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心情:盛世 赠妓 革命/出家前后

作者:change?  于 2025-5-5 04:2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

惜霜(李叔同)

(一)

床第之私健者耻,为气任侠有奇女。

鼠子胆裂国魂号,断头台上血花紫。

(二)

东邻有儿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

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

(三)

河南河北间桃李,点点落红已盈咫。

自由花开八千春,是真自由能不死。

(四)

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

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1905年作于上海)

【背景】

弘化社编的《弘一大师全集》将此诗列为1905年,而林子青的《弘一大师年谱》则将其归为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并说“见民国十五年《小说世界第十五卷第九、十期”。郭长海的《李叔同集》说:“原刊于《醒狮》(编者注:《醒狮》是清末留日学生高天梅所编)第二期(文艺栏),1905年2月28日,署名惜霜。”后李叔同在“东京演茶花女”编后的“感赋”,是重录其中的两首。1905年2月13日,《文野婚姻》新戏在沪学会春节大会上演出,剧本上便题有此四首诗,是作者创作新戏时所抒发的感想。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四首诗是作于甲辰(1904)底,公历应在1905年初。

【鉴赏】

在“创作背景”中已谈及,此四首诗是李叔同为沪学会编排了《文野婚姻新戏》后意犹未尽,遂在剧本上题了这些诗。由于史料所限,我们也无法知道这出新戏里主要讲了些什么,只能从诗本身来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从第一首诗看,第一句说“床第之私健者耻”,作者似乎是在说,作为堂堂七尺男儿,动不动就谈些“床第之私”是为“健者”所羞耻的。而在第二句说,现在有一位“奇女”,有仁义有侠气,为一般男子所不能比。那么这个“奇女”指的是谁呢?朱兴和认为可能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罗兰夫人。后面两句是“鼠子胆裂国魂号,断头台上血花紫”,朱兴和认为“鼠子”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和暴民,而在1793年11月8日,罗兰夫人被雅各宾派推上了断头台。能不能这么理解?或许这只能是一种推论。

第二首诗首先讲到了“东施效颦”的故事,越国美女西施的邻居东施“背佝偻”,明明长得很丑,可是她很羡慕西施的“病心而颦”(貌似害羞的样子),于是“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庄子·天运》),结果弄得大家见之而喷饭。诗的第三句写到了蟪蛄(蝉的一种),称其从出生到死亡也就短短的一周左右,它怎么能同时知道春天与秋天的样子呢?第四句则写到了古代的女人的打扮,她们穿着“金莲鞋子”,首饰用的是“玉搔头”,这可能也是暗指晚清女人依旧恪守着封建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细忖这话的意思,似乎在讥讽晚清女人的守旧。联系到上面的“奇女”,不难看出作者对西方女性解放的某种赞赏,而对当时国内恪守封建礼教女性追求病态之美的悲哀与叹惜。

第三首诗的重点似乎谈到了“自由之花”,说黄河两岸的桃李间次开放,没多久便是落红盈尺,说明时间很短暂。既然春花如此短暂,那么什么花开得最久呢?此处自然引出了“自由花开”,它怒放的时间达到了八千春,而且这种自由之花绽放不老,永不凋零。看完了这首诗,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比较明显了:他是通过对那位奇女子从容面对断头台壮举的赞颂,从而隐晦地道出了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以及对当局掌权者抱残守缺的痛斥。

至于最后一首诗,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更加明显了: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也要向那位奇女子看齐。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大愿地藏王菩萨所立下的誓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作者说,地藏菩萨为了誓度众生,宁可自己下地狱;而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为了实现民众的解放与觉悟,勇于献身说法,又算得了什么呢?诗的最后两句借用历史人物优孟和优旃而发出感喟:数百年来,华夏大地正因为没有了优孟和优旃这样敢于劝谏的伶人,才使得中原大地最终沦落为胡骑(指满清或日俄)的铁蹄之下。从伶人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李叔同在出家前非常喜欢伶人(时而饰扮伶人)以及剧本的创作,其思想和行为轨迹似乎就更加清晰了。

总体来说,上述四首诗通过对“奇女”的赞颂、中外妇女的对比以及国民氛围的描述,大体上可以看出此时的李叔同已经明显地倾向于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思想潮流,甚至可以说,他已经接受了自由主义和激进民族主义等新兴意识形态。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新思潮、新理论风起云涌的十里洋场里,李叔同终于走出了抑郁与狭隘的个人圈子,他的精神境界获得了一次新生。(文:界定)

 

【注释】

①沪学会:1904年8月30日由马良、叶永锡、叶承澹竺人在上海创办的社会组织,举马良为会长,其宗旨是研究学术、“以开通风气,交换知识,图谋学界之公益”。李叔同自南洋公学退学之后,曾与黄炎培、许幻园等人参加沪学会的活动,李本人甚至曾经短期代理过经理一职。

②《文野婚姻新戏册》:是李叔同为沪学会创作的新戏,即现在所说的话剧,可惜剧本已失佚。

③床第之私:指闺房内或夫妇之间的私房话。《左传·襄公二十七所》:“床第之言不逾阈。”

④东邻、西邻:从诗来看,可能是指东施、西施。

⑤蟪蛄、春与秋:危害林木及果树的一种昆虫,属于蝉的一种,体型较小,紫灰色,体翅皆有斑纹,友性腹部有发音器,能鸣叫。春与秋,《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形容蟪蛄的寿命很短暂。

⑥金莲鞋子句:金莲指女人的小脚,玉搔头指女人头上的首饰。《西京杂记》:“武帝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搔头皆用玉。”

⑦八千春:形容时间很长久,《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⑧孟旃:对优孟和优旃的合称,二人分别为战国时楚人和秦人。

⑨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柳亚子《题<张苍水集>》诗:“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此处指被视为靼虏的满清统治者,或者当时的日俄战争。



李叔同心情:盛世 赠妓 革命/出家前后


========

    赋得忧国愿年丰
(得「年」字,五言六韵。)
作者:李叔同 清
1897年         


盛世忧何有?虔心祝瑞年。
爲民常惕厉,愿国永丰延。
搔首风尘裡,衔恩雨露前。
升平应可答,廉让易爲泉。
恺悃萦难释,豳风绘可传。
重光看瑞景,簪笔凤池边。

=================



李叔同诗集


生的扶持

一蟹失足,二蟹持扶。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今日与明朝

日暖春风和,策杖游郊园。双鸭泛清波,群鱼戏碧川。为念世途险,欢乐何足言。明朝落网罟,繫颈陈市廛。思彼刀砧苦,不觉悲泪潸。


母之羽

雏儿依残羽,殷殷恋慈母。母亡儿不知,犹复相环守。念此亲爱情,能勿凄心否?(《感应类钞》云:「眉州鲜于氏,因合药碾一蝙蝠为末。及和剂时,有数小蝙蝠,围聚其上,面目未开,盖识母气而来也。一家为之洒泪。」今略拟其意,作〈母之羽〉图。)


亲与子

今日尔吃他,将来他吃尔。循环作主人,同是亲与子。(参用宋黄庭坚诗句。) (日本风俗,有一鸡肉与卵,置于饭上而食之者,名「亲子丼」。亲谓父母,子谓儿女;丼者,彼邦俗解,谓是陶製大盌也。鸡为亲,卵为子,以此二物,共置盌中,故曰「亲子丼」。」)


仁兽

麟为仁兽,灵秀所钟。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繄吾人类,应知其义。举足下足,常须留意。既勿故杀,亦勿误伤。长我慈心,存我天良。(儿时读《毛诗‧麟趾章》,注云:「麟为仁兽,不践生草,不履生虫。」余讽其文,深为感叹。四十年来,未尝忘怀。今撰「护生」诗歌,引述其义;后之览者,幸共知所警惕焉。)


儿戏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圣。


沉溺

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


暗杀

若谓青蝇污,挥扇可驱除;岂必矜残杀,伤生而自娱。


诀别之音

落花辞枝,夕阳欲沉;裂帛一声,凄入秋心。


生离欤?死别欤?

生离尝恻恻,临行复回首:此去不再还,念儿儿知否?


倘使羊识字

倘使羊识字,泪珠落如雨;口虽不能言,心中暗叫苦。



农夫与乳母

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年长食稻粱,赖尔耕作苦。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学者,倡人道主义。不啖老牛肉,澹泊乐蔬食。卓哉此美风,可以昭百世!


残废的美

好花经摧折,曾无几日香。憔悴剩残姿,明朝弃道旁。


生机

小草出牆腰,亦复饶佳致。我为勤灌溉,欣欣有生意。


囚徒之歌

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捨,任彼高飞。


投宿

夕日落江渚,.炊烟起村墅。小鸟亦归家,.殷殷恋旧主。


昨晚的成绩

是为恶业,何谓成绩?宜速忏悔,痛自呵责;发起善心,勤修慈德。


惠而不费

勿谓善小,不乐为之。惠而不费,亦曰仁慈。


醉人与醉蟹

肉食者鄙,不为仁人。况复饮酒,能令智昏。誓于今日,改过自新。长养悲心,成就慧身。


忏悔

人非圣贤,其孰无过?犹如素衣,偶着尘涴。改过自新,若衣拭尘,一念慈心,天下归仁。


冬日的快乐

盛世乐太平,民康而物阜。万类咸喁喁,同浴仁恩厚。昔日互残杀,而今共爱亲。何分物与我,大地一家春。


老鸭造像

罪恶第一为杀,天地大德曰生。老鸭札札,延颈哀鸣。我为赎归,畜于灵囿。功德迴施群生,愿悉无病长寿。(戊辰十一月,余乘番舶,见有老鸭囚于樊,将齎送他乡,以饷病者。谓食其肉,可起沉疴。余悯鸭老而将受戮,乃乞舶主,为之哀请,以三金赎老鸭。归属子恺图其形,补入画集,聊志遗念。)


杨枝淨水

杨枝淨水,一滴清凉。远离众苦,归命觉王。(《放生仪轨》:若放生时,应以杨枝淨水,为物灌顶,令其消除业障,增长善根。)



平和之歌
昔日互残杀,今日共舞歌。一家庆安乐,大地共平和。


盥漱避虫蚁

盥漱避虫蚁,亦是护生命。充此仁爱心,可以为贤圣。


燕子飞来枕上

燕子飞来枕上,不复见人畏避;只缘无恼害心,到处春风和气。


关关雎鸠男女有别

雎鸠在河洲,双双不越轨。美哉造化工,禽心亦知礼。


敝衣不弃为埋猪也

敝帷埋马,敝盖埋狗。敝衣埋猪,于彼南亩。


解放

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至仁所感,猫鼠相爱。


採药

携儿谒长老,路遇灵山脚,老蟒有好意,赠我长生药。


=================

《辛丑北征泪墨》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夜泊塘沽

杜宇声声归去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春来春去奈愁何,流光一霎催人老。 新鬼故鬼鸣喧哗,野火磷磷树影遮。月似解人离别苦,清光减作一钩料。


遇风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溷,天心何不平?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感时

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遑敢望千秋;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津门清明

一杯浊酒过清明,肠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


示津中同人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自分聪明原有限,羞从事后论旁人。


日夕登轮

感慨沦桑变,天边极目时。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萁。风卷旌旗走,野平车马驰。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残漏惊人梦裡,孤灯对景成双。前尘淼淼几思量,只道人归是谎。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舟泊燕台

澄澄一水碧琉璃,长鸣海鸟如儿啼。晨日掩山白无色,□□□□青天低。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

子夜新声〈碧玉环〉,可怜肠断〈念家山〉。 劝君莫把愁颜破,西望长安人未还。


醉花阴(闺怨)

落尽杨花红板路,无计留春住。独立玉阑干,欲诉离愁,生怕笼婴武。 楼头又见夕阳暮,怎耐归期误。相忆梦难成,芳草天涯,极目人何处?


天韵阁得句书赠苹香

沧海狂澜聒地流,新声怕听四弦秋。如何十里章台路,只有花枝不解愁? 最高楼上月初斜,惨绿愁红掩映遮。我欲当筵拼一哭,那堪重听〈后庭花? 残山剩水说南朝,黄浦东风夜卷潮。〈河满〉一声惊掩面,可怜肠断玉人箫。


和补园居士韵又赠苹香

慢将别恨怨离居,一幅新愁和泪书。梦醒扬州狂杜牧,风尘辜负女相如。 马缨一树个侬家,窗外珠帘映碧纱。解道伤心有司马,不将幽怨诉琵琶。 伊谁情种说神仙,恨海茫茫本孽缘。笑我风怀半消却,年来参透断肠禅。 闲秋检点付新诗,岁月惊心鬓已丝。取次花丛懒回顾,休将薄倖怨微之。


========


斷句
作者:李叔同 清
1894年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

    赋得忧国愿年丰
(得「年」字,五言六韵。)
作者:李叔同 清
1897年         


盛世忧何有?虔心祝瑞年。
爲民常惕厉,愿国永丰延。
搔首风尘裡,衔恩雨露前。
升平应可答,廉让易爲泉。
恺悃萦难释,豳风绘可传。
重光看瑞景,簪笔凤池边。

=================



 咏山茶花
作者:李叔同 清
1900年         

瑟瑟寒风剪剪催,几枝花发水云隈。
澹妆写出无双品,芳信传来第二回。
春色鲜鲜胜似锦,粉痕艳艳瘦于梅。
本来桃李羞同调,故向百花头上开。


清平乐
(赠许幻园)
作者:李叔同 清
1900年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
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着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图诗
作者:李叔同 清
1900年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老少年曲
(梧桐树)
作者:李叔同 清
1900年         


梧桐树,西风黄叶飘,夕日疏林杪。
花事匆匆,零落凭谁弔?
朱颜镜里凋,白髮愁边绕。
一霅光阴,底是催人老。
有千金,也难买韶华好。


戏赠蔡小香四绝
作者:李叔同 清
1900年         

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
艳福者般真羡煞,佳人个个唤先生。

云髣蓬鬆粉薄施,看来西了捧心时。
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

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
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

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
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


苏幕遮
(赠别天涯芳草馆主人)
作者:李叔同 清
1900年         

酒一杯,人千里。
黄叶西风,转头秋来矣。
日暮魂销南浦地,泪和愁情,化作寒江水。

悲男儿,风尘里。
生别死离,辗转情无已。
同病相怜原幸事,何奈匆匆,又见离筵启。



为老妓高翠娥作
作者:李叔同 清
1905年         


残山剩水可怜宵,慢把琴樽慰寂寥。
顿老琵琶妥娘曲,红楼暮雨梦南朝。



二月望日歌筵赋此叠韵
作者:李叔同 清
1904年         


莽莽风尘翠地遮,乱头粗服走天涯。
樽前丝竹销魂曲,眼底欢嬉薄命花。
浊世半生人渐老,中原一发日西斜。
只今多少兴亡感,不独隋堤有暮鸦。

1、“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隋宫》,全诗如下: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2、“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实。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前尘
作者:李叔同 清
1904年         

〈(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重有感,诗以谢之。) 〉

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
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
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前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滑稽传〉题词
作者:李叔同 清
1904年         


斗酒亦醉石亦醉,到心惟作平等观。
此中消息有盈朒,春梦一觉秋风寒。

-淳于髠。


中原一士多奇姿,纵横宇合卑莎维。
人言毕肖在鬚眉,茫茫心事畴谁知?

-优孟。


婴武伺人工趣语,杜鹃望帝凄春心。
太平歌舞且抛却,来向神州忾陆沉。

-优旃。

南山豆苗肥复肥,北山猿鹤飞复飞。
我欲蹈海乘风归,琼楼高处斜阳微。

-东方朔。


哀祖国
作者:李叔同 清
1905年         

小雅尽废兮,出车採薇矣。
豺狼当途兮,人类其非矣。
凤鸟兮,河图兮,梦想为劳矣。
冉冉老将至兮,甚矣吾衰矣。



作者:李叔同 清
1905年         


爱河万年终不涸,来无源头去无谷。
滔滔圣贤与英雄,天地毁时无终穷。
愿我爱国家,愿国家爱我;
愿国家爱我,灵魂不死者我。


        灭字木兰花
作者:李叔同 清
1905年         

回阑欲转,低弄双翘红晕浅。
记得儿家,记得山茶一树花。


东京十大名士追荐会即席赋诗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苍茫独立欲无言,落日昏昏虎豹蹲。
剩却穷途两行泪,且来瀛海弔诗魂。
故国荒凉剧可哀,千年旧学半尘埃。
沉沉风雨鸡鸣夜,可有男儿奋袂来!?


喝火令
(哀国民之心死也)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故国鸣鷤鹆,垂杨有暮鸦。
江山如画日西斜。
新月撩人,窥入碧窗纱。

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
洛阳儿女学琵琶。
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
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高阳台
(忆金娃娃)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十日沉愁,一声杜宇,相思啼上花梢。
春隔天涯,剧怜别梦迢遥。
前溪芳草经年绿,只风情,辜负良宵。
最难抛,门巷依依,暮雨潇潇。

而今未改双眉妩,只江南春老,红了樱桃。
忒煞迷离,匆匆已过花朝。
游丝苦捥行人驻,奈东风、冷到溪桥。
镇无聊,记取离愁,吹彻琼箫。


醉时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醉时歌哭醒时迷,甚矣吾衰慨凤兮。
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
空梁落月窥华髮,无主行人唱〈大堤〉。
梦裡家山淼何处?沉沉风雨暮天西。


春风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髮摧。
一颗头颅一杯酒,南山猿鹤北山莱。
秋娘颜色娇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
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如血染楼台。


人病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人病墨池乾,南风六月寒。
肺枯红叶落,身瘦白衣宽。
入世儿侪笑,当门景色阑。
昨宵梦王母,勐忆少年欢。


我的国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东海东,波涛万丈红。
朝日丽天,云霞齐捧,五洲唯我中央中。
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
我的国,我的国,
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崑崙峰,缥缈千寻耸。
明月天心,众星环拱,五洲惟我中央中。
二十世纪谁称雄?请看赫赫神明种。
我的国,我的国,
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春郊赛跑
作者:李叔同 清
1906年         

跑!跑!跑!看是谁先到?
杨柳青青,桃花带笑;
万物皆春,男儿年少。
跑,跑,跑,跑,跑!
锦标夺得了!


====


满江红
作者:李叔同 清
1912年         

    姊妹计划姊妹计划: 数据项

皎皎崑崙,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
聂政死,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馀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
作者:李叔同 清
1912年         

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
玉钩斜畔隋家塚,一样千秋冷夕曛。
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
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


咏菊
作者:李叔同 清
1912年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
风裡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澹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


大中华
作者:李叔同 清
1912年         

万岁,万岁,万岁!赤县膏腴神明裔。
地大物博,相生相养,建国五千馀岁。

振衣崑崙之巅,濯足扶桑之漪。
山川灵秀所钟,人物光荣永垂。
伟欤哉,漪欤哉!仁风翔九畿!
猗欤哉,伟欤哉!威灵振四夷!
万岁,万万岁,万万岁!


春游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13年5月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澹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澹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玉连环影
(为夏丏尊题小梅花屋图)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14年         

屋老,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
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甲寅立春节,息翁。)



题梦仙花卉横幅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14年         

〈(梦仙大姊,幼学于王弢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出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九月,时余方奉母居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姊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姊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已出。壬寅荷花生日,大姊逝。越三年乙已,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赖。迴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恍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恫逝者之不作,悲生人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
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慈云淼天末,明月下南楼。〈(今春余过城南草堂旧址,楼台杨柳,大半荒芜矣。)〉
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甲寅秋七月,李息时客钱塘)


忆儿时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15年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飘泊。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高枝啼呜,小川游鱼,曾把闲情託。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月夜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15年         

纤云四捲银河淨,梧叶萧疏摇月影。
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万里空明人意静。
呀!是何处,敲彻玉磬?一声声,清越度幽岭。
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孤雁、寒砧并。
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十载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15年         

十载无消息,相逢一展眉。
江湖我老矣,日落孤雁飞。


春夜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金谷园中,黄昏人静,
一轮明月,恰上花梢。
月圆花好,如此良宵,莫把这似水光阴空过了。

英雄安在?荒塚萧萧。
你试看他青史功名,
你试看他朱门锦绣,
繁华如梦,
满目蓬蒿。
天地逆旅,
光阴过客。

无聊!
到不如闲是闲非尽抛去,
消遥!
倒不如花前月下且游遨,
将金樽倒;
海棠睡去,
把红烛烧;
荼蘼开未,
把羯鼓敲。
莫教天上嫦娥,将人笑!


        莺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喜春来日暖风和,园林花放新莺啼。
听花间清音百啭:呖呖,呖呖。
听花间清音百啭:呖呖,呖呖,呖呖;
呖呖,呖呖,呖呖,呖呖。


秋夜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眉月一弯夜三更,画屏深处,宝鸭篆烟青。
唧唧唧唧,唧唧唧唧,秋虫绕砌鸣。
小簟凉多睡味清


月夜游西湖归寝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

正红牆斜倚,天外笙歌起。
更碧空无际,眼底哀欢裡。
故宫禾黍已成蹊,〈清溪〉、〈水调〉哀而厉。
剩有嫦娥停机窃笑:「天上人间异」。


丰年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太平乐利赓多黍。
穀我妇子,娱我黄耇,欢腾熙洽歌大有。
年丰国昌,惟天降德垂加祥。
穰穰,穰穰,穰穰!岁复岁兮富康。

我仓既盈,我庾惟亿,颂声载路庆丰给。
万宝告成,万物生茂,跻堂称觞介眉寿。
年丰国昌,惟天降德垂加祥。
穰穰,穰穰,穰穰,岁复岁兮富康。


人与自然界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严冬风雪擢贞榦,�逢春依旧鬱苍苍。
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俾尔昌。

浮云掩星星无光,云开光彩逾芒芒。
吾人心志宜坚强,历尽艰辛不磨灭,惟天降福俾尔昌。


幽居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唯空谷寂寂,有幽人抱贞独。
时逍遥以徜徉,在山之麓。
抚磐石以为床,翳长林以为屋。
眇万物而达观,可以养足。

唯清溪沉沉,有幽人怀灵芬。
时逍遥以徜徉,在水之滨。
扬素波以濯足,临清流以低吟。
睇天宇之廓寥,可以养真。


幽人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深山之麓,三椽老茅屋,中有幽人抱贞独。
当风且振衣,临流可濯足。
放高歌,震空谷:
呜,呜,呜,呜,呜,呜!

浊世泥途污,浊世泥途污。
道孤,道孤,行殊,行殊。
吾与天为徒,吾与天为徒。


天风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云滃滃,云滃滃,拥高峰。
气葱葱,气葱葱,极巃嵸。
苍耸耸,苍耸耸,凌绝顶。
侧足缥缈乘天风。
咳唾生明珠,吐气嘘长虹。
俯视培塿之垒垒,烟斑黛影半昏蒙。
仰观寥廓之明明,天风迥碧空。
天风盪吾心魄兮,绝于尘埃之外,游神太虚。
天风振吾衣袂兮,超乎万物之表,与世长遗。

莽洋洋,莽洋洋,浮巨溟。
纷矇矇,纷矇矇,接苍穹。
浪汹汹,浪汹汹,攒釯锋。
扬洩汗漫乘天风。
散发粲云霞,长啸惊蛟龙。
俯视积流之茫茫,百川四渎齐朝宗。
仰观寥廓之明明,天风迥碧空。
天风盪吾心魄兮,绝于尘埃之外,游神太虚。
天风振吾衣袂兮,超乎万物之表,与世长遗。


落花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纷纷,纷纷,纷纷,纷纷;
纷纷,纷纷,纷纷,纷纷。
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寂寂;
寂寂,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冬风之日暄,芬菲菲以争妍。
既垂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
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俛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
人生之浮年若朝露兮,泉壤兴哀。
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朝阳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荣光。
彼长眠之空暗暗兮,流绛彩以辉煌。
观朝阳耀灵东方兮,�灿庄严伟大之荣光。
彼暝想之海沉沉兮,荡金波以飞扬。

惟神,惟神,惟神!
创造世界,创造万物,锡予光明,锡予幸福无疆。
观朝阳耀灵东方兮,感神恩之久长。


晚钟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作于1913年~1918年之间

大地沉沉落目眠,平墟漠漠晚烟残;
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
绵绵灵响彻心弦,瞬瞬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持扶?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愍恤敷大德,拯吾罪恶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彷彿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承天恩!
仰天衢兮瞻慈云,忽现忽若隐。
钟声沉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淨峰种菊临别口占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35年         

〈 (乙亥四月,余居淨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去,犹复含蕊未吐。口占一绝,聊以志别。) 〉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为红菊花说偈
作者:李叔同 中华民国
1941年         

〈 (辛巳初冬,积阴凝寒。贯师赠余红菊花一枝,为说此偈。)〉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


李叔同一生的三个女人:初恋没结合,发妻无感情,模特妻回日本

民国时期是个大师云集,百家争鸣的年代,集音乐、绘画、书法和诗词文学等于身的李叔同,在那个年代已经名声在外。相较于其他大师的成就,李叔同的成可谓绚烂之极。

因此,当李叔同在生命之最绚烂时,选择皈依佛门,不少大师都表示理解。像他的学生丰子恺就曾说过,人追求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物质生活,即衣食。第二层是精神生活,即艺术、文学等。第三层是灵魂生活,即宗教。李叔同年轻时对母尽孝,中年时研究学术,由于他天赋很高,精神上便不能为艺术成就所满足,所以他必然出家,以得到灵魂的升华。

不过李叔同虽然跳出红尘,了无牵挂皈依了佛门,但是他终究不是石头缝里蹦出的。他也有妻,他也有子,那么他的妻子,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杨翠喜旧照)

第一个让李叔同心动的女人叫杨翠喜。

杨翠喜是艺名,她原姓陈,小名二妞儿,是直隶通州人。由于家贫,自幼便被卖给了杨姓乐师,并改名“杨翠喜”,自此后在其调教下学习曲艺。

十四五岁时,杨翠喜已经出落得婀娜多姿,再加上她丽质天生,是个让人望之难忘的美人。

最为难得的是老天赏饭,她声色清婉,歌喉动人,举手投足间又别有一番风情。因此她一登台,顿时春光无限,引得戏迷们无不倾倒。而她又极擅“淫靡冶荡”的小曲,那些香词艳曲一经她唱,总撩拨得一众人等叫好不断。

于是,年轻貌美的杨翠喜,轻而易举就迷倒了一大帮人,这其中就有风流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的出身,简直是富贵逼人。他的祖上一直经营盐业和银钱业,数代传承,家产丰厚,是天津城里数一数二的巨富。他的父亲李世珍在同治四年中过进士,曾官至吏部主事,后因承继父业,才辞去官职。

可以说,李叔同的家族不仅是官商家族,而且还是诗书人家。再加上李叔同出生的时候,李世珍已经年逾七旬,虽然已经有两个儿子,但长子李文葆早逝,次子李文熙又体弱多病,因此李世珍常为子息不旺而忧愁。

李叔同出生后,便得到李家上下的宠爱,特别是李世珍,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不过,人生在世,就算含着金钥匙出生,他也会有自己的烦恼。

李叔同的烦恼来自于他的身份。他的生母王氏本是家里的侍女,因姿色出众被李世珍看中,成了他的三姨太,所以李叔同的身份便是庶出。

在封建王朝,嫡为尊庶为卑,他这个庶子在家里是很容易被歧视的。李世珍当然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才会给他起名李叔同,意思是希望家人能平等地对待他,让他和两个哥哥享有同等的地位。

不过,李叔同虽然得到了宠爱,但由于不能得到生母的抚养,而自己也只能喊王氏为“姨娘”,这让他从小对生母就非常同情。

在李叔同5岁时,72岁的李世珍病逝。父亲的离世让年幼的李叔同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不幸。

(年轻时的李叔同)

此后,李叔同跟着比他大20 岁之多的兄长李主熙读书识字,并学习日常礼仪。由于李文熙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在学业上对他极为严格,但这却大大地压制了他的天性。而李世珍的离世,又让他的身份在李家颇显尴尬。于是富贵公子李叔同明白他永远不可能享有和李文熙一样的身份。当他有了这个意识后,他自卑了。

李叔同也有骄傲的地方,那就是他特别聪慧。再加上李文熙给他延请名师,所以他在学问上很有成就。13岁便以篆刻和书法闻名乡里,15岁就能写出极为惊艳的诗句来,因此诸人皆称他为“神童”,以为他日后必是“国臣”。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李叔同竟如贾宝玉般,对经济仕途极为轻贱,反倒狂热地爱上了戏曲。因此听戏和唱戏就成了他当时的娱乐,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结识了唱腔出众的杨翠喜。

那时的李叔同,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由于考入了辅仁学堂,得以有机会离开那让他倍觉压抑的家庭。

在外读书,是自由而快活的,何况李叔同又是个极有才情的富家公子。

看戏,李叔同是不陌生的。要知道李叔同的生母王氏年纪轻轻做了寡妇后,便把看戏当作了消遣。王氏心疼李叔同在家受管束,所以看戏总喜欢带上他。时间一长,李叔同便成了戏迷。

在辅仁学堂读书,虽说要做八股文,但总有一项是让他高兴的,那就是获得了一点自由。这自由由他支配,自然就要去看戏,因此他每晚都去给杨翠喜捧场。

不光捧场,而且李叔同还在戏散后,提着灯笼做杨翠喜的护花使者,送她回家。在路上,李叔同便根据杨翠喜当晚的表演,说些身段唱腔上的缺点,又该如何才能更完美,并且还给她讲戏曲所在的历史背景等。

杨翠喜便牢牢记着李叔同所指出的问题,次日登台,必加以修改。

如此,两人便生了爱恋之意,浓情蜜意中的李叔同诗兴大发,还写下了不少诗词。

可惜,就在李叔同到上海不久,杨翠喜便被段祺瑞买去,当作礼物送给了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

(杨翠喜与载振)

待李叔同得闻消息,赶回天津后,杨翠喜早就离开了。

就这样,李叔同的初恋无疾而终。李叔同伤心欲绝,整天郁郁寡欢,如同丢了魂一般。

李文熙和王氏见李叔同如此情形也十分焦虑,于是托了媒人为李叔同寻找合适的妻子,指望通过婚姻改变李叔同的苦闷。

经过一番挑选,比李叔同大2岁的俞氏被娶进了门。

说起来,俞氏出身于茶商之家,家境优渥,与李家亦门当户对。

难得的是俞氏不仅生得清秀端庄,她还知书达理,性格温柔。

在外人看来,俞氏和李叔同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然而,正在失恋中的李叔同,哪里有心情结婚。因此当李文熙要他结婚时,追求自由恋爱的他生平第一次提出了异议。

李文熙并不是顽固的封建家长,他对这个弟弟一向疼爱。眼看着弟弟长大,他深知不能再像幼时那般压制,所以他退了一步。表示只要他肯结婚,不光同意他另立门户,而且还分出30万银元给他作为生活补贴。

这个提议让王氏心动不已,她在李家受了颇多轻视,生活一直不舒心。李叔同深知王氏的心意,而他又是个顶孝顺的人,所以他为了王氏,答应迎娶那未见过一眼的妻子俞氏。

俞氏做妻子真是无可指责,她贤惠善良,对王氏也极有孝心,在礼节上更是从无差池。因此王氏对这个媳妇非常满意,反倒是李叔同一直对她颇为冷淡,哪怕俞氏后来生下儿子,也没能改变李叔同的态度。

1905年,46岁的王氏因肺病离世。李叔同料理完后事,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他把俞氏和两个幼儿交托给了李文熙,随后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俞氏没想到,李叔同这一走,竟是永别。

(网络配图)

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他不仅专心于绘画,而且他还痴迷于音乐,甚至创办了话剧团体。

他的才华,让他在留学生中颇为醒目,以致不少姑娘对他爱慕不已。

这其中有个叫春山淑子的姑娘,还做了李叔同绘画时的人体模特。

要知道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就算在日本,一个大姑娘做裸模也是会遭致非议的。但春山淑子不在意,她实在太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了。

李叔同和春山淑子有着一样火热的情感,他告诉春山淑子,他是有妇之夫,但在热恋中的春山淑子依旧没有在意。

不久后,李叔同和春山淑子在日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春山淑子为李叔同生下了一子一女。

可是美好的生活从来不长久。1910年,受庚子之乱的影响,李家开了多年的钱庄破产了。

李叔同只得回到国内。由于家庭变故,他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妻儿的责任。在那段时间里,李叔同靠教文学和音乐为业,他曾做过好几所学校的教员。当时李叔同在艺术和文学上已经颇有名气,不少人以得到他的墨宝为荣。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1918年这年,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出家为僧了。此事在当时引起一片哗然。

被李叔同安置于上海而居的春山淑子在得到消息后,曾到定慧寺去请求李叔同还俗。但寥寥数言后,李叔同便转身离去,只留给春山淑子一个决绝的背影。

泪如雨下的春山淑子,知道她和李叔同此生再难回到从前,心痛之余,只得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了日本。1996年,春山淑子去世,享年106岁。

至于俞氏,还是在李叔同出家数月后,才从长兄李文熙那里得知的消息。

当时,李文熙提议,让俞氏带着儿子去劝说李叔同,但俞氏深知李叔同的脾气,也只能抹泪作罢。

1922年,半生被丈夫忽略的俞氏,在孤独中走完了她不幸的人生。她死后,长兄李文熙曾给李叔同写信,嘱他回天津一趟。但不知何故,李叔同并未归来。

(参考资料:《李叔同传》《李叔同:明月照天心》等)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5 05:1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