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那月(珍珠婚感怀)一 [2020/01]
- 一面之缘———李芳兰 [2021/12]
- 一面之缘—————陈述荣(上) [2022/07]
- 一面之缘—————陈述荣(中) [2022/07]
- 那年那月(珍珠婚感怀)二 [2020/01]
- 走进青木川(四) [2019/06]
- 走进青木川(七) [2019/06]
- 走进青木川(五) [2019/06]
- 走进青木川(六) [2019/06]
- 走进青木川(一) [2019/06]
- 一面之缘———陆大声 [2022/10]
- 小鸡巴惹出大麻烦 [2017/02]
- 走进青木川(八) [2019/06]
- 人生如戏“年四旺”(四) [2022/03]
- 人生如戏“年四旺”(八) [2022/04]
- 人生如戏“年四旺”(三) [2022/03]
- 人生如戏“年四旺”(一) [2022/03]
- 人生如戏“年四旺”(二) [2022/03]
- 金鼠年有感 [2020/01]
- 老词新用谝闲传(五) [2022/01]
- 老词新用谝闲传(完结篇) [2022/01]
- 人生如戏“年四旺”(五) [2022/03]
- 人生如戏“年四旺”(二) [2022/03]
安汉,究竟是何许人也?
此君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留学法兰西时,与人们熟知的周恩来,李富春,蔡畅,邓小平等建国后的大人物,几乎 是同一时期去的 法国。那时留法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政治或者艺术类,而安杰三却偏爱于农牧业。当然,学科与专业的不同,并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信仰。
安汉于1927年在法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实属青年才俊国之栋梁,因此得到了国家的重用,先后担任国民联军驻 陕总司令部参议,陕西省政府建设厅第三科科长,陕西省立职业学校校长等职。后来又在监察院长于佑任的举荐下,出任农林部黎坪农恳区的区长。
黎坪农恳区,位于川陕交界地带的大巴山地区,可主要区域当属北麓地带,而这一地带又归蒋氏亲信,汉中警备司令祝绍周管辖,这傢伙人称混世魔王,心狠手辣。
安杰三自法国回来后,一路顺风顺水,自然神采飞扬得意非凡,又自恃才高识远,家大业大家族势力大,加上有于佑任院长的撑腰,哪里把这个祝绍周放在眼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飘飘然,亦醺醺然。大概是洋墨水喝多了,似乎浑然不知“有枪便是草头王”这一丛林法则!
人们一定奇怪,差了好几辈,尔怎么知道这么详细的呢?
这就是缘分吧!
前面说过安家是汉中南郑县梁山脚下赫赫有名的大户,安汉的父亲 安辅国 还是汉中有名的大士绅,活跃于当地政商界。因此,安氏兄弟从小便受到严格的私塾教育。
而他家所请私塾先生正是我的曾祖父,一位在方圆百里之内,以教书为生的前清秀才。曾祖父不仅在安家做私塾,也在南郑县何家湾(何挺颖家)教何氏家族的众多子弟,这两处大户距离我老家都不甚远,也就六十来里路程,我爷爷和我大爷常去南郑县的安家和何家,与他们一起学习嘻闹玩耍,天长日久,竞成了好朋友。
有了这么一层交情,安汉就职农恳区长后,修书一封,派专人把信送到汉中“女子师范”学校,邀请我爷爷陈迈子去做幕僚。到底去还是不去?便把熊文涛,陈树荣二位请来商议,可那时的陈树荣刚刚才从鬼门关上逃回来,心神未定,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熊文涛校长力劝他去农恳区,帮帮安区长,并说为他保留教职。
去了个把月,几乎把整个农恳区转了一圈,耳闻目睹,苗头看得清爽,觉得平静的表面却暗藏着杀机,便辞职重新回到了“女子师范”学院教书。临行时,再三叮嘱安区长,要严防祸从口出,谨慎行事。
公元一九四三这一年,欧洲战场打的如火如荼,抗日战争打的难分难解,国共之间明枪暗箭,党国内部暗潮汹涌。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不愿见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有人说安杰三私买枪支,图谋不轨,有人说他私种鸦片,暗通苏区⋯⋯安杰三被诱捕入狱,罗织了种种罪名,想必是要置安汉于死地而后快。
思前想后,若要救下安汉,还需由老同盟会员,监察院长于佑任出面,方能压得住祝绍周。紧要关头,我爷爷陈迈子急急忙忙赶赴西安,进入于府,谁知道这于胡子偏偏去了重庆。莫法子,惟有听天由命了!
阎王叫他三更走,谁敢留他到五更。安杰三命该如此,呜 呼 哀哉!
安杰三死后,陈树荣觉得继续待在祝绍周治下的汉中,迟早会被这个恶魔吞噬掉,尽快离开方是上策,便和乡亲也是北师大的校友,一同报名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过了不久,接到入学注册的函件,说是九月开课。他马上带着行囊和干粮,过汉江,越巴山来到陪都重庆,打算经那里去美利坚。
那个时期的陪都重庆,白天有日机轰炸,夜间有枪炮乱打,各种势力尔虞我诈,《中央》《扫荡》《新华》;内忧外患日甚,哪里还有太平?看来一时半会走不了,只好找个工作,先安顿下来,再慢慢寻找去美国的机会。
几经曲折,陈树荣最终通过同乡学长的介绍,应聘到重庆大渡口钢铁厂子弟中学任教,并主持学校校务。工作有了着落,生活也有了保障,可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始终萦绕于心。每逢聚会,他总要昂首高歌一首抗日歌曲:
种子落地会发芽,
仇恨入心也生根;
不把鬼子杀干净,
海水也洗不了我心头的恨。
⋯⋯
闲暇之余,陈树荣写时评文章投往各大报社,其中一篇文章还被《中央日报》刊登了,这便成了他去拜见主编陈训畲的敲门砖。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来往后,他俩成了好朋友。
时间来到1944年9月中旬,蒋委员长 在一次 即席演讲中,发出了“一寸山河一 寸 血,十万 青年十万兵” 的号召,动员 全体青年 学子 应征入伍,组建一 支远征军,去印 缅战场参加对日作战。
顺时而动 应势而为的陈树荣,被陈训畲聘为远征军随军记者,进入了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他,不仅一手握笔写文章,一手拿枪打敌人,还依然是位高唱“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共产党人!