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元仙仗图

作者:change?  于 2025-3-31 01:0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朝元仙仗图》为北宋宗教画家武宗元所绘制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 曾收藏于美国华人收藏家王季迁手中,在其去世后失窃下落不明。 

该画作描绘了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去往朝谒天上的最高统治者时的队仗行列。画家以流利的长线条描绘此图,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描画出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身份与形态特征,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是白描人物画的代表作。

武宗元白描长卷《朝元仙仗图》高清大图局部 (1)

全图预览  PREVIEW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1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2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3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4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5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6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7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8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09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0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1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2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3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4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5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6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7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8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19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20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21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22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全卷_23
 高清大图局部细节 / DETAILS
武宗元白描长卷《朝元仙仗图》高清大图局部 (1)
武宗元白描长卷《朝元仙仗图》高清大图局部 (2)




《朝元仙仗图》描绘的是五方帝君中的东华帝君、南极大帝、扶桑大帝,前往朝谒“主持天界之祖”——元始天尊的队仗行列。《朝元仙仗图》中的行列应该是由八十八位神仙组成,但是图中缺了最后一位神仙。八十七位神仙共分为四种类型:三位帝君,八名武装神,十名男神仙,六十七名女仙,这些女仙中有玉女,也有金童,但都着女装。众仙神态从容衣带随风飘舞,徐徐行进于蜿蜒的廊桥之上。队列左端最前由仗剑披甲的天神开路,最右端以甲卒、金刚、神王、力士等殿后,气象雄威;后面是仙官、侍从和乐队,高举旗幡伞盖,手捧美食佳肴,吹奏丝竹管弦;三位帝君,华服盛装,头衬圆光,神态庄重,前后左右是金童玉女,画中各神仙身旁还有长方格,内写该神仙的尊号。个个神情娴淑恬淡,沉稳慈祥,俊美动人,衣履装束和发髻头饰,各尽其态;队伍最后又是文武仙官,衣饰容貌也都各有特色,画幅上面云雾飘渺,下方丛生莲花、香蒲,所有神仙列成长队,过桥穿路,浩浩荡荡而来,热闹又庄重,仿佛能听到众神仙衣衫窸窣、环佩相碰之声。 

创作背景

武宗元的活动时期正值宋真宗赵恒在位(公元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 宋真宗崇奉道教,大兴土木建筑道院,在汴京(开封)所建“玉清昭应宫”,凡二千六百一十楹,制度十分宏丽,屋宇稍有不合程式的,就拆掉重盖,夜以继日,七年才完工。又作“会灵观”,规模略如玉清昭应宫,以首相王但为“昭应宫使”,次相王曾为“会灵观使”。全国各地纷纷盖道观、立官职,把年老退职侍从大臣都授予道教的官衔,给以俸禄。在统治者这样如醉如狂地提倡道教的运动中,产生了许多以画道释人物著名的壁画家,专为装饰宫观,《朝元仙仗图》便是武宗元在此时期为玉清昭应宫创作寺观壁画所绘制的小样。 

艺术鉴赏

技法
《朝元仙仗图》中的线条勾勒看起来奔放有力,实则从构图、人物安排、物象聚合到线条组织都显示出“平”和“匀”的特点。以主像东华天帝君为例,图中的颈部线条为三根大致平行的圆弧线,距离匀称、平均、平稳,与衣领的关系模糊不清。通天冠顶部的一组珠饰的七颗宝珠形象相同,似乎为同一形象之复制,平均分布且排成一条僵硬的直线,图中插入头发中以固定头冠的玉簪导没有传达出物体互为垂直面的意义,而是画成一个含糊的多边形。整体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先是对于复杂重叠的衣褶采用了“铁线描”的手法勾勒,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线条长垂流畅,飘飘欲举,如有风吹拂,生动地表达队列进行中的动感;而人物的面部和头发的线条又变得柔和,纤柔曼妙,如同游丝,与衣纹的铁线形成对比,既表现了不同质感,又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线条美。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该画作整体画面色彩单纯明朗,以石青石绿为主,衣冠宝盖大量运用沥粉贴金,总体色调既灿烂又沉厚。

形象

该画作共绘制了身份、等级各不同的八十七位神仙,其中东华帝君、南极大帝头带冕冠,脑后衬以圆光,轮廓丰腴,气质雍容,在队伍中尤其显眼。而同为五方帝君之一的扶桑大帝整体则显得较为朴素,但神情庄严、不怒自威。护卫的武装神或披甲仗剑,或长袍执戟,有的表情淡漠直视前方,有的怒目圆睁环视四周,形象鲜明。而对于人物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仙官,则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加以区分,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整幅作品人物安排参差有致,神采飞动,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 

构图

该画作中所塑造的诸神,是现实世界各种英勇、强健、崇高、恢宏、安详、美丽、静淑等人类最美的外形和性格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卓越才能,他通过每一个人物的衣饰动作和表情,表现出各人不同的内在品质。再加以仪仗、供品、烟云、花草等的气氛渲染,就构成一个庄严华丽的神仙境界——当时人类想象中的美好境界。在构图上作者善于从统一中求其变化,在处理繁复的画面时又能做到协调而不杂乱。准确而生动的用笔,富于节奏感的线条,随心所欲地把作者想要表达的美感表达了出来。这都是这幅作品的成功所在。


后世影响

《朝元仙仗图》称得上是线条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代表作之一 ,这样的白描作品一直是历代人物画家学习的范本,无论是线条勾勒的技法,人物的造型特征,衣纹穿插的规律还是人物组织构图的方法,无处不值得人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应用。远至宋代白描大家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陈洪绶、清代的任伯年等,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朝元仙仗图》的痕迹,流传至今的元代永乐宫壁画更是对《朝元仙仗图》的直接传承。当代人物画家更是把该图作为学习传统人物画的必修课,诸多优秀的工笔画家如李少文、何家英、高云、戴敦邦等的作品以及画家李伯安的作品巨幅长卷《走出巴颜喀拉》在创作时也深受《朝元仙仗图》的启发,特别是众多人物排列行进的场面与《朝元仙仗图》更是如出一辙。

历史传承

两宋之际,《朝元仙仗图》归翟妆文收藏。翟汝文之后《朝元仙仗图》归张氏收藏,张氏名字的最后一字很难释读,故其事迹不可知。元代时期,《朝元仙仗图》归张君锡收藏。张君锡之后,《朝元仙仗图》转归杭人崔氏。明清时代《朝元仙仗图》数百年流藏于广东境内,曾藏于广东顺德卢氏。民国时期,《朝元仙仗图》流入市肆,为“颍川飞凫人”所得。不久之后,《朝元仙仗图》归广东收藏家罗原觉收藏,之后罗原觉将此画卖给李尚铭。李氏又将其抵押他人,后来于七七事件之前流往日本。建国之后,20世纪50年代《朝元仙仗图》被美国人候时泰买去,之后归王季迁收藏。 2005年,《朝元仙仗图》被王季迁后人托管于上海一家银行的保险箱,2009年发现其真迹已被人掉包,至今下落不明。



武宗元公元994年—1050年 ,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坡(今河南孟津)人,北宋时期画家。他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曹外郎,宋真宗景德年间,建玉清昭应宫,征全国画师三千多人,选中者百余人,武宗元名列第一。中选百人分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擅画道释人物,17岁时画洛阳北邙山上清宫壁画,被世人评为“惊绝”,也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史称他的作品“神彩活动如草书”。其作品中仅有《朝元仙仗图》流传后世。

Procession of Immortals Paying Homage to the Primordial by Wu Zongyuan 朝元仙仗圖 (武宗元)


王季迁鉴藏印 “非南非北亦古亦今”


王季迁 1906~2003 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王迁,己千,王千,纪千。苏州人,东吴大学毕业,善山水,从顾西津,吴湖帆游,以“四王”为宗,尤精鉴赏,海内大家。其收藏之富,为华人魁首,在海内外皆有极大的影响。

王季迁一九零七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他的十四世祖王鏊是明代的宰相,家族中亦常有能书擅画的雅士,往来的也都是书香门第,其家族收藏十分可观。除了家族中的耳濡目染,王季迁早期曾随名画家顾麟士习画,赴上海就读东吴大学法律系时又拜名家吴湖帆为师,这两位画家也都是怀有丰富鉴藏知识及书画藏品的大师,王季迁因而在这段时间吸收了许多书画鉴赏的知识与经验。

1935年,王季迁获遴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不仅得以见到许多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也同时确立了其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

1940年王季迁与德籍美术史学家维多利亚·孔达(Victoria Contag)所合作编纂的《明清画家印鉴》,至今仍为鉴定明清书画的重要参考书籍。凭藉眼力与机缘收藏书画精品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当时除了持续书画创作外亦曾赴“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 League,New York)学习西洋绘画。”如此兼容东西方美学素养,更开阔了王季迁欣赏艺术品的视野与胸怀,无论是中国书画或西洋油画,无论是古典或现代,王季迁都能有其独到的欣赏角度及见解。而在中国古代书画方面,更因当时大批私人收藏流散于海外,王季迁便凭藉着精准的眼力收藏了不少书画精品。而他持续学习、研究的精神促使他几乎看遍中外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书画精品,其受尊崇的程度亦与日俱增,许多设有中国书画部门的拍卖公司,都聘请王季迁担任顾问,为其书画拍品的征件把关。王季迁不仅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其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许多人买画一定要挑有名的画家,而王季迁却收藏了许多毫无款识的宋、元代书画,这更加证明王季迁看画是以画论画,而不是盲目无自信地追逐大名头。正因为如此,许多书画收藏家都以其眼光为项背,拍卖会上只要他认定举牌的标的,必定引起藏家群起抢标,这也使得他几乎无法在拍卖会上公开露面买作品。除了此种“王季迁效应”外,书画市场上更有一句“一入王门,价格三倍”的说法,可见只要经王季迁所入眼收藏的书画,就等于是高质素的保证。

书画知识渊博树人无数

王季迁所为人钦服的不只是鉴定及收藏书画,正因为他在中国书画方面的知识广泛渊博,许多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们都期望能向其请益,曾受他启迪及培育的东西方学者不胜枚举,其对中国书画艺术在学术研究上贡献良多。此外,王季迁也从不吝惜将他所收藏的丰富书画精品公诸于世,让艺术爱好者得以亲炙中国美术发展的源流与辉煌成就。其收藏曾先后于旧金山第杨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台北市立美术馆等地展览,令各地书画界人士受益匪浅。

王季迁书画收藏品俨然如一部中国美术史的缩影,其年代跨宋代至清代,内容涵括了从职业画师到文人、从道教到佛教内容、从承传正统到纯粹个人主义等中国美术史上重要门派和画家的作品,由此可见王季迁欣赏范畴之广泛。

中国书画藏品既多又精

他收藏的宋、元时期的书画,画家多为职业画师,而所绘作品亦多为装饰、玩赏用,因此画师常无留款的习惯。当时的画师多受聘于王宫贵族之家,其所使用的画材品质都非常好,此外因画作为赏玩之用,所以画工十分精致细腻,而且色彩丰富,所画的题材也多是日常生活常见的人物、动物等。其中《夜宴图》是较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其为宋元年间设色绢本的手卷,描绘一群高士官宦于夜宴中畅饮赋诗的景象,其人物、器物及庭园景致都极具欣赏价值。此外宋代无款《柳荫放牧图》收藏印颇多,其之前的收藏者包括清代知名藏家耿昭忠、耿嘉祚父子,故宫镇宫三宝之一北宋郭熙的《早春图》轴即为他们旧藏。这幅《柳荫放牧图》其尺寸为99.1 X 48.3厘米,在宋画传世作品中算是较难得的大尺幅,其所描绘牧童与牛只在柳阴下憩息画面,呈现一派幽静恬淡的气氛。

他还藏有元四家之一吴镇的作品《竹石图》,此幅作品曾为张大千旧藏,其所绘竹、石、兰是典型文人画的题材,吴镇的作品在市场上少见,元四家的作品能如此完整地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明四家之一唐寅的作品《桐庵图卷》是王季迁珍爱的一幅作品。唐寅早年即于绘画及书法方面呈过人天赋,其赋任性不羁,尝自号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此手卷画面布局静穆深沉,显示出唐寅艺术成熟时期的功力。唐寅是明四家中最有才情的一位,其绘画成就尤受肯定,市场上出现其作品若是真迹多超过千万台币成交。沈周为明四家之首,传世作品有一定的数量,历代沿袭其画风者甚多,王季迁收藏的《雪山图卷》为沈周晚年所作,乃其构图利落又出其不意的传世代表作。

石涛被誉为书画史后期中最杰出的人物,其画艺改变了后期中国画之局面。王季迁收藏的《丰溪忆昔》系1693年的作品,兼具了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及前人之风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涛对王季迁这位廿世纪的收藏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王季迁投注书画的研究与收藏已逾七十五年,除20年前出让一批藏品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外,还于1997年9月拍卖了其数十件藏品。其学生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ichard M.Barnhart为文表示这种作法深具历史意义及代表性,虽然不免遗憾此批收藏没能为博物馆集中收藏,但换个角度来看,将这些书画精品散布至世界各地能为更多人所欣赏研究,亦不失为一件美事。


钟含泱:王季迁的传奇人生与艺术革新 
   
王季迁(C.C.Wang,公元1907~2003年),20世纪首屈一指的旅美华人收藏家、鉴赏家与画家,其旅美生涯不仅实现了艺术创作上的“大器晚成”,也为美国20世纪中国书画的收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鉴藏章印文“非南非北亦古亦今”,可谓是对他传奇一生的总结。

王季迁耳濡目染、幼承家学,十二岁便擅绘人物,十七岁即随继母拜表舅顾麟士(字鹤逸,自号西津渔父)为师,研习书画。顾氏乃“过云楼” 楼主顾文彬之孙,以画闻名,工山水。

苏州过云楼 图/来自网络

1928 年,王季迁赴上海东吴大学修习法律,并成为大书画家吴湖帆的入室弟子。他曾在《吴湖帆先生与我——并略谈中国书画的鉴定问题》一文中概述了这一机缘:

“有天,在苏州护龙街的一间裱画肆中,偶然见到吴湖帆先生的大作。其画面上笔墨之清润、结构之精妙,顿时吸引了我。当世有这样高明的大手笔,我不禁心向往之。即向至友潘博山先生打听,他当下表示夙所熟识,便欣然陪我去上海嵩山路拜见了湖帆先生。当时湖帆先生态度极其亲切,他索看了我的习作,便连连点头,认为我的笔路和他有几分相近,即破例地录为弟子,其实吴先生还没有收过学生,我是‘开山门’第一个。”

在1989 年与艺术史学家石守谦的座谈中,王季迁还透露:

“那时候我白天跟吴湖帆老师学画,结束后才到学校上课。但毕业之后,我对律师工作不感兴趣,做了两年事就不继续工作了,我从十四岁开始画到现在,一直没有停过。”

王季迁对书画的热爱始自家庭熏陶,青年时期,他又遇到了引领其进入中国顶级鉴藏圈的恩师吴湖帆。在吴湖帆的“梅景书屋”,王季迁结识了诸多与他的老师交往密切的艺术家和收藏家,也获得了许多饱览珍贵字画与典籍的机会。经年累月,王季迁的画技与眼力自然日渐精进。

吴湖帆旧照

1935 至1936 年,国民政府聘请吴湖帆、叶恭绰等11 名专家,评审、甄选故宫博物院的书画珍品,赴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经由吴湖帆提携,王季迁被聘为顾问,当时他还不满三十岁。在此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王季迁结识了时任德国驻沪领事文德雯的夫人、德籍艺术史学家孔达(Victoria Contag)女士。孔达慕吴湖帆之名,常出入吴家,作为吴湖帆高足的王季迁与孔达志趣相投,便开始教授其书画与鉴定。

随后,王季迁还与孔达合作,历时三年,一边摄制故宫博物院送伦敦参展的书画,一边遍访各地藏家,搜集整理明清画印,最终在1940 年1 月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明清画家印鉴》一书。《明清画家印鉴》是王季迁在鉴藏界崭露头角之名作,也是第一部向西方全面介绍中国明清书画鉴定的专著,至今仍被视为品鉴明清书画的重要参考资料。

王季迁与孔达(Victoria Contag)合著

《明清画家印鉴》封面

旅美生涯

1947 年,在推崇西方美术的刘海粟的鼓励下,王季迁与艺术家张碧寒、收藏家丁惠康二人首次赴美。据王季迁在《宝武堂藏画序》中记载:

“刘海粟倡导艺术革命,以叛徒自命,盛称欧西塞尚、哥庚、梵谷声艺煊赫,复侈谭当代马帝司与毕加索为剏作巨擘;闻者以为异论,余则立意浮海廓我见解焉。公元一九四七年,余游日本,访博物院,浏览公私所藏中外名画,继至美利坚合众国,亦遍观博物院馆陈展宝绩,如是者一年。”

1948年王季迁携妻子郑元素与两个年幼的女儿先移居香港,再乘货轮远赴美国,并于1949 年正式在纽约定居,就此开启了他“大器晚成”的旅美生涯。

王季迁 《抽象2》 1995年 私人收藏

王季迁刚到纽约时生活十分困窘。据其孙王义强描述,为了照顾英文生疏的妻子与两个年幼的孩子,王季迁经常接一些绘制装饰图案的设计类活计维持家庭开销。另外,根据艺术史学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的记述,王季迁初到美国期间还曾靠教授中国绘画与从事房地产生意贴补家用。

虽经济拮据,王季迁却并未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繁忙工作之余还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院”(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进修,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代表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也曾是这一学院的成员。

杰克逊·波洛克 《炼金术(Alchemy)》 1947年

威尼斯佩奇古根海姆博物馆藏

在艺术学生联盟学院,王季迁修习了包括写生、油画等在内的传统西方绘画课程,在精进西方绘画技法的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包括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丰富多彩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并于1950 年在纽约华伦克斯画廊(Warren E. Cox Gallery)成功举办了首个在美个展。王季迁的艺术创作自此发生蜕变,逐渐形成了融贯中西、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王季迁 《山水94》 1969年 私人收藏

艺术革新

20 世纪50至60年代的纽约正值抽象表现主义热潮,这一流派形而上的艺术理念与中国山水文人画的精神内核暗相契合,对当时包括张大千、赵无极、朱德群等在内的诸多侨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兼具中西文化背景的王季迁无疑也身在其中。

张大千 《纳嘉纳福大瀑布(Niagara Falls)》

1953年末~1954年初 王方宇与沈慧藏

西方现代艺术的启迪使王季迁加强了对色彩的运用以及对画面肌理的处理,而多年来扎实的传统绘画训练则令他自始至终高度注重对笔墨的把握。王季迁曾言:“笔墨是中国画的语法,也是壮大美观中国画的基础。笔墨和中国画是融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山水画。”

王季迁示范董源披麻皴

他在中国传统山水与美国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两种从创作媒介到表现手法都截然不同的艺术之间,找到了彼此的联结内核——一种超越具象表达的抽象形态,注重艺术家不受形式与框架约束的自我意识的呈现,强调即兴创作的自由意志与浑然天成的整体气韵,而非恪守固有的绘画技法与理论。

王季迁的“画语录”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王季迁的“心境”山水应运而生。1977年由赛克勒基金会(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举办和1988 年在西雅图亨利画廊(Henry Art Gallery)开幕的两场王季迁个展,展览图录分别取名为“心境山水:王季迁山水作品”(Mountains of the Mind: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of C.C.Wang)和 “心境山水:王季迁绘画作品”(Mind Landscapes: The Paintings of C.C.Wang)。

王季迁画册书影

两次展览皆选用“心境”一词形容王季迁的山水作品,与艺术史学家方闻论述中国书画发展史的著作《心印》(Imprint of Mind)有异曲同工之意——即强调对中国山水画人文精神的溯源,所谓“文人艺术家的成功既不在于精湛的技法,也不在于动人的构思,而是在于深刻的思想以及艺术家内在自我旨趣的天然流露”。

王季迁 《山水464》 1983年 Peter Neaman藏

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法为基础,王季迁进一步在自己的山水画实验中融合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丰富色彩与其即兴处理的“偶然性” 画面效果。不过,与杰克逊·波洛克等擅用油彩“滴画法”(drip)的“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艺术家们不同,王季迁始终钟情于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的作画媒介与材料。他常以揉纸蘸墨,然后拍打、按压在画面上,从而制造出丰富的层次。

王季迁 《山水469》 1983年 私人收藏

这也得益于王季迁与其同时代华人艺术家的密切交游与沟通。王季迁曾在“心境山水——王季迁山水作品” 的一幅参展作品旁写道:

“这幅画的用纸与一般纸张的材质不同,所以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我是从当代中国艺术家刘国松那里学习到如何呈现此种效果的。他常运用这类纸,所以也给了我一张进行艺术实验。”

与创立“五月画会”,以粗筋棉纸开创独特现代水墨画风的刘国松相似,王季迁常常在作画前将纸张揉皱,有时还会对画纸进行双面上色,以求拓印出最完美的肌理。王季迁致力于以传统的中国水墨绘画媒介,借由独树一帜的作画手法,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诸多概念与元素巧妙地融合于其自身的山水画实验。

王季迁 《山水498》 1984年 私人收藏

20 世纪下半叶,张大千也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半自动绘画”(semi-automatic painting)影响,进行了与之相近的泼墨泼彩试验,丰富了传统中国绘画的表达。

张大千 《青绿泼墨山水》 1965年 台北历史博物馆藏

与之不同的是,王季迁的“心境”山水更具有一种传统中国文人自我克制式的表达。他后期的山水作品尽管常常大面积敷彩,却鲜有张大千泼彩中那份流动的绚烂,他的山水所彰显的更接近于一种磅礴、厚重的气韵。

王季迁 《山水884》 1985年 高美庆藏

以糅杂着西方现代艺术描绘光影、色彩的绘画语言,尝试着去再创作以范宽、董源为代表的北宋山水画中的名山大川,去重新诠释以倪瓒、吴镇为首的元代文人画充满“逸气”的“有我之境”。

(传)董源 《溪岸图》五代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王季迁(1906~2003)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王迁,己千,王千,纪千。苏州人,东吴大学毕业,善山水,从顾西津,吴湖帆游,以“四王”为宗,尤精鉴赏,海内大家。其收藏之富,为华人魁首,在海内外皆有极大的影响。

王季迁一九零七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他的十四世祖王鏊是明代的宰相,家族中亦常有能书擅画的雅士,往来的也都是书香门第,其家族收藏十分可观。除了家族中的耳濡目染,王季迁早期曾随名画家顾麟士习画,赴上海就读东吴大学法律系时又拜名家吴湖帆为师,这两位画家也都是怀有丰富鉴藏知识及书画藏品的大师,王季迁因而在这段时间吸收了许多书画鉴赏的知识与经验。

1935年,王季迁获遴选为故宫博物院赴伦敦展览的审查委员,不仅得以见到许多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也同时确立了其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

1940年王季迁与德籍美术史学家维多利亚·孔达(Victoria Contag)所合作编纂的《明清画家印鉴》,至今仍为鉴定明清书画的重要参考书籍。凭藉眼力与机缘收藏书画精品1949年,王季迁移居美国纽约,当时除了持续书画创作外亦曾赴“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 League,New York)学习西洋绘画。”如此兼容东西方美学素养,更开阔了王季迁欣赏艺术品的视野与胸怀,无论是中国书画或西洋油画,无论是古典或现代,王季迁都能有其独到的欣赏角度及见解。而在中国古代书画方面,更因当时大批私人收藏流散于海外,王季迁便凭藉着精准的眼力收藏了不少书画精品。而他持续学习、研究的精神促使他几乎看遍中外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中国书画精品,其受尊崇的程度亦与日俱增,许多设有中国书画部门的拍卖公司,都聘请王季迁担任顾问,为其书画拍品的征件把关。王季迁不仅在鉴定书画真伪、年代上有过人的眼力,其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也为人称颂。许多人买画一定要挑有名的画家,而王季迁却收藏了许多毫无款识的宋、元代书画,这更加证明王季迁看画是以画论画,而不是盲目无自信地追逐大名头。正因为如此,许多书画收藏家都以其眼光为项背,拍卖会上只要他认定举牌的标的,必定引起藏家群起抢标,这也使得他几乎无法在拍卖会上公开露面买作品。除了此种“王季迁效应”外,书画市场上更有一句“一入王门,价格三倍”的说法,可见只要经王季迁所入眼收藏的书画,就等于是高质素的保证。

书画知识渊博树人无数

王季迁所为人钦服的不只是鉴定及收藏书画,正因为他在中国书画方面的知识广泛渊博,许多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们都期望能向其请益,曾受他启迪及培育的东西方学者不胜枚举,其对中国书画艺术在学术研究上贡献良多。此外,王季迁也从不吝惜将他所收藏的丰富书画精品公诸于世,让艺术爱好者得以亲炙中国美术发展的源流与辉煌成就。其收藏曾先后于旧金山第杨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台北市立美术馆等地展览,令各地书画界人士受益匪浅。

王季迁书画收藏品俨然如一部中国美术史的缩影,其年代跨宋代至清代,内容涵括了从职业画师到文人、从道教到佛教内容、从承传正统到纯粹个人主义等中国美术史上重要门派和画家的作品,由此可见王季迁欣赏范畴之广泛。

中国书画藏品既多又精

他收藏的宋、元时期的书画,画家多为职业画师,而所绘作品亦多为装饰、玩赏用,因此画师常无留款的习惯。当时的画师多受聘于王宫贵族之家,其所使用的画材品质都非常好,此外因画作为赏玩之用,所以画工十分精致细腻,而且色彩丰富,所画的题材也多是日常生活常见的人物、动物等。其中《夜宴图》是较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其为宋元年间设色绢本的手卷,描绘一群高士官宦于夜宴中畅饮赋诗的景象,其人物、器物及庭园景致都极具欣赏价值。此外宋代无款《柳荫放牧图》收藏印颇多,其之前的收藏者包括清代知名藏家耿昭忠、耿嘉祚父子,故宫镇宫三宝之一北宋郭熙的《早春图》轴即为他们旧藏。这幅《柳荫放牧图》其尺寸为99.1 X 48.3厘米,在宋画传世作品中算是较难得的大尺幅,其所描绘牧童与牛只在柳阴下憩息画面,呈现一派幽静恬淡的气氛。

他还藏有元四家之一吴镇的作品《竹石图》,此幅作品曾为张大千旧藏,其所绘竹、石、兰是典型文人画的题材,吴镇的作品在市场上少见,元四家的作品能如此完整地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明四家之一唐寅的作品《桐庵图卷》是王季迁珍爱的一幅作品。唐寅早年即于绘画及书法方面呈过人天赋,其赋任性不羁,尝自号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此手卷画面布局静穆深沉,显示出唐寅艺术成熟时期的功力。唐寅是明四家中最有才情的一位,其绘画成就尤受肯定,市场上出现其作品若是真迹多超过千万台币成交。沈周为明四家之首,传世作品有一定的数量,历代沿袭其画风者甚多,王季迁收藏的《雪山图卷》为沈周晚年所作,乃其构图利落又出其不意的传世代表作。

石涛被誉为书画史后期中最杰出的人物,其画艺改变了后期中国画之局面。王季迁收藏的《丰溪忆昔》系1693年的作品,兼具了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及前人之风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涛对王季迁这位廿世纪的收藏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王季迁投注书画的研究与收藏已逾七十五年,除20年前出让一批藏品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外,还于1997年9月拍卖了其数十件藏品。其学生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ichard M.Barnhart为文表示这种作法深具历史意义及代表性,虽然不免遗憾此批收藏没能为博物馆集中收藏,但换个角度来看,将这些书画精品散布至世界各地能为更多人所欣赏研究,亦不失为一件美事。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31 01:1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