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聂文蔚》 [2017/04]
- 奥巴马致女友:我每天都和男人做爱 [2023/11]
- 爱国者的喜讯,干吃福利的绿卡族回国希望大增 [2017/01]
- 周五落轨的真的是个华女 [2017/03]
- 法拉盛的“鸡街”刚刚又闹出人命 [2017/11]
- 现场! 全副武装的警察突入燕郊 [2017/12]
- 大部分人品太差了--- 中国公园里的“黄昏恋” [2019/12]
- 亚裔男孩再让美国疯狂 [2018/09]
- 年三十工作/小媳妇好吗 /土拨鼠真屌/美华素质高? [2019/02]
- 看这些入籍美加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丑态百出下场可期 [2019/11]
- 黑暗时代的明灯 [2017/01]
- 看看谁给华涌女儿过生日了? [2017/12]
- 智利中國留學生攻擊支持香港遊行的臺灣炸雞店 [2019/08]
- 当今的美国是不是还从根本上支持中国的民主运动? [2017/10]
- 文革宣传画名作选之 “群丑图” 都画了谁? [2024/01]
- 国民劣根性背后----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 [2023/10]
- 香港的抗争再次告诉世人 [2019/06]
- Why Xi Jinping’s (Airbrushed) Face Is Plastered All Over China [2017/11]
- 中国女欢呼日本地震 欧洲老公惊呆上网反思 [2024/01]
- 加入外国籍,你还是不是中国人?谈多数华人的愚昧和少数华人的觉醒 [2018/02]
- 周末逛法拉盛,还是坐地铁? [2017/10]
- 春蚕到死丝方断, 丹心未酬血已干 [2017/03]
- 1919年的两本书之:凯恩斯如何预见德国的崛起和后果 [2019/12]
南极洲各考察站今日(06/25/2025)气温(摄氏)
阿博阿站(芬兰站)
-23°
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美国站)
-46°
阿尔克托斯基站(波兰站)
29°
阿蒂加斯站(乌拉圭站)
27°
阿图罗·帕罗迪站(智利站)
-15°
阿图罗·普拉特站(智利站)
24°
贝尔格拉诺二号站(阿根廷站)
-5°
贝尔格拉诺站(阿根廷站)
-5°
别林斯高晋站(俄罗斯站)
28°
布朗宁山口站(纽西兰站)
-2°
希雷夫角野外站(美国站)
29°
凯西站(澳大利亚站)
10°
费拉兹司令站(巴西站)
29°
康科迪亚站(法国-意大利联合站)
-60°
戴维斯站(澳大利亚站)
-3°
富士圆顶站(日本站)
13°
德鲁日纳亚四号站(俄罗斯站)
1°
杜蒙迪尔维尔站(法国站)
6°
谜湖站(纽西兰站)
-2°
埃斯库德罗站(智利站)
28
Antarctica Weather Conditions
Aboa Station
-23°
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
-46°
Arctowski Station
29°
Artigas Station
27°
Arturo Parodi Station
-15°
Arturo Prat Station
24°
Belgrano II Station
-5°
Belgrano Station
-5°
Bellingshausen Station
28°
Browning Pass Station
-2°
Cape Shirreff Field Station
29°
Casey Station
10°
Commandante Ferraz Station
29°
Concordia Station
-60°
Davis Station
-3°
Dome Fuji Station
13°
Druzhnaya 4 Station
1°
Dumont d'Urville Station
6°
Enigma Lake Station
-2°
Escudero Station
28
如何在地球上最与世隔绝的地方建造房屋?几十年来,南极洲——唯一没有原住民的大陆——只提供最简陋的木屋作为人类的庇护所。但正如马修·泰勒所发现的,在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风力最强的地区,建筑正变得越来越时尚。

巴西费拉兹司令站设计
图片来源:Estúdio 41 / Afaconsult
这是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未来主义设计——一座深色、光滑、低矮修长的建筑,将被设计成一个可同时容纳最多65人的临时海滨住所。
造价高达1亿美元(8000万英镑)。虽然由一家中国公司建造,但它并不在中国境内,几乎没有人会亲眼目睹它。

费拉兹司令站内部景观
图片来源:Estudio 41 Arquitetura
欢迎来到巴西费拉兹司令站南极科考站。
原站于2012年被烧毁后,巴西海军发起了一项建筑竞赛,寻求替代方案,最终由一家当地公司中标,并将建设招标权授予了中国国防工程承包商CEIEC。该站预计将于2018年竣工。

巴西费拉兹司令站设计图
图片来源:Estúdio 41/Afaconsult
图片说明:
上层建筑将包含舱室、餐厅和生活区;下层建筑将容纳实验室和操作区。
该站位于南极洲海岸附近的一个小岛上,距离南美洲南端约1000公里(600英里)。这里没有定期航线,也远离任何航道。
即使你能亲自到达,费拉兹司令站也像所有南极科考站一样不对公众开放。除了驻扎在那里的工作人员之外,几乎没有人能亲眼目睹它。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建筑风格上投入如此多的资金呢?一座平淡无奇但功能齐全的建筑难道不也一样吗?
然而,巴西并非唯一一个斥资打造引人注目设计的国家。
2013年,印度也启用了巴拉蒂站,其设计也采用了类似的现代主义风格。

巴拉蒂
图片来源:IMS / bof
图片说明:
巴拉蒂站由bof arkitekten设计,俯瞰大海,用于研究极地海洋生物。
为了便于运输和建造,它由134个预制集装箱组成,但从外观上你绝对猜不到它的样子。

南极光下的巴拉蒂站
图片来源:NCAOR
次年,韩国启用了张保皋站——一个由钢筋块吊起的宏伟的三翼舱体,可容纳60名机组人员。

南极洲张保皋站
图片来源:EPA
图片说明:
据说,张保皋的空气动力学三臂设计能够抵御恶劣天气。
这种建筑风格如此华丽的原因何在?
“南极站已经相当于冰面上的大使馆,”《极地期刊》主编、《中国作为极地大国》一书的作者安妮-玛丽·布雷迪教授说道。
“它们是一个国家在南极洲利益的展示——地位的象征。”
这些利益可能纯粹出于科学考虑。但仅仅40多年后,矿产勘探禁令就变得更容易审查了,每个参与南极活动的参与者也都希望做好准备,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能抓住机会。
在冰层上建造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如今已然成为古代探险家插旗的现代版。
事情并非总是如此。
1903年3月,苏格兰国家南极探险队的33名队员登陆南奥克尼群岛,并建造了一座干砌石屋。

科学家们参观南极洲的奥蒙德屋
图片来源:Alamy
探险队队长威廉·布鲁斯以爱丁堡气象学家罗伯特·特雷尔·奥蒙德的名字,隆重地将其命名为奥蒙德屋。这是南极洲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筑,如今由阿根廷政府作为其奥卡达斯基地的一部分进行维护。
此后数年,在阿蒙森、斯科特、沙克尔顿和莫森领导的极地探险英雄时代,这片白色的大陆上再也没有比木屋更华丽的建筑了。
约翰·克里在沙克尔顿的小屋

图片来源:法新社
图片说明: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于11月参观了沙克尔顿的小屋
随后,受1957-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的推动,南极洲迎来了相对繁荣的建设时期。IGY促成了1959年的《南极条约》,该条约暂停了所有领土主张,但这也促使许多国家开始通过其他方式巩固其在南极洲的存在,例如建设。
该条约的条款赋予在南极洲进行“实质性研究活动”的国家在会议上投票决定该大陆的未来,这也是维持其实际存在的另一个动机。
美国庞大的麦克默多研究站就建于这一时期。从 1962 年到 1972 年,这里一直由一座核反应堆供电,是该大陆上最大的定居点,夏季人口约为 1,200 人。

南极洲麦克默多站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图片说明:
麦克默多站拥有港口、海冰和冰架上的飞机跑道以及直升机停机坪。

白线 10 像素
南极洲麦克默多站咖啡馆
图片来源:Peter Rejeck,NSF
图片说明:
麦克默多咖啡馆为工作人员提供热饮,并附设一家小型电影院——雪之教堂,一座非宗派的基督教教堂,就在附近。
然而,多年来,由于在南极洲建造任何东西都面临巨大的技术和后勤困难,建筑的华丽外观一直被搁置一旁。
当气象学家 Peter Gibbs 于 1980 年抵达时,英国的哈雷站还只是“几间位于巨大钢管内的木屋”。它被埋在 15 米(50 英尺)厚的积雪之下。
“就像住在潜艇里,上下梯子才能进出,”吉布斯回忆道。

南极洲哈雷三号的车库入口
图片来源:英国南极调查局
图片说明:
哈雷三号建于1973年,由于进出不便和通风问题,于1983年被废弃。
南极洲整体降水稀少,被归类为沙漠,但沿海地区会下雪,而内陆地区的低温意味着积雪堆积的速度比融化的速度快。极地风将这些积雪吹向大陆周围,因此任何矗立在平坦地面上的物体都会迅速被吹雪的顺风“尾巴”吹走。积雪很容易淹没和摧毁建筑物。
第一个哈雷站建于1956年,12年后被废弃,用吉布斯的话来说,它也变得“像一艘潜艇”。
他参与研究的哈雷三号站建于1973年,仅运行了10年。直到2013年哈雷六号抵达之前,所有站都因积雪和其所处的移动冰架而无法运行。在哈雷站所在地,冰层每天向海面滑动约1.5米(5英尺),但为了保持准确性,该站的科学测量必须逐年在同一地点进行。

哈雷六号站
图片来源:Michal Krzysztofowicz
图片说明:
哈雷六号站由Hugh Broughton Architects和Aecom设计,其红色模块包含公共区域。
然而,哈雷六号站是南极洲首个可移动的科考站。它的八个相互连接的舱室——就像巨大的彩色火车车厢,可以相互隔离以限制火势蔓延——安装在安装在8米长巨型滑雪板上的液压支腿上。这意味着舱室可以彼此拆卸,用推土机拖到新位置,然后重新组装整个空间站。
这种设计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因为哈雷号目前正在移动,以避开附近冰层中出现的裂缝。
哈雷六号既华丽又舒适。

哈雷六号卧室
图片来源:James Morris
图片说明:
与之前的哈雷空间站不同,现在每个卧室都有一扇通向室外的窗户。
其精致的卧室感觉就像一家高档的经济型酒店。室内装饰以鲜艳的红色、蓝色和绿色为主,以弥补室外色彩的不足。哈雷的台球桌和沙发位于南极洲唯一的双层高内部空间下方,高大的半透明窗户透出时尚的灯光——至少在冬季的几个月里,这在黑暗中是无法看到的。酒吧旁边是一段螺旋楼梯,楼梯表面覆以芳香的黎巴嫩雪松木饰面,旨在激发人们在几乎完全没有气味的南极环境中常常被忽视的感官体验。

螺旋楼梯
“所有最新的基地都不仅外观精美,而且科学性能卓越——这反映了我们时代的优先事项,”安妮-玛丽·布雷迪说道。
南非是首批解决积雪问题的国家之一,其于1997年启用的SANAE IV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该基地采用类似支柱的设计,使积雪能够吹入建筑物下方。

南极洲Sanae IV科考站
图片来源:罗斯·霍夫迈尔博士
德国在其于2009年启用的诺伊迈尔III基地上也采用了同样的理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16根液压支柱使整个两层建筑每年可以升高约一米。然后将每根柱子的底部抬起,并重新放置在新的坚固的积雪基座上。

诺伊迈尔三号研究站
图片来源:美国环保署
图片说明:
诺伊迈尔三号研究站始终高出冰层6米——夏季最多可容纳50人,冬季最多可容纳9人。

白线 10像素
康考迪亚研究站
图片来源: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图片说明:
与英国的哈雷科学实验站一样,康考迪亚——一座由意大利和法国合作的研究设施,被欧洲航天局用于研究与世隔绝对人体和心理的影响——最近的居民驻扎在600公里(370英里)之外。
南极建筑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能源效率。大多数研究站使用极地柴油,这种燃料价格昂贵、污染严重且运输困难。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公主站是一个由钢制支柱支撑的空气动力学舱,是第一个零排放的研究站。
自2009年落成以来,该站完全依靠太阳能和风能运行。

国际极地基金会,Rene Robert
图片说明:
伊丽莎白公主站拥有九台风力涡轮机

白线 10 像素
南极洲伊丽莎白公主站
图片来源:国际极地基金会,René Robert
图片说明:
光伏太阳能电池板也提供电力,而热能太阳能电池板则融化积雪并为浴室和厨房提供热水
如果说伊丽莎白公主站看起来像邦德电影里的场景,那么中国最新的南极科考站——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则被比作一个飞碟。它于2013-14年在45天内仓促建成,预计仅能使用几年。

南极泰山研究中心
图片来源:Alamy
图片说明:
泰山研究中心模型——中国在南极洲的第四个科考站
“中国今年可能会开始建造第五个科考站,”Anne-Marie Brady说道。
和其他科考站一样,很少有人能看到它。
加入对话 - 在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 和 Twitter 上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