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逆之交?李邕和李白 李善和李贤

作者:change?  于 2025-4-4 07:2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李邕(674年—746年),字太和,廣陵江都(今江苏省揚州市)人,一說江夏咸宁(今湖北咸宁市)人,其父為文選學大家李善。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唐朝书法家。

Image result for 李北海,唐朝书法家

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被黄庭坚赞为“本朝第一”的苏轼书法,老苏在晚年专心学李先生的书法。
Image result for 李北海,唐朝书法家

Image result for 李北海,唐朝书法家

李邕在长安初年(701年),被内史李峤及监察御史张庭珪推荐为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璟弹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武则天开始不理睬,李邕在阶下大声进言:“臣观宋璟之言,事关社稷,望陛下可其奏。”武则天不能应答,只好应允宋璟所请。

唐中宗即位,任用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李邕上书进谏,被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

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唐睿宗上台,李邕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因交好崔日用,被崔日用的政敌岑羲贬为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715年),擢为户部郎中。

李邕素与黄门侍郎张庭珪友善。时姜皎得宠,与廷珪谋划引李邕为御史台宪官。事清泄露,中书令姚崇嫉恨李邕险躁,将他贬为括州員外司马。開元六年(718年)十一月,宋璟奏請除渝州刺史,九年(721年)遷海州刺史,十一年冬遷陈州刺史。

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唐朝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在渝州谒见李邕,希望他能举荐自己。但李白不拘俗礼,放言高论,李邕不悦。在离别的时候,李白写了《上李邕》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大志。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车驾从泰山回京,李邕在汴州谒见,献上所作词赋,颇得玄宗的好感。于是到处炫耀自夸,称自己当居宰相之位,中书令张说听闻后感到很厌恶。不久李邕在陈州贪赃枉法的事情败露,被下狱判处死刑。减免死罪后,十四年春李邕被贬为钦州遵化县尉,流放岭南,十七年為澧州司馬。他在岭南从宦官杨思勖讨贼有功,二十三年升括州刺史,性喜興利除害,因而被誣陷獲罪,幸得玄宗下詔勿須彈劾。又累转淄、滑等州刺史。天宝初年,为汲郡、北海二太守。

李邕當官時經常受賄,而且喜歡带人到处骑马狩猎。天寶五年(746年),他的贪赃枉法再次被人弹劾,又曾经送给左驍衛兵曹參軍柳勣马一匹,柳勣下狱问罪,吉温令他诬告李邕私自在背後议论皇帝,并以所送的马匹为贿赂证据,宰相李林甫素來討厭他,就認同他的定罪,玄宗下敕令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前往北海郡将他诛杀,时年七十三。安史之乱后,李邕因恩例,獲代宗赠秘书监。大历三年(768年)由侄子李暄从郓州东卅里迁回洛阳安葬。他著有文集一百零八卷,今《全唐诗》、《全唐文》录存其诗十二首、文六十三篇。

李邕被害后,李白在其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道“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表达了对李林甫迫害贤良的控诉。

家族
李善,學者。

妻温氏,太原郡君,有三子:

李颖
李岐,字伯道
李晓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⑼,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白话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谱》将此诗系于开元十四年(726)。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1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2。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3。
孤月沧浪河汉清4,北斗错落长庚明5。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6。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7,坐令鼻息吹虹霓8。
君不能学哥舒9,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10。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11。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12。
骅骝拳跼不能食13,蹇驴得志鸣春风14。
折杨黄华合流俗15,晋君听琴枉清角16。
巴人谁肯和阳春17,楚地由来贱奇璞18。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19。
曾参岂是杀人者20?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21,董龙更是何鸡狗22!
一生傲岸苦不谐23,恩疏媒劳志多乖24。
严陵高揖汉天子25,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26。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27,祢衡耻逐屠沽儿28。
君不见李北海29,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30,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31,见此弥将钟鼎疏32。 [1]

白话
昨天夜里吴中下了一场大雪,你像王子猷一样兴致勃发。
浮云万里环绕着青山,天空的正中游动着一轮孤月。
孤月沧凉清冷,银河清朗澄澈。
太白星晶莹明亮,北斗星错落纵横。
白霜洒地的夜晚你对酒思念起我,金雕玉塑的井台上冰冻峥嵘。
人生百年不过是飘忽瞬间,要痛饮美酒来渲泄万古的愁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效法斗鸡之徒,因谄谤获宠,鼻孔出气吹到天上的霓虹。
君不能学习那陇右武夫哥舒翰,跨马持刀,横行青海,血洗石堡,换了个紫袍英雄。
你只能在北窗下面吟诗作赋,纵有万言不如杯水顶用。
今世人听到诗赋皆掉头而去,就好像马耳边吹过一阵东风。
鱼目混珠之辈居然也来嘲笑我,夸说他们的才能与明月宝珠相同。
千里马屈身弓背不能饮食,却在春风里得意长鸣。
《折杨》和《黄华》这样的曲子才合流俗的口味,像《清角》这样的琴曲,晋平公怎配去听?
唱惯《巴人》曲的人怎肯应和《阳春》雅曲?
楚国人从来就轻视珍奇的玉石。
黄金散尽却没交到知音,白发飘飘的读书人还是被人看轻。
一谈一笑之间想不到就变了脸色,接着就有苍蝇一样的小人罗织罪名。
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可是三进逸言还是使他的母亲震惊。
握住你的手告诉你心里话,对我来说,荣与辱早已是身外之物。
听说孔圣人还感伤过凤凰和麒麟,董龙这小子又是什么鸡和狗!
一生傲岸难与权贵相处,皇帝疏远,举荐徒劳,壮志难酬。
严子陵长揖不拜汉家天子,我又何必长剑拄着下巴去把皇帝侍候!
显达也不足贵,穷困也不足愁。
当年韩信羞与周勃、灌婴为伍,祢衡耻于交往屠沽小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在何处?
君不见裴尚书,三尺土坟上长满了蒿草荆棘!
年轻时我就想学习范蠡漫游五湖,看到这些更想远离富贵功名。

这首诗的特色主要有两方面:

一、抒情长诗具有明显针对现实的议论性。

这是李白写的感情非常激烈的一首抒情长诗。在李白的作品中,这首诗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著称。诗中对于沿着邪径而晋身,庸才得志,坏人擅威作福,谗谤得逞,贤才遭嫉害等黑暗的政治现实所作的抨击,是极为尖锐的。它虽有强烈的批判性,但仍然是一首抒情诗。它抒发的是对个人遭受压抑的无比愤懑。诗中以个人的真实价值无从实现作为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在指斥现实中表现了蔑视一切的自负和骄傲,或嘲讽,或怒骂,恣意挥斥,感情狂放。

此诗的抒情具有明显针对现实的议论性。虽属议论,却不做抽象的说理,而是用大量的典故作比喻去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印象、感受、情绪、态度。所以读此诗时必对典故要熟悉、理解,然后才能体会到此典在此诗中的作用。

这首诗以议论式的独白为主,重在揭示内心世界,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感情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爆发的、奔放的,即使抒发受谗言遭诽谤、壮志难伸的愤闷之情,也是激情如火,浩气如虹。从“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突然爆发开始,随即一个个比喻滚滚而下,滔滔不绝,如江河奔泻。到结尾处,又以“少年早欲五湖去”的飘然远去而使激动的感情归于平静,好像江河入海,奔涌之势虽已消歇,却进入一个更为开放广阔的境界,那就是求得个人自由的一种境界。此诗突出表现了李白粪土王侯,浮云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反权贵的精神。诗中也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李白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在此诗中得到集中的表现。

这首诗写到了自己的失意,但并未把眼光放在个人得失上,而是注视着整个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并对那些喧赫一时的人物予以抨击。他赞扬王十二,同时也以极大的悲愤揭露了政治的黑暗。斗鸡媚上和开边邀功者都兼尚荣宠,而正直的才能之士却闲置不用,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诗人不仅对那些宠臣表示蔑视,对于宠信他们的唐玄宗也给予了指责。李白在诗中控诉政治的黑暗,李邕、裴敦复那样正直的人,惨死在奸相李林甫手中。王十二和自己遭到社会的冷淡诽谤,找不到正直出路,而那些斗鸡媚上的幸臣权贵是“鸡狗”,耻于他们为伍。李白激愤地说:“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他表示“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要永远离开这丑恶的政治现实,同这恶浊的世道永远决裂,表现了他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 

名家点评

北宋乐史《李翰林集序》曰:“白有歌云:‘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盖叹乎有其时而无其位。呜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见,而乃飘零如是。”
元代萧士赟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按此篇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尤伦次,董龙一事尤为可笑。决非太白之作,乃先儒所谓五季间学太白者所为耳。”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鱼目”句入己。“楚地”句以上学。“谗言”句以上世情。“与君”句合。
现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乐史、吕缙叔皆宋初人,而及见之,似非五代间人所可伪造。”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云:此诗萧士赟以为伪作,严沧浪断为太白作,余从严说。严云:“青天中道流孤月”,是写其心胸。严沧浪曰:感愤放达,不妨纵言之。世以为五季间学太白者,非知太白者也。

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有君子的风范和韵致。有雅行。学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初任录事参军,授秘书郎,出为泾城县令。

乾封元年(666年),贺兰敏之鸠集学士刊正经史并著撰传记,遂引荐李善为崇文馆学士,转兰台郎,擢崇贤馆直学士,行潞王府参军,兼沛王侍读,教导皇子李贤

咸亨二年(671年)六月,贺兰敏之事发,敕流雷州,复其本姓。行至韶关。以马绞死。朝士坐与敏之交游者,流放岭南,李善便是其中之一,流配姚州(云南姚安县)。

上元元年(674年),以雍王李贤为皇太子,大赦天下。李善得还,不再涉足官场了,寓居汴、郑之间,继续完善充实《文选注》,以讲《文选》为业,人称“文选学士”,诸生多自远方而至”。开元时,吕延济等五人共注《文选》,后人并善原注,合为一书,名《六臣注文选》。苏轼谓五臣注荒陋,不及善注。又修撰《文选辨惑》《汉书辨惑》。

1、注解《文选
《文选》,是由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汇集前代优秀文章的一部经典著作,曾经在历代文人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前有研究《诗经》“诗学”,汉代研究《五经》的经学,清朝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唐代,则有研究《文选》的“文选学”。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就是李善。
当时,李善曾在“文选学”的开山祖师、扬州人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了详细的注解。在作注过程中,李善博采众家之长,包括李邕在内的意见,全都予以采纳吸收。《新唐书 · 李邕传》中记载:《文选注》初稿完成后,李善让儿子李邕阅读,并提出批评意见,“试为补益之”。李邕读后,真的提出了一些变更、增删的建议,而李善见到李邕提出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将相应的内容写在原稿的旁边,出现了“两书并行”的情况。
完善后的六十卷《文选注》上呈给唐高宗李治。高宗皇帝读后,大加赞赏,赐给李善绢绸一百二十匹,并下诏将李善的六十卷《文选注》藏于秘阁。
李善最大的贡献在于《文选注》,萃其一生精力,成就皇皇巨著。《文选注》征引了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凡经部215种,史部352种,子部217种,集部798种,四部合计1582种。
因此,《文选注》大行于当时,流传于世代,仍有极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2、撰《汉书辩惑》
李善撰有《汉书辩惑》三十卷(已佚)。
《新唐书·李邕传》有记载。


李贤 (唐朝)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字明允,一字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也是武则天第二子,拜凉州大都督。在其兄李弘死后,一度被封为太子,之后被废为庶人。

李贤生于其父母前往昭陵祭拜唐太宗的途中,才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潞王,两岁时就封为岐州刺史、雍州牧、幽州都督。他年幼时便有读书过目不忘的能力,高宗曾在李*面前赞叹自己儿子天生聪敏。长大以后仪容举止端庄稳重,颇得其父宠爱。七岁时改封为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雍州牧,至八岁时又加封为扬州大都督,十一岁时加封右卫大将军。十八岁时,改名李德,改封雍王,为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二十岁时,改回本名李贤。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贤兄皇太子李弘死。六月,高宗封李贤为太子,未几,又命李贤监国。面对武则天权势的威胁,李贤先是利用这个机会展示才干,又召集学者,包括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共注范晔的《后汉书》以提高声望。仪凤元年,十二月,书成。李贤呈奏给高宗,得到许多赏赐。此外,李贤尚有著作《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

当时有术士明崇俨很得武后信赖,他说英王颇似太宗,而相王有贵相,李贤听闻以后深感厌恶。而皇宫中又有宫人私下流传一则闲话,说李贤不是武后之子,而是则天之姊韩国夫人武顺所生,使李贤心生疑虑恐惧。接著,武后又亲手书写《少阳政范》与《孝子传》送给李贤,以后也常常写东西给他,李贤的不安感日益严重。调露二年(680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武后怀疑是李贤下毒手,派人去揭发太子的阴谋,并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等人一起去办理此案,最后在东宫马房里找到数百具铠甲。高宗一向喜爱李贤,想要宽恕他的罪过,但武后却说:“贤心怀谋逆,应该要大义灭亲,不能赦免他的罪行。”于是废李贤为庶人,将他幽禁,在天津桥焚烧搜出的铠甲,贬张大安为普州刺史,将刘讷言流放到振州,连坐者有十多人。

开耀元年(681)十一月八日,李贤被废为庶人一年后,父皇高宗下诏将他流放到距离京师两千多里的四川巴州幽禁。永淳元年,在奉诏被流放到巴州的路上,途径旺苍县木门寺时,写了一首诗—“晒经石”,内容为“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的抑郁难展;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迁徙抵达巴州。

武则天得到政权以后,为避免李贤有什么轻举妄动,派丘神*去巴州监视他。但丘神*却擅自将他囚于别处,逼他自杀,李贤遂死。武则天得知此事,于显福门为李贤举哀,并恢复他的王位,贬丘神*为叠州刺史。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李贤司徒的官位,并派人迎其柩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赠皇太子地位,谥章怀太子,与其妃房氏合葬。

李贤的陪葬品,有一个描绘特洛伊战争的银质水壶,可见东西方交流之盛[2]。

黄台瓜辞
李贤在当太子时,有感于母子亲情在权力斗争之下已荡然无存,乃作《黄台瓜辞》,希望武后醒悟。此诗与曹植之《七步诗》并列为千古绝唱。诗全文如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章怀太子以摘瓜人比喻亲生母亲武后,以四个瓜感伤四兄弟的性命朝不保夕,以摘绝瓜后蔓藤秃零比喻宗室血脉的彻底损伤,然而仍被害死。

日后唐肃宗听信张皇后和李辅国谗言的唆使下赐死立有大功的建宁王李倓,罪名是企图加害皇太子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然而不是张皇后所生的皇太子李俶也有被谗言伤害的危险。近臣李泌为劝谏肃宗不要杀害太子,讲述黄台瓜辞的故事,刚处死建宁王的肃宗本人当时完全未有伤害皇太子的想法,听后大吃一惊,说“公安得有是言!”皇太子的地位终于得到了保障。

家庭
妻妾
房氏,由雍王妃升为太子妃,后亦被废为庶人,李贤死后恢复了雍王妃的身分
良娣南阳张氏,十四岁时被指派照顾当时五岁的李贤,可能是宫女出身,先为孺人,后生李守礼
子女
李光顺,乐安王,改封义丰王,最后被杀于此,赠莒王
李守礼
李守义,犍为王,改封桂阳王,最后死在桂阳,赠毕王
长信郡主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生写照_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苏东坡的画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4 07: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