然天成;另外全词六副对偶,也令人叫绝。
白话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平地上,
重阳节近了,
又到了捣寒衣的秋天。
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
白发生于两鬓,
即便随意地将菊花插在头上,
花也应该感到被羞辱了吧。
天色已晚,
(我极目远望)直望到白苹烟尽之处,
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
芳草脉脉含情,
夕阳寂寂无语,
大雁横在南浦上,
人则斜倚西楼。
不知你是否安好?
书信和题诗,
因两地相隔遥遥而无法见寄。
只能空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
青鸟在其中隐现。
你在风中懊恼不已,
一片芳心,两叶柳眉,
怎能禁得起闲愁呢?
情到不能言说之处,
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田家》北宋 张耒
门外青流系野船,白杨红槿短篱边。
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萧萧八月天。
①青流--河水。
②红槿--种野生灌木,常种在宅前屋后。这两句写村里的荒凉景象。
③野秫--野高梁。这两句描写田野荒芜,庄稼没有收成。
这首诗写农村旱蝗灾情。村里不见人影,田里不见庄稼。八月的田中本来应该稻谷累累,现在却一片荒凉。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⑴斸(zhú):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⑵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
⑶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白话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
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遭受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唐末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而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聂夷中的《田家》一诗,其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描写了农家希望丰收的焦灼如焚,但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的种种事实。在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此诗为短小精悍之作,抛开正面描写 ,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诗人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
名家评点:
明代文学家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坦之贫苦,精于古诗,此言近意远,有合《三百篇》之旨。非熟谙世故,深鉴民情,安得痛心入骨之语!真一声一泪,一字一金。”
明代著名学者吴逸一《唐诗归折衷》:“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 [8]
著名作家、文学家学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刺剥削者不知人民劳苦,但知夺取人民辛勤之果实也。夷中又有《田家》一首,尤为沉痛。”
聂夷中晚唐诗人,字坦之,其籍贯有山西运城、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流传最广。
田家 南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耘田:田间除草;
绩麻:搓麻线;
白话:
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上半首写"村庄儿女"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当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画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田家⑴ 唐代王维
旧谷行将尽⑵,良苗未可希⑶。
老年方爱粥⑷,卒岁且无衣⑸。
雀乳青苔井⑹,鸡鸣白板扉⑺。
柴车驾羸牸⑻,草屩牧豪狶⑼。
夕雨红榴拆⑽,新秋绿芋肥⑾。
饷田桑下憩⑿,旁舍草中归⒀。
住处名愚谷⒁,何烦问是非⒂。
⑴田家:农家。
⑵旧谷:陈旧的粮食。谷,这里泛指粮食。行将:即将,将要。
⑶良苗:长势良好的庄稼苗。一作“良田”。希:希望,这里是指望的意思。陶渊明《有会而作》诗序:“旧谷既没,新谷未登。……登岁之功,既不可希。”
⑷老年:老年人。方:正。
⑸“卒岁”句:《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卒,终也。”卒岁,终岁,度过一年。且,尚。
⑹乳:鸟雀孵卵。傅玄《杂诗三首·其三》:“鹊巢丘城侧,雀乳空井中。”
⑺白板扉:裸露着白木板,没有上油漆的农家门。
⑻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后汉书·赵壹传》:“柴车草屏,露宿其旁。”李贤注:“柴车,弊恶之车也。”羸牸(léi zì):瘦弱的母牛。
⑼草屩(juē):草鞋。牧:放牧牲畜。豪狶(xī):肥壮的猪。豪,一作“膏”。狶,一作“豨”。
⑽夕:一作“多”。拆:借作“坼”,裂开。一作“折”,折断,这里是落下的意思。
⑾新秋:初秋。肥:硕大,茁壮。
⑿饷(xiǎng)田:给田中耕作者送饭。憩(qì):休息。
⒀旁舍:邻舍,邻居。《史记·高祖本纪》:“高祖适从旁舍来。”此谓邻居的农民从草径中返回家里。
⒁愚谷:即愚公谷,相传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刘向《说苑·政理篇》:“齐桓公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翁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驹,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后世多以愚公谷借指隐者所居之地,这里借指田家所居之处。
⒂何烦:谦词,怎么敢烦劳。用此词,往往作委婉地否定。问是非:过问人世间的是非。
白话
旧的粮食即将吃尽,新的禾苗正在生长,还盼不到收割。
老年人正喜欢喝粥,可惜一年到头还没有件像样的衣服。
鸟雀在长满青苔的井边孵卵,公鸡在没上油漆的木板门前鸣叫。
瘦弱的母牛拉着柴车,穿草鞋的村童正在放牧一头大猪。
红石榴因雨水多而结得压折了枝,绿芋在初秋就已长肥了。
农夫在桑树下吃过送到田里的饭正在稍事休息,日暮傍着田舍从荒草里归来。
住处的名字本来就叫做愚谷,何必麻烦问什么世事的是非。
天宝年间,王维曾隐居终南山辋川别业,其间写了一些田园诗,如《渭川田家》《新晴野望》《赠刘蓝田》等。此诗当为这一时期所作。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名家点评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王维五言云:“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警句。
明代顾可久《唐王右丞诗集注说》:不务雕琢,而一出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唐代文学史》:此诗接触到了农民缺衣少食的景况,但对当时农民的疾苦感受不深。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刘文刚《王维田园诗浅论》:虽然诗的结尾还拖着一条隐逸的尾巴,但写的却是道地的农民田园生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这首诗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较典型的生活片断,联缀成田家四季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穿插一些杂景闲趣,加上青、白、红、绿的色彩对比,便已将野老贫寒而平淡的生活写得极其风雅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贻焮《王维诗选》:这是一首描写农民境况和田家情景的诗。末后说居住在这里的是一些不过问世事的人,表露出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田家 北宋郑獬
数亩低田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阴拂暑风光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数亩低田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阴拂暑风光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乡村田野溪水涨满,汩汩流浑,高高的树上开满明艳的鲜花,在远方就可以看到,十分醒目。天边的云朵,不懂得夕阳的无限美好,却在黄昏时分洒下了一阵微雨。
郑獬(1022年—1072年),北宋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毅夫,一作义夫。郑纾子。少有俊材,词章豪伟峭整。皇祐五年(1053年)状元,除通判陈州。历任直集贤院、知制诰、知荆南府、判三班院等职。宋神宗初年,拜翰林学士。未几,权发遣开封府。因拒绝用新法审理案件,为王安石所恶,熙宁二年(1069年)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又徙青州。因不愿实施青苗法,称病奉祠,提举鸿庆宫。病卒,家贫子弱,其灵柩殡僧屋十余年而不能下葬。
田家 欧阳修 北宋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①高下:有高有矮。平川:平坦之地。
②田神:古时农村在春分前后祭社神,即此诗所说的田神,这一天叫做社日。祭祀时有歌有舞,用来祈祷丰收。喧:声音大。
③鸠(jiū):即鹁(bó)鸠,也叫鹁鸪。下雨时叫得越欢。歇:停。
白话
高高低低绿桑树映照平川,社日祭神歌舞后笑语喧天。
林外鹁鸪声声叫小雨初停,屋头红日送春暖杏花正鲜。
这首诗为作者庆历七年(1047)春在滁州看到农民在结束祭神活动后互相嬉笑的热闹场景,洋溢着欢快气氛时所作。
细致的笔触描绘出江南农村的一派自然春光。江南的农村冈峦起伏,竹篱茅舍错落地散布在山冈下面。前面是一派平展的稻田.桑树高高低低地就栽在屋前屋后,春天来了,桑树长出了鲜嫩的绿叶,掩映在平川之间。春耕开始时,按风俗要向田神祈祷丰年。农村的男女老少看完了献祭田神的歌舞以后,带着欢快的情绪回到家里。到处洋溢着春天的欢乐。
下半首集中地描写春天景色。江南的春天经常会下夜雨,早晨雨停了,阳光照着湿漉漉的新枝嫩叶,显得特别青翠。鹁鸪鸟在树上咕咕地叫起来。果然,不一会儿太阳就从东边屋脊上升了起来。墙头的杏花经过夜雨的滋润,盛开得更加灿烂,给村庄装点着绚丽的春光。一幅生动的农村自然图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欧阳修,北宋仁宗时儒学家、作家、官员,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中国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曾继包拯接任开封府尹,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四岁丧父,由其母郑氏教养。勤学聪颖,家贫买不起文具,便“以荻画地”。天圣年间中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晚年隐居颖州的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六一乃指珍藏的书本一万卷,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共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与自己一老翁也。
田家 元末明初刘基(刘伯温)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
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
侵晨荷锄出,暮夜不遑息。
饱暖匪天降,赖尔筋与力。
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
如何恣刻剥,渗漉尽涓滴。
怪当休明时,狼藉多盗贼。
岂无仁义矛,可以弭锋镝。
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
清心罢苞苴,养民瘳国脉。
[1]侵晨:天蒙蒙亮。
[2]不遑(huáng):无暇。遑:闲暇,空闲。
[3]匪:通“非”。
[4]筋与力:体力。此指体力劳动。
[5]恣:放纵,无拘束,无限制。刻剥:苛刻的剥削。
[6]渗漉:水向下渗漏。上二句说:怎么可以无限制地刻剥农民,就像水渗漏那样点滴不留呢?
[7]休明时:美好清明的时代。(晋)潘岳《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这里是不得不用的颂辞,即套语。
[8]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这里是到处都有的意思。盗贼:古代封建地主阶级常把因饥饿而起来造成的农民称为“盗贼”。
[9]仁义矛:仁义的“武器”。即仁政。
[10]弭(mǐ):消除,停止。锋镝(dí):指战乱。
[11]廉循吏:廉洁奉公、守法爱民的官吏。
[12]共欣戚:意即“休戚与共”。欣:喜。戚:悲哀。
[13]苞(bāo)苴(jū):指贿赂。《荀子·大路》“苞苴行与?谗夫兴与?”杨倞注:“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
[14]瘳(chōu):病愈。国脉:国家命脉。《书经·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
此诗大约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15)左右。诗歌前八句,细致描述了农民的辛勤劳苦,“侵晨”即出,“暮夜”还不得息,用自己的体力换来收成。“租税”四句写统治者剥削农民,点滴不留,丝毫不爱惜、体恤农民的辛苦。“怪当”二句,指出因为官府无限制的剥削,农民不得温饱,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认为任用循吏,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必能根治社会的弊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当时正被革职还乡,他做官是以廉洁正直著称,诗中提到“安得廉循吏”也揭示了朝廷用人不当和抒发自己的怨愤情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结构严谨,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时局、国运的关心。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至顺二年(1332)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都事等职。因反对“招抚”方国珍等事被革职。明太祖朱元璋起事后,刘基于至正二十年(1360)到应天(今南京),辅佐太祖平定天下,为明开国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辞官。晚年为左丞相胡惟庸谮毁,忧愤而死。正德中谥“文成”。刘基精通天文兵法,运筹帷幄,为朱元璋得力助手,且诗文皆工。其文与宋濂齐名,畅达有奇气,其诗与高启并肩,雄浑而奔放。他生当乱世,忧国忧民,其作品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揭露了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和腐朽。有《诚意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