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博士后签约清华半年后被逼死 玉涧诗画 美国火上浇油

作者:change?  于 2025-5-27 04:5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诗词书画




纽约大学博士后,签约清华半年后被逼死



過溪意何疏 
中载风流入画图
回首无觅处
炉峰香冷水云孤

南宋还有一位与法常同样对日本画坛产生深远影响的和尚,名若芬。他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九岁剃度受业于宝峰院。据说,玉涧幼时颖悟,学天台教(天台宗),深解义趣。后受具为临安天竺寺书记,遍游诸方,游目骋怀,遇风和日丽,必然模写(照原样描写)云山。南宋著名理学大师王柏,就有一首《宿宝峰呈玉涧》的诗,曰:“江湖四十年,万象姿描模。”



南宋玉涧的《庐山图》在佐久间将监真胜(1570--1642)收藏时,为了茶会中悬挂之便,于1653年被截为三幅,所见的是右段。现藏日本冈山县立美术馆。

该画是一幅绢本水墨画,画面布局只有二分之一在左下角绘三个层次的山峦,前、中、後三个山头墨色浓淡分明,在山间有飞瀑泻下。在右边留下一大半空白,玉涧并题“过溪一笑意何疏,千载风流入画图,回首社贤无觅处,炉峰香冷水云孤”。这一幅画的意境很明显的,是写东晋时代慧远在庐山办莲社,弘扬佛教净土法门。同时亦涵盖慧远法师立誓发宏愿,终年在山办道,以溪为界不下山,而有“虎溪三笑”的故事。诗中,玉涧使用了两个与庐山有关的典故,一是以陶渊明、慧远、陆修静为主角的“虎溪”的传说;一是慧远、刘遗民、宗炳等十八人结“白莲社”,所谓莲十八的故事。


玉涧后来回到了老家山中,于古涧侧流苍壁间占胜作亭,其匾曰:玉涧,因以为号。玉涧有一段时间曾专意于墨梅、墨竹,后来他后悔了,认为自己既然喜欢山水画如同得了顽固难治的病一样,那么就应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山水画上,以领略其中的玄趣。

Fullscreen

南宋 玉涧《庐山图断简》私人收藏


玉涧的山水画尚有《庐山图》《洞庭秋月图》《远浦帆归图》等。

《庐山图》画三个山峦。最前一个山峦,用毛而破的笔,以中锋为主,随意挥洒,用墨是近于干燥的,后面相叠两个山头,用湿墨大笔挥写涂抹,水分较多,且见浓淡。玉涧的《庐山图》,乍看画面简单,细读又极为复杂,三座动势不的主峰,让人联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画里,均富含哲理禅意。画面右方题云:“过溪一笑意何疏,千载风流入画图;回首社贤无觅处,炉峰香冷水云孤。”因此,此图所画虽然为山,其实已另有所指,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形而上的感性思维已成为画面的主体,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已沦为寄情之载体。



南宋 玉涧《洞庭秋月图》日本文化厅藏

玉涧画的《洞庭秋月图》和《远浦帆归图》用笔又极简而草,用墨或浓而淡,意到便成。玉涧的山水画近于法常一路,但是不难看出,也明显受梁楷影响,应该是介于法常、梁楷之间,其皴法更近于梁楷。梁楷常与临安的僧人来往,给寺院留下不少作品。玉涧曾“为临安天竺寺书记”,当然会看到不少梁楷的作品,受影响也属正常。

南宋 玉涧《远浦归帆》日本德川美术馆藏

玉涧的作品和梁楷、法常一样,因中日僧侣的交往,很早就流传而入日本,对日本绘画产生很大影响。明朝有一位僧人叫如拙,渡海赴日本九州,后至京都,住职于日本东福寺,成为日本水墨画初期的“伟大先锋”,如拙的画就是以法常、玉涧为师的。

其时,杭州还有一位画僧玉涧,《图绘宝鉴》记“莹玉涧,西湖净慈寺僧,师惠崇,画山水”。但是这两位玉涧的画风大不相同。


净土初祖慧远,不出庐山三十年

    人物简介:

    慧远(334年—416年),东晋高僧,道安法师座下高足。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专修净土之法,被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三十余载迹不入俗,影不出山,被鸠摩罗什大师誉为“东方护法菩萨”。

    经常有人问到这样的问题 :如何处理宗教生活与世俗政权的关系?耶稣说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类

    似的问题,在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也遇到过。

    当时,有朝廷官员提出“僧人应礼拜帝王”。针对这一说法,作为南方的佛教领袖,慧远法师写下《沙门不敬王者论》表明立场。他说,出家为僧者“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

    主政者桓玄出于对慧远法师的尊重,下诏书确立僧人不礼敬帝王的条制。这一条制,历代沿袭,成为汉传佛教地区处理政教关系的一条规约。

    慧远的回应,彰显了出家修行者的胸襟,维护了僧格的独立性。慧远不愧为“东方圣人”道安法师座下的高足。

    南下:从襄阳到庐山

    慧远法师(334年—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资质聪颖,勤思敏学。13岁时,他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道之学。

    21岁时,他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倾心佛学,慨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舍俗出家,师从道安法师。道安法师鼓励慧远说 :“让佛法流布东土的重任,以后就靠你了!”师徒二人经常一起细研经义,探究玄旨。

    慧远24岁那年,道安法师安排他上座说法。有一次,回答僧众的问题时,慧远横说竖说,问者依然不能理解。于是,他引用《庄子》上的故事,连类比附,令问者豁然开朗。

    援引儒道之说解释佛经,容易让人把世间著述与佛经混为一谈。这本是道安法师一直反对的,但看到慧远善巧讲经令人贯通之后,道安法师特别开许他“不废俗书”。

    这一时期,北方政权频频更迭,兵荒马乱,难以安心弘法,道安法师率众南下避祸。途经河南新野时,道安法师感慨道:“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在湖北襄阳,僧众们安顿下来,慧远随道安法师深入般若之学。不知不觉,15年光阴过去。然而世事无常,平静的学修生活,再次被战乱打破。

    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前秦王苻坚为迎请道安法师到长安弘扬佛法,兵围襄阳。道安法师再次分遣僧众前往各地布教,远离战祸。

    慧远率数十人继续向南走。他们辗转各地,本打算到广东罗浮山去,路过庐山时,见此地清净足以息心修行,慧远决定先在这里住下,俟观时局。

    这一年,是东晋太元六年(381年),慧远47岁。据《高僧传》记载,自此,慧远以庐山东林寺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也以山中的虎溪为界,走到桥头便止步。

    由于慧远的德望,东林寺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从天竺来到中土的僧侣,无不心驰神往,“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弘法:从释疑到融合

    东晋士族“好尚风流”,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热衷于“清谈、喝酒、吃药”,所获得的只不过是暂时的满足,并未能真正地安妥身心。

    眼前的现实,让慧远回味起道安法师在新野说的那段话。佛教要发展,不能单纯地依傍“国主”,只有做“教化之体,宜令广布”之事,才可让佛教深入人心。慧远决定,弘法之门向士大夫阶层敞开。

    当时,画家戴逵针对“积善而殃集”“凶邪而致庆”的现象,对佛教的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之说,提出了质疑。这一质疑,在当时乃至今世都颇有代表性。如果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佛法难以在人们心中立稳脚跟。

    慧远援引佛典,指出造业不同,得到的报应也会不同 ;报应有三种 :“现报”(今生作业,今生受报应)、“生报”(今生作业,下一世受报应)、“后报”(今生作业,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而受报应)。由于人心对事物的感受有快有慢,报应的兑现也会有先有后。为善者遭遇灾祸,做恶者获得好运,是他们前世的业行在今生得以兑现,而今世业行所受的报应还没有兑现而已。

    慧远之解答,不仅令戴逵折服,也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质疑与争论,在当时乃至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据说,善于雕塑的戴逵为示感恩,专门敬造了一尊高达丈六的无量寿佛木像。

    对佛教提出质疑的还有镇南将军何无忌。他依据道家《老子》、儒家《礼记》等经典的表述,认为“右”为“凶、贱”,而僧人以右袒表达“至顺、吉诚”,有悖于中国文化的习俗,于是写下《难袒服论》,对僧人偏袒右肩的着装方式进行批评。慧远以《沙门袒服论》予以回应。他说,佛家与道家、儒家从外表上看虽有差别,但三者教化人心、创造和谐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僧人右袒着装,只是为了区别于世间人的着装,使僧人强化出家意识,以便安心修道。慧远的解答,维护了佛陀提出的僧侣袒服之制,中国僧人的着装礼制,也由此确定下来。

    慧远立足于佛家的济世思想,融合儒家的政治理论、道家的出世学说,首开三教融通风气之先。不仅赢得了士大夫阶层的敬重,也有利于佛教的保护与弘扬。

    隆安三年(399年),大将军桓玄行军经过庐山,要慧远出虎溪一见。慧远称疾不堪以行。桓玄虽傲气十足,也只得自己入山。一见到慧远,桓玄便开始问难。

    桓玄问 :“不敢毁伤,何以剪削?”

    ——儒家《孝经》讲,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僧人出家要剃除须发,这种“剪削”,难道不是“不孝”吗?

    慧远答 :“立身行道。”

    ——“立身行道”是《孝经》的核心思想。慧远以此四字作答,言简意深,令桓玄十分佩服。

    下山路上,桓玄对左右随从说 :“远公的确是高僧大德!”

    桓玄掌握朝权时,看到有些僧侣附炎趋势,迎合时流,外言弘道,内图私利,竞相奔走于权贵之门,决定像沙中拣金一样淘汰不法的僧人,“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或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违于此者,悉当罢黜。”在执行这一政策时,桓玄对僚属说 :“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

    佛典:从研修到翻译

    在东晋时代,佛法虽渐至东土,但根基未稳,典籍缺乏。面对此情此景,慧远在研修佛典的同时,也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取经、译经以及教理探讨上。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入居长安。慧远不仅向他致书通好,请教经义,还派遣庐山僧人道生、慧观等前往长安,亲近鸠摩罗什,听讲问道。

    慧远勤于著述。他曾著《法性论》,可惜此文已佚,《高僧传》中只记录下短短一句 :“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相传,鸠摩罗什读过《法性论》后,极为推崇。

    为规范僧团建设,慧远同样重视佛教的戒律之学。当时,高僧弗若多罗在长安翻译《十诵律》,译事未竟便不幸去世。慧远闻讯非常痛心。不久,以弘扬律藏闻名的昙摩留支来到长安,慧远派弟子昙邕前往亲近。在写给昙摩留支的信中,慧远请他将《十诵律》未译完的部分翻译出来。昙摩留支有感于慧远的至诚,补译出全本《十诵律》。这是汉传佛教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觉贤尊者,又称佛陀跋陀罗,以精通禅修驰名。东晋义熙四年(408年),他来到长安,经常一入定十余天。有僧人以尊者显示神通、违背戒律为名,将他逐出长安。

    觉贤尊者率弟子南下庐山。慧远对觉贤尊者热情照顾。东林寺至今尚存的译经台,就是尊者当年译经之地。在庐山,觉贤尊者不仅译出《修行方便禅经》等多部佛典,还指导僧众进行禅修。

    据《庐山志》记载,慧远曾派弟子远赴印度求法,但这一记录一直缺少物证。2007年1月,东林寺发掘出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一件八方礅上的刻文,记录了慧远弟子法领、法净西行取经的始末 :他们历时14年到达古印度,请回经书200余卷 ;其中100余卷留在长安,由鸠摩罗什翻译;另外100余卷带回东林寺,由佛陀跋陀罗翻译。

    净土:从东方到西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出自田园诗人陶渊明,而诗中的“南山”正是慧远修行弘法的庐山。

    陶渊明与玄学家刘遗民、周续之号称“浔阳三隐”。近水楼台先得月。因邻近庐山,他们与慧远交往甚密。

    从汉到晋,政治失轨,无论王族贵绅还是庶民百姓,均朝不保夕。加之天灾旱蝗频仍,饥疫横行,苦难的境遇激发着人们对幸福之地的向往。面对如此社会情状,慧远依据《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等佛典,提出了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修行法门。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刘遗民、宗炳(画家、美术史论《画山水序》作者)等123位名士来到东林寺。他们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发誓结社,“齐心潜修净土法门,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并约定“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先得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之目的”。

    因慧远曾率众在东林寺前凿池种植白莲,这一结社在佛教史上称为“莲社”,随之形成的净土宗也被称为“莲宗”,慧远则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因佛教徒不能饮酒,嗜酒的陶渊明一直徘徊在莲社之外。慧远破例允许他可以不持酒戒,陶渊明欣然上山一同念佛。后来,因对“业识、生死轮回”等观点见解不一,陶渊明又下山而去。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83岁的慧远病重,到第六日,他已无法进食。徒众请他饮豉酒,他以守戒为由拒绝 ;请他饮米汁,他再次拒绝;又请他喝蜜水,他让人查阅律经看看是乎合律。然而,查阅者还没把律经翻完,他便安详而逝了。

    在之前的遗嘱中,他说要将遗体暴露在松林中,供养虫兽。徒众们不忍心这样做,还是按佛门规矩将他安葬山间。

    从此,这位“影不出山”的高僧,永远地与庐山融为一体。此时,他提倡的“净土法门”,已经深入民众,在南方广泛传播开来。






假如世界没有美国火上浇油

如果美国建国的第一个独特原则是“人人生而平等”以及“被赋予不可剥夺的权利”的想法,那么,第二个独特的原则应是创建一个自由市场社会,以商业为国家天职,以创新者和企业家为美国梦的化身。马克思很清楚这一点,在其19世纪中期的著作中、他将美国称作“资产阶级社会中最现代化的例子”。但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美国的商业重点看上去似乎很陌生,因为进步主义者一直试图将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精力从私营商业机构调至政府部门。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刚刚来到美国时,社会基调是由约翰.肯尼迪确定的。肯尼迪对美国人说 “如果你还年轻 如果你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么你该怎么做呢?加入和平队吧!做一名公务员。”在肯尼迪看来,人生中有比为一个盈利公司打工更为高尚的事情。如果你选择后者,你就是个贪婪自私的家伙。但如果你成为一名官员,或是带着和平队的使命感居住在非洲的一间茅草屋里,那你就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们从奥巴马嘴里听到了同样的调子,他经常在高校发表毕业演说,告诉年轻人,不要去追求发财、升职和加薪。他大概是想让美国人成为社区组织者、工会领袖,或是为联邦政府工作。在进步主义词典中,“商业”是个贬义词,成为一名政治活动家或联邦官员才是真正的美国梦。

专利权: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知道,在历史上,在大多数文化中,商业和贸易都遭到诟病。近两千年来,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企业家均被视为低等人。在中国,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日本,社会等级将皇室和贵族放在首位,在他们之下是武士,然后是农民和工匠,地位最低的是商人。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第一等级是僧侣,接下来是贵族,然后是军人,我们为顺着这份排列表往下,在最底部,我们找到了商人和贸易商,其地位仅高于受人厌恶的贱民。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是中世纪一位伟大的伊斯兰思想家,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以抢劫获得财富,是一种比贸易更为道德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贸易是建立在剥削他人需求的基础上、因而显得卑鄙、可耻;相比之下,抢劫则是一种勇敢、颇具男子汉气概的行为,因为你必须在一场公开的战斗中击败对手,并夺走他的财物。即便在今天的欧洲,继承来的财产也比赚取的钱财光彩得多。继承财产的行为被视为无辜,就像从天而降的一场甘露,而赚来的钱则被认为是某种剥削行为的结果。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这种社会等级心知肚明,他们彻底颠覆了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将整个图腾搞了个天翻地覆,因此,在他们的新政权里,位于底部的企业家们一跃成为座上贵宾。这些开国元勋拒绝以财产权为前提,尽管英国加强了此权利。根据英国的法律,所有财产都属于国王。历史学家佛利斯特.麦克唐纳指出,根据英国的普通法、“每一处不动产的合法权利都来自国王的授予”。同样的原则也扩展至用工和薪酬合同的许可上。麦克唐纳指出,这种许可同样被认为是来自王室的授予。尽管美国的财产和合同法最初是以英国法律为蓝本,但美国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在时代新秩序里,人民将对他们的财产和他们的劳动成果拥有一种自然权利,一种天赋的权利。开国元勋们从两个方面确保了对这一权利的保护。

第一个方面,新政权着手鼓励新发明和新技术,这是创业资本主义的推动力。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激励工作或发放奖励以获得财富的制度,也是个创造新财富的制度,没有什么能比通过发明和技术获得利润更加明显的方式。最初的美国宪法(尚未加入《人权法案》提到了一个权利,专利和版权的权利。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授予国会权力,“以促进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发展,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美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给予专利和版权宪法地位的国家。谈及这一规定时,亚伯拉罕.林肯(他自己就是个专利持有人)说,这些开国元勋试图“为发现和创造新的有用之物的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

第二个方面、开国元勋们鼓励一种“自然自由”体系、寻求推动商业和创业精神。在这种体系下,人们可以购买和销售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自己希望的地方工作,尽情发挥他们的技能和天赋。换句话说,开国元勋们设立起一种市场精英制度。《联邦党人文集》第12篇中指出 .美国新政府已经设立,从而让“孜孜牟利的商人 劳苦的农民、勤勉的技工和积极活动的工厂主”加倍努力,“活跃和刺激了所有行业渠道,使之更加活跃和兴旺地运行”。麦迪逊也在《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中说了类似的话、“政府的首要目的”是“保护获得财富的各种不同才能”。注意,这是新政府的主要目标。不平等的结果并未被视为政府应该设法补救的一种“必要之恶”,相反,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积累不平等的财产和财富的权利。

一些进步主义者怀疑地注视着“精英”这个词,认为这与《独立宣言》中的平等条款相矛盾。但托马斯.杰斐逊不同意这种看法。杰斐逊宣称,“有些人是天生的贵族”,接着,他说他认为这是“大自然最珍贵的礼物”。杰斐逊对贵族的捍卫看上去似乎有些奇怪,因为跟大多数开国元勋一样,他是欧洲贵族阶层最激烈的反对者。但杰斐逊强调,他反对这个阶层是因为该阶层建立于运气和继承之上,他称欧洲体制为“虚假的贵族制”和“华而不实的贵族制”,因为该体制声称的优越性根本不存在。杰斐逊支持基于成就和功迹之上差异。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杰斐逊和其他开国元勋的观点中清楚地看出,》独立宣言〉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禀赋上是平等的,平等的只是权利。权利的平等不仅允许成功或成果的不平等,还为不平等的结果提供了道德上的理由。每个人都按照相同的规则参加比赛,有些人获得了金牌和银牌、这是公平的。

自美国建国以来,自我治理的民主原则(由人民控制统治者,而不是其他方式)已成为这个世界上几乎毋庸置疑的规范。另外,美国对企业家的关注,产生了历史上最善于创新,最具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受益者不仅仅是商人,也包括工人和普通民众。历史学家丹尼尔.沃克.豪指出,1815年前,美国人已经比他们的英国兄弟吃得更好,健康状况也更佳。1830年至1950年间,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20十九中期,美国的经济已极具成效,这个只占世界人口5%的国家,其经济总量却占了全球经济的1/4。在美国,我并不惊讶于上层人士的生活有多么奢华,令我深感惊讶的是,美国为其普通公民提供了多么好的生活啊。就连没受过什么教育、能力普通的人(我甚至可以说连那些平庸、懒惰者)也拥有漂亮的住房和汽车,还能休年假。我怀疑未来这一切是否还能持续,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一直是不争的事实。

即便在今天,1776年精神依然非常活跃,美国的技术继续引领世界,许多美国人继续捍卫着他们的自由和财产免遭政府的攫夺。同时,1776年精神不再是唯一的精神,也许已不再在美国精神中占主导地位。它现在有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这就是1968年精神,也称“进步主义精神”,它打算永久替代前者。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将丧失根基并重建,一群新人将被称为美国的“开国元勋”。

(待续)

作者 迪纳什.德索萨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28 00: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